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北京市密云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资源ID:243308       资源大小:5.30M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市密云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1、北京市密云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1. 2019年7月,距今(2019年)五千年左右的良渚古城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遗址拥有大量的考古发现,如刻有神人兽面纹的玉琮、反山王陵遗址、等级化的瑶山墓地遗址、外围大型水利工程遗址等。据此,下列各项理解正确的是( )良渚水利工程体现了先民的智慧 良渚古城社会实行基于血缘的封建制度良渚古城实证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 良渚古城体现旧石器时期出现明显的等级划分A. B. C. D. 2. 如图为冯天瑜编著的中国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

    2、圈分布图A. 文化区域差异导致政治分裂 B. 春秋战国政治文化中心位于秦 C. 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 D. 春秋战国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 3. 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A. 废井田B. 均田令C. 坊市制D. 免役法4. 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五级)、不更、簪褭、上造、公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一级)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这道题反映的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是( )A. 年龄是财产分配的重要标准B. 古代数学具有严密的

    3、逻辑体系C. 古代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D. 礼制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5. 北京通州一座湮没于地下的汉代古城在2016年的考古中被发现(如下图),这也是城市副中心范围内年代最久远的城池遗址路县故城。故城部分考古成果,为我们了解当时“路县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史料。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考古发现结论A发现小麦、稻米、粟等炭化植物籽粒路县人最早培育出粟和水稻B大量出土马、牛等动物骨骼;分散出土犁铧、锄镰等铁农县路县农业处于铁器牛耕阶段C发掘出一定数量的炼渣等冶铸遗物路县人仍处青铜时代D度量衡中,仅发现用于称重的铁权汉代的长度和体积标准不统一A. AB. BC. CD. D6. 对下列中国古代史上

    4、的各个“魏”政权,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7.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疆域图。下列历史事件符合该王朝的是( )A. 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拔、管理官吏B. 凿空西域有效管理边疆地区C. 孝文帝自上而下改革促进民族融合D. 先后推行租庸调、两税法保证农业生产8. 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说: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蛮族,被宋朝的中国文明所强烈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国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而这些领土又从未纳入过(当时的)中华帝国的版图。下列选项符合此观点的是A. 随季节迁徙政治中心的辽朝行营B. 国制契丹,汉制汉人的南北官制C. 女真族的“

    5、猛安谋克”管理系统D. 蒙古族犬牙交错式的行中书省制9. 中国古代史中每个朝代的发展都各具特色,在某班进行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中,对宋朝历史发展特征概括最准确的是(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 “崇文抑武的王朝”C. “铁骑踏出的强悍帝国”D. “盛极而衰的天朝上国”10. 下方为中国古代某朝政策调整与变革示意图。其中分别对应的是( )A. 颁布“推恩令”、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B. 实行“削藩”、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C. 设节度使、庆历新政、张居正改革D. 派文官任知州、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11. 在一部反映宋朝时期历史电视剧中先后出现

    6、了以下几个情节,其中情节与史实相符的是( )A. 倭寇猖獗导致政府下令实行“海禁”B. 一商人在戌时与朋友逛市场,进瓦舍C. 某青年读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感慨万分D. 家人围坐品尝玉米、甘薯,品味丰收的喜悦12. 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A. 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C. 明清时期徽州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D. 明朝时期商业发展开始突破空间限制13.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组织

    7、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人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 “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生活水平较低B. 明清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C. 庶民文化作为下层民众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D.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是这种文化典型代表14. 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 )A. “制天命而用之”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8、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D.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5. 有人发现,中国古代史上的谏官制度有这样一个变化,由原来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转变为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从根本上说明A. 宰相受谏官的制约B. 谏官地位高于宰相C. 君主专制程度加深D. 宰相地位逐渐下降16. 下列各项对地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该图表明古代君主集权专制达到顶峰B. 台湾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C. 基本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D. 该政权是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17. 北魏贾思勰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元朝王祯农书以“授时”、“地利”两篇论述农业生产根本关键所在的时宜、地宜问题。明朝徐光启所

    9、著农政全书共六十卷,分十二门: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收养、制造、荒政,分类引录了古代的有关农事的 文献和明朝当时的文献,并包括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及技术知识。 材料本质反映了()A.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B. 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因时制宜”C.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D. 中国古代农业属于自然经济18. 历史学家钱乘旦说:“一个人,在宏大历史体系中他是政治家、英雄,功勋卓著;在社会生活场面中他只是一个男人在女性主义解释体系中他是男性话语霸权典型代表,是暴君。”这段话最能表明( )A. 历史解释的多元化B. 历史解释的随意性C. 历史史

    10、料的丰富性D. 历史人物具有可塑性19. 绘制时间轴,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图是某学习小组绘制的时间轴,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A. 古代的官吏选拔与管理B. 古代中央政府机构的变迁C. 古代的对外贸易与民族关系D. 古代交通发展与对外战争20. 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符合“史料实证”的是A.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不仅有文学价值,作为舞台艺术成就也很高B. 南宋梦粱录记述“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说明当时指南针己应用于航海C.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D. 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私自下海”,说

    11、明清政府完全禁止对外贸易和交往21. 下图是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所绘制的“中西科技发展对比示意图”,据此图推测最为合理的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保障汉代以后中国科技成果长时间领先于西方宋元科举制度发展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繁荣近代科学兴起后西方科技成果赶超中国A. B. C. D. 22. 唯物史观强调:“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崩乐坏的政治环境B. 汉赋兴起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C. 唐代尊道礼佛纲常混乱、社会黑暗的现实D. 八股取士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6分23. 史料与史料实证。材料一

    12、“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材料二 所谓文献,按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1)阅读材料一、二,概括史料研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材料三 文献记载,西周成王时,曾有迁宅洛邑一事。如史记周本纪云:周公赞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

    13、年致政成王。”吕氏春秋等书也说成王营居于成周。而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未迁洛邑。材料四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铭文开篇写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中宅(居住)兹(这里)中国(天下之中)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该铭文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2)材料三中关于周成王迁都洛邑(成周)一事有何分歧?材料四中何尊的出土有什么价值?24.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对地方的治理。历史上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朝

    14、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图。图1图2图3(1)阅读三幅地图,说说其对应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何种地方行政制度,并对相关制度进行简要评价。概括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总趋势。材料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不可只用“黑暗专制”四字一笔抹杀的,在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存在着开明性。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职权划分最重要的便是皇权与相权的划分,在相权制约下君主的专制统治有一定的开明性。从中国古代政府的组织结构、职权分配制度、选官制度等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在君主专制下具有明显的开明性,即君主也要按照一定的法理、传统政治理念实行统治,而不能完全凭借自己的意志去行事。除去制度设置的保障,儒家思想对君主的道德修养要求也一定

    15、程度上制约着君主,使其不能实行绝对的独裁专制,而要在统治中注重民意,在专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开明统治。史学前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明性(2)从上述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25. 古代人口迁移。 图1魏晋南北朝时期移民方向示意图 图2清朝前期移民方向示意图比较图1、图2,结合所学对两幅图中的人口迁移情况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2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2019年7月)中强调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地区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

    16、文书“贞观十九年(645年)行兵请赐物牒”,钤(盖)“安西都护之印”出土“永淳元年(682年)高昌县申太平乡贮粮状”,钤“高昌县之印”出土“蒲昌县注定户等申州状”,钤“蒲昌县之印”;还出土钤有“天山”“柳中”等县印的文书多件发掘出张礼臣(唐将帅)墓,其中官方文书,署有史、参军判仓曹、博士摄录事参军、参事等职事名称出土开元三年(715年)西州营名籍,记西州营八队,每队五伙,每伙六驮,至陇西执行运输任务,有押官、“人”(采骑官)出土宝应元年(762年)康失芬行车伤人案卷;出土高昌县牒上安西都护府为曹禄山诉李绍谨辞,所申“借贷不还事”,涉及不同民族和地区出土伊吾军屯田残籍载:“廿亩种麦”,“用水渠灌

    17、溉”等,钤“伊吾军之印”发掘出唐代有默书题记和朱、墨篆印的布绢,涉及今河南、陕西、湖北诸省区库车出土唐建中钱、中字钱、开元通宝、大历元宝及莲纹砖、陶瓦等轮台发掘出唐代屯田城,内有大熔铁炉、唐朝钱币等焉者发现几处唐代屯址,如“唐五城”“陆式铺古城”,皆有屯军仓库、地窑、农具、粮食及唐代铜钱等遗物摘编自周泓从考古资料看汉唐两朝对古代新疆的管辖经营表格呈现了新疆部分地区唐代的考古发现。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疆地区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27. 儒家思想的发展材料一(1)上图为某位教师上课时绘制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趋势图。任选b点或d点中的一点,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点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儒家思想发

    18、展情况进行简要评价。材料二 所谓民本思想,就是重视、承认民众在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进步性。回首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史,大凡民本思想独树一帜的时候,就会出现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大凡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时候,便是政治黑暗、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如火如荼的时候。民本思想不但没有撼动专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实现对全民的统治,就必须建立严密的等级制。君本民末是实实在在的,民贵君贱则是虚无缥缈的。摘编自徐靖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及启示等(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重

    19、要主张,并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进行评价。北京市密云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 2019年7月,距今(2019年)五千年左右的良渚古城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遗址拥有大量的考古发现,如刻有神人兽面纹的玉琮、反山王陵遗址、等级化的瑶山墓地遗址、外围大型水利工程遗址等。据此,下列各项理解正确的是( )良渚水利工程体现了先民的智慧 良渚古城社会实行基于血缘的封建制度良渚古城实证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 良渚古城体现旧石器时期出现明显的等级划分A. B. C. D. 【答案】C【解

    20、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体现了先民的智慧,理解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良渚文明有着类似西周初年“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样基于血缘的分封制,理解错误;根据材料“距今(2019年)五千年左右的良渚古城遗址”及其大量考古发现可知,良渚古城实证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理解正确;良渚古城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理解错误。综上所述,理解正确,C项正确;理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2. 如图为冯天瑜编著的中国文化史所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A. 文化区域差异导致政治分裂 B. 春秋战国政治文化中心位于秦 C. 区域文化

    21、呈现融合发展趋势 D. 春秋战国逐步形成了文化认同 【答案】C【解析】【详解】由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圈分布图可知,此时各个文化圈呈现交叉重合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故C正确;政治分裂导致文化区域差异,故A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政治文化中心是中原文化圈,故B错误;分布图的主旨不是强调文化认同,故D错误。3. 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A 废井田B. 均田令C. 坊市制D. 免役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中“咸阳”是的都城,可以判读出是秦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其中经济措施是废井田开阡陌,故A项正确;B项是北魏孝文帝

    22、改革,排除;C项是宋朝的状况,排除;D项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点睛:首先通过图中“咸阳”是的都城,判断出是秦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4. 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五级)、不更、簪褭、上造、公士(注:秦汉时爵位名,列为第一级)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这道题反映的古代中国社会的特点是( )A. 年龄是财产分配的重要标准B. 古代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C. 古代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D. 礼制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

    23、识可知,在古代算数应用例题中,以爵次分猎物的记载,即爵位不同,所得不同等,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礼制渗透于社会生活之中,D项正确;年龄是财产分配的重要标准与“以爵次分之”不符,排除A项;中国古代数学并未建立起严密的逻辑体系,排除B项;仅一道题目不能说明古代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5. 北京通州一座湮没于地下的汉代古城在2016年的考古中被发现(如下图),这也是城市副中心范围内年代最久远的城池遗址路县故城。故城部分考古成果,为我们了解当时“路县人”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史料。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考古发现结论A发现小麦、稻米、粟等炭化植物籽粒路县人最早培育出粟和水稻B大量出土马、牛

    24、等动物骨骼;分散出土犁铧、锄镰等铁农县路县农业处于铁器牛耕阶段C发掘出一定数量的炼渣等冶铸遗物路县人仍处青铜时代D度量衡中,仅发现用于称重的铁权汉代的长度和体积标准不统一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牛、犁铧等信息可以看出,路县农业处于铁犁牛耕阶段,B项正确;半坡人最早培育出粟,河姆渡人最早培育出水稻,排除A项;材料得不出路县人仍处青铜时代,排除C项;汉代实现了长度和体积标准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6. 对下列中国古代史上的各个“魏”政权,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南北朝时期北魏分裂后,东魏建立于

    25、531年、535年建立西魏;公元前4世纪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建立;南北朝时期的魏国建立于386年;三国时期的魏国建立于220年。按照时间顺序为,故选C;ABD不符题意,排除。7.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疆域图。下列历史事件符合该王朝的是( )A. 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拔、管理官吏B. 凿空西域有效管理边疆地区C. 孝文帝自上而下改革促进民族融合D. 先后推行租庸调、两税法保证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长安为都城,管理着东、西突厥等地,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唐朝的疆域,该王朝先后推行租庸调、两税法保证农业生产,D项正确;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拔、管理官吏发生在魏晋时期,

    26、与图中体现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凿空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民族融合与图中反映的国家大一统局面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 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说: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蛮族,被宋朝的中国文明所强烈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国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而这些领土又从未纳入过(当时的)中华帝国的版图。下列选项符合此观点的是A. 随季节迁徙政治中心的辽朝行营B. 国制契丹,汉制汉人的南北官制C. 女真族的“猛安谋克”管理系统D. 蒙古族犬牙交错式的行中书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在治国过程中仿效中原王朝,其中辽

    27、朝的南北面官制在自己领土内采用汉族制度统治汉民族,符合题意的观点,故选B;AC项都与具有民族特色的管理制度,与中原王朝的制度不同,排除;行中书省制是元朝的创新,不是对汉族文明的效仿,排除D。9. 中国古代史中每个朝代的发展都各具特色,在某班进行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了中国古代几个历史阶段特征的词组。下列词组中,对宋朝历史发展特征概括最准确的是( )A.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 “崇文抑武的王朝”C. “铁骑踏出的强悍帝国”D. “盛极而衰的天朝上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崇文抑武的王朝”是对宋朝历史发展特征的正确概括,B项正确;“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唐代而非宋朝的

    28、历史特征,排除A项;“铁骑踏出的强悍帝国”是元代的历史特征,排除C项;“盛极而衰的天朝上国”指的是清朝前期而非宋代,排除D项。故选B项。10. 下方为中国古代某朝政策调整与变革示意图。其中分别对应的是( )A. 颁布“推恩令”、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B. 实行“削藩”、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C. 设节度使、庆历新政、张居正改革D. 派文官任知州、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为解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问题,采取派文官任知州等政策,引发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起义不断等问题,加之边防压力,先后实行了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D项正确;西汉时期颁布“

    29、推恩令”,与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不属于一个朝代,排除A项;汉代“削藩”基于地方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并非源于藩镇割据,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材料中列举的问题并不对应,排除B项;设节度使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而非结果,明代张居正改革并非为了解决北宋时期的社会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1. 在一部反映宋朝时期历史的电视剧中先后出现了以下几个情节,其中情节与史实相符的是( )A. 倭寇猖獗导致政府下令实行“海禁”B. 一商人在戌时与朋友逛市场,进瓦舍C. 某青年读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感慨万分D. 家人围坐品尝玉米、甘薯,品味丰收的喜悦【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可以在晚上戌

    30、时逛市场,进瓦舍,是宋朝时期才出现的现象,B项正确;倭寇猖獗导致政府实行“海禁”,发生在明代,并非宋代史实,排除A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慨,源于明末清初顾炎武的主张,排除C项;玉米、甘薯等原产美洲作物,直到明朝中后期才传入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12. 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A. 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C. 明清时期徽州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D. 明朝时期商业发展开始突破空间限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

    31、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可知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B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选项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使雇佣关系的出现,C选项排除。宋朝时期商业活动开始突破空间限制,选项排除。13. 台湾学者王尔敏在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中提到: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产物,自不同于官绅组织的文化内涵。中国民间世俗文化以明清以来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最值得投人心智,探索研究。下列关于明清庶民文化的相关阐述正确的是( )A. “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生活水平较低B. 明清民间文化的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C. 庶民文化作为下层民众文化,不能反

    32、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D.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是庶民生活最直接创造的产物,其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密切相关,B项正确;“资料最丰富,问题最繁多”反映了明清时期民众生活的丰富复杂,而非民众生活水平较低,排除A项;庶民文化作为下层民众文化“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的说法错误,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属于官绅文化,并非庶民文化的典型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14. 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33、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 )A. “制天命而用之”B.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D.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黄宗羲的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批判,对以后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体现了明清之际“转变迹象”,C项正确;A项是战国时期荀子的思想,排除;B项是春秋时期老子的思想,排除;D项是南宋陆九渊的思想,排除。故选C项。15. 有人

    34、发现,中国古代史上的谏官制度有这样一个变化,由原来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转变为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从根本上说明A. 宰相受谏官的制约B. 谏官地位高于宰相C. 君主专制程度加深D. 宰相地位逐渐下降【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通过“由原来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转变为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可知通过谏官来分散和限制宰相的权力,从而加强君主的权力,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君主专制的加强16. 下列各项对地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该图表明古代君主集权专制达到顶峰B

    35、. 台湾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C. 基本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D. 该政权是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包含着乌里雅苏台、伊犁等地名,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等信息,反映的是清朝前期的祖国疆域,其基本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C项正确;仅凭该图不能说明古代君主集权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A项;台湾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是在元朝时期,排除B项;该政权是第二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17. 北魏贾思勰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元朝王祯农书以“授时”、“地利”两篇论述农业生产根本关键所在的时宜、地宜问题。明朝徐光启所著农政全

    36、书共六十卷,分十二门: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收养、制造、荒政,分类引录了古代的有关农事的 文献和明朝当时的文献,并包括与农业有关的政策、制度、措施、工具、作物特性及技术知识。 材料本质反映了()A.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B. 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因时制宜”C.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D. 中国古代农业属于自然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播种施肥讲究时宜、种地讲究地利以及“农本、田制、农事、水利”等都是关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问题,说明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比较农业发达的信息,排除A;材料不是单纯论述农业要因时制宜,还主张“

    37、因地制宜”,排除B;自然经济属于经营的模式,材料论述的是农业生产的特点,排除D。故选C。18. 历史学家钱乘旦说:“一个人,在宏大历史体系中他是政治家、英雄,功勋卓著;在社会生活场面中他只是一个男人在女性主义解释体系中他是男性话语霸权的典型代表,是暴君。”这段话最能表明( )A. 历史解释的多元化B. 历史解释的随意性C. 历史史料丰富性D. 历史人物具有可塑性【答案】A【解析】【详解】解释历史人物时,可以从其在历史体系中的地位,或是在社会生活场面中的角色,也可以用女性主义视角等,表明历史解释的多元化,A项正确;历史解释应遵循论出史出、客观科学的原则,不能随意,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历史史料的

    38、丰富性,排除C项;历史人物具有可塑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9. 绘制时间轴,是历史学习常用的方法。下图是某学习小组绘制的时间轴,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是( )A. 古代的官吏选拔与管理B. 古代中央政府机构的变迁C. 古代的对外贸易与民族关系D. 古代交通发展与对外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示信息中“典客”、“北击匈奴”、“鸿胪寺”、“和亲”、“宣政院”、“驻藏大臣”等信息可知,反映了秦汉到明清时期设立机构管理民族事务,体现了秦汉到明清时期民族关系;依据图示信息中“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唐朝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39、明朝郑和下西洋”、“马嘎尔尼使团来华”等信息可知,反映了秦汉到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情况。由此可知,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是古代的对外贸易与民族关系,C项正确;图示信息没有涉及古代的官吏选拔与管理、古代中央政府机构的变迁,排除AB两项;D项是图示中的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故选C项。20. 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符合“史料实证”的是A.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不仅有文学价值,作为舞台艺术成就也很高B. 南宋梦粱录记述“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说明当时指南针己应用于航海C.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D. 16

    40、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私自下海”,说明清政府完全禁止对外贸易和交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通过“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史料,得出当时指南针己应用于航海,这属于史料实证的内容,B正确;AC是历史解释,排除;D项“完全禁止”的说法以错误,排除D。21. 下图是自然科学大事年表中所绘制的“中西科技发展对比示意图”,据此图推测最为合理的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保障汉代以后中国科技成果长时间领先于西方宋元科举制度发展推动中国古代科技繁荣近代科学兴起后西方科技成果赶超中国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中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4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政治保障,汉代以后中国科技成果长期领先西方,近代科学兴起后,西方科技成果赶超了中国等说法,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宋元时期,封建政府的选官制度,即科举制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科技繁荣并未起到直接促进作用,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22. 唯物史观强调:“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礼崩乐坏的政治环境B. 汉赋兴起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C. 唐代尊道礼佛纲常混乱、社会黑暗的现实D. 八股取士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

    42、代尊道礼佛体现的是文化政策的兼容开放,而非纲常混乱、社会黑暗现实的相关写照,C项符合题意;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确实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的政治环境,排除A项;汉赋兴起确是西汉时期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盛世局面的体现,排除B项;八股取士确为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56分23. 史料与史料实证。材料一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材料二 所谓文献,按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

    43、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1)阅读材料一、二,概括史料研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材料三 文献记载,西周成王时,曾有迁宅洛邑一事。如史记周本纪云:周公赞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吕氏春秋等书也说成王营居于成周。而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未迁洛邑。材料四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铭文开篇写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中宅(

    44、居住)兹(这里)中国(天下之中)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该铭文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2)材料三中关于周成王迁都洛邑(成周)一事有何分歧?材料四中何尊的出土有什么价值?【答案】(1)原则: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料要真实;史料求丰富多样,多用原始史料。 (2)分歧:尚书大传和吕氏春秋等文献认为周成王曾迁都洛邑;司马迁认为周成王并未迁都洛邑。价值:何尊作为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与尚书大传和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可得出周成王的确曾经迁都洛邑;何尊是研究西周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史实,具有较高的史实价值。【解析】【详解】(1)原则:根据材料一中“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

    45、可言”可知,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根据材料二中“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可知,史料要真实有根据;根据“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可知,力求史料来源的丰富多样,多用原始史料。(2)分歧:根据材料三中“尚书大传说,(周公)五年营成周”“吕氏春秋等书也说成王营居于成周”可知,尚书大传和吕氏春秋等文献认为周成王曾经迁都洛邑;根据“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未迁洛邑”可知,司马迁认为周成王并未迁都洛邑。价值:根据材料四中何尊底铸有铭文“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可知,何尊作为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原始史料,与尚书大传和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证实了周成王的确曾经迁都洛邑;综上所述可得出,何尊是研究西周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史实,具有较高的史实价值。24.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统治者特别注重对地方的治理。历史上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朝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图。图1图2图3(1)阅读三幅地图,说说其对应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何种地方行政制度,并对相关制度进行简要评价。概括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总趋势。材料 中国古代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市密云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