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专题12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教师版含解析)-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

    • 资源ID:190914       资源大小:464.50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专题12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教师版含解析)-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

    1、专题专题 12 12 归纳内容要点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中心意思( (解析版解析版) ) 考点穿透考点穿透 所谓“内容要点”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指文章整体或某个层次、段落的主要意思。“归 纳”“概括”即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即概括大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从整 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 典例在线典例在线 【一、【一、20202020 年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中考语文】中考语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

    2、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 ,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 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 岩

    3、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 记) 【注释】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罅(xi):缝隙,裂隙。掉:摇动。怒石横激: 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掣折:转折。欹:斜靠。 17. 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 17. 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情感。 甲文:本文写于柳宗元贬官之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 本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乙文:作者写瀑

    4、布奇观,“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点睛】甲文参考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 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 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 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 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

    5、(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 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 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 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文参考译文: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 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

    6、笔直向下喷出 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 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 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二、【二、20202020 年年湖南省湘西州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中考语文】阅读下面两段古文,完成 13-16 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

    7、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 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 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兼爱中 15甲文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有什么标准?(3 分) 16根据甲乙两文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4 分) 【答案】 15有德行、有才能、讲信用、能

    8、和人和睦相处。(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可)(3 分) 16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等。(每点 1 分,答对 4 点给满分)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甲】文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表明对人才的选拔标 准,用自己的话来说,即有德行、有才能、讲信用、能和人和睦相处。 16.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甲】文中“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根据“男有分,女 有归”概括为:人人能安居乐业。根据“货恶其弃于地也,

    9、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可以概括为: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根据“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可以概括 为:社会稳定。根据“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可以概括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根据【乙】 文中的“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 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概括出“天下之利”的内容为:没有战争,人们能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等。 【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 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

    10、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 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 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 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 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乙】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 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果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 间相互劫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

    11、害,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 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三、【三、20202020 年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湖南省株洲市中考语文】语文】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12、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 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8. “醉能同其乐

    13、,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案】 18.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民之乐,与民同乐的志趣追求。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 之间也”。作者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 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最后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提示了文章的主旨,表 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

    14、、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 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 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 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 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 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

    15、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阳出来而树林的雾气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间 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 色洁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头,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 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 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来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 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请

    16、宾客。宴会喝酒的 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 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于是)人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宾客们跟随着太守归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 成阴,鸟儿到处啼鸣,游人离开,鸟儿快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而人 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 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四、【四、20202020 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

    17、文】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年有裘葛之遗(wi),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 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 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 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 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

    18、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注释卒林:即顾炎武。亭障:边塞岗亭、堡垒。垆:酒家的代称。 28. 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答案】 28. 我们青少年学习时,要把心思用在读书、学习上,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不能心有杂念和别人 在生活方面和别人攀比。这样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解析】 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从甲文可知,学习成功 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精神,同 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不要在物质上与别人攀比。从乙文可知, 学

    19、习要勤奋、专心,要有严谨的态度,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甲: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 年代:明 乙:选自清朝艺苑 作者:顾炎武 年代:清 参考译文: 甲: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 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 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 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 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乙: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

    20、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用一两匹瘦弱的马驮书。有时候到了边 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 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 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打招呼,有的时候因此从马上跌落,也不后悔。 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五、【五、20202020 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年湖南省常德市中考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21、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1. 请以课文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为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答案】 21. “生于忧患”的意思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陈胜、吴 广出身低微,在戍守渔阳途中遭逢大雨,困于大泽乡,在逃亡也是死、起义也是死的境遇中,选择了为国 事而死,最后建立了张楚政权。如

    22、果不是“苦秦久矣”,如果不是身处绝境,就没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 起。 【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生于忧患”的意思是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根据陈涉世家 中的“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 死,死国可乎?”可知,陈胜、吴广因为“苦秦久矣”,因为身处天降大雨、失期当斩的绝境中,不得不 揭竿而起,最后建立了张楚政权。忧愁祸患是促使他们揭竿而起的重要原因。 【点睛】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 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

    23、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 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 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 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 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六、【六、20202020 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年湖

    24、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群文汇读 鸟喧蛙噪,江上阻风,水漫阡陌,遇此等不顺遂之事,本当烦忧。但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或许心境 会有所不同,观此三则短文,当有所悟。 【甲】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 也。余忆曩居小昆山下,时梅雨初霁, 座客飞觞,适闻庭蛙,请以节饮 。因 题联云:“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_。”可谓山史实 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乙】儿子从未远出,初应省试,不能不一往。阻风沙漫洲 ,舳胪相接,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 柳阴,棋其下。崇友拉予 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 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 上阻风图。二景绝佳。 龚炜巢林笔谈 【丙】行四五里见西北

    25、云起少顷雪电文作大雨如注。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于 昏黑中寻一草棚,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 。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 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 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漏声:钟声。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曩(nng):从前。节饮:(按蛙鸣的)节拍饮酒。 沙漫洲:地名。舳舻(zh l)相接:船只首尾衔接。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11. 【乙】文中“二景”指的是哪两个场景?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12. 闻鸟、蛙之聒噪,因

    26、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请以三则材料中任意一 则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1. 示例:柳阴弈棋(柳下弈棋、柳下对弈) 池塘观荷(池边赏荷)(点明地点与事件,意近即可) 12. 示例 1:当以恬然之心处之。如甲文中,作者面对鸟喧蛙噪,不以为烦,而是将鸟声视为报更的钟 声,将蛙鸣当作饮酒的节拍,实在有趣。 示例 2:当以淡定、从容之心处之。如乙文中,作者送儿子赶考,被风阻于江上,但他并未心急如焚或 焦躁不安,而是在等待之际观人下棋,与友赏荷,并能感受到眼前之景如画一般,实在自然洒脱。 示例 3:当以释然、豁达之心处之。如丙文中,路遇大雨,水漫阡陌,但作者并不为自己的

    27、困境而烦忧, 而是心忧天下,为国计民生、百姓安危而忧,实在可敬可佩。 示例 4:当以悠然、闲适之心处之。如丙文中,作者遇雨受阻,在忧己忧民之后,尚能驻足观云,感受 大自然之美,实乃雅逸之行径也。 【解析】 【11 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郡中宋氏叔侄,移 船头就柳阴,棋于其下”理解,这句话是对树阴下下棋场景的描写,按照题干要求用四字词语可概括,即, 棋于柳下,或柳下弈棋等。根据“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握蕉扇,委 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理解,这句话是对池边赏荷花场景的描写。由此可概括为:池边赏荷等。 【12

    28、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解答“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 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的问题,要结合文言文内容和情感来谈看法态度。甲文,“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 谓之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也”,“适闻庭蛙,请以节饮”,作者面对鸟喧蛙噪,不以为烦,而将鸟声视 为报更的钟声,将蛙鸣当作饮酒的节拍,趣味无穷,由此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恬然闲适的心态处 之。乙文中,“阻风沙漫洲”,“移船头就柳阴,棋于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 萧疏四五人,科头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由以上句子分析,作者在陪儿子省试时路遇大 风,没有急躁烦扰,而是柳

    29、下弈棋,与友赏荷,发现身边的美好,心态从容,由此我们得出当面对烦扰之 事时,要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处之。丙文中,作者“行至总铺,雨愈甚”,面对“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 的处境,作者却忧国忧民,“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并且面对困境还能“仰观云气甚佳:或如 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由此我们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释然,豁达,闲适之心处之。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鸟每到天将明时,大声鸣叫五次,称山鸟鸣叫为报时间。这大概就是用鸟的叫声当作钟声吧。 我回忆起从前在小昆山下居住,正好梅雨过后天气放晴,客人举杯畅饮,正好听到院子里青蛙史鸣叫,请 按蛙鸣的节拍饮酒。于是题写对联:“花枝送客

    30、蛙催鼓,竹籁喧林鸟报更。” 可以说是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乙:儿子从没有出远门,初次参加省试,不能不一同去。因大风我们被阻在沙漫洲这个地方 ,船只首 尾衔接,郡中宋氏叔侄,移动船头靠进柳阴,在树阴下下棋。崇友拉我看荷花,夕阳反射,荷花明净光鲜, 稀疏看见四五个人站在那里,不戴冠帽的那个人握着芭蕉扇,影子投射在池塘,好像在描绘一幅江上被风 所阻图。柳阴下棋,池塘观荷真是极好的景致。 龚炜巢林笔谈 丙:走了四五里,看到西北方云气升腾聚集;不久,(乌云)布满空中,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走到总铺, 雨越发大了;(我们)敲遍了旅店的门,都不应声。马夫在黑暗中找到一间草棚,大家一起暂时躲避在草棚下 面

    31、。雨停了,而天已经亮了。道路都被大水横流淹没,分不清田地和小路。我暗自感叹水利工程没能修筑 好,天下没法安定啊。如果能得到一位好官,也足够治理好一个邑了。可惜没有在这上面用心思考的人。 抬头看到云气非常好看:有的像人,有的像狮子,像怪石,瞬息万变。我曾说过看云最好在落日时分,最好 在雨过天晴时,却不知在日出时分看云也很美。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七、【七、20202020 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 “我于佛寺见卿芼迹,恩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 。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

    32、善,对曰:“用笔在心, 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 便殿对六学士,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曰 :“此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 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 ,为之股 栗 ,公权辞气不可夺。 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 僻:不正,偏离正轨。袂:衣袖。澣hun濯:洗。同对:一同答对。股栗:害怕。 14. 文中柳公杈两次劝谏皇上,一次是借用笔的方法规劝,另一次是借_进谏。

    33、文末通过周 墀来突出柳公权的形象,这和爱莲说中用牡丹突出莲花的形象一样,都用了_的写作手法。 15.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从他讲述用笔的道理中,你能得出怎样的感悟? 【答案】 14. 穿洗过的衣服 衬托 15. 示例:只有做人正直,才会做事正确。 【解析】 【14 题详解】 第一问考查内容理解。第一次,“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概括 为:借用笔的方法规劝。第二次,“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乃小节耳”,概括 为:借穿洗过的衣服进谏。 第二问考查写法。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文中 “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

    34、公权辞气不可夺”,将周墀与柳公权进行对比,突出柳公权的“辞气不可夺”, 衬托的写法。爱莲说为了突出莲花的高洁形象,以牡丹追求富贵进行反衬。二者都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作答。柳公权认为“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由此可以得到 做人的启示,做人要心正,才能人正,才能做正确的事。 【点睛】参考译文:柳公权,字诚悬,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能作辞赋。元和初年中进士。唐穆宗 即位,柳公权入朝禀奏事情,穆宗召见,对他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很久就想见见你。”当天 就升任他为右拾遗。唐穆宗处理政事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

    35、 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皇帝改变仪容,知道他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柳 公权经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文宗思念他,又召他为侍书,后来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文宗在便殿召见六 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多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 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应 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 过是无足轻重的小节。”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 【八、【八、20202020 年四川省

    36、泸州市中考语文】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37、石钟山记 (宋)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 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 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 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闲人声亦惊起,磔磔云

    38、霄间;又有若老 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 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 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螳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窾坎螳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 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 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39、而笑李渤之陋也。 10.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到湖南永州,为排解内心苦闷,探 山访水而写的一篇精短游记。 B. 乙文以游踪为顺序,先交代作者夜游石钟山的原因,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再现了作者月夜独游 石钟山时的见闻和独特感受。 C. 甲文在景物描写中巧妙传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听见水声的高兴发现小潭的欣喜欣赏美景 的愉悦难耐凄清的悲伤。 D. 虽然都是游记,但两文在写法上却各有千秋。甲文记叙和描写相结合,融情于景;乙文重在明理, 以记叙、描写和议论为主。 【答案】 10.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

    40、解能力。 B“以游踪为顺序”说法有误,应该是按照“疑察结论”的顺序,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 “独游”与原文“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不符合。故选B。 【点睛】【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 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 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 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 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4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 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 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 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 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 一个叫做奉壹。 【乙】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

    42、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 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 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 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 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 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

    43、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 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 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 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 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 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 到两山之

    44、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 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 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 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 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 石钟山

    45、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 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名师点睛名师点睛 传记类文章要点概括传记类文章要点概括 1关注传主的主要生平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 者范围、作用、程度等的不明确。 2关注传文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 3关注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4关注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做出合理的解释,严防题干 5关注

    46、题干。明确题干考查的信息重点,严防与题干要求无关的信息进入答案或不恰当的推断混入。 考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将文章中对传主的介绍梳理清楚,即可轻松答题。 非传记类文章要点概括非传记类文章要点概括 1分析具体内容,概括文章要点。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要注重对每一自然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2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一一对应。考生解题时要注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一一对应。尤其要关注选项 中的关于写作手法的表述是否在原文中有具体的体现。 考点通关考点通关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钧二异事 先生为给事中 ,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 也。先生曰:“古有之。

    47、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二子哂之曰:“先生名钧,字德衡。钧者器之模 ,而 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轻重无准而莫不模哉!”先生曰:“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于是二子遂以 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此一异也。 居京师,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 ,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 其功百倍于常。此二异也。 (选自三国志杜夔传注引马钧传) 【注】给事中:皇帝左右的一种侍从官。器之模:陶器的模型。翻车:龙骨水车。 文章讲述了马钧的哪两件奇事? 【答案】一件是相信古有指南车并亲自做成了指南车;另一件是制作出了外形奇特、功能奇多的水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

    48、,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加以筛选整合。文章讲述了 马钧的两件奇事。根据“古有之”“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可概括出相信古有指南车并亲自做成了指 南车;根据“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 其功百倍于常”可概括出制作出了外形奇特、功能奇多的水车。 【参考译文】 先生任给事中时,有一次,和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廷上争论关于指南车的事。他们两 个说,古代根本没有指南车,记载上的说法是虚假的。先生说:“古代是有指南车的。(你们)没有认真思 考它罢了,其实(指南车的事)有什么久远的?”两人嘲笑他说:“先生大名是钧,大号是德衡。钧是 陶器的模具

    49、,衡是定东西轻重的,你现在这个衡定不出轻重,还想做得出模具来吗!”。先生说: “讲空话,瞎争论,还不如试验容易验证。”于是两人把这事报告明帝。明帝下令要先生把它制作出来, 后来,他就把指南车造成了。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他住在京师,城里有地可以种植菜蔬,但愁的是近旁没有水可以灌溉。先生就制作了翻车,叫年轻人 转动它,汲来的水可以自行倒出流到地里,翻车里外转动,效率大大超过平常水车。这是第二件奇妙的 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50、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引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鲜明的,可用文段中的“_”四个字概 括。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_”。 【答案】(1)舍生取义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


    注意事项

    本文(专题12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教师版含解析)-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文言文阅读)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