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年冀人版五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资源ID:209500       资源大小:173.36KB        全文页数:1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8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8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年冀人版五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1、2022 年冀人版五年级下全册科学教学设计年冀人版五年级下全册科学教学设计 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水到哪里去了教案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 1“观察水到哪里去了”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建构水蒸发的概念。活动 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认识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应用与拓展“水在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实验观察等活动,进一步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订计划、 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采用新

    2、的思路、新的方法探究水的蒸发现象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尊重证据,主动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尊重他人、综合考虑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水的蒸发现象。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温度越高,暴露面越大,液面附近该物质的蒸气密度越小,蒸发越快(即一定时间内蒸发量大)。在相同条件下,各种液体蒸发的快慢不一样。从分子运动观点看,蒸发是由于在相同时间内从液面逸出的分子数多于由液面外进入液体的分子数所致。学生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学生对水结冰、冰融化成水比较熟悉,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

    3、学知识科学知识 1.能归纳出什么是蒸发。 2.能说出水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 1.能根据蒸发现象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根据生活经验对影响蒸发的因素作出假设。 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取水蒸发、蒸发吸热等信息。 4.能运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5.能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科学态度 1.能对蒸发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温度计示数变化的数据。 3.能采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影响水蒸发因素的实验设计。 4.能综合考虑多人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科学

    4、、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STSE) 能举例说明蒸发吸热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 课件、湿布、烧杯、温度计、温水、玻璃片、滴管、秒表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课件出示晾晒衣服和地上积水消失的图片) 用水洗过的衣服,晾晒之后会变干;雨后水泥路面上的积水,天晴后便很快消失了。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呢? 2.提问:衣服和路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观察水到哪里去了。 (1)引导:请你想一想路面上的雨水都渗到路面下了吗?衣服上的水飞到空气中了吗? (2)假设:我认为路面上的雨水和衣

    5、服上的水可能变成了水蒸气。 (3) 观察: 指导学生在黑板上用水写一个“水”字, 其他学生观察“水”字的变化。 (4)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思考:这种变化是在什么温度下发生的?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6)小结: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7)解释:湿衣服和路面上的水到哪里去了? 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1)引导:请你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额头或手背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 (2)提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3)出示实验方法:选取两支同样的温度计,分别记下当时的温度;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在水中蘸一下,然后取出放置在空气中;观察两

    6、支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4)提示:杯中的水要放置在室内 1 个小时以上;要测量烧杯中水的初始温度,使杯中水与空气温度相同。 (5)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 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指定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7)讨论:温度计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 (8)小结: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提出问题。 提问: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2)作出假设。 引导: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要让衣服干得更快些,你有哪些方法? 假设:我认为水可能在温度高、水面上空气流动

    7、快、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的情况下蒸发得更快。 (3)设计实验。 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 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设计的实验方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最后形成比较完善、统一的实验方案。 (4)实验观察。 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1 页中。(此环节建议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5)得出结论。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并相互补充与评价。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总结:水的温度越高,水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越大,水面上空气流动越快,水就蒸发得越快

    8、。 2.应用知识,解释现象。 (1)出示:教材第 4 页中的两幅图。 (2)讨论:为什么洒些水,会感觉凉快些?炎热的夏天,为什么在树林里会感到凉快些?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4)小结:夏天教室洒水、待在树林里感觉凉快,是因为水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感觉凉快一些。 1.2小水珠从哪里来教案小水珠从哪里来教案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水珠从哪里来”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活动,指导学生建构水蒸气凝结的概念,并解释生活中的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应用与拓展“设计防雾眼镜”目的是通过阅读

    9、、设计等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水蒸气凝结的条件,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设计防雾眼镜;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观察、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水蒸气凝结现象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作出判断,与他人合作学习、交流沟通,尊重他人,形成统一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水蒸气的凝结。 自然界中的水始终都处在周而复始的循环状态中。 地球表面的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时逐渐冷却,并以空气中的尘埃微粒为核心发生凝结现象。 正如凝固是熔解的反过程一样, 液化 (凝结) 是汽化 (蒸发)的反过程。 实验证

    10、明, 所有的气体, 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 都可以液化,这个温度叫液化温度,液化温度与压强有关。 在学习本课之前, 学生已经了解了水和水蒸气是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并认识了水的蒸发,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科学知识 1.能归纳出什么叫做凝结。 2.能列举日常生活中水蒸气凝结的实例。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 1.能从水蒸气与水之间的联系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根据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作出假设。 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水蒸气凝结的相关信息。 4.能用科学语言、简单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信息。 5.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6.能对

    11、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科学态度 1.能对水蒸气的凝结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采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防雾眼镜。 3.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能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STSE) 能说出水蒸气的凝结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 课件、烧杯、热水、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等。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导入:(播放倒入半杯热水,过一会儿杯盖上出现水珠的视频)往保温杯里倒入热水,把盖拧好,过一会儿拧

    12、开杯盖,会发现杯盖上有许多小水珠,这是怎么回事? 2.师提问:杯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生成的? 生回答交流汇报 (二)作出假设 1.引导: 为了认识杯盖上的小水珠是怎样生成的, 不妨我们这样来思考:如果杯子里没有水, 杯盖上会有水珠吗?盛有冷水的杯盖上有水珠吗?如果杯盖是热的,能生成小水珠吗? 2.交流: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假设:我认为,小水珠的形成可能与水蒸气和冷的物体接触有关。 (三)实验观察 1.掌握方法。 (1)讲解实验方法:向两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用酒精灯给其中一块玻璃片加热;把加热过的玻璃片和常温下的玻璃片同时分别盖在两只烧杯上;观察两块玻

    13、璃片发生了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 (2)记忆:学生回忆实验方法,并进行复述、记忆。 (3)出示注意事项:加热玻璃片时,要注意均匀加热,防止玻璃片碎裂;实验中要细心操作,认真观察记录。 2.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 页中。教师巡视指导。 (四)得出结论 1.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2.讨论:两个实验中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根据这些 实验条件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3.小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五)实践应用 1.解释现象。 (1)讨论:从冰箱里拿出的易拉罐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

    14、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2.设计防雾眼镜。 (1)引导: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片会变模糊,使我们看不清东西。戴眼镜的同学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2)讲解: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镜片起雾”,这会给戴眼镜的人带来很多不便。起雾的原因是: 镜片温度要比室内温度低, 室内的水蒸气就凝结在镜片上产生了很多小水滴。今天我们就根据起雾的原因,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也就是怎样不让水蒸气生成,设计一款防雾眼镜吧!你可以查阅有关资料或借鉴某些实物模型进行设计,并用简图表示出来。 (3)设计:学生分组设计防雾眼镜方案,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2 页中。 (4)汇报:组织学

    15、生汇报自己设计的防雾眼镜方案,引导学生从科学性和新颖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水蒸气凝结水蒸气凝结 实验材料:烧杯、试管、试管夹、冷水、热水等。实验方法: 1.在两只烧杯内分别装入半杯热水。 2.把盛有热水和冷水的试管,分别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注意试管不要接触热水)。过一会儿,观察试管外壁,会发现装有冷水的试管外壁上有水珠,装有热水的试管外壁上无水珠。 1.3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教案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教案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化冰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应用与拓展“搜集水

    16、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等活动,了解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做很多事情。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主要因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注重证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主要因素。 水受热可以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受冷可以变成水;水受冷到一定程度可以变成冰,冰受热融化又可以变成水。冰、水、水蒸气之间的相互变化叫做水的三态变化。水是液体状态(液态),冰是水的固体状态(固态),水蒸气是水的气体状态(气

    17、态)。 当冰吸收足够的热量时, 会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水, 如果吸收更多的热量, 它又会变成水蒸气。大多数物质都是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式存在的,这三种形式叫物质的状态。增加或减少热量会改变物质的状态。当给物质加热时, 达到一定的温度固体会熔化液体,液体会进一步变成气体。每种纯净的物质都有自己的熔化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每种物质也有自己沸腾的温度,这个温度叫沸点。当物质熔化或沸腾时,它的温度会保持不变。只有在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前后,它的温度才会发生变化。当物质释放热量时,在沸点开始由气体变成液体;在熔点会由液体变成固体。当然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是不同的, 如氧气的熔点是-218, 沸点是-183;

    18、 水的熔点是 0,沸点是 100; 医用酒精的熔点是-114, 沸点是 78; 铅的熔点是 327,沸点是 1740。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水有冰、水、水蒸气三种状态,认识了水的蒸发和水蒸气的凝结,这些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科学知识 1.能说出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 2.能举例说出水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 1.能从水、水蒸气、冰的三态变化的角度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温度与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信息。 3.能用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温度与冰融化和水沸腾的信息。 4.能运用分析

    19、、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科学态度 1.能对冰融化和水沸腾与什么有关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的实验方案和结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STSE) 能举例说出水的三态变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课件、冰、烧杯、酒精灯、温度计、铁架台、三脚架、陶土网、托盘天平等。 【学生准备】【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出示北方地区

    20、“夏天流水,冬天冰瀑”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同学们,你欣赏过这样的景色吗?这样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提问:水在不同状态之间是怎样变化的?这些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1.引导: 冰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蒸气?影响水的状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2.播放:实验方法课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3.出示实验图片和实验方法:将一定质量的冰放在烧杯内,测出冰块的初始温度和质量,并记录下来;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冰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两分钟,观察水又会有哪些变化;停止加热

    21、后,测量水的质量。 4.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三)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并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3 页中。 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3.讨论:从化冰实验的曲线图中,我们发现在冰化成水和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虽然酒精灯在不停地加热,但是冰水和水的温度却没有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呢?结合实验现象和曲线图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当冰融化、水沸腾时,它的温度会保持不变。只有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它的温度才会发生变化。) 4.小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这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变化, 在变化

    22、过程中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主要因素。 (四)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讲述:人们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利用水结成冰保存食物等(出示冰糕、蒸馏水的图片)。让我们搜集更多的实例,并与同学交流。 2.作业: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水的三态变化应用的实例。 3.交流:教师择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评价。 【教材知识解析】【教材知识解析】 沸腾 沸腾是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之一。给液体加热,当液体升高到一定温度时,液体内部涌现出大量的气泡,升到液面破裂开,放出气体。这时,不仅在液面,而且在液体内,即整个液体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叫做沸腾。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吸热,在外界确定的压强条件下,液体的沸腾在一定

    23、的温度下进行,这个温度叫做沸点。外部压强改变时,液体的沸点也随着改变。当外部压强增大时,沸点升高;外部压强减小时,沸点降低。譬如,高压锅内的压强可以达到 2 个标准大气压,其中水的沸点约为 120;而在珠穆朗玛峰顶的气压大约只有 1/3 个标准大气压,在那里水烧到 72就沸腾了。在相同的压强下,各种物质的沸点不同,利用这一性质,可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馏。如对石油进行分馏,按照沸点由低到高,先后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不同的产品。 凝固和熔化 物体由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的过程叫凝固, 物体开始凝固的温度叫凝固点。水下降到 0时开始结冰,水的凝固点又叫冰点。物体由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的过程叫熔化。物

    24、体开始熔化的温度叫熔点,冰的熔点是 0。冰雪熔化为水也称融化。 凝华和升华 物体由气体状态不经液体状态直接变成固体状态的过程,叫凝华。物体由固体状态不经液体状态直接变成气态状态的过程,叫升华。 2.4露和霜教案露和霜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 2、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推测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 3、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露”和“霜”。 【教学重难点】 认识到人类与环境会相互影响。 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一、谈话导入 在秋季的早晨, 我们经常会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有一些小水珠, 人

    25、们称它为露。 等天气再寒冷一些, 我们就会在地面上、 瓦砾间看到一些白白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 同学们,你们猜测一下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呢? A:我认为秋天的时候看到露是下小雨了。 B:我认为深秋或冬天有霜是因为下小雪了。 C:我认为是因为温度降度,空气中的水变成的。 我们来探究一下吧! 二、活动探究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探究露的形成 假设:对于露的形成原因,我认为_.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A:我认为露是天上掉下来的或是从叶子里渗出来的? B:会不会和水蒸气凝结有关呢? C:露出现的时候天气就比较冷,空气也比较潮湿。 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假设吧! 实验方法: 往外壁干燥的烧杯里加入冰

    26、块和水,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空气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观察烧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结论。 小组成员汇报。 其他小组成员提问、补充。 观察到:烧杯外壁有小水珠。 思考: 空气、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分析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 周围的空气不断降低,降低到 0时,水开始逐渐结冰,形成冰水混合物。 根据实验结果推向自然界中的露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 夜间气温下降,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 就形成了露。 当堂训练 在天气晴朗的夜晚, 当温度降低后, 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 当堂检测

    2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诗句中我们得知,人们在()时间可以看到露。 A、春天 B、秋夜 C、冬季 【板书设计】 露和霜 露霜 温度降低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露和霜及其形成的原因。 2、能树立标准化的科学观测意识,能推测出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 3、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露”和“霜”。 【教学重点】 认识到人类与环境会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 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露的形成,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点吧! 1、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2、夜间气温下降,空气

    28、中的水蒸气在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形成了露。 3、露是水的液态。 二、探究 活动二:探究霜的形成 我们已经知道, 当秋天天气较冷时, 水蒸气会在植物表面凝结形成露。露是液态的水。 那么,当气温低于 0时会怎样? A:结成冰 B:凝固成冰 接下来,我们先来猜想一下! 假设:我认为,霜是()形成的。 先来看一下如何进行实验。 实验方法: 往一个黑色外壁的金属杯内装一些冰块, 往冰块里撒些盐, 用温度计测出杯中冰块的温度,观察杯壁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 要求: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小组总结。 小组成员汇报。 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提问、补充。 发现:

    29、温度计的示数低于 0 摄氏度。 这是为什么呢? 食盐放在冰上,使温度上升,会让冰更快融化。氯化钠溶于水后可以使其凝固点降低,所以加氯化钠后使碎冰的凝固点降低至气温以下,加速冰的溶化。 (1)在冰中撒一些食盐,冰的凝固点降低,碎冰块刚从冰箱里拿出,冰本身的温度低于 0; (2)食盐溶解变成盐水的过程中是需要吸收能量以克服溶质分子间的引力,所以是吸收热量的,导致温度降低; (3)温度计的示数不准等。 思考: 实验结果能否验证我们的假设?自然界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 小结: 当温度低于 0以下时, 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结成小冰晶,这就是霜。 三、应用与拓展 如何预防霜冻 霜的出现, 会给农作物带

    30、来或多或少的伤害, 在发生霜灾次数较多的地区,人们是如何应对霜灾的呢? 提示: 同学们可以通过搜集资料或请教农民伯伯, 把你得到的信息做成宣传册,展示给同学。 【当堂训练】 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 0以下, 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小冰晶,这就是() 寒冷的冬日早晨,我们会在室内的窗户上看到一层冰花,这是() A、霜 B、雾 C、露 【板书设计】 露和霜露和霜 温度温度00凝华成冰凝华成冰 凝华成霜凝华成霜 2.5雾和云教案雾和云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露和霜的成因之后, 进一步认识雾和云的形成过程。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 1“探究雾的形成”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等

    31、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雾形成的原因。活动 2“认识云的形成”目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云是怎样形成的。应用与拓展“设计除雾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多种除雾方法,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技术设计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雾和云的成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主动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雾和云的成因。 【学情分析】 在北方,雾多出现在深秋、冬季和初春时节的

    32、后半夜至早晨。这个时节的夜晚时间较长,并且夜间气温下降速度较快,空气温度较低,在相同的大气压下,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更容易达到饱和程度, 气态水更容易凝结为液态水滴,这些水滴悬浮在近地面,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雾。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相同,两者均是气态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但云处于离地面较远的高空,而雾在离地面较近的低空。 五年级的学生对云和雾很熟悉, 但是他们不清楚雾和云是怎样形成的。 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这些都为学习本课提供了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科学知识 能归纳出雾和云的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 1.能从雾、 云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

    33、的科学问题。2.能对雾和云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3.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4.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 5.能运用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活动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致。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科学态度 1.能对雾和云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3.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实验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STSE) 能说出科学技术可以降低大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师准备】 烧杯、广口瓶、酒精灯、冰、塑料袋、记录表、课件等。 【学

    34、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出示大雾天气人们出行的图片及课件) 在春、 秋季节的早晨,我们常会看到眼前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这就是雾。关于雾你都知道什么呢? 2.提问:雾是怎样形成的?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探究雾的形成。 (1)作出假设。 引导:置身于雾中,我们会感觉到又冷又湿,在雾中穿行之后,会在发丝、眉毛上出现小水珠。根据这种现象,你认为雾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呢? 假设:我认为雾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可能是水蒸气和冷空气。 (2)设计实验。 讲解:出示教材思维导图及案例图片,讲解设计思路。

    35、A.确定实验要素。 根据假设确定该实验的要素为:水蒸气和冷空气。 B.构思抽象的实验模型。 先想出更多的获得水蒸气、 冷空气的方法;再采用组合法构建抽象模型,并用文字和图记录下来。 C.设计具体的实验模型。根据具体的实验冬件,从抽免模刑中选择科学、可行、简便、有效、安全的作为实际操作模刑,并设计出且体的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设计: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并将设计方案记录在科兴兴生活动手册第 6 页中。 汇报:指定一个小组代表汇报设计方案,其他学生倾听并作补充和建议。 修改:根据大家建议,修改自己组的实验方案,使其更科学、合理。 (3)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

    36、册第 6页中。 (4)得出结论。 汇报:请小组代表说一说自己组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 讨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 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自然界中的雾是怎样形成的。 认识云的形成。 (1)引导:我们常看到天空中有时白云朵朵,有时乌云密布。你知道云是怎样形成的吗? (2)思考:云和雾出现的高度有什么不同?水蒸气升到高空会怎样?(提示: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气温会降低 6 摄氏度。) (3)假设:水蒸气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小水滴就形成了云。 (4)引导:我们可以参考活动 1 的方法,设计探究云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5)实验:学生分组

    37、活动,将活动给术比小丁册)页中。 (6)推想:根据实验结果,推想云是怎样形成的。 3.综合得出活动结论。 总结:地球上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地面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在低空遇冷就会形成雾;小冰晶当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形成云。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大雾天气,能见度比较低,会影响车船行驶、飞机升降,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阻碍和安全隐患,那么我们怎样进行除雾呢? 2.提示:根据雾的形成原因,大胆想象,设计一种除雾方法,可以是给大气除雾的方法,也可以是给汽车玻璃除雾的方法等。 3.设计:学生分组设计除雾方法。 4.交流:交流自己组设计的除雾方法,其他人倾听, 并给予补充和建议。根据建议修

    38、改自己的除雾方法,使其更方便、实用。 5.小结:这些除雾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小甚至消除大雾天气给人们出行带来的影响。课下,我们可以在雾天试一试自己设计的方法,看看效果怎样。 2.6雨和雪教案雨和雪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认知过程设计了“探究雨的形成”一个活动,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推理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应用与拓展“认识人工降雨”目的是通过阅读资料、分析资料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工降雨的形成过程, 体验人工降雨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沟通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

    39、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探究雨的形成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证据,作出判断, 能与他人合作学习、 交流沟通,尊重他人、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本课重点是认识雨和雪的成因。 【学情分析】 雨是由云里的云滴(小水滴及小冰晶)形成的。一般云滴都很小,半径多在 0.0020.015 毫米。云滴变成雨滴降落下来主要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云里的水蒸气不断在小水滴及小冰晶上凝结、 凝华,使云滴增大;另一个是云滴在上升、下降的运动过程中会不断相互碰撞、并合,使云滴越来越大。当云滴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会降落下来。这时,如果低空气温在 0以上,降落下来的就是小水滴,这就是雨。 雪花生长在既有冰晶又有过冷

    40、水滴的混合云里。在这种云里,过冷水滴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 水蒸气不断地凝华在冰晶上, 使冰晶不断增大形成雪花。雪花在下落过程中又相互连在一起,形成雪片。如果低空气温在 0以下,雪片在降落过程中不会融化,落到地面便是雪。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水的蒸发和凝结, 在探究雾的形成活动中已经体验了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和过程,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科学知识 能归纳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 1.能从雨、 雪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能对雨的形成原因作出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 3.能设计出探究“雨的成因”的实验。 4.能通

    41、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 5.能运用分析、概括、推理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致。 6.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科学态度 1.能对雨和雪的形成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运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设计雨的形成的实验方案。 3.能与他人合作学习、 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STSE) 能说出人工降水等技术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牛活的影响。 【教师准备】 酒精灯、烧杯、火柴、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 1 课时。

    42、(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 (出示下雨和下雪天气的图片或课件)每当天空乌云密布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快要下雨或者下雪了,雨和雪都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天空中没有大水库,为什么会经常降雨或降雪呢? 2.提问: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 1.引导:下雨时,天上的云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出示白云和乌云的图片。 )白云中的水蒸气凝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来越多(或越大) 时白云就变成了乌云。 天空中有了大量的乌云说明降雨就要来临了。 通过以卜分析,你认为雨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 2.假设:我认为雨的形成可能和白云有关(山部具大量的水蒸气遇冷形成大量的云。) (三)提供思路,设计实验

    43、 1.讲解:设计实验思路。 先根据假设确定实验要素;再根据实验要素设计实验条件;然后根据实验条件构建抽象的实验模型;最后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具体的实验模型,并设计实验方法、步骤及主要事项。 2.设计: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将设计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7 页中。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其他学生倾听并进行补充。 (四)实验操作,观察现象 1.讲解:根据教材中的实验模型,讲解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7 页中。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实验快的小组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实

    44、验结果。 (五)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1.比较:实验中的各要素分别模拟的是自然界中的什么? 2.推想: (出示教材 16 页下图)根据图片推想自然界中雨的形成过程。 3.比较:下雨和下雪时天气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4.推想:根据雨的成因,推想雪是怎么形成的,要求在有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7 页中。 5.小结:江河湖泊中的水受太阳的热蒸发在高空遇冷凝形成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云遇冷凝结,多的时候就会降落下来。当低空温度高于 0时,降落的就是雪。 (六)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比较:(播放冰雹成因的视频)比较冰雹与雨的成因有什么不同。 2.解释:(播放人工降雨的视频) 请回答人工降雨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45、 2.7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水循环”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一节综合课。本课按照“分析综合”的关系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研究陆地水循环”目的是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水在陆地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活动2“研究海陆水循环”意在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引领学生认识地球上的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间的循环过程,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应用与拓展“写一篇科学童话”,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片,写一篇有关小水滴旅行记的童话,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界中水循环过程的理解,体现科学与语文的整合。通过木课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搜集证据、处

    46、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循环的探究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能与他人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水在自然界中是循环运动的:江、河、湖、海等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热,不断地蒸发,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水蒸气在空中受冷变成云,云随风飘动,变成雨、雪等落下来。 降落在地面的雨水和融化了的雪水(或雪), 有的又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去了;有的流入江、河、湖;有的渗进地里成为地下水,部分地下水又流出地面形成泉水,流入江、河、湖;江、河、湖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水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的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在学习本

    47、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露、雾、云、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形成过程,他们知道江、河里的水在不停地流入大海,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认知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科学知识 1.能综合说出地球上的水在陆地、 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2.能说出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了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科学探究 1.能从水体的动态变化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获取有关水循环的信息。 3.能用科学的语言、简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4.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科学态度科学态度 1.能对水循环的过程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与其他同

    48、学合作学习、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STSE) 能举例说出水在地球上的循环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教学难点】 认识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教具准备】 地球上的水循环的视频和图片、记录表等。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1 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 ( (一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导:地面的河流不停地流向大海,却不会干枯;年年下雨下雪,天空中的水怎么也降不完呢?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49、 2.提问:地球上的水是怎样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循环运动的呢? ( (二二) )探究发现,形成新知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研究陆地水循环。 (1)讲解:(出示陆地水循环图片)讲解观察方法。 观察图片,找出图片中有几种状态的水,有几种天气现象。 根据水的三态变化规律和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 分析水在陆地和大气之间是怎样循环的。 (2)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图片,分析水在陆地和大气之间的循环过程,将分析结果用文字和箭头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8 页中。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用科学的语言描述陆地水循环的过程,其他学生补充,完善后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8 页中。 (4)小结地面上的江、河、湖、植

    50、物中的水,受热蒸发为水蒸气,飞散到空中,遇冷后形成雾或云,云随风飘动,变成雨或雪等降落回地面。 2.研究海陆水循环的过程,推想海洋和大气之间水循环的过程? (2)观察:学生分组观察图片,分析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间的循环过程,将分析结果用文字和箭头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 8 页中。 (3)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讨论:水在陆地和海洋之间是怎样循环的?人畜饮用自然界中的水在循环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天气现象? (5)总结:地球表面的水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到大气中,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变成雾和云。有的云在当地上空形成雨或雪降落下来;有的云飘到其他地方形成雨或雪。降


    注意事项

    本文(2022年冀人版五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