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3届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

    • 资源ID:227237       资源大小:480.19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届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

    1、2023 届鲁教版(届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选择性必修 2 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 认识区域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一、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地域范围、形状和面积,有明确的区域特征。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二、区域的类型 1.用单一指标划分区域 根据10积温,把我国从北向南依次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个温度带 2.用综合

    2、指标划分区域 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 小结: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是综合指标;区域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又可按人文要素来划分。 自然要素:三大自然区人文要素:发达、欠发达地区 三、区域的特征三、区域的特征 1 1整体性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部分、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具有其相对一致性。 2.2. 差异性差异性 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区域内部有差异,区域之间差异

    3、更为明显。 3.3.开放性开放性 区域作为地球表层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联系的,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区域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第二节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一、区域发展的异同一、区域发展的异同 1.区域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是某一要素的相似性,也可以是区域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相似性。同时区域发展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特征等方面。 2.不同区域地理位置不同,地形、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也存在着差异,其中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土壤和植被是反映自然环境差异的两面

    4、镜子。同时各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区域发展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区域发展异同比较二、区域发展异同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不同区域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故其发展方向、水平、特点等也有所不同。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大部分地处北温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2)差异性: 2.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2)差异性: 日本 英国 地形 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5、气候 南北差异显著。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植被 森林覆盖率高,约占国土的 2/3,植物种类多样 森林覆盖率只有 1/9,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较少 水文 河流短小湍急, 多峡谷, 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源 贫乏 煤、铁、石油 三、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三、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存在差异,这是因地制宜的基础和出发点。 2.在区域发展中,既要考虑自然条件,也要考虑社会经济因表,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做到因地制宜、物尽其用。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的区域

    6、发展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 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脆弱生态 1黄土高原的概况 (1)位置: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 (2)范围: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地处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不断增长:生产生活需求增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气候较为干旱:年降水量在 400 毫米左右,植被覆盖率低;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加剧了对地表的侵蚀;春季较为干燥,不利于植被的及时恢复。 黄土土质疏松:以细粉沙为主,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分散,抗

    7、冲、抗蚀性能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地表形态沟壑纵横:长期水土侵蚀,塑造了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特殊地貌,地形破碎,千沟万壑, 日本 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其分布 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有“世界工厂”之称。“资源型”布局向“临海型”布局转变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 城市众多,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向海外大量移民 更容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 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轮荒、开矿、工程建设)大面积破坏植被,植被难以恢复,水土

    8、流失加剧。 二、脆弱生态影响区域发展 1水土流失严重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广,时空分布集中:69 月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 80%以上,最严重区域集中在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 2自然灾害易发 自然灾害多达 20 余种,其中旱灾、洪水、冰雹、虫害、暴雨、霜冻等灾害最为常见。洪水和暴雨还会引起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3影响农业生产 (1)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2)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地生产力下降。 三、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 1治理水土流失 (1)原则:治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 (2)工程措施:在沟谷两侧坡地实施各

    9、种工程措施,可以减轻降雨和坡面径流的侵蚀作用。 (打抗滑桩防止山体滑坡,建与等高线平行的引流渠减少坡面径流;挖水平沟让坡面径流转为地下径流;建鱼鳞坑储水护坡) 在沟谷中建淤地坝形成小水库以保土蓄水,修拦沙坝、谷坊坝阻止沙石向下游流失。 (3)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等,削减暴雨和径流对地表的侵蚀能力,通过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提高表土的抗蚀能力。培育根系发达、固土蓄水性能好、抗旱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的乔木、灌木和牧草,可以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4)农业技术措施 不同地段的利用:塬面和较陡山坡发展林草业,部分种植经济林果,草地保持适度放牧。山下缓坡和沟谷发展种

    10、植业,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固结力,减轻水土流失。 耕种手段:间作套种、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等。 耕作技术: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以及喷灌、滴灌等,增强耕地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2优化产业结构 (1)以生态农业为基础, 提高产品商品率。 (2)以特色农业为核心, 积极发展旅游业。 (3)以能源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黄土高原地区过快的人口增长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因此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调整人口布局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第二节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第二节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一、鲁尔

    11、区的昔日辉煌 1区位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 ,北欧通向中欧、南欧的捷径,东欧、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 (2)水陆交通发达:莱茵河纵贯南北,鲁尔河横穿东西,铁路、公路密布。 (3)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煤炭质量高、品种全、埋藏浅、露天煤矿多,开采成本低,煤炭在市场上竞争力强。 2发展概况 (1)主要工业部门:炼焦、电力、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工业部门。 (2)工业地位:德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二、鲁尔区的一度衰退 1传统产业衰落(时间:20 世纪 60 年代) (1)原因:煤炭产业 a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导致煤炭在世界能源消

    12、费构成中比重下降。b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炼钢的耗煤量减少。c煤炭开采深度加大,导致开采成本不断增加。 钢铁产业:世界钢铁市场的激烈竞争。 (3)结果:煤炭、钢铁等工业走向衰落,城市发展受阻,鲁尔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2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单一的工业结构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到新兴产业的发展,替代产业难以形成。 3生态环境恶化 (1)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2)表现:固体废弃物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热污染。 (3)结果: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 三、鲁尔区的再度振兴 1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业布局 (1)改造传统产

    13、业:对企业进行合并和技术改造,打造产品特色,提高产品技术含量。(2)进行工业布局调整:将钢铁工业转移到欧洲西部沿海;对煤矿区进行重点清理整顿,将煤炭生产集中到大矿井。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1)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培育,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2)推动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工业旅游、商业、物流、教育等第三产业。 3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管理 (1)治理污染:整治河流、限制污染气体排放、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2)加强环境管理,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3)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措施的分析思路 (1)发展科技。这类地区一般随资源

    14、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发展第三产业。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例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产到开发旅游,使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4)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第三节第三节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一、从传统农业到加工制造业 1传统农业: “桑基鱼塘”是当地生产经营特色,随着城镇化发展,逐渐变成了“杂基鱼塘” ,基面改种蔬菜、花卉、水果等。 2加工制造业 (1)区位

    15、优势:改革开放政策,沿海、毗邻港澳等地理优势。 (2)发展特点:就近承接港澳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加工贸易,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3)工业部门:玩具、制鞋等传统加工业大量涌现。 二、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 1转型升级的原因: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有利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地区依托区位、人才、政策等优势。 (2)发展特点: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 1第三产业的特点: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功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 2发展战略:

    16、(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2)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错位发展。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 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大都市辐射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上海市为例以上海市为例 一、长三角城市体系中的上海市 1城市的作用 (1)作为区域的核心,对区域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2)既是区域的服务和管理中心,又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2城市体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上各具特色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 3上

    17、海的城市功能: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在长三角城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二、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 1城市辐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流动,称为城市辐射。 2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辐射功能 (1)形式: 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 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 人流、 资金流、信息流。 (2)特点: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3)由于距离、交通、城市等级、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辐射强度在空间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18、3距离衰减规律与空间近邻效应 随着距离的增加,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逐渐减小。由于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有节约成本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可能的前提下,一般倾向于按照就近的原则组织相关资源和要素,即空间近邻效应促使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就近扩散。 三、上海市对外辐射的影响 1对上海市自身的影响 (1)利于上海解决中心城市产业活动过度集聚、交通拥堵、地价上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2)利于大都市产业、资金等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2对受辐射城市的影响 (1)获得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推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活力。 (2)扩大了城市规模,提高了城市等级,使区域空间组织日趋完善。 第二

    19、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亚太地区为例以亚太地区为例 一、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目的: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润。 3亚太地区的产业转移。 (1)劳动密集型产业 (2)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 1技术水平差距 (1)各国、各地区在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研发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的存在影响了产业输出国向外转移的产业类型或产业工序。 (2)产业转移一般是按“技术差距”依次进行推进。 2劳动力价格差异 (1)劳动力资源充足、素质高

    20、且价格低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劳动力因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产业转移随之在空间上发生变化。 3市场规模大小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得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提供了市场机遇,对国际产业转移有着重要作用。 4政策支持程度 (1)一些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税收等政策,限制一些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在本国发展,有利于产业移出。 (2)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产业优惠政策、建设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园等措施来承接产业转移。 5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产业链集聚产生的效应,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也促使企业进行产业转移。 如

    2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由经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接纳产业转移要考虑产业转入地的产业基础、技术水平、政策、与转出地的经济联系、生产成本(原料、地价、劳动力) 、市场潜力等因素。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移入区的影响 (1)促进移入区的产业升级。移入国家或地区通过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移出的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工业化进程。 (2)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减少人口外迁。 (3)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移入加大了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对移出区的影响 (1)促进移出国家或地区在区域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抢占价值链

    22、的高端。 (2)改善移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轻资源压力。 (3)就业机会减少, 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同时影响着迁入人口的数量, 并对迁入人口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产业转移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区域合作、就业、环境变化等方面分析,注意区分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区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 第三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三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 1水资源:总量丰富,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2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1)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

    23、1/3,耕地面积占全国的 1/4 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丰水区。 (2)北方地区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 40%,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 60%,但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 20%,且季节分配极度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特别提醒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贫富,主要看多年平均径流量的大小。而径流量大小和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造成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即需大于供, 其主要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前者主要影响“供” ,后者主要影响“需” 。 二、南水北调工程 1总体方案:分别从长江上游、中游、下

    24、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 2三条线路 东线工程 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黄河以南) ,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胶东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供水 中线工程 由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自流供水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西线工程 规划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引水入黄河上游,供水给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 3我国南水北调三种方案的评价 方案 东线方案 中线方案 西线方案 优点 有京杭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小,可调水量大 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可自流供水,水质较好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西北、华北地区,可自流供水,水质好 缺点 黄

    25、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水质差;调水供给范需挖掘渠道,工程量很大;长江上游水量有限, 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围小 占用农田多,迁移人口多 供水;工程量大、难度大 总评 最具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大 最具生态意义 三、南水北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积极意义(调入区):社会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供水;改善调入区投资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经济发展。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的水资源总量,保障生态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缓解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控制地面沉降。 不利影

    26、响(调出区) :东线调出区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拓展:西气东输拓展:西气东输 对输入区影响:缓解能源短缺,促进东部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天然气化工、发电等)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结构调整; 对输出区影响: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天然气加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优化西部能源消费结构,缓解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但是,工程建设会造成荒漠化、水土流失

    27、压力增大。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涵盖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 2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1)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 (2)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3)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消除地区壁垒。 (4)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开发的资源环境代价。 3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内部统筹与区域之间的协作统一。 (1)区域内部统筹:区域内部各生产要素和利益群体,通过目标和行动间的协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2)区域之间协作:依托资源互

    28、补、产业关联和文化相通等,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扩大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提高各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2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分工合理化。 3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促进区域水平的整体提高。 4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二节第二节 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流域内部的协作发展以尼罗河流域为例以尼罗河流域为例 流域是地表水与地下水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或汇水区,河道干流的流域是由所属各级支流的流域所组成。流域里大大小小的河流,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称为河系或水系。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

    29、或河间高地。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 一、尼罗河流域 1.流域概况: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自南向北注人地中海,全长 6670 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达 300 多万平方千米,涉及 11 个国家。 尼罗河有两条主要支流。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终年多雨地区;青尼罗河上游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属热带草原气候区, 下游流经沙漠地区。 尼罗河流域生活着大约 1.8 亿人,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 525 立方米/年,属水资源短缺地区。目前 85%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但仍有约 50%的可耕地未得到灌溉;水电开发率仅为10%。 2尼罗河上游发源地:白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的维

    30、多利亚湖; 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 3.青尼罗河汛期出现在 811 月的原因? 青尼罗河流经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811 月是雨季,赤道低压控制,降水多。 4.白尼罗河比青尼罗河流量稳定的原因? 白尼罗河位于赤道地区,上游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流量稳定;发源于维多利亚湖,湖泊的调蓄作用使径流量稳定。青尼罗河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有明显的干湿季,流量季节变化大。 三、不协调的流域开发 尼罗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尼罗河流域国家都属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人口增长与贫困贫困等多重压力,对水资水资源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于是流域内各国加快了对尼罗河的开发与利用。上游、中游、下游国家在水资源

    31、使用方面的矛盾矛盾不断凸显,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此外,工农业生产造成的水污染等,又加剧了尼罗河流域的环境问题。 1.尼岁河流域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在尼罗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由于缺乏协作,流域开发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与捕捞,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也影响到下游地区的供水。 (2)上中游地区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导致旱涝灾害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多,造成水库淤积等。 (3)下游地区过度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加剧,工业的发展导致污染严重等。 阿斯旺水坝 利弊 (1)其正面效益:防洪、发电、灌溉、养殖、航运、旅游。 (2)消极影响: 下游失去了天然肥源,土壤肥力

    32、下降。河口处海域沙丁鱼失去饵料而迁往地中海北部。 下游流量减少,导致海水倒灌;海岸遭到侵蚀后退,三角洲面积减小。尼罗河谷地土地盐渍化加剧。 三、走向协作的流域开发 加强流域内的合作,兼顾各国利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环境,对于尼罗河流域国家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成立协作组织,统-规划管理 成立政府间的协作组织,对全流城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是流域内部协作开发的首要条件。 2.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 尼罗河流域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合作,协调利用尼罗河的水资源。2015 年,苏丹、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三国领导人同意在尼罗河水资源分配

    33、以及“复兴大坝”蓄水等问题上进行协商。此外,尼罗河流域各国通过区域水电开发与电力联网建设,加强区域电力贸易的合作。 3.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面对水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尼罗河流域国家认识到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共同利益,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 第三节第三节 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以“一带一路”为例以“一带一路”为例 一、 “一带一路” 1 “一带一路” :即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2 “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走向 (1)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 (2)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3)从中国西南

    34、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 3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走向 (1)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2)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 二、 “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理背景 1地缘上的联系性 (1)“一带一路”国家地缘的临近性和联系性增强了沿线国家及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人口、资源、资金、信息的流通,有效推动了国家间的协作发展。 (2)途经地区地形、气候类型多样,自然地理环境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文化、宗教等也存在空间分异,对国家及地区间的协作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资源禀赋的互补性 各国资源条件差异产生的供需矛盾,促使各国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配置

    35、资源。 3交通通信的联通性 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中俄和中缅石油管线的建成、昆曼公路和泛亚铁路国内段的通车,以及正在规划或建设中的中俄高铁、中俄天然气管道、中巴铁路、中缅印铁路、北斗卫星的全球覆盖等,有力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 4经济发展的互助性 (1)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共性问题。 (2)沿线国家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互助和互补性,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5 “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 (1)中蒙俄经济走廊。 (2)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3)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4)中巴经济走廊。 (5)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6)中国中南半岛

    36、经济走廊。 三、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意义 1在全球层面 (1)有利于塑造安全文明、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 (2)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2对区域而言 (1)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 (2)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3对沿线各国而言:加强了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 4对我国而言:有助于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 ,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届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