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2023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 资源ID:222946       资源大小:229.58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2023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1、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全册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知识点整理 科学七年级上册主要内容分四个单元,其重点和难点多集中在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整个复习辅导计划需要课时量 30 节,分配如下,第一章 5 课时,第二章 6 课时,第三章 7 课时,第四章 12 课时。下面列出了全书知识点,也标注出重点和难点内容,具体实施复习计划时,还需要配合一定的典型习题来巩固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典型习题在其他文档予以列出。 第一章第一章 科学入门科学入门 1.1 1.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

    2、多思考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走进科学实验室 1、认识实验室常见的仪器设备,了解其用途和存放条件。 2、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安全守则,常见危险警告标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3、常见实验操作:物品加热(酒精灯的使用) ,少量液体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 ,放大镜的使用等。 1.3 1.3 科学观察科学观察 1、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用心观察,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

    3、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4、科学结果的记录和整理。 1.4 1.4 科学测量科学测量(重、难)(重、难) 测量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 1、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单位是米米,用“m”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 单位换算:1 千米=1000 米 1 米=10 分米=100 厘米=1000 毫米 1 毫米=1000 微米 1 微米=1000 纳米 1 米=10 的六次方 微米 =10 的九次方 纳米 2、 单位换算过

    4、程 例1.8 米=1.81000 毫米=1800 毫米 3、 读数:精确值(最小刻度)+估计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单位 4、 累积法 2 2、体积的测量、体积的测量(重、难)(重、难) 1、体积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表示。常用单位米、分米、厘米、升、毫升。 单位换算:1 米=1000 分米 1 分米=1000 厘米 1 升=1 分米 1 毫升=1 厘米 2、测量规则固体体积刻度尺 测量液体、不规则固体体积量筒或量杯 量筒刻度均匀 量杯刻度上密下疏 3 使用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必须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用,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4

    5、 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方法:排水法 针压法 重物法 薄膜法 替代法 3 3 温度的测量温度的测量(重、难)(重、难) 1、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温度。 2、 实验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摄氏度,用“”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 100。0 和 100 之间分为 100 等分,每一分就表示 1 摄氏度。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4、 温度计的使用: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读数时视线要

    6、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5、 体温计里有一段很细的弯曲的管子,水银受热膨胀能通过它,遇冷收缩通不过它,因此可以离开被测者读数。 1.51.5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 1、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第 2 2 章章 观察生物观察生物 2.1 2.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 ;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 。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 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

    7、(有应激性) 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 不能生长 3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 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 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 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动物不可以。 2.1 2.1 细胞细胞(重、难)(重、难) 1、1665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

    8、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动物细胞 细胞膜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植物细胞 细胞壁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液 泡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重

    9、、难)(重、难) 目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 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镜座:马蹄形,使显微镜安置稳定。 镜壁:是握镜的地方。 反光镜:一面为平光镜,反面为凹面镜,都可采集光线。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大。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小。 镜筒和物镜转化器:镜筒上可安放目镜,下端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就是物镜转换器。转换器上的圆孔可安放物镜。 载物台:放置标本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 压片夹:可固定载玻片。 遮光器:载物台下面的圆形版,板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 11 倾斜关节:可使显微镜略微向后倾,

    10、,便于观察。 显微镜的使用一般包括安放、对光、放片、调焦安放、对光、放片、调焦和观察观察等过程: 1、 物镜转换。 2、转动准焦螺旋,可使镜筒上下移动对焦。 3、将玻片上的观察物正对通光孔。 4、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 5、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左眼看到物象后细调。 6 6、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和动物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和动物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 (重、难)(重、难) 2.3 2.3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 1、细胞、细胞 1、生物体一般是由细胞细胞构成的。其中大多数生物的个数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属于多

    11、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2、受精卵 分裂、分化、生长 生物个体(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 3、一个母细胞经过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分裂。意义: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量,多细胞生物增加细胞数量。 4、细胞分裂时,细胞内存在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染色体。在动物的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母细胞的细胞核内出现的染色体,最终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刚分裂的子细胞只有母细胞一般大小。 5、细胞生长生长,体积由小变大。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直至与母细胞一样大。 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和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

    12、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种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分化。细胞分化产生的各种细胞形成了生命体的各种结构,一个受精卵就这样经分裂、分化和生长,最终长成了一个生命个体。 7、生长和分化往往相伴而行。 2 2 组织组织 1、植物和动物的受精卵是一个细胞,它经过多次分裂和生长后,除少数细胞继续分裂外,其余大部分细胞 则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组织。 2、植物的基本组织:具有保护功能的保护组织保护组织、能输送物质的输导组织输导组织、能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的营养组营养组织织、其支撑和保护作用的机械组织机械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分生组织分生组织。 3、在叶

    13、的表面有一层表皮,扁平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起着保护作用。表皮是植物的一种保护组织。在叶片的中部,可以看到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它们是植物的营养组织。在叶脉处,有输导组织,它们能输送从根吸收来的水分、无机盐以及由叶制造的营养物质。 4、人体内有四大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神经组织。 5、人的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主要由上皮组织构成。它由许多密集的上皮细胞组成,主要有保护功能。有些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6、血液、软骨、肌腱等组织的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质多,体内分布广、形态多样,成为结缔组织,它具有运输、支持等多种功

    14、能。 7、人体的四肢、躯体,体内的心脏、胃、肠等器官内都有肌肉组织。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人体的肌肉组织可以分为三种: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 8、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神经组织主要分布在脑、骨髓和神经中。 9、皮肤,由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真皮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皮下组织三层。 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表皮主要起到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它是由上皮组织构成。 真皮内有许多血管、汗腺以及触觉小体、毛囊、立毛肌、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等。触觉小体、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能感受外界给予皮肤的触碰、挤压、冷或热等刺激。 皮下组织主要

    15、是脂肪,能缓解冲击、储存能量。 3 3、器官和系统、器官和系统 1、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成为器官器官。 2、人体内与摄食、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口腔、咽、食道、小肠、大肠、肛门(消化道)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消化腺)等,它们称为消化器官消化器官。 3、由若干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顺序排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活动的多个器官的总和就成为系系统统。 4、人体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5、食物口腔(分泌唾液)咽(推向食道)食道(推向胃

    16、)胃(分泌胃液)小肠(分泌胆汁、胰液、肠液)大肠肛门 2.42.4 常见的动物常见的动物 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有 125 万种。为了更好地研究与识别它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2、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 3、身体背部有一条脊柱,脊柱由许多块脊椎骨组成,成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它可以分为鱼类鱼类、两栖类两栖类、爬行类爬行类、鸟类鸟类和哺乳类哺乳类。脊椎动物是动物中最高等的。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地球上大约有 4.7万种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约有 20 万种,大自然中大部分属

    17、于无脊椎动物。 4、鱼类鱼类:大约出现在 4.5 亿年前,目前世界上约有鱼类 2.4 万种。它们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无四肢,身体表面大多有鳞片,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体温不恒定。 (如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黄鱼、鲨鱼等) 5、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大约出现在 3.5 亿年前。幼体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 (如青蛙的幼体和鱼有些相似,用鳃呼吸,成体用皮肤或肺呼吸。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体温不恒定。除此以外还有:大鲵、蝾螈、牛蛙等) 6、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大约出现在 3 亿年前。它们一般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皮肤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或甲,表皮

    18、干燥。卵生,体温不恒定。 (如龟、蛇、鳄鱼、变色龙、鳖等) 7、鸟类鸟类:大约出现在 1.5 亿年前。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喙无齿,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这些身体特征都很适合飞。翔卵生,体温恒定。气囊和肺相通,可进行双重呼吸,大肠很短。 (如家鸽、鸡、鸭、鹅、鹦鹉、猫头鹰等) 8、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大约出现在 2 亿年前,目前它们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哺乳动物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是最高等的动物。 (如鲸、蝙蝠、袋鼠、海豚、熊猫、猴等) * 从鱼类到哺乳类,一个比一个高等: 水生 陆生;体外受精 体内受精;卵生 胎生; 体

    19、温不恒定 体温恒定;用鳃呼吸 用肺呼吸。 -4-8 皆为脊椎动物- 9、扁形动物扁形动物:身体多细胞,多数呈暗褐色或灰色,少数成亮色,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大多为雌雄同体。(如涡虫、血吸虫等) 10、腔肠动物腔肠动物:身体多细胞,有口无肛门,摄食和排泄用同一个口,周围有触手,触手表面有刺细胞,以做猎食及防卫之用。(如水母、水螅、珊瑚、海葵等) 11、棘皮动物棘皮动物:身体多细胞,幼体两侧对称,成体大多辐射对称。多营底栖生活,固着、移动或埋栖。骨板外面附以坚韧的肉质皮膜。 (如海胆、海参等) 12、节肢动物节肢动物:身体多细胞,身体不长较厚,无贝壳。身体有许多节肢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

    20、、触角分节,两侧对称,卵生。 (昆虫占 100 多万种) 13、软体动物软体动物:身体多细胞,一般身体两侧对称,身体柔韧,有外套膜,由外套膜腺细胞分泌物形成的贝壳,身体表面有被外套包被的内壳。 (如蜗牛、乌贼、贝壳、蛤等) 14、环节动物环节动物:身体多细胞,具真体腔,身体分节,无足,长而薄,看似与节肢动物相像。 (如蚯蚓,身体呈圆长形,由体结构成,考体表呼吸,会分泌粘液。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没有眼睛,下雨时会爬出,屎中含有丰富营养。 ) 15、线形动物线形动物:身体多细胞,身体细长,不分节,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呈线形。 (如蛔虫、蠕虫等) 16、原生动物原生动物:身体单细胞,最低等

    21、动物,生活在海水及淡水内,底栖或浮游。 (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9-16 皆为无脊椎动物- 17、昆虫属节肢动物,它是动物中成员最多的大家族,目前已知道的大约有 100 万种之多。昆虫体内没有骨骼,却在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骼。昆虫身体分为头(一对触角) 、胸(有三对足,两对翅) 、腹三部分,还有一对复眼,一个口器。是唯一能飞的无脊椎动物。 2.52.5 常见的植物常见的植物 1、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叫做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植物分为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无种子植物。 2、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都是) ,如苹果、豌豆、郁金香、樟、玉兰、青菜等,它们是植物界

    22、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种子裸露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它们分布很广,其中大多数种类植株高大,根系发达,抗寒能力强,如黑松、水杉、银杏、苏铁、侧柏等都是常见的裸子植物。 3、种子植物是自然界中最高等的植物。分为以上两种,区别为是否被果皮包被。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其中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4、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它们没有种子,但有根、茎、叶。到了夏天,叶的背面会长出许多孢子囊,内有许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 5、苔藓植物苔藓植物:它们的结构比蕨类植物更简单,没有根,只有柔软矮小的茎和叶,不开花,也没有种子,用孢子进行繁

    23、殖。 6、藻类植物藻类植物:它们的结构更为简单,压根就没有根、茎、叶。 蕨类植蕨类植物物 苔藓植物苔藓植物 藻类植物藻类植物 生活环境生活环境 阴湿的环境阴湿的环境 潮湿的环境潮湿的环境 水中水中 形态结构形态结构 根、茎、叶根、茎、叶 无根,有茎、叶(有假根,固定作用)无根,有茎、叶(有假根,固定作用) 无根、茎、叶无根、茎、叶 生殖方式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细胞分裂孢子生殖、细胞分裂 举例举例 蕨、胎生狗脊蕨、胎生狗脊 地钱、葫芦藓地钱、葫芦藓 紫菜、海带、水绵、衣藻紫菜、海带、水绵、衣藻 7、对生物的分类有 7 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

    24、、属、种界、门、纲、目、科、属、种。 2.62.6 物种的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 1、一些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属于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它们一般生活在水中。 2、衣藻衣藻 鞭毛:通过摆动使之游动。 伸缩泡:来排泄体内多余的水分。 眼点:感受光线的强弱。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细胞壁:保护作用。 叶绿体:杯状。 3、草履虫草履虫(约 0.3mm) 小核:含有遗传物质。 大核:负责营养。 口沟:摄取食物。 食物泡:消化食物。 纤毛:使进行旋转运动。 伸缩泡:有吸集管(吸集水) ,共两个,一个在前三分之一处,另一个在后三分之一处,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25、胞肛:排泄口,排除体内残渣。 表膜:同细胞膜。 4、大多数生物的个数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属于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5、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因为丧失了栖息地而造成的。 6、为了保护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有:广东省的鼎湖山、贵州省的梵净山、吉林省的长白山、四川省的卧龙山等。 第三章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人类的家园-地球地球 3.1 3.1 地球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2、现在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两极稍扁、赤

    26、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赤道半径是 63786378 千米千米,两极半径 63576357 千米千米,仅差 0.33% 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4 4 万千米万千米。 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地平线 月食 登高望远 帆船 天涯海角 时差 北极星 4、地球的内部结构: (由内内到外外) :地核地核(内地核、外地核) ;地幔地幔(下地幔、上地幔) ;地壳地壳。其中,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地幔;岩石圈岩石圈:软流层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分为六大六大板块:亚欧板块亚欧板块、非非洲板块洲板块、美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全部为海洋) 。六

    27、大板块漂浮在软流软流层层上,并不断发生碰撞碰撞和张裂张裂(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 ,形成海沟海沟、海岭海岭、巨大的山脉巨大的山脉(分界线) ,所 以板块边界边界(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多火山火山、地震地震。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区喜马拉雅山地区。 3.2 3.2 地球仪和地图地球仪和地图(重、难)(重、难) 一、地球仪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经线,也称子午线子午线。经线等长,为半圆。 2.在南北两极之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纬线。纬线不等长,为整圆。 3.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

    28、尼治市天文台原址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市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 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 4.0经线以西的 180属于西经(西经(W W) 。0经线以东的 180属于东经(东经(E E) 。 5.赤道以北就是北纬(北纬(N N) 。北纬 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南纬(S S) 。南纬 90就是南极。 6.纬度从赤道算起,把 0定为赤道,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 90。 二、地图 1. 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2. 地图三要素是:图例图例和注记和注记、方向和比例尺、方向和比例尺。 3. 比例尺 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图上距离的图例。 大比例尺:大

    29、于或等于 1:10000,即 1 厘米表示 1 千米以下。 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 1:1000000,即 1 厘米表示 10 千米以上。 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 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 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4. 比例尺的表现方式 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来表示: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经线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 (2)有的地图用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 (3)一般地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 三种定向法 (1)一般定向法 (2)经纬网定向法 (3)指向标定向法 3.3 3.3 组成地壳的岩石组成地壳的

    30、岩石 一、岩石的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常见岩石的种类: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砂岩和大理岩 2、岩石的应用。 3.4 3.4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一、一、地壳变动的证明地壳变动的证明:悬岩峭壁上岩层的断裂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 二、火山二、火山 1 火山的构成: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 2、火山喷发物的组成。 3、火山的类型。 4、火山多发区: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三、地震三、地震 1、地震的概念。 2、地震的组成: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3、地震多发区: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4、

    31、地震的防范和预报:伏而待定,有序逃生,防震建筑。 5,张衡和地动仪。 3.5 3.5 泥石流泥石流 1、形成原因:山区有利于水流汇集,且流速大、冲刷力强;山坡或谷底表层堆有大量松散碎屑物,容易被水冲刷;暴雨或持续性降水,形成大量水流。 2、人类活动(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诱发泥石流。 3、泥石流的危害和防御措施。 3.6 3.6 地球表面的板块地球表面的板块 1 1、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德国 魏格纳提出,大陆是漂移的,地球上所有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2 2、海地扩张说:、海地扩张说:美国 赫斯和迪茨提出,在大洋中形成一个地壳裂缝(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

    32、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 一起向两边移动。 3 3、板块构造说:、板块构造说:地球上的岩石像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这些小块小块的“七巧板”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3.7 3.7 地形和地形图地形和地形图 1 1、地形的类型:、地形的类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 高 原 平 原 山 地 丘 陵 盆 地 相对高度 小 小 大 较大 海拔 1000 米以上 200 米以下 500 米以上 500 米以下 地形特征 与相对高度有关 地面起伏 较小 地面起伏很小 坡陡顶尖,地面起伏较大

    33、坡缓顶圆,地面起伏较小 四周高 中间低 2 2、地形的变化:、地形的变化: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 3 3、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重、难)(重、难) 等高线地形图:是表示地形起伏起伏的地图。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等高线较疏处为缓坡。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山峰)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数字)增高增高 鞍部 两条等高线的凸出部分相对应处 峭壁(陡崖)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较低处凸出 山谷(易形成溪流)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较高处凸出的地方 洼地(盆地)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数字)降低降低 第四章第四章 物质

    34、的构成物质的构成 这个单元主要分为 8 节:1、物质的构成 2、质量的测量 3、物质的密度 4、物质的比热 5、熔化与凝固 6、汽化与液化 7、升华与凝华 8、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会以什么状态存在与温度有关。物质一般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从其中一种状态转变成其他另一种状态。 4.14.1 物质的构成物质的构成 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式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第二,固体第三) 3、 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扩散现象。 温度越高扩散越

    35、快。 说明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热运动。 例题剖析:1、我们能闻到某种固态物质的气味,说明这一固态物质有什么特点? 正解;固态物质中的分子扩散。 2、扩散在哪种状态的物质中进行得最快? A、固态 B、液态 C、气态 D、无法判断 正解:C 4、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排列和运动。 5、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4.2 4.2 质量的测量质量的测量 1、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质量质量常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6、 2、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千克,用“kg”表示。常用质量单位还有吨(t) 、克(g) 、毫克() 。 单位换算:1 吨=1000 千克 1 千克=1000 克 1 克=1000 毫克 3、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重、难)(重、难) 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衡量的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 ,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 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先大后小)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称量完毕,用镊子

    37、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4.3 4.3 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重、难)(重、难)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 (l)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m m = =/ / v v (公式变形:(公式变形: m mv v v vm / m / ) 表示密度,表示密度, m m 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v 表示体积表示体积 (单位:米(单位:米3 3或厘米或厘米3 3) 水银的密

    38、度为 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 1 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 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千克/ /米米3 3 或 克克/ /厘米厘米3 3, (2)两者的关系: 1 1 克克/ /厘米厘米3 3=1000=1000 千克千克/ /米米3 3 1kg/m1kg/m3 3=110 =110 -3g/cmg/cm3 3 (3) 水的密度水的密度: 1101103 3千克千克/ /米米3 3或或 1 1 克克/ /厘米厘米3 3 (4)单位转化单位转化::1 毫升 = 1cm3 = 110 - -6 6 m3 1 吨=1000 千克=110 6克 1

    39、毫升 = 110 - -3 3升升 1 升10 - -3 3 m m3 3 4、密度的测量(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 (1)测量原理:m/vm/v (2)测量步骤: 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4.4 4.4 物质的比热物质的比热(重、难)(重、难) 1、热量:物体吸收和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符号:Q,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为 J。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不仅与温度升高多少有关,还与质量的大小和物质的比热有关。 2、比热-单位质量(1 千克)某种物质,温

    40、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 单位:J/(kg.) 水的比热:4200 J/(kg.) 表示地含义: 1 千克水,温度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是 4200 焦 计算物质吸放热量的多少:Q = Cmt-表示变化的温度 C 表示比热 m 表示质量 3、 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如沙土 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小,升温慢,降温也慢。如水 4、水的比热的应用。 4.5 4.5 熔化与凝固熔化与凝固(重、难)(重、难) 一 、基本概念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升华(吸热) 固态-液态 液态-气态 气态-固态 凝固(放热) 液化

    41、(放热) 凝华(放热) 液态-固态 气态-液态 固态-气态 二 、具体讲述 定义一: 根据各种固体熔化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像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或海波)那样,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作晶体晶体。另一类像松香那样,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作非晶体非晶体。但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定义二: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常温下处于液态或气态的晶体叫做低熔点物质低熔点物质。 定义三:凝固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作晶体的凝固点凝固点。同一晶体

    42、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一个方法:水浴法水浴法加热(使受热均匀) 晶体:排列整齐、规则。 (自然条件)有固定熔点。 固体 非晶体:排列没有规则,受热时,随温度升高,会变软,没有固定熔点。 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 晶体熔化凝固曲线:晶体熔化凝固曲线: (重、难)(重、难) 例题剖析:1 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要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 A、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 B、水银温度计没有酒精温度计准确 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 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 正解:C 4 4.6.6 汽化与液化汽化与液化(重、难)(重、难) 一、汽化 1、蒸发 定义一:在任何温

    43、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蒸发。 定义二: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越快,蒸发得越快。 定义三: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不同。 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液体由于蒸发温度降低后,会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周围物体温度降低。利用:致冷剂 人能利用汗液的蒸发来调控体温。 2、沸腾 沸腾条件:达到沸点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定义一:水在一定的温度下会发生沸腾沸腾。水在沸腾后继续加热,一方面水的表面蒸发加剧(温度大),另一方面水内形成大量气泡(水蒸气)气泡上升到水面后破裂,将里面的水蒸气释放出来。这时水继续从外界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

    44、剧烈的汽化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 固态 固态 固液共存 固液共存 液态 定义二: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注意:1 标准大气压下状况。 二、液化 液化方法: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例题剖析:1 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A、冬天人们口中呼出的“白气” B、夏天冰棍会冒“白气” C、雾露的形成 D、雾的消退 正解:D 4.4.7 7 升华与凝华升华与凝华(重、难)(重、难) 实验一:固态的碘晶体受热后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升华),遇冷后又直接变成碘晶体(凝华) 。 干冰:二氧化碳的固态 雨:云中降落下来的液态水滴 雪:云中降落下来的固体水 云: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雾:近地面中水蒸气

    45、-液化 霜:近地面中的水蒸气-凝华 露:近地面中的水蒸气-凝结 4.4.7 7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重、难)(重、难)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物质只是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1.物质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物质从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新的物质。 2.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熔点、 沸点等) 1.物质变化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酸性、碱性、

    46、可燃性) 2酸碱性 闻气味的方法:用手轻轻扇动,是少量气体分子进入鼻腔。 如果浓硫酸流到皮肤上先用干布擦,再用清水冲洗。 定义一:酸性强弱与物质浓度有关。 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测定物质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 碱性溶液-变蓝 酸性溶液-变红 中性溶液-不变色 测定酸碱性强弱-pHpH 试纸试纸 酸度计酸度计 pHpH 试纸:试纸:范围 0-14 pH7 中性 pH7 酸性 pH7 碱性 pH 试纸使用方法: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溶液, 滴在 PH 试纸上, 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 pH 值。 例题剖析:蜜蜂的刺中含有酸性物质,当我们不小心被刺时,应用下边那种物质冲洗 A、酱油 PH=4 B、牛奶 PH=5.6 C、水 PH=7 D、肥皂 PH=8.9 正解:D


    注意事项

    本文(2022-2023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为本站会员(吹**)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