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重庆市2022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 资源ID:210004       资源大小:57.17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重庆市2022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1、重庆市重庆市 2022 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5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语言学以语法为中心而且走向单纯从外部形式上搞“葛郎玛”,也已有些年头儿了。内容的贫乏和方法的不适应,已经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关注。特别是文学界,因为“葛郎玛”管不住丰富的文学语言事实,解释不了五彩斑斓的文学现象, 便弄得文学家不买语言学的账。 按道理说语言规律应当能解释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艺术里也应当能总结出语言的规律,可是好些语言的规律总是跟语言艺术的欣赏拧着。“葛郎玛”说句子得有主语、谓语

    2、,而且主语多半应在谓语的前面,又说定语、状语是附加在中心语上的,而且定语、状语多半应在中心语的前面可是到文学作品里去查一查,不这么摆的句子绝非一个两个。于是语法学家管不符合“葛郎玛”的那些句子、段落的安排都叫“修辞”,语法是正常,修辞是反常。这正和有些文艺美学、文学语言研究者的结论走到一条道儿上去了。美学家认为,要想文学丰满、涵意深刻,必须“超越语言”。“超越”当然就是“反常”。这两家的共同认识是:正常的语言准确而不美,没有欣赏价值;非得反常才美,才经得起欣赏玩味。这不能不使人感到费解:为什么正常的语言规律管不住文学作品的语言呢?是因为文学根本不是语言的艺术, 而是超语言或反语言的艺术呢?还是

    3、那些被称作“规律”的条条框框总结得有些问题呢?应当说,语言的变通是有的,但变通本身也应当符合一种规律。看来,要改造的不是那些能够懂又能使人产生感受的语言材料,而是那些套不上汉语事实的“葛郎玛”。 近年来, 继承汉语语言学的传统, 提倡“重视民族文化特点, 建立切合汉语实际的汉语言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人朝这方面努力,成效当然是日渐其大,但在有些领域里,仍有两种方法上的错误导向在起作用:一种是抓住几条汉语的特例就奢谈汉语特点,其实仍然没有和汉语事实对上号;一个一个考,也有的是一片一片考,但都是单个儿的语料堆砌,难以从中生出一种可称作规律的条例。这两种导向造成了两种后果:前一种造成空泛,后一种造

    4、成烦琐,应当说,都是研究方法的误区。 怎样走出空泛与烦琐的误区,尽快创建成熟的、切合汉语实际的汉语语言学?启功先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从汉语现象出发。一种法则切不切合汉语实际?看它能不能涵盖汉语语言现象;还有没有新的分析汉语的法则?也只有从汉语语言现象去观察。 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状态和联系。通过外部现象来观察内在规律,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普遍方法,但是在语言学领域,还提倡得很不够。语言学界强调的“第一手材料”,和“语言现象”并不是同义语。含有规律的现象并不是单个语言材料的堆砌,而是一种存在在许多语言材料之中共同的外部状态。一种形之于外的状况,如果不断出现,想躲也躲不开,

    5、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这才可以称作是一种有意义的现象,那里面似有一种冥冥的力量在制约着它,这力量就来自语言的规律。把它捕捉到,概括出来,就是语言的法则。总结这种法则,才能适合汉语实际。启功先生在论丛里说起他如何注意到汉语规律。他在文言文中“句”“词”的一些现象说:“历年教古典文学作品,目的和方法不过是要让学生了解古今文词的不同。“五四”以后文言已不习用,讲文言文必须说出个道理,说明那些话为什么那样说,变成另一样为什么意思就不同了因此留心观察那些文言文中有哪些现象,又从那些现象中探索它们的共同常态。”这就是从反复出现的现象中观察出的法则。论丛还指出,从正面观察现象可以得到法则,从反面观察现象也

    6、可以得到法则:“任何医生,都要从病象入手。看不懂古文,是病象;从不懂到懂,是治疗过程;现在探索怎么懂的,是总结治法。评选最有效的医方。证明治百病的单方无效,也由此得到根据。”这一番话,把从现象出发来研究汉语的问题说得再透不过了:只有从现象出发,得到的法则才能解释汉语的问题:只有从现象出发,才能讲出符合汉语的规律;只有从现象出发,才能对付得了言语作品纷繁复杂的事实,而不致用“葛郎玛”这个单一的药方去治百病。这些说法都可以看出,启功先生并不是认为语法绝对无用,只是认为, 要真正符合汉语实际, 套不上的不要硬套; 而且, 不要就用“葛郎玛”一种办法来研究、 解释、 教学汉语,不要拿他来治百病。 (摘

    7、编自王宁序,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汉语语言学强调语法,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它管不住语言事实,解释不了文学现象,招致相当一部分人的批评。 B. 部分美学家和语法学家对语言“反常”问题的认识并不恰当,因为语言不是不能变通,但是变通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C. 建立新汉语语言学不仅是期盼,已有人开始行动,但在某些领域中,它与传统汉语语言学一样在研究方法上有不当。 D. 想要真正把握住汉语的规律,要对付言语作品纷繁复杂的事实,汉语语言学的研究者应当尽可能多地掌握语言材料。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研究中,简单粗暴区分语法

    8、和修辞,并将它们对立,这是造成传统汉语语言学没有重视本民族文化特点的重要原因。 B. 文学家在创作时不可能按照传统汉语语言学规范进行创作,因为这样创作,就无法创作出具有深刻含义和美感的作品。 C. 不管文学现象多么五彩斑斓, 不管文学语言事实多么丰富, 除了部分特例外, 都可以用完善的语言规律、法则来解释。 D. 要在传统汉语语言学的基础上,创建切合汉语实际的语言学,只需以语言现象研究为导向,吸收传统汉语语言学精华。 3. 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语言的法则”的力量的一项是() A. 2006 年湖南高考后,一篇“三段式”满分作文引得后来无数的高考考生在考场写作中纷纷效仿。 B. 唐宋古文家们反

    9、对骈体文,追求去偶求单,但是在他们的散文作品中时不时还是会出现对偶句。 C. 从古到今,人们习惯用“学富五车”来赞颂有才之人,用“端木遗风”来赞誉讲诚信的生意人。 D. 从过去的“不明觉厉”“人艰不拆”,到如今的“内卷”“yyds”,网络热词不断涌现,深受追掺。 4. 文中画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效果? 5. 本文是王宁为启功的汉语现象论丛作的书序,请结合书序的写作目的,说明文本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的。 【15 题答案】 【答案】1. A 2. C 3. B 4. 比喻论证, 将探寻语言规律喻为医生治病, 生动形象地证明了“从反面观察现象也可以得出法则”的观点。 5. 介绍了研究的背景

    10、:指出了传统语言学和变革后的语言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研究的方法和意义:提出了启功先生的现象分析法,并具体解释了这个方法的由来、表现和意义。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A.“但是它管不住语言事实”错误,原文为“特别是文学界,因为葛郎玛管不住丰富的文学语言事实,解释不了五彩斑斓的文学现象,便弄得文学家不买语言学的账”,原文说的是语法管不住的是“文学语言事实”或者说部分语言事实,不是全部。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A.“在研究中,简单粗暴区分语法和修辞,并将它们对立,这是造成传统汉语语言学没有重视本民族文化特点的重要原因”说法错误

    11、,原文为“于是语法学家管不符合葛郎玛的那些句子、段落的安排都叫修辞,语法是正常,修辞是反常”,可见修辞是语法的补充,“将语法与修辞对立”的说法不能体现传统汉语语言学,不切合汉语实际。 B.“就无法创作出具有深刻含义和美感的作品”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按道理说语言规律应当能解释语言的艺术, 语言的艺术里也应当能总结出语言的规律, 可是好些语言的规律总是跟语言艺术的欣赏拧着”,语言的艺术里也有语言的规律,不能说按照传统汉语语言学规范进行创作就无法创作出具有深刻含义和美感的作品。 D.“只需以语言现象研究为导向,吸收传统汉语语言学精华”说法片面,由“内容的贫乏和方法的不适应,已经引起了相当一部

    12、分人的关注”“前一种造成空泛,后一种造成烦琐,应当说,都是研究方法的误区”可知还需要考虑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对结构的推崇,不是语言本身问题。 B.骈文是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符合语言法则。骈体文的影响,正能体现“语言的法则”的力量。 C.是语言使用中墨守成规,“套板现象”。 D.网络热词只能说是创新与潮流,不能体现语言法则。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而不致用葛郎玛这个单一的药方去治百病”运用了比喻论证,将探寻语

    13、言规律比喻为医生治病,疾病各有不同,医生治病不能用单一药方,同样,探寻语言生动规律也不能用单一的方法,结合前文“论丛还指出,从正面观察现象可以得到法则,从反面观察现象也可以得到法则”可知形象地证明了“从反面观察现象也可以得出法则”的观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分析写作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汉语语言学以语法为中心而且走向单纯从外部形式上搞葛郎玛,也已有些年头儿了。内容的贫乏和方法的不适应,已经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关注。特别是文学界”指出了传统语言学的不足;第二段“近年来,继承汉语语言学的传统成效当然是日渐其大,但在有些领域里,仍有两种方法上的错误导向在起作用这两种导向造成

    14、了两种后果:前一种造成空泛,后一种造成烦琐,应当说,都是研究方法的误区”指出了变革后的语言研究的不足之处,可知作者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 第三段“怎样走出空泛与烦琐的误区,尽快创建成熟的、切合汉语实际的汉语语言学?启功先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从汉语现象出发”提出了启功先生的现象分析法,第四段“现象是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状态和联系。通过外部现象来观察内在规律,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普遍方法”“一种形之于外的状况,如果不断出现,想躲也躲不开,一不小心就掉进去了,这才可以称作是一种有意义的现象,那里面似有一种冥冥的力量在制约着它, 这力量就来自语言的规律。 把它捕捉到, 概括出来, 就是

    15、语言的法则”“只有从现象出发,得到的法则才能解释汉语的问题:只有从现象出发,才能讲出符合汉语的规律;只有从现象出发,才能对付得了言语作品纷繁复杂的事实”具体解释了这个方法的由来、表现和意义。可知作者指出了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层叠的大地 熊育群 庚子立冬来临,大气层里浮着雾一样的尘埃,从飞机舷窗看到清晰的分隔面:浮尘上的云团洁白如雪,浮尘之下如染淡墨。阳光穿透尘埃,照亮了泰山山脉和齐鲁大平原。山脉渐渐低矮,在平原隐退。 棋盘似的大地,树林、泛绿的麦苗、房舍和道路排列齐整。这是一片被人类精耕细作了数千年上万年的土地。深

    16、藏于泥土里的石骨器守着时间的秘密。从粟、黍到稻和麦,到如今的章丘大葱、章丘鲍芹、龙山小米、明水香稻、高官寨甜瓜、曹范核桃、文祖花椒、赵八洞香椿,再到工业化、城市化,厂房林立,城市的高楼大厦和街巷向四野伸展恒在的时间与大地似乎不同以往,人的意志得到最大彰显。 飞机开始向午后的土地俯冲,心生一股怜惜、惆怅与忧患的情绪,不无苍茫;内心却满是深深的感恩高空中更能体会大地对人类的养育之恩。 来章丘,想寻觅的是史前人类的生活。去年冬天我飞到杭州良渚古城,今年来看章丘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的发现地,还有更早时候看过的三星堆,它们都是四千年前的史前古城和遗物,于二十世纪初相继被发现,前后相隔不过数年:城子崖遗址于

    17、一九二八年吴金鼎路过时被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于一九三六年被施昕更考古发掘,三星堆于一九二九年二月被燕氏父子浇灌农田时用锄头挖出。 古老的时光突然重现,偶尔的机缘却是中华文明石破天惊的发现!文明之光在东方呈现了她史前朦胧却是真实的面目中华文明不只是在黄河、 长江流域孕育, 而是满天星斗和多源一体的起源方式与形成过程。历史因此而丰富而改写,光华灿烂!中国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这些史前文化遗址必然存在,只是漫长岁月里,它们埋入土地深处,早已消失在如烟的历史之中。 被苍天厚土收藏的历史,并非无迹可寻,发现它需要一双历史的眼光。 城子崖是章丘平原上一处寻常之地,紧挨巨野河。如果不是荒芜,就像它周围一样遍

    18、种庄稼,你无从发现。眼前的杂草疯长,淹没一切,即使有的枯萎,也是厚厚一层覆盖着土地。没有高大的乔木,只有一棵杯口粗的槐树孤立于一旁。低洼处有人种了小麦,麦苗嫩绿。远处杂生了一排密密的杨树。台地凹凸不平,并无悬崖,一条大马路欹斜而去。 紧挨路边,立了一块写有“城子崖遗址”的石牌。令人难以相信,这就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史前城址,是龙山文化考古的发端之地、命名之地。历史的风云与天荒地老的土地,可留得下史前的蛛丝马迹? 当年吴金鼎路过大道沟一条从台地中劈开的路,我想就是我脚下的马路吧。那时台地没有经过机耕,没有经历解放战争龙章战役的炮火,地貌宛若沟渠,两壁高约丈余。吴金鼎经过时多看了几眼,这一双训练有素能

    19、够望穿时空的眼睛,看到了灰土和陶片。 这一天是一九二八年三月二十四日,上午十点,吴金鼎在龙山火车站下车,前往济南国的国都东平陵故城考察。那是一座战国到两汉时期的古城,就在东面离城子崖两公里的地方。 十天后,吴金鼎专程来龙山考察城子崖。他沿崖南行,发现有火烧的痕迹,烧火之处似有一定的形状。红土堆积很厚,崖上灰土包含层极为显著,里面的陶片、石块和贝骨与常见的颇为不同。他挖掘了一阵,找到了两枚制作粗糙的骨锥,如获至宝。台地并无砖瓦碎片和金属瓷器等物。他认定必有石斧石刀,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村落。 第二年七月,吴金鼎第三次来到城子崖,这一次他认定出土的磨光黑陶为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正是精美的黑陶,龙

    20、山文化令人刮目相看。它摆放在章丘博物馆显要的位置,与今天的人们对话,接受四千年后惊羡的目光。吴金鼎是第一双被惊艳的眼睛。他八月和九月接连两次来龙山,到第六次考察后,他将一份发掘城子崖的报告放到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的办公桌上。 一九三 0 年十一月七日,城子崖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经过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石玉器、骨角蚌等制品,已有一刀一钱二矢铜器出土。特别是许多薄、硬、光与黑的陶器面世,最具代表性的“蛋壳黑陶”,漆黑乌亮,质地坚硬,杯壁只有零点五毫米厚,重量约五十克。就是今天要烧制这样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难。 我进入马路对面一座大型建筑里面,封闭的大空间罩着一堵剖开的城

    21、墙。打开室内的灯光,高耸的泥土墙已很难辨别出不同文化分层的颜色。而挖开之初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三个分层非常明显。 六十年后再度发掘, 发现三十年代发掘的古城并非龙山文化时期的, 而是比龙山文化要晚的岳石文化时期,为东夷人修建。这次发掘跨过前人发掘的城墙,向南延伸了十米,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墙。岳石文化城墙用了版筑技术,即外部夹板挡土,城墙修筑得坚固、陡直而高大。龙山文化城墙为夯筑,当年成束的木棍戳出的密密麻麻的坑还保留在土中。 遗址最上面还有春秋战国时谭国的遗物。 诗经中大东一诗即为谭国士大夫创作。谭国就是东国,“大东”意为遥远的东国。诗中写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有冽氿泉,无浸穫薪。契契

    22、寤叹,哀我惮人”。写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诗里写了泉水,写到了牛郎织女星。 公元前六百八十四年,齐师灭谭,谭子奔莒,始有谭姓。现在城子崖遗址边还有谭氏总祠。 我注视着一片密密麻麻的坑,这是四千多年前的祖先凝聚的力量,这力依然以紧密的泥土形式显现。我能感受到双臂猛烈砸下的动作,还有从肌肤上滚落的汗珠当年筑城的现场隐约可见。 龙山文化城址平面接近方形,面积二十万平方米。城墙建筑为外挖内筑,夯层由外向内、由下向上倾斜堆筑。岳石文化城墙在前者城墙基础上内收修筑。周代城墙又修筑在岳石文化城墙之上或内侧,

    23、面积更小。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距今三千七百年至四千三百年,时间大约在有虞氏到夏代早期之间。 这种历史遗存的层叠现象在良渚遗址也出现了。东汉贵胄墓建在反山上,他们不知道这是一座人工堆起的山,更不知道山上埋有良渚土坑大墓。考古者在挖出东汉墓后,又在墓底发掘出良渚大墓。东汉人将自己埋在三千年前的坟墓上,心安理得地在砖室墓里躺了近两千年。 良渚玉器也早有出土。玉琮曾被古人当作可以再利用的玉料加以切割。再次把它当作随葬品的东周人,又被今人作为古墓出土了。遥远的夏、商、周在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面前突然就变近了,两三千年的岁月不过弹指之间。 生命就这样在大地上循环,来于尘土归于尘土,就像小麦

    24、颗粒一样密集,泥土中遍布骨殖,直到血肉与尘埃不分,直到我们视泥土为自身。朝代如露,夜凝昼散,春去秋来是这一切的象征与比喻。绵延的历史黄河一样奔流不息,一层层浮土掩埋一个一个朝代。土地之上,庄稼一年年生长,从无爽约。 从城子崖再去平陵古城,重走吴金鼎走过的路。一条东西向的龙泉大道,小车眨眼间就到了。想着当年骑驴行走,大地辽阔无边,如今有了时空穿越的感觉。 历史就是离场,但它不会消失。这是土地的神奇。 绣江河畔,女郎山上,一垄垄翠绿的大葱,薄露如霜。齐肩高的葱,叶绿茎白,呈现了大地旺盛的生殖力。阡陌上生长了杨树、银杏和柿子树,秋天站在银杏的一树金黄上,站在红灯笼一样悬挂的柿子上,打量人间。 奔流的

    25、车辆, 劳动的人, 是实也是虚。 闪过的村落和田地, 异乡人的匆匆行色, 像个虚拟人穿行其间 章丘平原,当年齐国的土地,地下有泉水喷涌,“有冽氿泉”,像水面盛开的白莲。山上齐长城的断壁残垣与古道关隘,在它打盹儿的时候,两千多个深秋的风也没有把它唤醒。齐国和鲁国都跟随时间跑远了,它生存的依据早被世人更替,但它仍然以古人懵懂的姿态,迎迓自己的阳光,没有坠入文化的地层。 在长城岭石子口村山谷感受庚子年秋冬交替的一刻,山河美景似与古人共享长城、古寨堡、山神庙、碑碣、传说与齐风鲁韵,既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古今的距离不是虚幻的时间,而是坚实的土地。当我读懂了大地,也就读懂了自己的来路,眺望了未来。 (摘编

    26、自微博文学人民文学橙子辅导收录)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飞机开始下降时,作者感情比较复杂,既有一些惆怅与优患,也有因感受到大地的对人类的养育恩情而产生的感恩之情。 B. 章丘城子崖遗址、杭州良清文化遗址的被发现,丰富并且改写了中华历史,这样石破天惊的发现在未来还可能继续出现。 C. 没有对考古的热爱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吴金鼎就不可能在偶然经过城子崖时,通过灰土和陶片认定此处是岳石文化遗址。 D. 倒数第三段描绘奔流的车辆和劳动的人“是实也是虚”,村落、田地和异乡人像个“虚拟人”,意在表现时光的流转与永恒。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27、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的描述,既是作者看到的实景,也暗示了作者逐渐接近目的地,还以云层的分隔表现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 B. 文章重点叙写作者游览城子崖遗址,却先写到达前的感悟,意在形成内容的反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呼应结尾。 C. “高耸的泥土墙”难以辨别文化分层,与“挖开之初的分层明显”形成对比,但作者并非想借此表达对现代考古的批评。 D. 看见夯筑遗留下的一片坑,作者想到当年修筑城墙的时候先民们的动作、形象,体现出作者对先民的强大力量的礼赞。 8. 请结合文章,理解题目中“层叠”的内涵。 9.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会将散文奖颁给了熊育群, 颁奖词中指出他的作品“传达出深

    28、刻的历史记忆和现实的人文关怀”,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69 题答案】 【答案】6. C 7. B 8. 物质(空间)上的层叠:历史遗存的层层相叠(后代文明在前代文明的基础上建造); 历史(时间)上的层叠:古人和现代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创造着同一个文明; 精神(文化)上的层叠:现代人传承着古人的精神,并将这个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云层的层叠:云层分为了两层。 9. 历史记忆指作者参观的城子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也指遗址的发掘。 时间永恒流转,人的生命短暂,但是精神永存。 灿烂的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使人民更有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历史在发展,人类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之中。 【解析】 【6 题

    29、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通过灰土和陶片认定此处是岳石文化遗址”错误。吴金鼎并没有一开始就认定灰土和陶片的归属,且最初是认定为龙山文化。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意在形成内容的反差”错误。前后并没有形成内容上的差异。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一般要从表层意和深层意两个层面考虑。 首先分析词语的表层含义。 由“大气层里浮着雾一样的尘埃,从飞机舷窗看到清晰的分隔面:浮尘上的云团洁白如雪,浮尘之下如染淡墨”分析可知,云层分为了两层,“层叠”指云

    30、层的层叠。 然后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由“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距今三千七百年至四千三百年”“这种历史遗存的层叠现象在良渚遗址也出现了考古者在挖出东汉墓后,又在墓底发掘出良渚大墓。东汉人将自己埋在三千年前的坟墓上,心安理得地在砖室墓里躺了近两千年”分析可知,历史遗存的层层相叠,后代文明在前代文明的基础上建造,“层叠”指物质(空间)上的层叠 由“生命就这样在大地上循环,来于尘土归于尘土,就像小麦颗粒一样密集,泥土中遍布骨殖,直到血肉与尘埃不分,直到我们视泥土为自身”“在长城岭石子口村山谷感受庚子年秋冬交替的一刻,山河美景似与古人共享长城、古寨堡、山神庙、碑碣、传说与齐风鲁韵,既是

    31、他们的也是我们的”分析可知,古人和现代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创造着同一个文明;“层叠”指历史(时间)上的层叠。 由“古今的距离不是虚幻的时间,而是坚实的土地。当我读懂了大地,也就读懂了自己的来路,眺望了未来”分析可知,现代人传承着古人的精神,并将这个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层叠”指精神(文化)上的层叠。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由“来章丘,想寻觅的是史前人类的生活。去年冬天我飞到杭州良渚古城,今年来看章丘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的发现地,还有更早时候看过的三星堆,它们都是四千年前的史前古城和遗物”分析可知,历史记忆指作者参观的城子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也指遗址

    32、的发掘。 由“遥远的夏、商、周在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面前突然就变近了,两三千年的岁月不过弹指之间”“绵延的历史黄河一样奔流不息, 一层层浮土掩埋一个一个朝代。 土地之上, 庄稼一年年生长, 从无爽约”“奔流的车辆,劳动的人,是实也是虚。闪过的村落和田地,异乡人的匆匆行色,像个虚拟人穿行其间”分析可知,时间是永恒流转的,人的生命短暂,但是精神永存。 由“绵延的历史黄河一样奔流不息, 一层层浮土掩埋一个一个朝代。 土地之上, 庄稼一年年生长, 从无爽约”“在长城岭石子口村山谷感受庚子年秋冬交替的一刻,山河美景似与古人共享长城、古寨堡、山神庙、碑碣、传说与齐风鲁韵,既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古今的距离不是

    33、虚幻的时间,而是坚实的土地”分析可知,灿烂的中华文明不断丰富,使人民更有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由“齐国和鲁国都跟随时间跑远了,它生存的依据早被世人更替,但它仍然以古人懵懂的姿态,迎迓自己的阳光,没有坠入文化的地层”分析可知,历史在发展,人类也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之中。 熊育群的作品依托坚实的大地,步向历史的纵深。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民族情感和诗意的艺术笔墨,展现中国各民族生存状态的当下与过程,从中传达出深刻的历史记忆和现实的人文关怀。 二、古诗文阅读(二、古诗文阅读(35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寄与宝应书,以十事谏之曰:“自

    34、天厌梁德,英雄互起,人人自以为得之,然夷凶翦乱,四海乐推者,陈氏也;岂非历数有在,惟天所授乎!一也。以王琳之强,侯瑱之力,进足以摇荡中原争衡天下退足以屈强江外雄张偏隅然或命一族之师或资一士之说琳则瓦解冰泮投身异域瑱则厥角稽颡委命阙庭斯又天假其威而除其患。二也。今将军以藩戚之重,东南之众,尽忠奉上,勠力勤王,岂不勋高窦融,宠过吴芮,析珪判野,南面称孤乎!三也。圣朝弃瑕忘过,宽厚得人,至于余孝顷、潘纯陀、李孝钦、欧阳頠等,悉委以心腹,任以爪牙,胸中豁然,曾无纤芥。况将军衅非张绣,罪异毕谌,当何虑于危亡,何失于富贵!四也。方今周、齐邻睦,境外无虞,并兵一向,匪朝伊夕,非刘、项竞逐之机,楚、赵连从之势

    35、;何得雍容高拱,坐论西伯哉!五也。且留将军狼顾一隅,亟经摧衄,声实亏丧,胆气衰沮。其将帅首鼠两端,唯利是视,孰能被坚执锐,长驱深入,系马埋轮,奋不顾命,以先士卒者乎!六也。将军之强,孰如侯景?将军之众,孰如王琳?武皇灭侯景于前,今上摧王琳于后,此乃天时,非复人力。且兵革已后,民皆厌乱,其孰能弃坟墓,捐妻子,出万死不顾之计,从将军于白刃之间乎!七也。历观前古,子阳、季孟,颠覆相寻;馀善、右渠,危亡继及。天命可畏,山川难恃。况将军欲以数郡之地当天下之兵,以诸侯之资拒天子之命,强弱逆顺,可得侔乎!八也。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爱其亲,岂能及物!留将军身縻国爵,子尚王姬,犹且弃天属而不顾,背明君而孤立

    36、,危急之日,岂能同忧共患,不背将军者乎!至师老力屈,惧诛利赏,必有韩、智晋阳之谋,张、陈井陉之势。九也。北军万里远斗,锋不可当。将军自战其地,人多顾后;众寡不敌,将帅不侔。师以无名而出,事以无机而动,以此称兵,未知其利。十也。为将军计,莫若绝亲留氏,释甲偃兵,一遵诏旨。方今藩维尚少,皇子幼冲,凡豫宗族,皆蒙宠树。况以将军之地,将军之才,将军之名,将军之势,而克修藩服,北面称臣,宁与刘泽同年而语其功业哉!寄感恩怀德,不觉狂言,斧钺之诛,其甘如荠。”宝应览书大怒。或谓宝应曰:“虞公病势稍笃,言多错谬。”宝应意乃小释,亦以寄民望,故优容之。 (选题自重庆一诊唐史练 6)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37、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足以摇荡中原/争衡天下/退足以屈强江外/雄张偏隅/然或命一旅之师/或资一士之说/琳则瓦解/冰泮投身异域/瑱则阙角/稽颡委命阙庭/斯又天假之威而除其患 B 进足以摇荡/中原争衡天下/退足以屈强/江外雄张偏隅/然或命一旅之师/或资一士之说/琳则瓦解冰泮/投身异域/瑱则阙角稽颡/委命阙庭/斯又天假之威而除其患 C. 进足以摇荡/中原争衡天下/退足以屈强/江外雄张偏隅/然或命一旅之师/或资一士之说/琳则瓦解/冰泮投身异域/瑱则阙角/稽颡委命阙庭/斯又天假之威而除其患 D. 进足以摇荡中原/争衡天下/退足以屈强江外/雄张偏隅/然或命一旅之师/或资一士之说/琳则瓦解冰

    38、泮/投身异域/瑱则阙角稽颡/委命阙庭/斯又天假之威而除其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数,可指方术,也指古代六艺之一,还可指气数、命运,在文中是最后一种意思。 B. 孤,最早是天子的专用称呼,春秋起,诸侯开始使用,最终成为古代王侯的自称。 C. 尚,古代特指迎娶帝王之女为妻子,意思是事奉公主,含有“仰攀婚姻”的意思。 D. 钺,与斧相近,在古代做象征权威的礼兵器,也可做武器或者刑具,文中指刑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谏言第四条申明朝廷宽厚,即便陈宝应的过错远超张绣、毕湛,但也会得到优待。 B. 谏言第

    39、五条分析当时的形势,且与历史比较来说明陈宝应不可能安然割据于一方。 C. 虞寄的谏言从天道、人心军心向背、前程等多个方面,努力劝说陈宝应向朝廷臣服。 D. 虞寄不惧怕承受残酷刑罚,直言规劝,惹得陈宝应大怒,幸得有人为其委婉开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夷凶剪乱,四海乐推者,陈氏也。 (2)宝应意乃小释,亦以寄民望,故优容之。 14. 请简要概括虞寄反对陈宝应跟留将军结盟的原因。 【1014 题答案】 【答案】10. D 11. B 12. A 13. 然而除去凶徒平定战乱,天下都愿意推举拥戴的,是陈氏。 陈宝应的怒意才稍微平息,又因为虞寄有民望,所以宽容他。 14

    40、. 留将军实力亏损; 留将军的部下唯利是图, 不堪重用; 非我族类, 其心必分(不能和他同忧共患)。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进可以震撼中原,在天下争个高低;退足以在长江以外倔强,雄踞偏远一角。然而我们或者派遣一支军队,或者借助一名说客,王琳就瓦碎冰融,去异城投身,侯瑱就叩头俯伏,托命于朝廷,这是借天威而除掉祸患。 “中原”作“摇荡”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BC; “瓦解”“冰泮”是同义的并列短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B.“最早是天子专用称呼”错误,孤,是从夏到东周以前

    41、王的自称,不是天子的专用称呼。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即便陈宝应的过错远超张绣、毕湛”错误,原文是“况将军衅非张绣,罪异毕谌”,意思是陈宝应的过错没有张绣、毕谌二人大。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夷”,平定,除去;“四海”,天下;“推”,推举拥戴;“四海乐推者,陈氏也”,判断句。 (2)“乃”,才;“小释”,稍微平息;“以”,因为;“优容”,宽容。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且留将军狼顾一隅,亟经摧衄,声实亏丧,胆气衰沮”可知,留将军实力亏损; 根据

    42、“其将帅首鼠两端,唯利是视,孰能被坚执锐,长驱深入,系马埋轮,奋不顾命,以先士卒者乎”可知,留将军的部下唯利是图,不堪重用; 根据“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留将军身縻国爵,子尚王姬,犹且弃天属而不顾,背明君而孤立,危急之日,岂能同忧共患,不背将军者乎”可知,不能和他同忧共患。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虞寄写信给陈宝应,举出十件事情规劝他说:“自从上天厌恶梁朝德业不修以来,英雄纷纷起兵,人人以为天下非己莫属,然而除凶平乱,天下愿意推戴的,是陈氏;岂不是有天道运命在,是上天所赐给的吗!这是一。以王琳的强盛,侯瑱的力量,进可以震撼中原,在天下争个高低;退足以在长江以外倔强,雄踞偏远一角。然而我们或者派遣一

    43、支军队,或者借助一名说客,王琳就瓦碎冰融,去异城投身,侯瑱就叩头俯伏,托命于朝廷,这是借天威而除掉祸患。这是二。现在将军您以藩王亲戚之贵,东南人力之众,尽忠报效朝廷,全力救援皇上,功勋岂不比汉朝的窦融高,受宠超过吴芮,得到封爵和领地,能面南而坐称王称侯吗!这是三。圣明的朝廷不计较人的缺点和过错,以宽厚求得人才,至于像余孝顷、潘纯陀等人,都把他们当成心腹,任为助手,胸怀开朗,不计较细微的事。况且将军的过失不如张绣,罪行不同于毕谌,何必顾虑危险存亡,又哪里会失去富贵!这是四。现在周、齐两朝睦邻友好,境外不须疑虑,联合军队对着同一方向,已经有很长时间,不是刘邦、项羽竞争追逐的时机,楚国和赵国合纵连横

    44、的形势;怎么能从容不迫无所作为,安然割据为一方的主帅!这是五。况且留异将军在角落里像狼那样窥伺,屡次遭到挫败,名声亏损丧尽,胆气衰退败落。他的将帅犹豫动摇,只看到自己的私利,谁能穿着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长驱直入,系住马匹埋掉车轮,奋勇舍命,身先士卒地战斗!这是六。争战以后,百姓都讨厌动乱,谁能抛弃故园家乡,舍弃妻儿,想出万死不辞的计谋,追随您将军在刀丛之间效命吗!这是七。纵观以往历史,子阳(公孙述)、季孟(隗器),灭亡连续不断;馀善、右渠,危急覆亡接踵而至。天命可畏,山川地势难以凭借。况且您将军想以几个郡的地方来抵御天下的兵力,以诸侯的实力抗拒天子的命令,强弱逆顺,能相比较吗!这是八。(况且

    45、)不是自己的同类,心意一定不同;不爱自己的亲朋,怎能顾及别人!留异将军身系国家的爵位,儿子娶了皇家的女儿,尚且抛弃上天的眷顾而不惜,背离圣明的君主而孤立,遇到危急的时候,怎么能共同分担忧患,而不背叛将军您!这是九。北军远从万里来战斗,前锋锐利不可阻挡。将军您在自己的地区打仗,人们多有后顾之忧,众寡不敌,将帅与敌军不能相比。师出无名,做事没有机会而妄动,在这种情况下举兵,不会有好处。这是十。为将军您着想,不如断绝和留氏的亲戚关系,遣送儿子去做人质,并解甲息兵,遵从皇帝的诏旨。现在捍卫和支持朝廷的人还少,皇子年幼,凡是宗族,都受到恩宠扶植。况且以将军您的门第、才干、名声、势力,能谨守作臣的职责,臣

    46、服君王,这样您的功业就能和刘泽相提并论了!虞寄感恩戴德,不禁说了这些狂妄的话,要杀要砍,我心甘情愿。”陈宝应看后大怒。有人向陈宝应说:“虞公的病情加重了,所以说话多有错误荒谬。”陈宝应的怒意才稍为平息,又因为虞寄有民望,所以宽容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 陶渊明 其一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 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 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 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15. 下列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一、二句连用两组叠字,

    47、两个典型意象,既描写出居所环境的优美,也寓指两人之间感情的纯洁和深厚。 B. 诗歌三、四句写别离的憧憬,上承一、二句的情感,下与九、十句形成强烈对比,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伤感。 C. 诗歌七、八句通过想象“君”与嘉友不需交谈,也不需借助外物,自然沉醉,侧面表现了“嘉友”的魅力。 D. 诗歌尾句运用反问手法, 表达了与“天涯若比邻”相似的观点, 卒章显志, 有力地突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16. 本诗最后四句与诗经 氓最后一节“及尔偕老亦已焉哉”表达的情感态度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 【1516 题答案】 【答案】15. D 16. 相同点:本诗将自身的际遇作为教训告诫年轻人,氓中打情主人公明确行为是有

    48、界限的,说明两位抒情主人公都对感情理智、理性。 区别是:氓中抒情主人公明确表示两人的感情结束,表达了坚决分手的决绝态度,拟古尾句感叹一旦两人分离,深厚感情将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对负心人的怨恨。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作者表达的含义是:感情深厚的两个人一日分离后感情可能就没有了。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诗“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意思是“告诫世间青少年,相知未必心不变。你为情谊愿献身, 他将你弃无情感”, “谢”是“告诫”之意, 诗人也自

    49、身感受告诫年轻人, 不要对感情太过真挚,因为相知并不忠厚,一旦两人分离,感情便不复存在。借对远行游子负约未归的怨恨,感慨世人结交不重信义,违背誓约,轻易初心。 而诗经 氓最后一节“及尔偕老亦已焉哉”意思是“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竟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女子以自身遭遇感悟了一个道理,不要轻信男子的感情,“淇则有岸”句用了两个比喻:浩浩汤汤的淇水,总有堤岸;广阔连绵的沼泽,也有边际。言外之意是人的行为应当有界限;而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

    50、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 两者相同点是:都对感情理智、理性。 不同点是:氓中抒情主人公明确表示两人的感情结束,表达了坚决分手的决绝态度,拟古尾句感叹一旦两人分离,深厚感情将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对负心人的怨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只有战胜困难,困难才会是人生的财富”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用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_”来说明。 (2) 白居易在 琵琶行 中用演奏动作的繁复和演奏曲目的经典来表现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 (3)“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古代诗人常常借酒表达愁绪,如“_,


    注意事项

    本文(重庆市2022届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