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3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材知识点总结

    • 资源ID:237928       资源大小:3.78M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材知识点总结

    1、高考生物教材知识点总结精编一、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物质运输1组成细胞的元素按含量分为两类(1)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2)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2水的两种形式、五个作用(1)自由水: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2)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3无机盐的四大功能1个成分、3个维持(1)参与构成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I甲状腺激素,Mg2叶绿素,Fe2血红素,POATP、核酸。(2)3个维持: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维持生物体的酸碱平衡;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稳定,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2、4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两个原因(1)直接原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2)根本原因:DNA分子具有多样性。5与核酸相关的“二、八、五”(1)细胞内的核酸有DNA、RNA两种。(2)细胞内的核苷酸有8种:DNA、RNA各4种。(3)细胞内的碱基种类有5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尿嘧啶(U)。6糖类的四个注意点(1)二糖中的蔗糖不是还原糖。(2)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3)作为储能物质的糖类是淀粉和糖原。等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比等质量的糖原释放的能量多。(4)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7脂

    3、质的元素组成及合成场所脂肪和固醇类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脂质在细胞内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8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速记“两要点”(1)“2”个特性:结构特性流动性;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2)“3”种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9细胞器(1)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2)常见细胞器的功能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叶绿体: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4、被喻为“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中心体: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蛋白质的加工和转运有关,还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内质网: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3)与分泌蛋白合成及分泌有关的“2”个常考点相关细胞结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和细胞膜。运输方向: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4)依据所进行的“反应”判断真核细胞结构的技巧能将水分解成NADPH和O2的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能利用H和O2合成水的是线粒体内膜。10.细胞核(1)主要结构核膜:双层膜,膜上有核孔。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如mRNA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

    5、的通道,但DNA不能通过,核孔具有选择性。核仁:在细胞周期中有规律地消失(有丝分裂前期)和重现(有丝分裂末期);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所以合成蛋白质旺盛的细胞中核仁明显。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质容易被碱性染料(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成深色(紫色或紫红色)。(2)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11特殊细胞的特点辨析(1)蓝细菌为原核生物,无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2)硝化细菌等需氧型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3)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叶绿体和大液泡,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4)植物细胞:植物叶肉细胞含叶

    6、绿体,但根细胞不含叶绿体。(5)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其他细胞器,无核膜和核仁。(6)人或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且不再进行分裂,是提取细胞膜的首选材料。12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影响因素(1)自由扩散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2)协助扩散细胞内外物质的浓度差、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3)主动运输能量、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O2浓度和温度等间接影响主动运输)。二、细胞代谢1酶(1)酶的概念: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2)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3)酶的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同无机催化剂

    7、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4)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温度和pH。如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高温、过酸、过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其永久性失活。(5)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pH、温度、酶的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等。2ATP(腺苷三磷酸)直接能源物质(1)ATP的组成及结构(2)ATP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少,但可以随时与ADP相互转化。(3)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4)合成ATP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5)ATP水解常伴随吸能反应,由ATP水解提供能量;ATP合成可能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中发生,常伴随放能反应,释放

    8、的能量储存在ATP中。(6)ATP与DNA、RNA的联系元素种类相同。ATP与DNA、RNA、核苷酸的结构中都有“A”,但在不同物质中“A”的含义不同,如图所示:3真核生物细胞呼吸(1)判断细胞呼吸方式的三大依据(2)影响细胞呼吸的常见因素温度:影响酶活性。O2浓度:O2促进有氧呼吸,抑制无氧呼吸。含水量:自由水的相对含量会影响细胞代谢速率。(3)水果、蔬菜保鲜条件:低温、低氧、有一定湿度。粮食储存需要的条件:低温、低氧、干燥环境。4光合作用(1)光合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光能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NADPH中)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2)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在

    9、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H2ONADPHO2;ADPPiATP。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O2C52C3;2C3(CH2O)C5。(3)光合作用的4个影响因素温度:主要影响暗反应,因为参与暗反应的酶的种类和数量都比参与光反应的多。CO2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水:缺水主要影响暗反应,因为缺水气孔关闭影响CO2的吸收影响暗反应。光照:主要影响光反应,通过影响ATP和NADPH的产生而影响暗反应。(4)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联系呼吸速率的测定:黑暗条件下,单位时间实验容器内CO2增加量、O2减少量或有机物减少量。净光合速率的测定: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单位时间内CO2吸收量、O2释放量或有机物积累量。

    10、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制造量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积累量呼吸作用有机物的消耗量;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从外界吸收的CO2量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常见呈现形式如图所示:aA点:光照强度为0,只有呼吸作用,细胞表现为对外释放CO2。bAB段(不包括B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细胞表现为从外界吸收CO2。e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相应条件下的最大值。f光饱和点以前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主要为横坐标表示的因素;光饱和点以后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为除横坐标以外的因素。三、细胞的生命历程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分子和染色体的数量变

    11、化曲线及判断(以二倍体生物为例)间期加倍核DNA分子数量变化曲线间期不加倍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2)细胞分裂图像中的变异类型的判断看亲子代基因型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或bb,则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B与b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如果亲代基因型为Bb,则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B与b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互换。看细胞分裂图像(以二倍体生物为例)若为有丝分裂:若为减数分裂:(3)根据配子类型判断变异时期的方法假设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且不考虑其他变异:若配子中出现Aa或XBY,则减数分裂一定异常;若配子中出现AA或aa或XBXB或YY,则减数分裂一定异常;若配子中出现AAa或Aaa或XBXBY或XBYY,则一定是减数

    12、分裂和减数分裂均异常;若配子中无基因A和a或无性染色体,则可能是减数分裂或减数分裂异常。2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1)细胞分化根本原因: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特点:持久性、稳定性、普遍性。结果:形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不同的细胞。(2)细胞全能性原因:细胞中含有全套的遗传信息。特点:a.一般来说,细胞全能性大小与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b.细胞全能性大小比较:受精卵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结果:形成新的个体(细胞全能性的标志)。3细胞的衰老和凋亡(1)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一大(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小(细胞体积变小),一多(细胞内色素积累增多),一少(水分减少),两低(部分酶活

    13、性降低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2)细胞凋亡的概念: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3)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实例:清除多余、无用的细胞,如蝌蚪尾的消失;清除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如衰老的白细胞;清除体内有害的细胞,如癌细胞;清除体内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如被病原体入侵的靶细胞。四、基因的传递规律1孟德尔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材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3)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实质及发生的时间(1)适用范围: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的传递规律。基因的

    14、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或两对以上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遗传。(2)实质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时间:减数分裂后期。3性状显隐性的判断(以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为例)(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子代所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出不同性状子代所表现的新性状为隐性性状。(2)根据子代性

    15、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在分离比中占“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4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子代数量足够多)(1)自交法:若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该个体为杂合子;若自交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该个体为纯合子。自交法通常用于植物。(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出现,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若测交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测交法通常用于动物。(3)花粉鉴定法(以一对等位基因为例):若出现两种配子,则该个体为杂合子;若只有一种配子,则该个体为纯合子。5验证相关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两大遗传规律的两种方

    16、法注:涉及的性状均为完全显性性状,且不同基因互不干扰。6异常分离比的分析(1)具有一对等位基因的杂合子自交,若性状分离比是21,则显性纯合致死。若性状分离比是121,则基因型不同,表型也不同,如不完全显性、共显性等。(2)性状分离比为9331的变式题的解题思路看F2的表型比例,若表型比例之和是16,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将题中所给分离比与正常分离比9331进行对比,并分析合并性状的类型。如比例934,则为93(31),即“4”为两种性状的合并结果。若出现子代表型比例之和小于16,则所少的比例可能由隐性纯合致死、显性纯合致死等引起。7判断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的方法

    17、(1)判断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方法若性状的显隐性是已知的,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位置可选择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若子代表型与性别无关,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子代雌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则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性状的显隐性是未知的,且亲本均为纯合子,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常用正、反交法。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2)判断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的方法若已知性状的显隐性,且已知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最常用的方法是选择隐性

    18、雌性个体与纯合显性雄性个体杂交,若子代雄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雌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若子代雌雄个体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8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1)性染色体不同区段分析注: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区段),存在等位基因;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图中的1、2区段),其在雄性个体中不存在等位基因,但2区段在雌性个体中存在等位基因。(2)位于X、Y同源区段上的基因A/a的遗传特点涉及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Xa、XAYA、XAYa、XaYA、XaYa。遗传仍与性别有关。如XaXaXaYA子代雌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雄性

    19、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XaXaXAYa子代雌性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表现为隐性性状。(3)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方法“一判”:判断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二析”:分析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一般用假设法或排除法)。“三写”:写出有关个体的基因型(先写出可确定的基因型,不能补全的用“”代替)。“四算”:计算相关基因型或表型的概率(计算原则是“先分后合”,即先分别算各对等位基因的概率,最后综合考虑)。9分析既有性染色体上的又有常染色体上的两对或两对以上基因的遗传的方法(1)已知亲代,分析子代的方法由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按伴性遗传处理,由位于常染色

    20、体上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按基因的分离定律处理,综合考虑,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处理。研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若都为伴性遗传,则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已知子代,分析亲代的方法分别统计子代的每一种性状的表型,不同性别的表型也要分开统计,再单独分析并推出亲代基因型。根据题意将单独分析并推出的亲代基因型组合在一起。五、遗传的分子基础1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1)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的结论: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2)艾弗里等人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某种物质。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1、,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步骤:标记大肠杆菌标记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2)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3)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4)实验结果与分析分组结果结果分析对比实验(相互对照)含32P的噬菌体细菌上清液中几乎无放射性,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32P标记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含35S的噬菌体细菌沉淀物中几乎无放射性,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未进入细菌体内(5)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3DNA分

    22、子的结构(1)基本组成元素:C、H、O、N、P。(2)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构成。DNA分子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连接,AT碱基对之间通过2个氢键连接,CG碱基对之间通过3个氢键连接。(3)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4)DNA分子中有关碱基比例的计算常用公式: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AGTCACTG50%。“单链中互补碱基之和”占该单链碱基数比例“双链中互补碱基之和”占该双链总碱基数比例。某链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的该比值互为倒数,如一条单链

    23、中(AG)/(CT)m,则其互补链中(AG)/(CT)1/m,而在整个双链DNA分子中该比值等于1。4DNA分子复制的5个常考点(1)复制时间(核DNA):细胞分裂前的间期。(2)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3)复制条件:模板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能量。(4)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5)复制意义: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5遗传信息的表达转录和翻译(1)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RNA的过程。场所细胞核(主要)。模板DNA的一条链。酶RNA聚合酶(不需要解旋酶)。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2)翻译:在核糖体

    24、上以mRNA为模板,以t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多肽链的过程。场所核糖体。模板mRNA。原料细胞中游离的21种氨基酸。运输工具tRNA。(3)中心法则注:箭头代表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4)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途径一:基因蛋白质的结构生物体的性状。如囊性纤维化、镰状细胞贫血。途径二:基因酶的合成代谢过程生物体的性状。如豌豆的圆粒与皱粒、人类的白化病。细胞分化同一生物个体内不同的细胞中,基因都是相同的,但mRNA却不完全相同,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表观遗传: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

    25、衰老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有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有的性状是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如人的身高),有时单个基因可影响多种性状。性状并非完全取决于基因。生物体的性状从根本上由基因决定,同时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即表型基因型环境条件。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六、变异、育种和进化1基因突变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1)替换:除非终止密码子提前或延后出现,否则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2)增添:插入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变,影响插入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

    26、。(3)缺失:缺失位置前的氨基酸序列不改变,影响缺失位置后的氨基酸序列。2细胞癌变(1)原因:致癌因子(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2)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癌细胞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3“三看法”判断可遗传变异的类型(1)“一看”基因组成:看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是否发生改变,若发生改变,则为基因突变。(2)“二看”基因位置:若基因的种类和数目未变,但染色体上的基因位

    27、置改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或“倒位”或基因重组中的“互换”。(3)“三看”基因数目:若基因的数目改变,但基因的种类和位置未变,则为染色体数目变异;若基因数目和位置改变,但基因的种类不变,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或“缺失”。4染色体组数的判定方法(1)染色体组的概念:在大多数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两两成对的,也就是说含有两套非同源染色体,其中每套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2)判定染色体组数的三种方法:一看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数,有几条,就含几个染色体组;二看生物体的基因型,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就有几个染色体组;三根据染色体数和染色体形态数来推算,染色体组数染

    28、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5“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未分离,造成某生物个体的细胞内染色体组数加倍,加倍后,染色体组有几个,该生物就叫几倍体。6据图弄清“5”种生物育种(1)“亲本新品种”为杂交育种。(2)“亲本新品种”为单倍体育种。(3)“种子或幼苗新品种”为诱变育种。(4)“种子或幼苗新品种”为多倍体育种。(5)“植物细胞新细胞愈伤组织胚状体人工种子新品种”为基因工程育种。7生物进化(1)弄清生物进化脉络(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9、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七、个体稳态与调节1内环境及其稳态(1)体液和内环境的关系 (2)内环境的成分:水、无机盐、营养成分(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尿酸、尿素等)、气体(O2、CO2)、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细胞因子、血浆蛋白等)。(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及细胞内液的关系(如图所示)(4)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在成分上的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5)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

    30、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6)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7)内环境异常举例: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8)稳态的调节方式: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判断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

    31、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其中,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组成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3)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有完整的反射弧;有适宜的刺激。(4)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根据是否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效应器无反应(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效应器有反应(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4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1)兴奋在神

    32、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的产生机制:Na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兴奋产生。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双向传导。膜外: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膜内: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简记为“内同外反”。(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的传递方向: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单向传递,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效应:神经递质作用后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3)探究神经传导和传递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切断某一神经,用针刺激不同部位,用微电流计检测膜电位的变化并观察肌肉的反应。(4)电流计指针偏

    33、转问题分析(两电极均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5)大脑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S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讲话;H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听懂话;W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写字;V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看懂文字。5激素调节(1)几种常考的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几乎全身细胞(2)激素调节的四个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6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2)人体产热的主要组织或器官分别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时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3)相关激素:

    34、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有提高细胞代谢强度的作用。(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7水盐平衡调节(1)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产生的中枢在大脑皮层。(2)参与水盐平衡调节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其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3)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8血糖调节(1)胰岛素:唯一降血糖的激素。(2)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与胰岛素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为拮抗

    35、作用,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3)血糖调节中枢在下丘脑。9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涉及免疫过程概念模型的题目中,对特异性免疫类型的判断,一般采用倒推的方法,即先从图中呈“Y”形的抗体出发,分泌抗体的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含有较多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判断为体液免疫。如看到两个细胞接触后导致一个细

    36、胞裂解死亡,则为细胞免疫。吞噬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4)快速确定三种免疫功能异常类型(5)二次免疫的特点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产生抗体又快又多,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二次免疫的基础:在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10发现生长素的经典实验(1)达尔文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2)鲍森詹森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3)拜尔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

    37、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4)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11生长素的本质、运输及作用(1)本质:有机物(吲哚乙酸),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生长素(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2)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部位合成部位: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部位: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3)生长素的运输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通过输导组织进行。横向运输:从向光

    38、侧向背光侧运输(单侧光引起);从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重力作用引起)。(4)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芽茎。同一植株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幼嫩细胞衰老细胞。生长素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特点的实例: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在生长素最适浓度的两侧,会有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相同。(5)判断胚芽鞘“长不长、弯不弯”的方法12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1)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

    39、发育。(2)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3)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4)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八、群体稳态与调节1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1)图示注:“J”形增长“S”形增长。(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K值与K/2值的分析K值与K/2值的应用2群落的结构及演替(1)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判定关键点是“同一地点不同高度”“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

    40、响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水平结构:判定关键点是“通常呈镶嵌分布”;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及光照强度的不同等。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2)群落的演替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的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和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演替的特点:一般是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3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结构(1)生态系统生物

    41、群落非生物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分解者(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一定是生产者,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过程(2)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能量的输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主要途径)。能量传递: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能量散失:以热能形式散失。具体过程: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通过呼吸作用散失)。(3)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

    42、,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1)(2)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其次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3)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返回到大气中。6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种类:物理

    43、信息声、光、温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生物碱等;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等。(2)信息传递的方向:大多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3)实例:海豚的回声定位、某些种子需要光刺激才能萌发、一些植物的开花需要长日照、少数植物被害虫危害时会释放一种信息素以吸引害虫的天敌来捕食害虫。(4)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3)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少、食物网越简单,其自我

    44、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8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药用、科研、美学价值等;间接价值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等。(4)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九、生物技术与工程1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1)果酒制作的三个方面菌种来源:酒精发酵的菌种来自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发酵原理:酵母菌

    45、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并进行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的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可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2)果醋的制作原理:醋酸发酵是需氧发酵,需要不断通入无菌空气。(3)泡菜制作的三个方面菌种来源:制作泡菜的菌种主要来自蔬菜上的乳酸菌。发酵原理:泡菜制作过程的发酵主要是乳酸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乳酸的过程。2微生物的利用(1)培养基培养基的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培养基可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等主要营养物质。(2)无菌技术措施:无菌技术的主要措施包括消毒和灭菌。常用方法:培养基灭菌常采用高压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材知识点总结)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