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各类题材古诗词赏析

    • 资源ID:231144       资源大小:44.55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各类题材古诗词赏析

    1、各类题材古诗词赏析各类题材古诗词赏析 一、赠友送别诗 离别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古人常设亭送别、摆酒饯别、吟诗话别,因此送别诗成了古典诗歌的永恒主题。 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是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古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挥泪泣别;借月咏别;芳草惜别。 折柳送别的诗, 如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 产生原因大体有三: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 斩不断、 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柳” 与 “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

    2、欣向荣之意。 饮酒饯别的诗,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唱歌送别的诗,如李白赠汪伦。 1.常见主题 (1)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离别是一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但有相当多的诗人敢于跳出送别诗伤感的通套

    3、,他们的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为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的一笔。如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歌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中又充满信心和力量。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 (3)借送别言志。 离别的感情,往往会激发人们更多的感触,而这感触又往往与身世际遇有关。这一类送别诗, 以送别为题, 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如王昌龄的 芙蓉楼送辛渐 : 寒雨连江夜入

    4、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2.常见意象 (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3)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 (4)月:月光给人的感

    5、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意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5)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6)秋: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3.表达技巧 送别诗运用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常见方法和技巧。 (1)直接抒情:直接抒发诗人心中的情感。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

    6、,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融情于景: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景象。 (3)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 (4)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

    7、素了。 (5)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4.送别诗的鉴赏要点 (1)送别内容 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2)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3)表达技巧 这类诗的特点是直抒胸臆或者借景抒情。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4)鉴赏方法 从主题入手,体会诗中所抒之情。 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

    8、入的分析,领悟作者所抒何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行旅闺怨诗 行旅诗: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商妇的闺怨诗,其抒情主人公怨伤的焦点则在于丈夫的重利轻别、约而无信上;征妇的闺怨诗固然也怨伤良人久出不归,但更突出

    9、地表现了一种怨战、厌战的情绪。这类诗在怨伤战乱的同时也多流露出一种殷忧,但不是丈夫的弃旧迎新,而是征夫的生死与冷暖。 1.常见主题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树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 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这就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2)叙写羁旅、独守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如张

    10、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这首诗中,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3)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丈夫在外出征或在外谋取功名,闺中的妻子自然是日思夜想;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亲人团聚的憧憬。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生动地写出了一位妙龄少妇的思夫心情。这只黄莺鸟光顾自己没完没了地鸣唱,全不理会屋里的女子正

    11、做着好梦,梦中她来到辽西,正同远征中的丈夫相会呢! 2.常见意象 (1)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 (2)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3)梧桐: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 (4)杜鹃: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 (5)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 (6)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 (8)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 其他常见的还有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子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

    12、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3.表达技巧 闺怨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寓情于事、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以及抒情角度从己入笔、从对方入笔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1)乐景衬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情感更加浓厚。 (2)侧面落笔:想象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从而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4.行旅闺怨诗鉴赏要点 行旅闺怨诗或写羁旅之愁思, 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 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等),或托物(月、雁、笛、柳等)传情,或因梦寄情。抒情角度:从己入笔;

    13、或从对方入笔。 (1)行旅诗:这类诗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诗人往往由眼前景写起,交代行踪,然后有感而发,抒发情感。行旅类诗歌中有很多表达离开家乡的惆怅。 基本主题: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闺怨诗:这类诗的特点是婉约缠绵。 基本主题:一是表现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是表现宫中女子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咏物言志诗 所谓“咏物诗”,是指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诗词中有不少咏物精品,意蕴深邃,感人肺府。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描摹情态,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

    14、,或托物言理,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托物言志类咏物诗则是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咏物诗的特点是“形神兼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既不停留在事物表面,又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 1.常见主题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决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如王安石的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

    15、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 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如李商隐的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诗中表现了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及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

    16、浪向人间。 本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 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如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常见意象 (1)蝉:品行高洁。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2)梅、松、竹、兰、香草:用来托物咏怀,表达高洁的内心世界或追求高尚的人格,或自比自喻,以物自况,暗寓诗人自己具有的高尚人格。 (3)松柏:常用松柏

    17、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4)桃、菊:隐士情怀,不落风尘,超脱凡俗。 3.表达技巧 (1)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这是不少咏物诗的特点。 (2)衬托:是指不直接、正面地描写,而是通过以此托彼、以虚衬实等方式,来状写那些难以直接表现的事物及其蕴藏的情致和深意,能使事物的特色鲜明突出。 对咏物类诗相关考题的把握,关键是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意象(物象)是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含有诗人情感的事物形象,有时就是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化身。 (2)分析形象的特征是了解所咏之物寓意的前提。分析形象的主要特征,一定要

    18、认真品味修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还要注意形象所处的环境、所受的遭遇。 (3)一定要注意咏物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这一特点。了解所咏之物的寓意(或象征义、比喻义),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前提。 (4)分析思想感情要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要体味物的“冷”“暖”不同色调,结合诗歌标题、诗歌中的重要语句来理解,还有可能的话,可从作者的人生经历、诗歌所附的注解来体会。 4.咏物言志诗鉴赏要点 (1)形似与神似 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2)内容特点: 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

    19、;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常用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4)分析重点:所咏之物的特征、品格;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5)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是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四、山水田园诗 所谓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 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 牧人、 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

    20、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 1.常见主题 (1)热爱自然,钟情山水。所写景物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清新优美, 宁静和谐, 富有生活气息, 与诗人身处其中的悠闲自在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和谐统一的。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歌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

    21、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厌恶官场,向往隐逸。诗人们通过对山水风光、田园生活的描写,来表达尘世官场的污浊, 对现实的不满, 怀才不遇的苦闷, 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宁静、 平和、 隐逸生活的渴望,抒发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3)淡泊宁静,志趣高远。通过对超凡脱俗的环境和人物的刻画,表现主人公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

    22、志趣,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如王驾社日: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田里庄稼丰收在望, 村外风光如此迷人, 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 猪满圈, 鸡栖埘,诗中描绘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4)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不止一种,往往是闲适、寂寞、岁月流逝、报国无门、远离他乡等两种或多种的并存。还有一部分诗作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或揭露封建剥削(主要是范成大)。亦有表示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或禅意的寄托。如张舜民村居: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全诗描写了农村的动人景象,前

    23、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体现了诗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 2.常见意象 (1)菊花:菊花自陶渊明后,常被寄寓清高、淡泊的精神品质。 (2)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代表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3)五柳:源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隐者的代称。 (4)东篱:源自陶渊明饮酒,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3.表达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

    24、的技巧, 如虚实结合(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 以动衬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等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4.山水田园诗鉴赏要点 (1)内容范围:一般为山水田园诗和其他写景诗。 (2)写法特

    25、点: 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拟人。 (3)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4)明主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向往田园、厌恶官场。 (5)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五、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发轫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代是其发展的黄金时期。 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主要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隋代的边塞诗题材

    26、较为广泛,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虽数量不多,也无一流作家,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边塞诗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盛唐是边塞征战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盛唐边塞诗题材广阔,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也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

    27、马川行等诗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1.常见主题 (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如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2)从旁观者的角度,或控诉战争的罪恶,或批评边将无能、腐败,或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如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28、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3)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和无限的乡愁。 2.常见意象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金鼓、旌旗、长云、秋

    29、月、黄草、雪山、孤城、飞雁、扬鹰、走马等。诗人往往借助“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助“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助“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成守将士的悲凉愁苦等。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3.表达技巧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

    30、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 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故: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4.边塞征战诗的鉴赏要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接触这类诗歌时, 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有的写建功立业的渴望,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

    31、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 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3)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征战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读边塞诗,还应对诗歌创作的时代有所了解。盛唐时期,边塞诗大都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类诗歌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六、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类诗歌是一种或以历史遗迹为

    32、依托,或以古人事迹为题材,来抒写作者某种内在情志的诗歌体裁。这类诗歌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体现着一种时代的穿透力,读起来总会给人一种沧桑旷远之感。 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这类诗歌大体有三种基本类型: 一是就史事论史事。作者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并不置身其中,但在对历史和古人的评价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个人取向和感性认识。这一类型的诗歌,着眼史事,引发议论,将自己的态度诗化地表达出来。 二是借史事说今事。这是咏史怀古诗创作的主流。作者以一颗忧天下之心,或表现对当世腐政的不满,或表现对国势衰微的感伤,将史实与现实巧妙联系,采取一种婉曲的方式,借古说今,或抒写对国事的忧虑,或唤醒和警策当朝统治

    33、集团。 三是以史事言情志。作者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寄托于历史人物,借以抒情明志。鉴赏时既要了解历史人物,又要对作者的思想性格和创作背景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抒之情、所明之志。 1.常见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现实的不尽如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盛衰之感伤,发思古之幽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作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是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

    34、不胜伤感。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 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 借物起兴, 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掳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词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3)感慨身世,观照自我。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

    35、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 就能很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 “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地重游,联想古人,观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观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2.常见意象 (1)垂杨:“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的印象,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2)玉树:指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最末一个帝王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一向被当作六朝荒淫的一个标志,

    36、后人视为“亡国之音”。 (3)霓裳羽衣:代表统治者奢靡的生活。 (4)明月、江水、归燕:永恒不变的事物,见证历史沧桑。 (5)地上的青苔、孤寂的残垣、无名的断碑、荒松、古墓、落日、悲风、巢鸟:标志着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充满悲哀的色彩。 3.表达技巧 (1)对比: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今日的凄凉。 (2)融情入景: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 (3)拟人: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 (4)讽刺: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在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人民性立场,多有批判意

    37、味,由此构成讽刺,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用了讽喻的方式,多显含蓄。 (5)衬托或侧面烘托:指诗人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6)用典:使用典故,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强诗歌表现力。 (7)虚实:古诗常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结构更紧凑,想象就是虚的一种。 4.咏史怀古诗鉴赏要点 这类诗的特点在于借古喻今,或借古抒情。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 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 (2)要体会意图。

    38、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4)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七、谈禅说理诗 谈禅说理诗是随着佛教进入中国而形成的一种诗歌体裁。起自汉代,盛行于魏晋,到唐宋至于鼎盛。此类诗以类似禅宗的顿悟或对事理的体察,借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这种诗歌常常拥有似不食人

    39、间烟火的空灵之境。一般有如下特点:具有幽远深邃的意境;追求清新淡泊的情趣;崇尚深切透彻的说理;喜好生动逼真的形象;乐用朴素生动的语言。 1.常见主题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终南别业中写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 (2)对事理的体察。 这里对哲

    40、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 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现。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这里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中几个典型的细节,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构成了一

    41、幅形象生动、意境浓醇的春江画图。“春江水暖鸭先知”句揭示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群鸭敏锐地感觉出春水由寒转暖的知觉,更写出了群鸭畅于春水、戏于春水、恋于春水的神态,简直把画中的群鸭写活了。 2.常见意象 (1)桑榆:比喻人的晚年。 (2)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3)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4)丁香:代哀愁、愁思或情结。 (5)松柏: 以松柏的耐寒, 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 象征傲岸和顽强的生命力, 形象鲜明,意境高远。 (6)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象征气节和独立。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 (7)兰:高洁。 (8)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

    42、的高尚。 3.表达技巧 (1)意象和哲理相结合。诗人精心选取的、感悟的意象往往本身具有哲理色彩。 (2)抒情和哲理相结合。这类诗歌中的抒情语句往往就是哲理句,常见于诗歌结尾处。 (3)议论和哲理相结合。议论句就是哲理句。 4.谈禅说理诗鉴赏要点 首先要懂得诗中喻理常用的几种方法。 (1)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白居易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

    43、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次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理的分析中去。 八、即事感怀诗 即事感怀诗,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诗缘情,任何题材的诗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而创作的。只要心中有需要抒发的情,任何事物都可以触发诗人的创作欲望。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 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即事”诗题材广泛,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如怀亲、思乡、送友、酬赠、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皆可统称为“即事感怀诗”。往往是诗人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名言佳句。 1.常见主题 (1)怀人思乡

    44、类诗。这类诗包括: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表达自己的孤独无依的悲伤情感;表达自己在他乡任由时光流逝而郁郁不得志的情怀等。如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 (2)感时伤事、人生际遇诗。遭遇仕途坎坷挫折的文人墨客表达的或是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 或是怀才不遇、 壮志未酬的伤感, 或是豁达大度、 从容开阔的胸襟。 如白居易的

    45、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3)建功报国诗。表达的是: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或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和哀痛。 2.表达技巧 (1)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行。诗人在创作之初本不想说理,只想描绘景象,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可不经意间却产生一箭双雕的绝妙效果。 (2)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诗主性情”,在抒情中蕴含理趣

    46、,确实可以令读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许多千古传诵不衰的名句,有不少都是情中含理的。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 3.即事感怀诗鉴赏要点 咏怀诗往往因一事而引发诗人的感慨,所以阅读这类诗歌,我们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是什么事, 更重要的是把握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最后才能赏析评价诗歌的写作妙处及艺术手法。 做该类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第二,要关注环境、景物描写或使用的典故;第三,要紧扣文本,不论是写事、写人还是写物、写景,最终都是为感怀服务。答题时要有条理,一般先概括总说,然后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特征,最后再分析事物的意义,例如描写了什么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理想追求。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各类题材古诗词赏析)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