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六)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资源ID:50915       资源大小:107.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积分,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六)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1、单元检测(六)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 分钟 满分:85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 集” “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 “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 ”。这反映出( )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B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D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选 D 材料未提及民族工业,故 A 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 “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上海的国际地位,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上海成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

    2、料的重要场所,故 D 项正确。2据统计,1890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 5 元银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局的工人月工资是 710 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 30 元甚至更多。而1883 年直隶普通农民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 1 元多。这说明了( )A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C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解析:选 C 材料信息只是客观地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各地工人彼此之间及其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未提及相互间的矛盾状况,故 A 项错误;工人的工资水平未必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而且直隶地区呈现的是农民而非工人的工资水平,故

    3、B 项错误;工人工资的增加,显然是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表现,故 C 项正确;D 项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3(2018钦州一模)下表为 18951911 年间,江苏开办的 140 余家民族工矿企业信息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创办者身份 企业数量 资本额占比官僚、士绅 47 家 67%买办 7 家 7.2%其他(包括地主、商人、手工工场主等) 89 家 20%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B民族工业初步发展C封建经济占据主导 D民族企业投资多元解析:选 D 18951911 年,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入侵,故 A 项错误;表格中展示的是在 18951911 年江苏地区民族企业的不同投资来源和

    4、所占资本的数额,只属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表现之一,可知当时该地民族企业投资多元,故 B 项错误,D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近代民族工业与封建经济的比例问题,故 C 项错误。41903 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 )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解析:选 B “1903 年”国家的机构依然是清王朝统治,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故A 项错误;材料所述这些措施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利的,故

    5、 B 项正确;“实业救国”在晚清时期是一项民间活动,非官方机构活动,故 C 项错误;材料的前半部分强调对传统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而不仅是工商业的法律地位,故 D 项错误。5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并在华倾销,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仅有四分之一勉强能够维持运转。这反映出(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仍未改变B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C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D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解析:选 A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始终在本国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而日本投降后,这一状况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故 A 项正确

    6、;虽然在战后控制中国是美国全球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但美国始终没有完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故 B 项错误; C、D 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6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我国学术期刊中有很多 “社会主义” “商品生产” “市场规律”等词语。这一学术动态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显著B经济领域出现了极“左” 思潮C市场经济理论得到认可D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解析:选 D 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没有涉及“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内容,故 A 项错误;经济领域出现极“左 ”思潮是在 1958 年,与材料中“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50

    7、 年代中期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没有认可市场经济理论,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 “社会主义” “商品生产” “市场规律”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学术界在研究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的关系,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研究探索,故 D 项正确。7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如图反映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总和生育率总体居高,其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建立和人民生活逐渐富裕B土地改革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C重男轻女观念推动家庭多生求子D国家为增加劳动力鼓励人口生育解析:选 B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并没有很快改善,故 A 项错误;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需

    8、要更多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都推动了人口的增长,故 B 项正确;重男轻女观念长期存在,不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国家为增加劳动力鼓励生育,这源于土地改革和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故 D 项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81958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近年来,我国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出现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现象。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经济调控的消失B城乡二元体制的终结C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解析:选

    9、D 近年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故 A 项错误;城乡二元体制未终结,故B 项错误;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C 项错误;经济深化改革需要大量农村人口支援城市建设,故 D 项正确。9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 ,即“自下而上城市化”和“自上而下城市化” 。其中与“自下而上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解析:选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城市化,故 A 项错误;“自下而上城市化”指从农村开始实现城镇化,再到城市化,故 B 项正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适应全球化的

    10、需求,是国家层面对经济的调整,故 C 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是国家层面调整的结果,故D 项错误。10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 1992 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这说明( )A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D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解析:选 C 材料表明,1992 年前,有一些思想观念问题阻碍了改革开放的深入,而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故 C 项正确;A、B、 D 三项不符合题意。11原先的学堂,上课开始之

    11、前,学生有拜孔子、拜先生的礼节,后来代之以上课铃声响起,全班学生起立,并问候“老师好” ,老师鞠躬还礼。这种变化最有可能开始于( )A鸦片战争之后 B洋务运动时期C中华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后解析:选 C 鸦片战争之后兴起的是开眼看世界的思潮,但并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实践,故 A 项错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中体西用” ,不可能不拜孔子和先生,故 B 项错误;民国成立以后,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教育制度得到极大的改革,西方教育制度得到广泛认可和实施,故 C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变化早已成为常态,故 D 项错误。1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拍摄了红旗谱 燎原 平原游击战 董存瑞 白毛女等

    12、一系列影片,一方面是对战争胜利的歌颂,另一方面是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这主要体现了电影的( )A教化价值 B娱乐价值C商业价值 D艺术价值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对战争胜利的歌颂 对旧社会的一种控诉” ,表达了电影对人们教育的一面,与娱乐、商业、艺术无太大关联,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8茂名模拟)自古以来,中外城市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城市化问题是影响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

    13、上海、天津、汉口等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二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 20%上升至 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 1801 年的 15 个增长到 1891年的 63 个。从 1820 年到 1830 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 40

    14、%以上,是增长最快的 10 年。 摘编自阿萨 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材料三 城市的水泥丛林使人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的尔虞我诈污染了人的心灵所有这些沉重的代价,只不过为我们换来了表面上看似富足一点的物质生活而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差异很大的原因。(15 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利与弊。(10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各近代城市的地理分布、繁荣原因等角度分析,即可得出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

    15、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以及中、英两国此时的阶段特征进行解读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三可以概括出城市化的弊端,而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城市化的好处:促进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答案:(1)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原因: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交通发展 );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2)利: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更

    16、加便捷;城市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弊:环境污染损害健康;功利主义和商业气息浓厚,淡漠了人的感情。(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国民经济的发展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 2人民公社化和经济的困境 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 三、 “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1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 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 四、新时期的经济建设1国民经济的前进和徘徊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深化改革、推进开放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要求: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2 分)解析:根据时间,首先联系所学写出修改建议,或增或删;再结合所学阐明理由,原因或影响都可;最后总结升华,得出结论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角度分析。答案:示例:修改意见:在“一”中增加“1.国民经济的恢复” 。 理由:国民经济的恢复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展的重大经济活动;国民经济的恢复是以后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事项

    本文(【通用版】2019届高三历史创新复习(六)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