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老教材)

    • 资源ID:241918       资源大小:379KB        全文页数:6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老教材)

    1、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目标1 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2 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3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教学方法探索方法,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 引入课题:1 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2 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二、 探索新知: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

    2、来。找出本题的答案。三、 抽象: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四、 拓展:合作解决第4页“动脑筋”1 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然后与同组内同学交流。2 讨论交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五、 练习:P5练习题。六、 小结:通过体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七、 作业:第5页习题1.1A组。选作B组题。1.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教学目标1 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会用数轴确定解决。2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方法。3 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解决由两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教学难点学生归

    3、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自己探究。教学过程一、 做一做。1 分别解不等式x+4>3。2 将1中各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3 说一说不等式组的解集是什么?4 讨论交流,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 新课1 解不等式组的概念。2 例1:解不等式组:教师讲解,提醒学生注意防止出现符号错误和运算错误。注意“<”和“”在数轴表示时的差别。 a="">b,说说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3 如果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a。那么a_3(填“>”“<”“”或“”) a="">b)哪种方案所需成本最大?四、 练习

    4、。1 P14练习。2 P18复习题一C组题。(讨论,合作完成)五、 小结。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什么?有哪些需注意的地方?六、 作业。习题1.3A组第2题。B组题小结与复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初步领会数形结合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3 提高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 培养和发展符号感。2 提高应用意识。教学方法探究、合作教学过程一、 阅读P15“小结复习”二、 做一做。P16填表,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归纳。可借助数轴找答案。三、 学生提问学生提出本章中没掌握好的内容,教师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四、 例题。例1解不等式组:。例

    5、2填空:如果不等式组无解,则a_b(填“<”“>”“”“”)例3讨论不等式组:的解集。例4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2。这个两位数的2倍小于160,若把它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对调。则所得新两位数不小于86求这个两位数。五、 练习。六、 P17.B组题。作业。后记: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2.1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目标1 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一个解含义。会检验一对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渴望和兴趣。教学重点1 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2 检验一对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教学难点方程组的一个解的含义。教学过程一、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

    6、:小亮家今年1月份的水费和天然气费共46.4元,其中水费比天然气费多5.6元,这个月共用了13吨水,12立方米天然气。你能算出1吨水费多少元。1立方米天然气费多少元吗?二、 建立模型。1.填空:若设小亮家1月份总水费为x元,则天然气费为_元。可列一元一次方程为_做好后交流,并说出是怎样想的?2.想一想,是否有其它方法?(引导学生设两个未知数)。设小亮家1月份的水费为x元,天然气为y元。列出满足题意的方程,并说明理由。还有没有其他方法?3.本题中,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和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哪能个更简单?三、 解释。1.察此列方程。4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讲二元一次方程概念。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7、3. 检查是否满足方程。简要说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4.分别检查是否适合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讲方程组的一个解的概念。强调方程组的解是相关的一组未知数的值。这些值是相互联系的。而且要满足方程组中的每一个方程,写的时候也要象写方程组一样用括起来。5. 解方程组的概念。四、 练习。1 P23练习题。2 P24习题2.1B组题。五、 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六、 作业。P23习题2.1A组题。2.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2.1代入消元法教学目标1 了解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2 了解代入法是消元的一种方法。3 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4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

    8、点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过程。教学难点灵活消元使计算简便。教学过程一、 引入本课。接上节课问题,写出所得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二、 探究。比较此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比较,而由(2)可得(3)。把(3)代入(1)。可得一元一次方程。想一想本题是否有其它解法?讨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基本想法是什么?例1:解方程组讨论:怎样消去一个未知数?解出本题并检验。例2:解方程组讨论:与例1比较本题中是否有与类似的方程?怎样解本题?学生完成解题过程。草稿纸上检验所得结果。简要概括本课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想法,基本步骤。介绍代入消元法。

    9、(简称代入法)三、 练习P27.练习题。四、 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 作业习题2.2A组第1题。后记:2.2.2加减消元法(1)教学目标1 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组的消元思想。知道消元的另一途径是加减法。2 会用加沽法解能直接相加(减)消去未知当数的特殊方程组。3 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简单美”。教学重点根据方程组特点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教学难点加减消元法的引入。教学过程一、探究引入。如何解方程组?1 用代入法解(消x),指名板演,解完后思考:2 在由(1)或(2)算用y的代数或表示x时要除以x系数2。代入另一方程时又要乘以系数2。是否可以简单一些?用“整体代换”思想把2x作一个未知当

    10、选消元求解。3 还有没有更简单的解法。引导学生用(1)(2)消去x求解。提问:(1)两方程相减根据是什么?(等式性质)(2)目的是什么?(消去x).比较解决此问题的3种方法,观察方法3与方法1、2的差别引入本课。新课1 讨论下列各方程组怎样消元最简便。(1)(2)(3)(4)2 例1.解方程组提问:怎样消元?学生解此方程组。3 例2.解方程组讨论:怎样消元解此方程组最简便。学生解此方程组。检验。讨论:以上例题中,被消去的未知数的系数有什么特点?练习。1 P32练习题(1)、(2)、(4)。2 解方程组3 已知。求x、y的值。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何收获?作业。P33习题2-2A组第2题(1)

    11、、(2)。B组第2题。后记:2.2.2加减消元法(2)教学目标1 会用加减法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2 进一步理解解方程组的消元思想,渗透转化思想。3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把方程组变形后用加减法消元。教学难点根据方程组特点对方程组变形。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二、新课。1 思考如何解方程组(用加减法)。先观察方程组中每个方程x的系数,y的系数,是否有一个相等。或互为相反数?能否通过变形化成某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怎样变形。学生解方程组。2 例1.解方程组思考:能否使两个方程中x(或y)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呢?学生讨论,小组合作解方程组。

    12、提问: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有哪些基本步骤?三、练习。1 P40练习题(3)、(5)、(6)。2 分别用加减法,代入法解方程组。四、小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加减法,代入法有何异同?五、作业。P33.习题2.2A组第2题(3)(6)。B组第1题。选作:阅读信息时代小窗口,高斯消去法。后记: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1)教学目标1 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2 知道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反映现实世界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渗透将来未知转达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教学重点1 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问题。2 彻底理解题意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列二

    13、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小刚与小玲一起在水果店买水果,小刚买了3千克苹果,2千克梨,共花了18.8元。小玲买了2千克苹果,3千克梨,共花了18.2元。回家路上,他们遇上了好朋友小军,小军问苹果、梨各多少钱1千克?他们不讲,只讲各自买的几千克水果和总共的钱,要小军猜。聪明的同学们,小军能猜出来吗?二、建立模型。1怎样设未知数?2找本题等量关系?从哪句话中找到的?3列方程组。4解方程组。5检验写答案。思考:怎样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比较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谁更容易?三、练习。1 根据问题建立二元一次方程组。(1)甲、乙两数和是40差是6,求这两数。(2)80班共有64

    14、名学生,其中男生比女生多8人,求这个班男生人数,女生人数。(3)已知关于求x、y的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2 P38练习第1题。四、小结。小组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哪些基本步骤?五、作业。P42。习题2.3A组第1题。后记: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教学目标1 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并能检验结果的合理性。2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1 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2 彻底理解题意。教学过程一、引入。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二、新课。例1. 小琴去县城,要经过

    15、外祖母家,头一天下午从她家走到个祖母家里,第二天上午,从外外祖母家出发匀速前进,走了2小时、5小时后,离她自己家分别为13千米、25千米。你能算出她的速度吗?还能算出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多远吗?探究:1.你能画线段表示本题的数量关系吗?2填空:(用含S、V的代数式表示)设小琴速度是V千米/时,她家与外祖母家相距S千米,第二天她走2小时趟的路程是_千米。此时她离家距离是_千米;她走5小时走的路程是_千米,此时她离家的距离是_千米。3列方程组。4解方程组。5检验写出答案。讨论: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三、练习。1 建立方程模型。(1) 两在相距280千米,一般顺流航行需14小时,逆流航行需20小时,求

    16、船在静水中速度,水流的速度。(2) 420个零件由甲、乙两人制造。甲先做2天后,乙加入合作再做2天完成,乙先做2天,甲加入合作,还需3天完成。问:甲、乙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2 P38练习第2题。3 小组合作编应用题:两个写一方程组,另两人根据方程组编应用题。四、小结。本节课你有何收获?五、作业。P4222.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3)教学目标1 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2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3 进一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1 彻底把握题意。2 找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引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住的地方也不例外,引出

    17、P38“动脑筋”问题。二、新课。1 学生完成P39-40“动脑筋”的有关问题,完成互相检查。找出错误及原因,学生解决不了的可举手问老师。2 例1.P40例2。学生读题回答:(1) 有哪几咱可用原料?原料和配制的成品的百分比各是多少?本题求什么?(2) 讨论:本题中包含哪两个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思考:怎样解出方程组?较复杂的方程能否化简?学生解出方程,检验,写出答案。三、练习。1建立方程组。(1)两只水管同时开放时过小时可将一个容积为60米3的水池注满。若甲管单独开放1小时,再单独开放乙水管小时,只能注满水池的。问每只水管每小时出水多少米3?(2)两块合金,一块含金95%,另一块含金8

    18、0%,将它们与2克纯金熔合得到含金的新合金25克,计算原来两块合金的重量。2P42.练习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讨论完成。四、小结。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基本步骤是什么?哪一步(几步)最关键?五、作业。P43.习题2.3A组第3.4题。选作B组题。小结与复习教学目标1 使学生对方程、方程组的概念有进一步理解。2 掌握解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灵活选用代入法或加减法解方程组。3 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4 提高概括能力,归纳能力。5 培养思维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1 根据方程组特点先合适方法求解使计算简便。2 培养思维灵活性。教学过程一、 概括本章主要内容。(概

    19、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等)二、 例题。例2. 下列各方程组怎样求解最简便。(1)(2)(3)(4)对(3)(4)教师不给出统一答案。例3. 讨论:不解方程组,观察下列方程组是否有解。(1)(2)(3)例4. 观察下列方程组是否有唯一解?你认为有几个解。(1)(2)例4.P46.C组第3题。此列虽是二元二次方程组,但仍可用加减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三、练习。复习题二.A组第1.(4)、(5)、(6)。3题C组第1、2题。四、小结。本节课你有何收获?五、作业。复习题二.A组第1、(1)、(2)、(3)。2、4题。选作B组题。第3章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3.1.1直线、射线和线段教学目标:1

    20、、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2、能正确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3、掌握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及直线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1、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2、直线的性质3、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出线,认识直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如电线、电话线、电视天线、广播线、电话机的话绳、跳绳的绳子,写字的时候铅笔尖移动会画出各种各样的线。小结:这些线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两团毛线中间是一条曲线,能不能把它变成一条直线呢?(把线拉紧,就成一条直线)2、假设线球的线是无限长的,这样就形成一条直线。小结:今天我们

    21、一起来讨论一下它的性质及有关知识。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那么它有没有端点?板书:没有端点直线没有首尾无法度量,我们就说直线是无限长的。二、认识线段和射线。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加上两个点,一点A一点B,指出: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线段。(1)观察线段,它有几个端点?两个端点(2)小结:它有头有尾,所以它的长度是有限的。小结:我们可以用直尺度量出它的长度。(3)如果我们把线段的一端端点去掉,这一端就可怎样?这样我们就得到一种新的线,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叫做射线。(4)仔细观察射线并和线段进行比较后思考:<1>射线有几个端点?<2>它的长度是不是固定的

    22、?<3>能否用直尺度量出它的长度?(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直线、射线、线段,谁来举一些例子?小结:刚才我们和大家一起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打开课本38页仔细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以下几个思考题。<1>直线有什么特点?<2>什么叫线段?<3>射线有什么特点?<4>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关系?(6)同学们不仅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黑板上画出不同的线,要求学生说出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和射线?(7)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三、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1)画出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它们

    23、的特点(2)自己画出点与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3)师生共同举出一些生活上的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例子四、直线的基本性质(1)经过一点画直线(2)经过两点画直线(3)经过三点画直线,经过n个点呢?(4)归纳:经过两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五、巩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及直线的特点,下面老师考考大家,看你是否真掌握。、 判断:<1>一条直线长12CM。()<2>直线比射线长。()<3>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4>两个端点之间可连成一条直线。()2、下面图形有几条线段?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1>学生自由数线段

    24、各抒己见。<2>教给学生数线段的方法。方法一:以线段的端点为顺序,从左向右观察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几条?AB、AC、AD一共有三条。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几条?BC、BD一共有两条。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几条?CD一条。一共有几条线段?哪条线段最长?哪条线段最短?方法二:以基本线段的条数为顺序基本线段有AB、BC、CD三条。线段上有一个分点的线段有AC、BD共两条。线段上有两个分点的线段有AD一条。一共有几条线段?3216(条)<3>小结:数线段的方法有多种,同学们应灵活运用。<4>发展: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两条基本线段的图形就有(21)条线段;有三条基本线段

    25、的图形就有(321)条线段;那么有四条、五条基本线段的图形又有几条线段呢?课后好好动动脑筋想一想。3、练习P40六、总结:这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七、作业:完成基础训练册的有关内容后记:3.1.2线段长短的比较教学目标:1、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会比较线段的长短。2、会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几倍;会作两条线段的和与差。3、掌握线段中点的概念。4、会度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良好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1、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2、按要求画出线段教学难点:按要求画出线段教学过程:一、 复习1、线段的概念,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2、

    26、提出问题: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二、讲解P40动脑筋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得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1) 将线段AB的端点A与CD的端点C重合。(2) 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3) 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若端点B落在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

    27、BCD.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因为量得AB=5cm,CD=5cm,所以AB=CD(或ABCD),三、度量线段的长度1、这里有一条线段,要知道它的长度,该怎么测量?教师讲解:把线段的一个端点A对准直尺0刻度线,读出另一个端点B所对直尺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2、同学们已经会度量线段的长度,现在老师要同学们画一条3.5CM长的线段,会不会画?你准备怎样画?(相互讨论一下后交流汇报)(1)、定点<定位置>画线段(2)、找点(板书)(3)、连线3、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5CM长的线段,巩固画线段的方法

    28、。4、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5、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四、线段的性质1、阅读P41的动脑筋2、归纳线段的性质:连续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画图说明。3、两点的距离: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4、线段的中点:如果B在线段AC上,并且ABBC,那么B点叫作线段AC的中点。5、画一条线段,找出它的中点五、讲解P42的例1和例2例1已知线段a,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启发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并写出作法)例2已知线段a,b(a>b),1、作一条线段使它等

    29、于ab。2、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ab。(启发引导学生分析,画出图形,并写出作法)六、练习及小结1、P42的练习补充练习:(1)如图,根据图形填空。A    B          C    DAD=AB+_+_,AC=_+_,CD=AD_。(2)如图,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A     B           A      B       &n

    30、bsp;    A    B2、小结本节课内容七、作业:P43,A组3题3.2.1角与角的大小比较教学目标:1、理解角及角的有关概念,巩固平角及周角的认识。2、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3、能用符号语言叙述角的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通过角的测量、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教学重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学难点:按要求画出线段课前准备: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引入:小明家新买了一台电冰箱,包装箱上标明:将冰箱向后倾斜可推动冰箱,但倾斜角不能走过30度。什么叫角?什么叫角的度数呢

    31、?二、观察P44的图形1、讲解角的概念: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到另一位置时所成的图形叫角。画图示意2、角的有关概念角的顶点、角的始边、角的终边、角的边、角的内部3、平角、周角当射线绕端点旋转到与原来的位置在同一直线上但方向相反时,所成的角叫平角。当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又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时,所成的角叫周角。画图示意4、角的大小由角的始边绕顶点旋转至终边位置时旋转量的大小决定。5、角的表示方法BACA1等6、角也可以看成是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7、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角三、比较角的大小1、画出P46的几个图形,说明角的大小的不同情况2、P47做一做,折出一个角的平分线以一个角的顶点为

    32、端点的一条射线,如果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3、学生画一个角,然后再画出它的平分线D四、练习及小结C1、练习P46的练习13   B2、补充练习                              O               A(1)根据图形填空:DOB=DOC+_DOC=DOA-_=DOA-_DOB+AOB-AOC=_(2)写

    33、出图形中的所有的角。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答)五、作业P50A组2题补充:从一个顶点A引出五条射线,AB、AC、AD、AE、AP,写出所有的角,并说明最大的角。后记:3.2.2角的度量教学目标:1、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理解1度的角的概念,掌握周角、平角、直角的大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理解余角及补角的概念,并掌握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的方法。3、掌握角的大小的计算。教学重点:测量角的大小,角的大小的计算教学难点:对余角及补角的概念的理解,角的大小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 P48的第一个做一做1、画出P47的图326中的各个角,并用量角器测量它们的大小。2、1度的角

    34、的大小的确定3、角的换算单位:160360011/60=1/36004、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的概念二、P48的第二个做一做1、测量P48的两个图形的角的大小,并求出它们的和与差。2、从两个图形的角的大小的计算,可以发现12180度,3490度3、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两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两角之和等于90度,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4、互为余角及互为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的或等角的初角相等。三、讲解P49的例题例如图,已知AOB与BOD互为余角,OC是BOD的角平分线,AOB29.66,求COD的度数。按P49的例题写出解答四、巩固1、练习P

    35、4913题2、小结讲课内容五、作业P50的第1题每3题后记:3.3.1平行、相交、重合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直线平行关系的传递性的内容;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及直线平行关系的传递性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经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经过两点呢?经过三点呢?2、线段ABCD,CDEF,那么AB与EF的关系怎样?二、讲授新内容1、观察P51的图形说出这些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相交、重合、不相交也不重合(平行)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相交,可能重合

    36、,也可能不相交也不重合。归纳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关键:有没有公共点2、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3、直线AB与CD平行,记作ABCD,读作AB平行于CD。4、用三角板画平行线ABCD。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5、P52的注意内容。6、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线的实例。7、做一做任意画一条直线a

    37、,并在直线a外任取一点A,通过点A画直线a的平行线,看能画出几条?(学生画图,实际上只能画一条)8、归纳: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9、直线的平行关系具有传递性:设a、b、c是三条直线,如果ab,bc,那么ac。因为如果直线a与c不平行,就会相交于一点P,那么过P点就有两条直线与直线b平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ac。三、小结与练习1、练习P541、2题2、补充练习:(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_相交或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两个或三个。(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

    38、知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如果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两个交点,那么它们的的位置关系是重合。3、小结对平行线的理解:两个关键:(1)“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2)“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四、作业1、画直线AB,再画直线外一点P,然后画直线CD,使CDAB。2、完成基础训练的相应内容3.3.2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直线所成的角意义,理解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能准确地找出三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八个角的关系。2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3会运用对顶角相等及等量代换的性质得到三条直线

    39、相交所得8个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及互补关系。教学重点:三条直线构成的角的关系,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难点:准确地找出三条直线构成的8个角之间的关系,用对顶角相交及等量代换得到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复习1、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2、经过直线外一点怎样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二、讲授新课1、做一做(P54的内容)22、对顶角的概念31如图1与3有共同的顶点O,其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4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CB3、学生从做一做中得出相应的结论,也可从简单的推理中得到:对顶角相等。1与3都是2的补角,因为同角的补角相等,所以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版七年级下数学全册教案(老教材))为本站会员(雪****)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