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二校联考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资源ID:92886       资源大小:54.4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二校联考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1、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显然后者更受欢迎。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

    2、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央视读书时间与百

    3、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年1月的毕沃读书最具典范意义。该栏目在约90分钟节目里,全是主持人、作者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10多年间,这个高雅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亮相视为无上荣耀。西方的类似栏目,显然具有多重指向性意义,包括强化文化导向、标示思想高度、激活传播方式等意义。由此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优良的电视读书氛围与传统,这

    4、是由其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国民素养决定的。 与西方相比,我国当前的经典“代读”在文化导向上无疑是一致的,但在思想高度与传播方式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开办于20世纪90年代,以央视读书时间为代表的一批读书栏目,一直无法摆脱收视率低迷的困扰,相继黯然落幕。而百家讲坛之以“讲坛”为名,实际上是大学课堂在媒体虚拟空间的延伸与革新。它将传播重心落在以文、史、哲为内容的文化经典上,并由此打造出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在此,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三:一是我们为何不能在百家讲坛兴盛之际,依然坚守读书时间?二是我们为何不能选择多方互动的自由论辩,只能接受由学者单向灌输的“代读”?三是我们为何总是局限于

    5、故事性、趣味性的欣赏口味,而缺乏应有的思想锐度与精神高度?这昭示着我国经典“代读”走向更高层次、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与可能性。(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1. 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经典“代读”的缘起与走向。B. 我国经典阅读对象及阅读内容形式的变迁。C. 经典“代读”热的兴起及典范性标志。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异同。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及其普遍无法自主阅读是促进经典“代读”热兴起的原因之一。B.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C.毕沃读书的成功表

    6、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及整体国民素质水平都很高。D. 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差异昭示我国经典“代读”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3. 下列各项中,对我国当前经典“代读”火爆原因概括有错的一项是(3分)( )A. 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B. 知识分子渴望重返文化中心舞台,为经典“代读”提供了阅读的传授者。C. 大众精神追求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尚,为经典“代读”的火爆提供了广泛的接受者。D. 采用“讲读”互动的方式,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而“代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也更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7、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针灸的起源和功效针灸疗法最早记载于战国时代问世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其中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效果。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从此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又被称为针石,在当时还常用于

    8、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到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后来便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砭而刺之”渐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渐发展为灸法。针灸的功效很多。首先,针灸能疏通经络,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这是针

    9、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其次,针灸能调和阴阳,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这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时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是通过改善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再次,针灸能扶正祛邪,可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材料二:“中

    10、医针灸”申遗成功2010年11月16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理论认为,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刺激这些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以恢复健康。这种刺激包括在经络穴位上针刺或燃烧艾绒(艾叶)的方法,以达到恢复机体平衡,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针刺,是根据人体的不同状态选择适宜的针具刺激特定的穴位;灸法通常分为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种,用艾炷接触穴位灸灼,或用艾条与体表保持一定距离热薰穴位。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中医针灸”这个项目的成

    11、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这对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彰显国家软实力,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医针灸”的申报成功,使中医针灸的自然、绿色健康理念与方法,在当今医学大环境下得到更多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为传统针灸理论方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针灸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提高其共享度,使它成为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取材于“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材料三:针灸铜

    12、人当国礼国家主席习近平2017新年首次出访,来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时,有这样一个环节:中国向世卫组织赠送了针灸铜人雕塑。习主席在致辞中说,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看到这一幕不禁浮想联翩。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去年,欧洲药典上首次出现了6种中医药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欧洲还建立了209个中医教育机构。如果再联系屠呦呦前年获诺奖,无论从文化层面还是医学层面,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日益多方位走向世界,被接纳、认同。文化的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这个世界的魅力所在。全球化大势中,开放与交流日

    13、渐增多,原本一只只独立的土豆,必然要被装进一个麻袋里,摩擦、碰撞甚至冲突、交锋都在所难免。对中国来说,走向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更是一个文化交融、文明包容的过程。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个过程特别需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但究竟该讲什么故事、怎么讲才有好效果,大有玄机。针灸在2010年申遗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中国申报的项目是中医,包括中医理论、技能、各种药物、用药原则等,打了很大一个“包”,并不顺利当然,这也与西医话语体系下中药本身存在的争议有关。后来,中方进行了调整,把中医针灸作为申遗的优先项目提出。记得当时专家解释这种调整时是这样说的:除了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外,特别考虑到它

    14、的实践性和技艺性,考虑到它是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被国际医学界了解得较多,便于外国人理解。申遗的成功证明了这种调整的必要和智慧,也给我们一种启迪:一种文化要能被更多国家和民众理解接受,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需要讲究“文化相融”的一些技巧。当我们希望把自己的好东西输出、渴望得到更大范围的文化包容及价值认同时,要找到最易交流的点、最能认同的面、最有说服力的事,才可能将门越开越大。了解、认识是第一步,互相包容、彼此尊重是第二步,然后才谈得上认同、欣赏乃至合作。这次向世卫组织赠送的针灸铜人塑像,本身也具有故事性,铜人原型诞生于近1000年前的中国北宋天圣年间,当时,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绘制的铜人腧穴针

    15、灸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针灸国家标准,并铸造了两尊铜人,以立体人体模式来标注354个经络和针孔六位,无论是医学分值还是制造工艺,堪称世界瑰宝,两尊“天圣铜人”在历史长河中命运多舛,现存中国的仅是后世仿品,可想而知,伴随着针灸铜人身上附着的这些故事被钩沉、翻阅,会有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的沧桑历史。(节选自人民网评针灸铜人当国礼,从排斥到认同需要“好载体”)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针法治疗起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古代当一些实物偶然碰撞了身体某个部位而出现疼痛减轻的现象时,古人逐渐有意识地去研究总结,最终形成了中医针法。B. 针法与灸法治疗的手段方法

    16、是不尽相同的,针法是通过刺入身体的某些部位来治病的疗法,灸法是通过烧灼烘烤来治病的疗法。C. 针灸能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止常的生理作用,能调和阴阳,能扶助机体正气、驱除病邪。D.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标准针灸图经,是北宋人绘制的,并铸造了两尊立体人体铜人,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了其中一尊针灸铜人雕塑。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艾叶具有易燃、易加工、资源丰富等特点,还有温通经脉的疗效,就选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原料。B. 中医药材出现在欧洲药典上,众多中医教育机构在欧洲建立,针灸在部分世卫会员国被允许使用,这些现象都

    17、说明“针灸申遗成功”直接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C. 针法和灸法会在特定部位上针刺或烧灼艾叶来达到机体的平衡,其共同点是都能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改善。D. 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正多方位走向世界。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医针灸,阐明了针灸有着丰富的中医文化代表性及实践性和技艺性。6.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有何意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阐述。(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老夫老妻冯骥才他俩又吵架了。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

    18、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

    19、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

    20、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竞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土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

    21、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

    22、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两人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11)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12)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

    23、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13)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但妻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

    24、这一点。B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D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她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8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儿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6分) 9结合文中第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

    25、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晚乃师事徐遵明。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业兴乃诣灵馥黉舍。灵馥乃谓曰:“李生久遂遵明,何所得也?”业兴默尔不言。及灵馥说左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于是振衣而起曰:“遵明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径还。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遵明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后乃博涉百家,尤长算历。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后为王遵业门客。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历法,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于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献新历,世宗诏令共为一历。洪等遂共推兴业为主,成戊子历,正光三年奏行之。魏迁邺之始,

    26、起部郎中辛术奏曰:“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诏从之。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广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许,便即疵毁,乃至声色。性又躁隘,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时人以此恶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齐受禅,例降。(节选自魏书列传卷七十二)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

    27、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B. 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C. 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D. 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黉”指古代的学校。庠、序、塾、郡学、太学等在古代也曾用作学校的称呼。B. “校书郎”,指从三国魏开始设置的官名,掌管

    28、校对宫中所藏典籍、订正讹误诸事。C. 节气,指时节和气候,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D. “坟籍”,记录有关丧葬礼仪的著作。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业兴专心求学,为人耿介。少年时不辞劳苦,背负书籍求师,深思好览,精于治学,曾以左传大义当面责难鲜于灵馥,从此徐门学徒大盛。B. 李业兴知识广博,倍受时人推重。他曾被群臣推举主持将进献朝廷的十家历法编为一历,也曾在朝廷迁都时由朝臣举荐主管新都的房舍建造工作。C. 李业兴豪爽侠义,为人注重义气。人家有急难,委身投奔他,他能挺身相助;与他情投意合之人,他更是倾心待之,在财务

    29、上毫不计较、吝啬。D. 李业兴急躁偏狭,缺乏儒者风范。他在与人论辩的时候,高声大气,伸拳振臂,举止粗鄙,没有风度。当时的人因为这些而厌恶他。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遵明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3分) (2) 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广博。(3分)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步出城东门(汉)无名氏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注,高飞还故乡。【注】黄鹄:传说中的大鸟,一举千里,仙人所乘。

    30、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具有一种近于民歌的素朴风格,很耐人寻味。话不在多,意不在巧;平平淡淡地说来,却如一曲纯净的旋律,一往情深。B. 开头两句写主体人物的活动,交代了抒情主人公的立足点和遥望的方向,为下文抒发思想情感作铺垫。C.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自己的朋友分明前日沿此路而去,今日却说河水无梁可渡,暗含对世事不如人意的感慨。D. 在风雪中送别友人归去,诗中此处通过实写友人离去的场景,渲染凄伤的氛围,衬托出抒情主人公不能和友人一样回返故乡的自伤自怜之意。15.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联系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

    31、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6分)()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 , 。(2)“没有人是天生懂得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说得道理是一样的。(3)论语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应:“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言人人殊,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

    32、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 )。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如此,茶才 ,回味不尽,中国人对品茶,强调的是切身的感悟与体验。前人于此常有 的描绘。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有茶的“三泡”之境说,认为茶在二泡时最妙。第一次冲泡时宛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而“二泡”时则如十六七岁之妙龄女郎,至“三泡”时已是少妇了。这正是对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极为传神的演绎。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

    33、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众说纷纭 难以置信 耐人寻味 炉火纯青B. 莫衷一是 不足为据 意味深长 出神入化C. 莫衷一是 难以置信 意味深长 炉火纯青D. 众说纷纭 不足为据 耐人寻味 出神入化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茶里面既有色彩斑驳的大千世界,更有生活的酸甜苦辣B. 茶里面既有色彩斑驳的大千世界,又有酸甜苦辣的生活C. 茶里面既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更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D. 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

    34、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B. 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一杯茶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C. 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艺术的完整世界。D. 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20.按照要求,对下联。平仄可不论,注意得体。(5分)(1)给学校劳动基地写一下联。(2分)上联:流汗方知拓荒苦, 。(2)一位大学生即将毕业,参加工作,请你为他写一下联。(3分)上联:干事创业,爱岗敬业,业业出奇迹;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35、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可见, 。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蝴蝶在即将破茧而出之前,在茧中剧烈地折腾着、挣扎着,蝴蝶挣扎的过程正是它积蓄能量,增强体质,结实翅膀,获取飞行力量的过程。人生的过程跟蝴蝶一样,也是与挫折交锋,

    36、与失败抗争,与磨难打拼,不断“挣扎”的过程,只有蓄积内在的特质和张扬生命的力量,将人生的底蕴积累、沉淀得厚实而凝重,在“挣扎”中领悟飞翔的真谛,才能使自己从平凡走向成功。要求:请以“在挣扎中飞翔”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二校联考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 【答案】A【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答题前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文本内容。题干问

    37、是的“对全文内容的概括”,而B、C、D三项都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概括,有的选项只涉及经典“代读”的缘起,有的选项只涉及经典“代读”的走向,并不能概括全文的内容,只有A项的概括最全面。2. 【答案】B【解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引导”一词不妥。据原文第和段内容推测,应该是“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

    38、推向大众”,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而非“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3. 【答案】D【解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采用讲读互动的方式,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曲解原文。根据原文第段,“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可以推知,由学者单向传授,更符合大众的接受习惯。4. 【答案】D 【解析】D项,习近平送的应是针灸铜人雕塑的仿品

    39、,真品已失传。5.【答案】B【解析】B项,针灸申遗成功和选项中的所述现象都说明中医药正走向世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选项中所述现象并非就是申遗成功促进的。6. 中医针灸申遗成功有何意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阐述。(6分)【参考答案】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申遗”成功能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中医针灸”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有利于在全世界更好地宣传推广中医药学,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彰显国家软实力。(每点两分)7A(“妻子在家强势”,原文无依据。)8(1)愤怒: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

    40、让她十分气愤:“离婚,马上离婚。”(2)伤心和委屈: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3)担心: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4)感到幸运: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5)甜美温暖: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三点4分,四点5分,五点6分)9(1)情节方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儿,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答“推动情节发展”也可)(2)人物描写方面:“雪下得紧”烘托了妻子内心的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3)情感表达方面: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地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

    41、。10. C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原句: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这两句必须断开,排除B项;“折中”是一个词,不能断开,排除D项;“并所须调度”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A项。故选C。 11. D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

    42、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D项,“坟籍”是指古代典籍,不是“记录有关丧葬礼仪的著作”。故选D。12. 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B项,“也曾在朝廷迁都时由朝臣举荐主管新都的房舍建造工作”错,原文中“万门千户,所宜访询”并非主管。故选B。13. (1)徐遵明学生大增,全是李业兴的功劳。(2)(徐遵明)读书不止,常有不同的见识,众儒者佩服他的学识渊博。(

    43、3)书本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大盛,大增;为,功劳;也,判断句。息,止;异闻,不同的见识;服,佩服;广博,学识渊博。参考译文:李业兴,是上党长子人。李兴业年少年时非常正直,专心求学,背着书去求学,不怕辛苦。深思经书中的章节句子,喜欢浏览看奇闻异说。稍大一些以徐遵明为师。当时有渔阳人鲜于灵馥也聚徒讲学,而遵明声誉还没多高,著录尚少。业兴于是到灵馥的学校中去,与其他求学的人一样。灵馥于是说:“李生你长久跟随徐遵明学习,收获了什么?”业兴默不作声。等到灵馥讲说左传,业兴拣几条传中大义问灵馥,灵馥无法回答。于是业兴整理衣服而起说:“遵明弟子正像我这样!”于是扬长而归。从此以后,灵馥的学生纷纷改换

    44、门庭,来到徐遵明这里。徐遵明学生大增,全是李业兴的功劳。 后来,李业兴广泛涉猎百家之学,尤其擅长算术历法。李业兴虽然贫寒地位低下,却一直骄矜自负,如果别人对他礼待不周,即使权贵之人,他也不因此低头屈服。后来当王遵业的门客。被推举为孝廉,任校书郎。由于朝廷施用的元始历节气少算而后于天时,延昌年间,李业兴编写了一部戊子元历献给朝廷。当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自献上一部新的历法,世宗下诏,让把它们合为一部。张洪等人于是共同推荐李兴业为主,编成戊子历。正光三年(522),奏请推行新历。魏都刚迁到邺城时,起部郎中辛术启奏说:“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是博学大儒,有广博的知识,营造房屋这样的事,应征求他的意见。现在请求皇上让我到他那里去,展阅图籍记录文字,考核审定正确与错误的地方,检验古今文字,择其中确定规模制度,召集画工连同所需要的一起安排,详细地设计新图,申奏皇上裁决。臣希望开始营造的时候,百事顺利。”皇帝下诏,同意这个意见。李业兴爱好古代典籍,收集不停,亲手修补整治,他家里收藏的书籍,将近一万卷。而他则读书不止,常有不同的见识,众儒者佩服他的学识渊博。李业兴性格豪爽侠义,重义气。别人遇到急难,委身


    注意事项

    本文(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二校联考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