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资源ID:68849       资源大小:46.53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1、2018-2019 第二学期期初考试卷高一语文2019、2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端午节,不少地方有在身上挂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 灾难。他不听大家的劝阻,背起行囊 出了家门。他发表言论时,滔滔不绝,又 ,谁能劝得了他?A. 祛除 径直 不容置喙B. 驱除 径直 不容置辩C. 祛除 径自 不容置喙D. 驱除 径自 不容置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问题。本题“祛除”指除去疾病或疑惧、邪恶等,用于抽象的事物;“驱除”指赶走、除掉,多用于具体的对象。 “

    2、灾难”属于抽象事物,用“祛除” 。 “径直”指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径自”指自作作主张,擅自行动。本题“不听大家的劝阻”属于擅自行动,应用“径自” 。 “不容置喙” ,侧重于不容许别人说话;“不容置辩”指只让人赞同而不容许申辩、解释。本题“滔滔不绝” “谁能劝得了他” ,应用“不容置喙” 。故答案为 C。【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

    3、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下面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B. 多年来,尼古拉特斯拉无时无刻不忘刻苦磨练,从而使其左手书法与通常的右手书法明显不同,其左手书法使欣赏者感到既熟悉又有些陌生。C. 冰雪皑皑之际,鹅毛般的大雪还在漫天飞舞,整个世界穿上了白色的外衣,唯有梅花昂然绽放于枝头,教人精神为之一振。D. 尽管贝克特一生创作过许多作品,但真正使他大红大紫、名震世界

    4、的,是他 1952 年发表的第一个荒诞派剧本等待戈多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A 项语序不当, “热爱并且投身于”应为“投身于并热爱” ;B项,否定失当不合逻辑, “无时无刻不忘”把意思弄反了;C 项,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为之” 。故答案为 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

    5、先压缩,再看搭配。A 项, “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成为国家” ,主宾不搭配。B 项, “取消”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3.下面四项中措辞不得体的一项是( )A. 叨扰多日,心中深感不安。特备薄礼,敬请笑纳。B. 久闻

    6、先生大名,虚位以待,静候台驾。C. 多蒙领导垂青,自当不懈努力,不负期望。D. 大作收到,冒昧作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雅正:客套话,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叨扰:受到款待,对麻烦、打扰对方表示歉意和谢意时用的客套语。台驾:旧时称对方。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国美学之所以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是因为美学既需要面向全人类普适性的审美价值向度, 。何为美、如何审美等都不是僵死划一的教条。虽然美学也需要研究人类审美活动中的普遍性问题、得出关于人类审美现象的规律性结论但它的问题和结论都

    7、不仅仅系于客观的一维也需要形成不同的民族化审美话语不应以追求统一的标准性为目标审美本身就是人类情感多元、价值多样的诗化呈现美学不是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整体意思,划分层次,再着眼于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做题时最好是用“抓两句相连”法。本题排序的句子可分为“美学”和“审美”两部分,据此可划分为/。再调整内部顺序。横线前有“既需要” ,与之衔接最恰当的是“也需要” 。而“美学不是”和“不应”语意相连,第一层顺序为。“虽然”和“但”语意相连,为这一层的总领,顺序为。故答案为 D。【点睛】做排序题的要

    8、求是 1、保持话题的一致性。一个长句或句群只有话题和陈述角度一致,中心才会明确,语意才能贯通。如果中间转换了话题或陈述对象(主语),势必会影响到语意的连贯。 2、保持顺序的合理。连贯的句子之间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遵循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3、保持结构、内容的照应结构、句式的一致性,表现在:语言中常有些排比句、对偶句,这就要求结构上的统一,破坏了这种统一,也就失去了连贯性;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合说还是分说,

    9、也会涉及连贯问题;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注意不到这一点,将破坏分句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5.下列诗句中,与例句使用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例句: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A. 夜半醒来红烛短,一枝寒泪作珊瑚。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C.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D.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中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知道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判断出是何种修辞。例句,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将眼

    10、前脚下堆起的积雪比喻成洁白梨花一般,例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 项,夜半醒来红烛短,一枝寒泪作珊瑚:“一枝寒泪” ,将蜡烛滴落的烛油比喻成一滴滴寒泪。运用了比喻手法。选项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B 项,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百丈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辽阔的的荒漠雪景;“愁云”以人的感情,物当作人来写,即用了拟人手法便于表达作者感情。选项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C 项,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诗句运用对比手法,将人与物、南与北的对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诗人在流放途中,触景生情,感受到春临大地又望着滔滔江水再对比自己惨淡的遭遇,

    11、不禁悲从心来。选型用了对比手法,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D 项,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诗句运用对比手法,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各自不同运行规律的进行对比,表达自己对时空的变换和宇宙运行规律的慨叹。选项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故答案为 A。【点睛】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

    12、意+文意+主旨情感) 。本题所考查诗句中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也是考生所熟知的,只是把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放在诗歌鉴赏类题目中考查的题型并不常见,所以此题可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困扰。二、文言文阅读(1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芋老人传周容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 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日:“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

    13、 ,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 ,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 ,朝分尚食 ,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

    14、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 ,是芋视乃学也。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注】佣:受雇打工。丞、尉:知县的佐职。钧礼:平等之礼。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尚食:这里指朝廷赏赐的食品。不饬:不守规矩,行为不端。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 器:器重B. 书生用甲第为相国 用:由于C. 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 顾:顾念D. 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著:显著,显扬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

    15、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B. 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C. 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D. 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8.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B. 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C. 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

    16、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D. 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2)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答案】6. A 7. A 8. B 9. (1)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2)宰相赶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 ” (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解析】【6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

    17、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本题 A 项“器”应为“碗” 。故答案为 A。【7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

    18、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A 项“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错, “甲第”释义为 1、豪门贵族的宅第。2.指豪门贵族。3.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4.明清时称进士。这里指“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等” 。故答案为 A。【8 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本题中“独与”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 A 项;“延入坐”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 D 项;“略知书”语意相连,不可断开,排除 C 项。故答案为 B。【9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19、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 向,从前;调和,烹调;移人,改变人;者也表判断。 (2)中 遽,赶紧;谢,道歉;知道,明白道理;资,赏赐。【参考译文】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 (闲聊中)知道对方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回来。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

    20、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再为他盛了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十多年后,书生因为科举考试名列前茅,当了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

    21、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走上前说:“还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 (又饿又冷) ,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在朝廷上分得皇帝赏赐的膳食,大摆酒席,列鼎而食,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只在食芋一事上忘记旧情。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

    22、中科举,得到功名,于是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还可以原谅。我老

    23、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灾难和坏事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 、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谢罪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三、古诗词鉴赏(8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少年游早行(林仰)霁霞散

    24、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10. 诗题为“早行” ,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11. 诗人写“啼鸟两三声” ,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10. 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前几句的意思为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这都说明了早。 11. “啼鸟两三声”营造了山径中幽静清雅的气氛,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幽静。【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从诗句中抓住能表现“早行”的关键词句

    25、分析,词人在上阕“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晓” “残星”等描写性的景物均表现了早;然后结合着这句的大意来分析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1 题详解】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诗人的写作意图分析, “啼鸟两三声”写山径中鸟的几声啼叫,自然是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营造出了幽静清雅的氛围,以声衬静,用两三声的啼叫衬托当时的寂静,达到以动衬静、以有声衬幽静的表达效果。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羽扇纶巾

    26、,谈笑间、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使天下之人,_,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3)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4)彼童子之师,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5)元嘉草草,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 ,_。(苏轼赤壁赋)【答案】 (1). 樯橹灰飞烟灭 (2). 不敢言而敢怒 (3). 吾尝跂而望矣 (4).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7). 舞幽壑之潜蛟 (8). 泣孤舟之嫠妇【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27、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注意“樯橹” “跂”“授” “赢” “仓皇” “壑” “嫠” 。五、名著阅读(5 分)1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呐喊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 “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 ,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 “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B. 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C. 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作者本人耳闻目睹的情

    28、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画、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来表现,由此塑造人物,显得真实可信。D. 药是以 1911 年的辛亥革命英雄黄花岗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作而加工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不成功的历史原因。E.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答案】C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本题的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平时阅读文学作品,对作品

    29、的内容和相关信息要注意记忆,一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一方面积累写作的材料。本题“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两项” 。C 项“作者本人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错, 孔乙己是小说, “我”是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作者本人。D 项“以 1911 年的辛亥革命英雄黄花岗起义为背景”错, 药是以 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故答案为 D。六、现代文阅读:(一)文学类文本(20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菉竹山房吴组缃阴历五月初十日和阿圆到家,母亲说,前些日子二姑姑托人传了口信来,要我和阿圆到她老人家村上去住些时候。二姑姑的故事好似一个旧传奇的仿本。多年以前,叔祖的学塾中有个聪明年少的门生,对绣蝴蝶的

    30、人起了羡慕之情:而这绣蝴蝶的姑娘因为听叔祖常常夸说这人,心里自然也早就有了这人。若干年后,少年赴南京应考,船翻身亡。绣蝴蝶的小姐那时才十九岁,闻耗后,在桂花树下自缢,为园丁所见,救活了。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稍些可风之处,商得了女家同意,大吹大擂接小姐过去迎了灵柩;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金燕村,就是二姑姑的村;菉竹山房,就是二姑姑的家宅。响潭的两岸,槐树柳树榆树更多更老更葱茏,两面缝合,荫罩着乱喷白色水沫的河面,一缕太阳光也洒不下来。沿着响潭两岸的树林中,疏疏落落点缀着二十多座白垩瓦屋注;西岸上,紧临着响潭,那座白屋分外大;梅花窗的围墙上面探露着一丛竹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

    31、已开花,变成槁色。这座村子便是金燕村,这座大屋便是二姑姑的家宅菉竹山房。二姑姑说没指望我们来得如此快,房子都没打扫。领我们参观全宅,顺便叫我们自己拣一间合意的住。邻着花园有座雅致的房,门额上写着“邀月”两个八分字。和姑姑说,我们就住这间房。姑姑叫兰花开了锁,两扇门一推开,就噗噗落下三只东西来:两只是壁虎,一只是蝙蝠。我们都怔了一怔。壁虎是悠悠地爬走了;兰花拾起那只大蝙蝠,轻轻放到墙隅里,呓语着似地念了一套怪话:“福公公,你让让房,有贵客要在这里住。 ”阿圆惊惶不安的样子,牵一牵我的衣角,意思大约是对着这些情景,不敢在这间屋里住。二姑姑年老还不失其敏感,不知怎样她老人家就窥知了阿圆的心事:“不要

    32、紧。这些房子,每年你姑爹回家时都打扫一次。停会,叫兰花再好好来收拾。福公公虎爷爷都会让出去的。 ”阿圆用一个小孩子的神秘惊奇的表情问我说:“怎么说姑爹?”兰花瞪着两只阴沉的眼睛低幽地告诉阿圆说:“爷爷灵验得很啦!三朝两天来给奶奶托梦。我也常看见的,公子帽,宝蓝衫,常在这园里走。 ”阿圆扭着我的袖口,只是向着兰花的两只眼睛瞪看。邀月庐日间还算是清新明朗,谁知到了晚上,大雨复作;一盏三支灯草的豆油檠摇晃不定;远远正屋里二姑姑和兰花低幽地念着晚经,听来简直是“秋坟鬼唱鲍家诗” ;加以外面雨声虫声风弄竹声合奏起一支凄戾的交响曲,显得这周遭的确鬼气殊多。一阵飒飒的风摇竹声后,忽然听得窗外有脚步之声。声音

    33、虽然轻微,但是入耳十分清楚。“你听见了没有?”阿圆把头钻在我的腋下,喘息地低声问。正答着话,她突然尖起嗓子大叫一声,搂住我,嚎啕,震抖,泣不成声:“你看门上!”我看门上门上那个册叶小窗露着一个鬼脸,向我们张望;月光斜映,隔着玻璃纱帐看得分外明晰。说时迟,那时快。那个鬼脸一晃,就沉下去不见了。我不知从哪里涌上一股勇气,推开阿圆,三步跳去,拉开门。门外是两个女鬼!一个由通正屋的小巷窜远了;一个则因逃避不及,正在我的面前蹲着。“是姑姑吗?”“唔”幽沉的一口气。我抹着额上的冷汗,不禁轻松地笑了。我说:“阿圆,莫怕了,是姑姑。 ”(选自菉竹山房 ,有删改)【注】白垩瓦屋:用白土涂饰墙面的瓦屋。垩:用白土

    34、涂饰。14. 小说第 2、3 两节插叙了二姑姑年轻时的故事,这对刻画人物和展开情节有何作用?15. 小说第 4 节是如何描写菉竹山房所在村落的景物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6. 小说主仆二人口中的“福公公” “虎爷爷”以及“姑爹”等意象,反映了主仆二人的病态心理。请分析这种心理的成因。17. 小说结尾,作者设计了主仆二人“窥房”这一情节。请从情节安排、形象塑造这两个方面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答案】14. 刻画出二姑姑对爱情执着的个性和成亲时便成寡妇的孤寂、凄凉的形象,补充了二姑姑无爱、孤苦一生的原因,也为下文写二姑姑幻想姑爹每年回家以及偷窥新人埋下伏笔。 15. 运用对比(树的苍老、葱翠和白垩

    35、瓦屋,竹子的一半绿色和一半槁色:色调的对比;树的密匝和屋的疏落:布局的对比)手法,意在突出二姑姑生活环境的封闭、阴森、寥落、毫无生机;同时,烘托其内心世界的幽闭、清冷以及悲剧命运。 16. 病态心理成因:封建礼教的束缚,长期压抑、孤寂的生活状态。 17. 情节安排上,在把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气渲染到极致后,安排突然的逆转,收到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形象塑造上,由“鬼气”而“人气” ,表现出病态心理支配下的主仆二人最为世俗的欲望。从而增强了小说揭露、控诉的力量。【解析】【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鉴赏插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根据插叙的一般性作用,即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

    36、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再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由题干可知,第 23 两节插叙了二姑姑年轻时的故事,既然是插叙了故事,二姑姑的形象自然能从故事中表现出来,因此可根据插叙部分内容概括出其形象特点;从写作意图或插叙的意图来看,要联系下文内容分析作答。根据下文可知,二姑姑言行充满了病态,再结合着二姑姑的悲剧命运很容易得出,此处插叙自然起着铺垫作用。【15 题详解】此题考查环境描写技巧及在文中的作用。第一问可抓住描写语句中的修饰性词语或描述性词语,修饰性的词语直接提取,描述性的可自己概括;例如, “更多更老更葱茏,两面缝合”“疏疏落落点缀着二十多座

    37、白垩瓦屋”表现出了幽暗、封闭、缺乏生机的景象;这种景物特点自然渲染出凄凉的氛围,由下文二姑姑内心世界的阴暗、凄苦以及她的悲剧命运可知,此处环境描写起着烘托和铺垫作用。【16 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及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划分结构层次;然后找出关于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特征;再结合写作背景等综合把握文章主旨,本题要求分析主仆二人病态心理的原因。文中人物均被封建伦理的思想的毒害。二姑姑, “从一而终”思想使她宁愿舍弃青春年华,抱着亡夫的灵牌参拜家堂祖庙成亲。少年家承认这位小姐,迎娶她做已亡儿子的新娘。而二姑姑嫁给亡夫之后,也恪守妇道,一生过着孤苦寂寞的生活。她用麻木和幻想

    38、自欺欺人,维持度日。她的病态心理成因:封建礼教的束缚,长期压抑、孤寂的生活状态。【17 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尾情节设置的作用及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清楚小说结尾的几种方式以及它们的好处,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一般可从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揭示等角度来答。据“外面雨声虫声风弄竹声合奏起一支凄戾的交响曲,显得这周遭的确鬼气殊多”以及“阿圆,莫怕了,是姑姑。 ”可知,小说结尾“窥房”一节的巧妙设置从情节上形成逆转,收到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对于作为长辈的女主人公来说, “窥房”虽有悖于她的身份、年龄和情理,却是人性的表现,透出出她在枯寂似坟墓般的环境中生活,内心

    39、深处仍有着对人的生活的向往。这样写加强了小说的控诉力量。【点睛】小说结尾段的作用。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 。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补叙式。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式。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令人感伤式。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大团圆式。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

    40、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六、现代文阅读:(二)论述类文本(18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哲学与人生胡 适讲到“哲学与人生” ,对大家也许可以贡献点参考。关于人生,国内思想界的老将吴稚晖先生下了一个定义:“人是哺乳动物中的有二手二足用脑的动物。 ”那人生即是这种动物所演的戏剧,这种动物在演时,就有人生;停演时就没人生。譬如:有的喜唱花面,有的喜唱老生,有的喜唱小生,有的喜摇旗呐喊。不过单是登台演剧,红进绿出,有何意义?想到这层,就发生哲学问题。对于哲学的定义,我

    41、是这样下的:“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 ”二千五百年前在喜马拉雅山南部有一个小国迦叶里,街上倒卧着一个病势垂危的老丐,当时有一个王太子经过,在别人看到,将这老丐赶开,或是毫不经意的走过去了,但是那王太子是赋有哲学的天才的人,他就想人为什么逃不出老、病、死这三个大关头,因此他就弃了他的太子爵位、妻孥、皇宫、财货,遁迹入山,去静想人生的意义。后来忽然在树下想到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假定一切多是空的,那么,老、病、死就不成问题了。这种哲学的合理与否,姑不具论,但是那太子的确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他以为比较普遍适用的意义。要晓得哲学的起点是由于

    42、人生切要的问题,哲学的结果,是对于人生的适用。人生离开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学。我们现在再去看意义在人生占的什么地位。现在一般的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思想差不多是社会的奢侈品。他们看人生种种事实,和乡下人到城里看见五光十色的电灯一样,只看到事实的表面,而不了解事实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对于意义,极有需要。又如平常人看见病人种种病象,他单看见那些事实而不知道那些事实的意义,所以莫明其妙。至于这些病象一到医生眼里,就能对症下药,因为医生不单看病象,还要晓得病象的意义的原故。因此,了解人生不单靠事实,还要知道意义!那么,意义又从何来呢?有人说:意义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从积累

    43、得来,是愚人取得意义的方法;一种是由直觉得来,是大智取得意义的方法。积累的方法,是走笨路;用直觉的方法是走捷径。据我看来,欲求意义唯一的方法,只有走笨路,就是日积月累地去做刻苦的工夫,直觉不过是熟能生巧的结果,所以直觉是积累最后的境界,而不是豁然贯通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有一次演说,他说:天才百分之九十九是汗,百分之一是神。可见得天才是下了番苦功才能得来,不出汗决不会出神的。所以有人应付环境觉得难,有人觉得易,就是日积月累的意义多寡而已。哲学家并不是什么,只是对人生所得的意义多点罢了。(选自 1923 年 11 月胡适在上海商科大学佛学研究会的演讲,有删改)18. 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层次。19

    44、. 文章第三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20. 文中画线的句子“不出汗决不会出神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答案】18. 首先说明什么是人生;接着阐明什么是哲学:最后阐述两者的关系。评分建议:共 6 分,每点 2 分。 19. 类比论证,(1 分,若答“举例论证”仅得 1 分)用“乡下人”看“城里的电灯”来类比,批评了只看到事实的表面,而不了解事实的意义的现象。 (2 分)对比论证, (1 分)用“平常人”与“医生”对待病象的差异论述了解人生的意义的重要性。(2 分) 20. 借助爱迪生的名言来表达只有日积月累刻苦努力,才能探寻人生的意义的观点。 (3 分)这句话阐明

    45、了“意义”由积累得来的观点,具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3 分)【解析】【18 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逐段概括文段大意,归纳合并,划分层次。表述时每层前面加上表示思路的衔接词,抓住能表明层意的关键词句概括。如,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之类的词。本题要求概括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层次。读后可发现,第二段层次清晰,可根据本段中的“关于人生,国内思想界的老将吴稚晖先生下了一个定义”总结出,该段首先说明什么是人生。 “想到这层,就发生哲学问题。对于哲学的定义,我是这样下的” ,接着又阐明什么是哲学。第二段结尾“要晓得哲学的起点是由于人生切要的问题,哲学的结果,是对于

    46、人生的适用。人生离开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学。 ”可总结出,最后的这句是阐述人生和哲学的关系。【19 题详解】此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常见的论证主要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

    47、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论证方法,结合着文中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本题要求文章第三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三段中,“现在一般的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思想差不多是社会的奢侈品。他们看人生种种事实,和乡下人到城里看见五光十色的电灯一样,只看到事实的表面,而不了解事实的意义。 ”用现在的一般人和乡下人进行类比论证,批评了只看到事实的表面,而不了解事实的意义的现象。 “又如平常人看见病人种种病象,他单看见那些事实而不知道那些事实的意义,所以莫明其妙。至于这些病象一到医生

    48、眼里,就能对症下药”将平常人与医生进行对比论证。论述了解人生的意义的重要性。故运用了类比和对比论证的方法。【20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分析文中作者表达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理解“不出汗决不会出神的”句中作者的观点,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理解句子表达的观点,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把握文本的观点,依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然后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仔细揣摩这句话中蕴含的观点。 “不出汗决不会出神的”这句话是爱迪生的名言,结合前句“可见得天才是下了番苦功才能得来”理解, “出汗”是表达下苦功夫,刻苦努力的意思。结合最后一段的开头句“那么,意义又从何来呢” ,和最后两句“所以有人应付环境觉得难,有人觉得易,就是日积月累的意义多寡而已。哲学家并不是什么,只是对人生所得的意义多点罢了”理解, “出神”是指探寻人生的意义。因此“不出汗决不会出神的”这句话表达的观点是,只有日积月累刻苦努力,才能探寻人生的意义。这句话的作用是,强调了探究人生的意义是从积累来的,引用爱迪生的话,比较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注意事项

    本文(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