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3年冀人版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

    • 资源ID:233948       资源大小:166.40KB        全文页数:8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6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6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3年冀人版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

    1、2013年冀人版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昼夜和四季1.昼夜的形成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低年级学生认识了太阳的东升西落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现象。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探究地球的运动”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及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活动2“模拟昼夜的形成”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应用与拓展“谁先迎来黎明”旨在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

    2、激发学生探究昼夜交替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的成因。【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2能归纳出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能举例说明昼夜交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科学思维: 1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2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3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3)探究实践:1能从昼夜交替现象与太阳东升西落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地

    3、球的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作出假设。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有关地球运动和昼夜交替成因的信息。(4)态度责任:1能对天体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出现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关于形成“天体东升西落”现象的可能性。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教师准备】转椅、太阳模型、地球仪、橡皮泥、手电筒、同一地点昼夜情境图、哥白尼“日心说”视频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我们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伴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出示同一地点白天与黑夜的图

    4、片)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呢?(交替、循环)2提问: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和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1探究地球的运动。(1)作出假设。谈话:我们对太阳东升西落的成因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个学术讨论会,将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比一比,谁的理由更充分,谁的解释更清楚。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和理由。假设:太阳的东升西落可能是由于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2)实验观察。出示实验方法:A.一名学生举着太阳模型,另一名学生坐在转椅上,面向太阳模型。B.坐在转椅上的学生假 定自己是地球,规定自己的左边是东,右边是西。然后分别缓慢地进行顺

    5、时针(自东向西)和逆时针(自西向东)旋转,观察“太阳”在视野中的运动情况。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得出结论。讨论:我们怎样转动时,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小结:地球像陀螺一样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2模拟昼夜的形成。(1)提出问题。引导: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吗?(2)作出假设。假设: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的。 (3)实验观察。讲述实验方法: A.在地球仪上确定一点,粘上橡皮泥做的小

    6、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使地球仪被照亮一半,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区域。B.将地球仪自西向东缓慢转动,观察橡皮泥小人所在位置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4)得出结论。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推想自然界中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小结: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引导: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判断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被太阳照到。2提示: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和两个城市的东西位置来思考。3判断:学生

    7、进行判断。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判断结果,并说明理由。 【学习背景】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地球自转周期为一日,因参照点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为参照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和太阴日(以月球为参照点所度量的地球自转周期)之别,时间分别为23时56分、24时和24时50分。小时15度,线速度则因纬度和海拔不同而异。 自转角速度为每地球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具有昼夜节奏,还使运动物体如气团、洋流和流水发生偏转。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地球的不同经线

    8、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还有潮汐转变为与自转方向相反的潮汐波。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太阳的东升西落等现象,这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昼夜形成的原因等知识提供了基础。2.地球、月球和太阳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自西向东绕着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地球的公转、月球的公转和自转。活动2“认识地球的引力”意在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地球的引力。应用与拓展“自制重锤”旨在

    9、通过制作、观测等活动,引领学生了解什么是重锤及其使用方法,体验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动手制作、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地球、月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1能描述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2能描述地球的公转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3能说出什么是地球引力。4.能举例说明地球引力

    10、作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2)科学思维:1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2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3)探究实践:1能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互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通过观察、制作、实验等方式来获取信息。3能用科学的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4)态度责任:1能对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制作方案。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教师准备】三球仪、白纸、铅笔、计算器、直尺、圆规、铁丝、橡皮泥、钳子、毽子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11、【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应用与拓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播放儿歌:“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绕着太阳转呀转,一年一年停不了。”)想一想,从儿歌中你知道了什么?2提问:地球、月球和太阳它们的相对大小是怎样的?它们的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二)观察模型,感知事实1讲述:人们为了模仿自然界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的情况发明了三球仪。(出示三球仪图片)三球仪中间的太阳一般采用发光的灯泡制作,小地球仪模拟的是地球,离地球近的小球体模拟的是月球。通过三球仪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我们想要了解的信息。2出示观察要求:

    12、(1)观察地球、月球和太阳谁大谁小,它们之间的相互距离是怎样的。 (2)转动三球仪观察地球是怎样运动的,月球是怎样运动的。(3)观察地球在运转过程中地轴指向哪儿。3观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4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其他学生补充或评价。(三)制作模型,理解事实1引导:通过观察地球仪,我们只能初步感知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和运动方式,而实际上它们的大小和运动方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根据有关数据,(出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相关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一个三球模型来进行理解。2讲解制作方法:(1)将地球的直径(12756千米)、月球

    13、到地球的距离(384403千米)都看作1厘米,把月球和太阳的直径以及三球间的平均距离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2)按照缩小后的数据绘制三球模型图,并在图中标出相应数据。(3)选择合适材料分别制作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模型。(4)寻找合适的地点,按照缩小后的距离摆放三球模型。3制作:学生分组设计、制作三球模型,并将三球按比例缩小后的数据和三球模型图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四)分析思考,得出结论1交流:指定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制作的三球模型,并用科学语言描述三个天体的相对大小及相对运动方式。2播放: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大小及地球、月球运动方式的视频。3小结:地球围绕着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自西向东围绕

    14、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公转时地轴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月球自西向东围绕地球公转,同时也在自转。月球的公转周期大约是一个月,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大致相同,所以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我们看不到月球的背面。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传说在三百多年前,牛顿正在苹果树下看书,忽然树上一个苹果落下来掉到地上。他想,为什么苹果一定要落到地上,而不“落”到天上呢?是啊!人们不管住在地球的哪个地方都不会离开地球表面,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吧!(二)实验观察,获取信息1讲解实验方法:(1)手持乒乓球、毽子、橘子等,松开手让它们自然地下落。(2)连续试几次,观察它们下落的

    15、路线是怎样的。2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3汇报:指定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三)分析信息,形成知识1讨论:为什么物体总是向下落?是什么力把物体拉下去的?2阅读: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归纳活动结论。3播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和重力。(四)拓展延伸,制作重锤1引导:我们知道物体下落是因为它们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由于地球引力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地面的。人们根据重力这一特点,发明了重锤,用来检验墙壁等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出示重锤)大家观察重锤由几部分组成,下面我们也来设计制作一个重锤,体会其中的奥秘。2设计:学生分

    16、组设计制作重锤的方案,教师提示学生选择的锤一定要质量大、体积小。3制作: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选择材料进行制作。4检测:学生用自己制作的重锤检测教室墙壁等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5交流: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重锤,说说自己制作重锤和利用重锤检测物体与地面是否垂直的体会。【学习背景】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环绕太阳运动,地球的这种运动形式叫做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从北天极向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根据日出东方的习惯,也可以说是自西向东的。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轨道全长9.4亿千米。地球公转平均线速度每秒30千米。地球公转有个重要

    17、特点,就是它的自转轴对于公转轨道面是倾斜的,夹角为6633,而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不论在轨道的哪一点,自转轴总是指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即指向北极星的方向。地球就是这样一面自转,又一面侧着身子公转。月球和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01千米;月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都是27.3日,因此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人们为了模仿自然界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的情况发明了三球仪。三球仪中间的太阳一般采用发光的灯泡制作,以照亮地球和月球。地球倾斜着在轨道上绕日旋转,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相交成一个角度。这样就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月球的盈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和四季的交替等现象。学生在中年

    18、级时已经认识了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了解了月球表面的概况,这些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相对运动方式奠定了基础。3.四季的形成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自转和公转之后,进一步认识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变化。本课设计了一个主要活动“探究四季的形成”,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有关。应用与拓展“观测影子的长短变化”旨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制作、观测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有规律的变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

    19、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四季成因的兴趣;树立学生注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四季的成因。【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1能归纳出四季的成因。2能说出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能举例说出四季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科学思维:1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式得出实验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2能对探究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3)探究实践:1能从四季的事物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四季的成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3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获取有关四季形成的信息。4能用科学的语言、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4)态

    20、度责任:1能对四季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教师准备】地球仪4个、灯泡1个、立柱(小棍)4根、塑料条(带刻度)4块、同一地点四季图片4张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出示四季图片)这组四季的图片让我们领略到了四季的风景,知道了四季的特点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关于四季,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2提问:四季是怎样形成的?(二)分析思考,作出假设1讨论:(1)不同季节事物的变化与什么有关?这说明影响四季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2)四季变化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地球公转一周的

    21、时间也是一年,这说明了什么?2假设:四季形成可能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三)掌握方法,实验观察1播放:实验方法的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2汇报:指定学生回忆实验方法,然后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1)照实验图片画好地球公转轨道,摆放好实验仪器,使地球仪的地轴朝向北。(2)在地球仪上选择一个中国的北方城市,将一根立柱垂直粘在此处。在立柱所在位置(背对灯光的一侧)粘上一条带有刻度的塑料条。 (4)让台灯逆时针慢慢动起来,地球仪跟着自西向东转动,注意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北,观察立柱影子的长度。3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 4出示注意事项:小组同学

    22、要分工合作,实验中要注意安全,细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5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6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四)分析推理,得出结论1讨论:(1)随着“地球”公转,在不同季节的位置上,立柱的影子长短是怎样变化的?(2)根据影长变化判断地球公转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由此我们能得出什么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推想四季是怎样形成的。2播放:四季成因的视频。3小结:四季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有关。(五)运用知识,拓展延伸1认识圭表。讲述: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就用在地上立杆测影的方法,研究阳光下物体影

    23、子长度的变化。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一年中,每天正午时分,杆影的长度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夏季短、秋季中,冬季长,春季中。这种变化规律每年循环一次。人们根据这个规律,制造出测定季节和年的圭表。圭表由两部分组成:平卧的叫圭,立的叫表,圭和表相互垂直。圭平卧在正南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表立在圭面的南端,正午时表影正好投在圭面上,根据圭面的刻度,可以知道表影的长度。2制作圭表模型。(1)出示制作方法:在木板上垂直钉一个大钉子,钉子为表,木板为圭。(2)制作:学生分组制作圭表模型。3使用圭表模型观测影子长度。 (1)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用圭表模型观测一年中24个节气日正午时分影子的长度。(2)观

    24、测:正午时,将圭表模型放在阳光下,转动木板,使钉子的影子正好投在木板上,用尺子量出钉子的影长。将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3)评价:每两个月对学生的观测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和评价。【学习背景】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又称太阳高度角。在任何地点,进入晨昏线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为最低,这时的太阳高度为0。一天中正午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最高,这时的太阳高度最大。一年中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高度居中。太阳高度较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地面吸收的辐射热多,温度就高;太阳高度较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地面吸收的辐射热少,温度就低。

    25、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与轨道面倾斜成6633的夹角。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太阳高度较大,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较多;而且太阳在空中经过的路径长,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气温较高。反之,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热量分散;而且太阳在空中所经路径短,日照时间短,昼短夜长,气温较低。由冬季到夏季,太阳高度由小逐渐变大,气温逐渐由低到高。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学生在低、中年级已经认识了太阳的位置、四季变化现象、一天中气温和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等内容,这些为学

    26、生进一步认识四季的成因提供了基础。 第二单元科技革命的影响4.认识科技革命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制造技术、运输技术、建筑技术、能源技术、生化技术、通信技术的产品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重大发明和技术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本课设计了一个主要活动“认识科技革命的影响”,目的是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科技革命以及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等产生的影响。应用与拓展“设计未来的通信方式”旨在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设计等活动,引领学生设计一款未来的通信产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术设计、技术实践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

    27、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的兴趣;树立学生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1能举例说明不同时代的工具和科技产品的特点。2能说出重大的发明和技术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和变化。3能说出某些科技产品可能会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2)科学思维: 1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2能对探究过程与结果作出反思与评价。(3)探究实践:1能从不同时代同类科技产品的变化中提出

    28、可探究的问题。2能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有关科技革命的信息。3能用概念图、时间轴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4)态度责任:1能对科技革命的影响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能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技革命发展的动力,同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师准备】关于科技革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记录表、课件等。【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科技革命的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前半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后半部分和“应用与拓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选择问题1引导:(出示

    29、教材第13页三幅照明工具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中是什么工具,它们有什么特点?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这是从古至今,照明工具的演变。从原始人钻木取火用火把照明到现代既节能又环保的LED灯,人类的照明方式随着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像电灯这样,能够使人类生产和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发明和技术称为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有哪些特点?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2讲述:科技革命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让我们从农业时代(从原始人由群居转变为定居至18世纪末)、工业时代(从18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信息时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分别来认识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3出示研究主题,要求学生

    30、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研究。(1)不同时代有哪些重大发明?是谁发明的?(2)不同时代的工具和科技产品有什么特点?(3)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4交流:学生分组交流想要研究的主题;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互相借鉴,最终确定要研究的主题。 (二)掌握方法,搜集证据1引导:同学们都选择了想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浏览网页、观看电视等方式来搜集信息。2出示:教材14-15页第一和第二小组资料的图片案例。3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课前搜集的资料或教师提供的资料。(三)整理信息,分享交流1引导:我们需要对搜集、阅读的资料进行整理,并采用某种方法将资料呈现出来。2整理:学生对阅读的资料进行

    31、整理,并利用表格、资料卡等方式呈现出来。教师巡回指导。3展示:各小组代表轮流展示记录整理后的资料卡等,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修正。4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资料分为几类?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给通信技术的发展排序。(1)提问: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有不同传递信息的方式。请你观察下列图片,根据通信技术的发展进行排序,并说明依据。(2)出示:喊话、骑马、驿站、烽火、飞鸽传书、电报、电话、手机、互联网等图片。 (3)排序: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排序。教师巡回指导。(4)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2认识时间轴。(1)引导:(出示空白的时间轴)同学们,我们研究事件时,有

    32、一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把各个历史事件呈现出来,这种方法就是时间轴。请观察时间轴有什么特点。(2)讲解:时间轴就是依据时间顺序,把一方面或多方面的事件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再运用图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中的事物发展系统化、完整化、精确化。要求学生把搜集到的重大发明的信息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3)作业:课后利用时间轴的形式对通信的发展进行整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引导: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科技革命,关于科技革命你都知道了什么?2提问:科技革命有哪些特点?给人类带来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呢?(提示学生:影响一般是指两方面,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33、(二)呈现信息1引导: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时间轴,请你说一说什么是时间轴。(出示通信技术发展的时间轴)时间轴就是把某方面的事件通过时间的顺序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再运用图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下面让我们利用时间轴来呈现历史上的重大发明。2呈现:学生分组利用时间轴呈现历史上的重大发明。教师巡回指导。(三)得出结论1展示:指定学生进行展示分享,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2讨论:(1)举例说明科技革命是怎样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变化的。(2)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都有哪些正面或负面影响。3总结:通信技术的变革,使信息传递速度更快、距离更远、使用更便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交流更方

    34、便。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出行、饮食、购物、工作等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运输技术的变革使人们出行更加便捷,极大地缩短了区域之间的通行时间,提高了生产和工作效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技术也有负面影响,比如网络诈骗、环境污染等给人们带来不良影响。(四)拓展延伸 1引导:人类通信技术的发展从最早的烽火狼烟到现在的手机、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的通信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交流更方便,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通信技术日新月异,让我们想象一下未来的通信是什么样的呢。2任务:如果我们与国外的小朋友交流,希望通信工具有什么功能?根据想象,设计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通信方式,并把方案

    35、记录下来。3设计: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设计,并将设计的方案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中。4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并根据其他学生提出的建议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学习背景】重大的发明或技术一般称为科技革命或技术革命,它一般具备以下特点:(1)技术的突破性。该技术是重大的科技创新,而不是一般意义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2)广泛的渗透性。该技术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3)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从古至今,技术发生过这样几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智人从采摘时代进入农业社会,其原因就是智人产生了具

    36、有人类社会意义的语言,掌握了农耕技术和饲养技术,人类由群居或穴居生活方式转变为定居方式,形成了村落和集镇;第二次是人类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第三次是诞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以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随后人类进入了以电力和内燃机的 发明为标志的电气化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科技为主导,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科技革命。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和推进,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这也是一场技术革命。这场全球性、全方位的新科技革命,大

    37、大拓展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跨入智能时代(信息时代),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渗透科学技术史的教育。例如,认识农业时代的工具特点,认识农业时代的科技产品;认识工业时代的工具特点,认识工业时代的科技产品;认识信息时代的工具特点,认识信息时代的科技产品等。尤其是要认识人类历史上重要的科技创新与发明,如电的发现和电灯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产生等。从认知基础看,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剪刀、螺丝刀、高铁、生态建筑等技术领域

    38、的相关产品,体会到技术产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密、由简单机械到复杂机器的发展过程;从生活经验看,学生经常使用手机、电脑等信息技术的产品;从探究能力来看,学生已经形成了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证据的技能。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5.水污染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科技革命的影响之后,进一步认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水污染问题。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1“认识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目的是通过实验、考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水污染的原因与危害。活动2“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目的是通过观察、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方法与措施,从而提高

    39、学生的环保意识。应用与拓展“设计水质净化装置”目的是通过设计、制作等活动,指导学生了解水质净化的原理及净化过程,知道水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净化,适当改善水质,提升学生技术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水污染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注重证据,乐意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意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本课重点是认识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1能说出2-4个水污染的事件或现象。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3能举例

    40、说出哪些科技产品可能会造成水污染。4能说出防治和保护水资源的具体措施。(2)科学思维:1能运用分析、比较、分类、概括的方法得出活动结论。2能采用幻灯片、网页、建议书等形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3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3)探究实践:1能从科技产品与水污染现象相联系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制订比较完整的水污染研究计划。3能通过考察、实验、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水污染的原因等相关信息。4能用科学语言、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4)态度责任:1能对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2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3能尊重证据,并实事

    41、求是地记录获取的证据。4能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能意识到科学技术具有两重性,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水污染的相关资料、制作水质净化装置的材料等。【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水污染的相关资料、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应用与拓展”。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引导:1858年,第一台洗衣机诞生。现在,洗衣机已经成为亿万家庭非常重要的生活帮手。洗衣机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水污染问题。近几年,某地不少河道受到严重污染,经调查,造成这些河道水污染的主要原

    42、因竟然是洗衣机。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提问:洗衣机为什么会造成水污染?水污染的原因和危害都有哪些呢?(二)制订计划,搜集信息1引导: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污染的现象有些是自然形成的,还有很多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活中有哪些水污染现象?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危害呢?让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来获取信息吧!考察前请同学们参考(出示教材18页第一组的考察河流的情境图)图中第一组的xx河流考察情形,设计本组的活动计划。2设计:学生在小组内制订考察计划。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4讲解考察方法:(1)看一看,河流中的水是什么颜色,水面是否有漂浮物等。(2)找一个瓶子,用绳子把它绑在长棍的一

    43、端,从河流中取一些水样。可以到河流不同的地段进行考察,采集多个地点的水样,以便进行观察或检测。(3)看一看,河道中是否有污水排放口,排放的水是什么样的,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河道两旁有没有生活垃圾等。(4)可以采用拍照、摄像、笔录等形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注意事项:考察活动必须有成人带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察,不准单独行动;只在河岸边活动,不准到水边活动。5考察:学生分工合作,按照活动计划到实地进行考察。(如不能进行实地考察,建议采用搜集资料等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三)处理信息,得出结论1观察:观察采集水样的色度、浑浊度、气味和肉眼可见物等,用水质分析检测仪进行分析、检测。 2整理:学生在小

    44、组内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将整理的信息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将整理的信息采用网页、幻灯片、资料卡等形式呈现出来。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与评价。 (1)水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污染源可以分为几类?(2)这些污染源与人类科技发展有什么关系?(3)水污染对植物、动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5小结:先进的科技产品在给人类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水污染。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工业废水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

    45、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这些有害物质,一方面会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另一方面会造成水质恶化,使水源失去使用价值,从而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态的平衡。(四)解释现象,拓展应用1提问:洗衣机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指定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2作业:搜集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相关资料。第二课时(一)提出问题,确定任务1提问:水污染严重危害着地球上有限的水资源,我们应该怎样防治水污染呢?2讲述:根据本地水域的实际情况,让我们以建议书、倡议书等方式,为环保部门

    46、建言献策,倡议全社会都来参与水资源的保护与水污染的防治。(二)掌握方法,整理信息1讲解:建议书、倡议书一般都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组成。标题一般要能概括正文的内容或直指主题,如“关于xx河水污染防治的建议书”;称呼可依据建议或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正文就是建议或倡议的内容,要先写清问题、原因和目的,再写建议或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果内容较多,可以分条书写;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建议者或倡议者的学校、班级名称,并署上日期。可以参考课本上的建议书案例。2写作:学生分组撰写倡议书或建议书,并将结果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6页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三)交流分享,反思评价1交流:小组轮流展示建议书或倡议书,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根据其他同学的意见,对自己小组的建议书或倡议书进行修改和完善。2小结:同学们可以将选出的建议书寄送给当地的环保部门,倡议书可以张贴在校园、社区的宣传橱窗里,让我们主动从自身做起,为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做出自己的贡献!(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1引导:日常生活中,当水受到污染或水质不够好的时候,人们会利用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工厂的污水处理系统、家庭的水质净化系统或净水器(机)、鱼缸的过滤系统等对这样的水进行处理。这些设施或装置怎样改善水质呢?让我们先设计制


    注意事项

    本文(2013年冀人版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