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2新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 资源ID:207212       资源大小:130.56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新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控制溶解控制溶解 第一课第一课 能加快溶解吗能加快溶解吗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溶解的快慢主要与水温、是否搅拌、以及物体颗粒大小等因素有关。 2.科学探究 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证实获取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采取控制单个变量的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冷水和热水溶解食盐快慢的对比实验,搅拌和不搅拌溶解食盐快慢的对比实验) 。 3.科学态度、STSE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同学合作的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食盐、热水、冷水、烧杯、玻璃棒、冰糖、咖啡、糖。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

    2、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小实验:将糖加入咖啡中,让学生观察糖的溶解。 (2)聚焦问题: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相关呢? (二)新课学习 1.温度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吗 (1)提出猜想:温度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吗?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 (2)介绍实验材料:两份食盐各 1 克、100 毫升热水和冷水各一杯。 (3)小组实验:把两份食盐分别同时倒入热水和冷水中,都不搅拌。观察比较两个烧杯中食盐溶解的快慢。 (4)探究讨论:实验的不同条件有哪些?(一个用热水、一个用冷水) 实验的相同条件有哪些?(水量相同、盐量相同、同时倒盐等) (5)

    3、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6)小结:温度会影响溶解的快慢。 (7)思考:如果水温更高一些,同样多的食盐溶解速度能更快吗? 2.搅拌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吗 (1)提出猜想:搅拌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吗? (2)介绍实验材料:食盐、水、烧杯、玻璃棒。 (3)小组实验:把两份食盐分别同时倒入烧杯中,一个杯子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另一个杯子不搅拌。观察比较两个烧杯中食盐溶解的快慢。 (4)探究讨论:实验的不同条件有哪些?(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实验的相同条件有哪些?(水量相同、盐量相同、同时倒盐、水温相同等) (5)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6)小结:搅拌会影响溶解的快慢。 (7)继续探究:用搅拌、加热的方法

    4、也能加快其他物质的溶解吗? 3.加快冰糖的溶解 科学实验比赛:如何让块状的冰糖尽快溶解?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第二课 能溶解多少能溶解多少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不同物质的量是不一样的;初步了解饱和现象。 2.科学探究 制订严谨可操作的实验计划,搜集实验数据,探究相同量的水分别可以溶解多少克食盐和白糖,进一步观察了解并描述这种溶解现象。 3.科学态度、STSE 有探究兴趣,能规范操作,认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愿意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水、量筒、电子秤、玻璃棒、白糖、食盐。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

    5、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出问题:一定量的水中溶解食盐的量有限制吗? (2)老师演示:将食盐倒入水杯中,让学生观察食盐的溶解。 (3)观察并总结:多余的盐粒,一直留在水中,不再溶解了。这个现象叫作饱和。 (4)继续提问并思考:一定量的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 (二)新课学习 1.20 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提出问题:20 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2)介绍实验材料:100 克食盐、20 毫升水、量筒、电子秤、玻璃棒、烧杯。 (3)实验操作过程指导: a.先用量筒取 20 毫升水倒入杯中。 b.每次只加

    6、一平勺食盐,待完全溶解后再加。 c.计数加过多少平勺后,溶解达到饱和。 d.重新称量这么多平勺食盐的总质量。 (4)分组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5)统计数据、交流实验结果。 2.20 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白糖 (1)提出问题:20 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多少克白糖? (2)介绍实验材料:100 克白糖、20 毫升水、量筒、电子秤、玻璃棒、烧杯。 (3)根据前面实验的经验,学生自行规范本次实验操作过程: a.先用量筒取 20 毫升水倒入杯中。 b.每次只加一平勺白糖,待完全溶解后再加。 c.计数加过多少平勺后,溶解达到饱和。 d.重新称量这么多平勺白糖的总质量。 (4)分组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7、(5)统计数据、交流实验结果。 (6)总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不同物质的量是不一样的。在 20时,100 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 36 克食盐。在 20时,100 毫升水里最多能溶解 204 克白糖。 3.40 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1)提出问题:当水量增加时,可以溶解的物质的量是否对应增加? (2)学生作出猜想。 (3)实验验证。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水的三态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第一课第一课 水的蒸发水的蒸发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水蒸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知道水在通常情况下, 会从液态的水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8、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知道有些方法可以加速水的蒸发。 2.科学探究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蒸发的过程和水蒸气的特征进行推想。基于已有经验和知识制定简单的计划对蒸发现象的猜想进行验证。 根据生活中晾晒衣服的行为,探究加速水蒸发的因素。 3.科学态度、STSE 对生活中的蒸发现象有探究兴趣,乐于倾听不同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 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玻璃瓶、橡胶塞、水箱、记号笔。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教材 P8 上方两幅图

    9、:日常生活中水的蒸发的现象。 (2)提出问题:水是怎样悄悄逃跑的? (二)新课学习 1.悄悄逃跑的水 (1)学生提出猜想。 (2)提供材料:无瓶塞的玻璃瓶、有瓶塞的玻璃瓶、水。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材料设计实验,并交流实验设计方案。 (4)记录和讨论: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 (5)思考:水消失了吗?水到哪儿去了? (6)提供支撑:水蒸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7)小结:水在通常情况下,会在水的表面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气“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作蒸发。 2.怎样加速水的蒸发 (1)课件展示教材 P9 下方六幅图。 (2)提出问题:同一件湿衣物,在

    10、下列哪种情况下干得比较快? (3)学生讨论和回答。 (4)思考:想一想,怎样加速水的蒸发?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第二课 水蒸气的凝结水蒸气的凝结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2.科学探究 利用已有材料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杯盖内的小水珠形成的条件。 按要求做对比实验,初步学会应用差异法分析对比实验的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培养皿、冷水、热水。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1、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教师演示:打开装有热水的杯子。让学生们观察杯盖的小水珠。 (2)提问并思考:杯盖里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二)新课学习 1.研究小水珠的由来 (1)学生提出猜想。 (2)提供材料:2 个烧杯、2 个培养皿、冷水、热水。 (3)利用已有材料,引导学生提出对比实验思路让水蒸发得到水蒸气,再想办法让上升的水蒸气遇冷或者不遇冷进行对比。 (4)进一步细化实验步骤。 a.在两个烧杯里倒入等量的热水。 b.在 1 号培养皿里倒入适量热水,在 2 号培养皿里倒入等量冷水。 c.分别将两个培养皿盖在两个烧杯上,观察培养皿底部有什么现象发生。 (5)

    12、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 P3 的表格里。 (6)问题讨论:a.实验中为什么用等量的热水? b.培养皿中为什么装冷水或热水? (7) 讨论和交流: 实验现象的差异与实验条件的差异、 实验结果的差异有什么样的联系? (8)小结: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2.认识更多的凝结现象 课件展示教材 P11 下方两幅图。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第三课 水的沸腾水的沸腾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将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是 100)水,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水会不停地翻腾起来,水迅速地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作沸腾。 2.科学探究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全

    13、面、准确地描述水沸腾时的现象。 能用科学词汇、符号、统计图表记录水沸腾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测量的数据。 能基于证据分析水沸腾现象产生的条件。 3.科学态度、STSE 小组分工进行实验,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温水、酒精灯、温度计。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教材 P12 上方的烧开水图片。 (2)提问并思考:水在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二)新课学习 1.烧开水 (1)讨论实验及记录方

    14、法 教师示范安装实验器材后再让各小组学生模仿组装,也可由教师在课前将实验器材安装好。 (2)小组成员分工:计时、观察水的变化、观察温度计的读数、记录等。 (3)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至把水烧开。注意:烧开水的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一定要注意安全操作,例如酒精灯的使用,不要触摸正在加热和已加热的烧杯,烧杯必须隔着石棉网加热等。 (4)分析现象和数据,思考现象与水温的关联 a.气泡是从烧杯内什么地方出现的?气泡是由什么变化出来的? b.水温变化过程中,温度和水的不同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c.水位最终上升还是下降了?怎么会这样? (5)初步建立沸腾的概念 将水加热到一定温

    15、度(通常是 100) ,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水会剧烈地翻腾起来,水迅速地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作沸腾。 (三)整理,下课。 第四课第四课 结冰与融化结冰与融化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水温降低到 0时会结冰,冰在 0以上会融化变成水。 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形态不同,分别是固态、气态、液态,但它们都是同一种物质水。 2.科学探究 能运用感官和实验仪器观察和测量水结冰和冰融化过程的现象和数据,会描述所发生的状态变化。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水结冰和冰融化成水的条件。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

    16、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感受和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两个铁圈的铁架台、烧杯、水、酒精灯、温度计、冰块、塑料杯、记号笔。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教材 P14 上方结冰的 4 幅图片。 (2)提问: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 (二)新课学习 1.我们来造冰 (1)学生讨论:水要多冷时才会结冰?我们怎样创造很冷的环境? (2)提供材料:教师上课前准备好经过冰箱冷冻室冷冻过的酒精,用保温桶储存好;试管,

    17、水,温度计,带两个铁圈的铁架台。 (3)利用已有材料,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思路用试管装水,放入冷冻酒精中。 (4)进一步细化实验步骤。 a.将酒精放入冰箱冷冻室冷冻(教师课前完成) 。 b.测量经冷冻后酒精的温度。 c.将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插入酒精液体中,当试管里出现冰时,测量试管里的温度。 (5)学生造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6)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 (7)小结:一般情况下,当水温降低到 0时会结冰。 (三)布置作业 用塑料杯装半杯水, 用记号笔记下当时的水位。 放入冰箱后让它结冰, 再拿出来比较。 (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好铺垫) (四)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水在什么

    18、情况下会结冰? 2.导入:水结冰时,还会有什么现象? (二)新课学习 1.结冰的力量 (1)课件展示 P16 水管胀裂的图片。 (2)提问和讨论:水管胀裂与结冰有关系吗?破坏的力量来自于什么变化呢? (3)实验汇报:针对上节课课后布置的作业,请汇报各自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4)小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2.观察冰的融化 (1)学生讨论:冰融化成水,需要什么条件? (2)提供材料:冰块、烧杯、温度计、带两个铁圈的铁架台。 (3)学生实验: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和现象。 (4)记录实验现象。 (5)交流实验情况。 (6)小结:一般情况下,冰在 0以上会融化变成水。 3.比较水、水蒸气、冰的不同与相同

    19、 (1)学生讨论、交流。 (2)小结:水有气态的水蒸气、液态的水和固态的冰三种形态,它们都是水。 (三)整理,下课。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天气观测天气观测 第一课第一课 观测气温观测气温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知道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 2.科学探究 学习测量气温的方法,定时观察、测量并记录校园里不同地点一天的气温变化数据。 学会用曲线图来整理分析数据,发现一天中、两周中气温变化趋势。 3.科学态度、STSE 观测气温活动中能认真细致,如实记录,体验合作的愉悦。能坚持中长期的气温观测。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气温计、百叶箱等(有条件的学

    20、校建立校园气象观测站)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2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教材 P18 的上方的气温计图片。 (2)介绍:空气的温度简称气温。用来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叫气温计。 (二)新课学习 1.测气温 (1)提出猜想:校园里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气温最高? (2)说一说自己猜想的依据。 (3)选地点:教师提供校园分布图,每个小组选定校园一个地点,作为连续测量那里气温的定点。 (4)教技能:气温计使用及读数的方法、百叶箱摆放位置及使用的介绍。 (5)约时间:一天中,在校观测时间的约定。两周内,观测时间的约

    21、定。 (6)给任务:首先在选定的地点,连续测量一天中在校期间的气温,并记录下来。完成之后,再持续进行两周的气温观测与记录。 (7)实地测量气温。教师带队出教室,分组测量气温,教师巡视指导。 (三)首次测量完毕,回教室,检查数据记录,提醒后续观测注意事项,下课。 (一天或两周后再上第二课时) 。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我们观测了一天(两周)的气温,需要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 (二)新课学习 1.一天中的气温变化 (1)提供有温度计图样的气温数据统计图。 提问:怎样将我们观测的数据逐一标记到上面? (2)指名回答,教师予以规范形成示例。 (3)分组填图(描点) 。 (4)提问:如果要看出一天中(

    22、两周)气温变化的趋势,怎样才能更加直观呢? (5)教师示范作出气温变化曲线图:连线。 (6)分组连线。 (7)全班交流、分析曲线图: a.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段? b.一天中从早到晚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2.发现两周中气温变化趋势 (1)按照前面的方法,各组描点、连线。 (2)全班交流、分析曲线图: a.两周内,哪天的气温最高?哪天的气温最低? b.两周内,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3)查找资料,了解引起气温变化可能的原因。 (4)拓展学习: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事迹。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第二课 观测云和雨观测云和雨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云的观察分为

    23、云量和云状两个方面。根据云量的多少,可分为晴天、少云、多云和阴天。云主要有卷云、积云和层云三种形态,云可以形成降水。 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据雨量来判断的。知道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2.科学探究 初步学会依据云量、典型云状判断天气情况。 会制作简易的雨量筒并用其测量雨量,对照雨量等级表确定雨的等级。 3.科学态度、STSE 在观测云和雨的活动中,养成观察细致、善于合作的习惯。 制作简易雨量筒,懂得工具给人们带来了便捷。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简易雨量筒的材料(矿泉水瓶、剪刀、尺子、胶带等)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

    24、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图片:不同形态的云。 (2)介绍:天空飘浮的云朵变化万千。云,也是一个重要的天气要素。 (二)新课学习 1.观测云 (1)从云量方面观察云:课件展示 P20 的图片。 (2)教师讲解:人们把天空当作一个圆,看看云在天空中占多少,根据云量,把天气分为晴天、少云、多云、阴天。 (3)观测:让我们去看看天空、观测云量吧,请依据云量判断今天是什么天。 (4)从云状方面观察云:课件展示 P21 的三幅图片。 (5)教师讲解:天空中的云量在变化,云的形状也在变化,它们与天气密 切相关。云的三种主要形态是卷云、积云、层云。 (6)拓展学习: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

    25、冷变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空中。这些水最终又以雨、雪、雹等形式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形成降水。 (7)进一步思考:怎样判断雨的大小呢? 2.测量雨量 (1)教师讲解:要知道雨的大小,我们可以测量雨量,雨量筒是测量雨量的仪器。 (2)自制简易雨量筒:准备材料,教师演示如何制作雨量筒。 (3)测量雨量的实验:课件展示教材 P22 测量雨量的操作。 (4)确定雨量等级:课件展示教材 P22 雨量等级表的表格。对照雨量等级表,我们可以确定这次雨量的等级。 (5)记录观测结果:把我们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6)拓展学习:阅读我国下列区域的年均降水量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三)整理,下课

    26、。 第三课第三课 观测风观测风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风有方向与大小的不同。认识观测风向、风速的仪器。 2.科学探究 会用简易风向标和其他简易方法观测风向。 能用目测的方法对照风级图估测风力的大小。 会制作简易的风向标。 3.科学态度、STSE 有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坚持观测并记录。 用心思考,制作精细,感受工具对风的观测带来的便捷。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片、剪刀、吸管、透明胶、大头针。风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风的图片。 (2)介

    27、绍:风有方向、大小的不同。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是指风的大小。 (二)新课学习 1.观测风 (1)提问:能用我们自己的方法来观测风向和风力吗? (2)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引入方位图和风级图 (课件展示教材 P23 的风级图和方位图) 。 (3)介绍方位图和风级图的使用。 用方位图辨别风向,用风级图估测风力。 (4)联系实际辨认所处环境的方位。 (5)尝试观测风:风扇模拟,观测风向和风力。 (6)实地观测风,并做好记录:走出教室观测风,把我们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2.自制简易风向标 (1)材料准备:纸片、剪刀、吸管、透明胶、大头针。 (2)自制简易风向标: a.将吸管的一端剪

    28、开 b.做尾翼 C.用大头针做轴,在标头上,粘一些橡皮泥,保持风向标头尾平衡。 (3)应用工具:用我们制作的风向标连续观测一段时间,你有什么发现? (4)拓展学习:介绍张衡发明的相风铜鸟。 (三)整理,下课。 第四课第四课 天气预报天气预报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天气谚语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现象的经验总结。 知道气象台预报天气的过程,了解气象灾害对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及预警的意义。 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2.科学探究 会搜集天气谚语等有关天气预报的资料。 能依据天气谚语观察天气现象、预报天气情况。 3.科学态度、STSE 对人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有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意

    29、识到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气预报图、天气谚语资料、气象灾害影像资料。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关于“天气预报”的图片。 (2)教师讲解:天气谚语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天气现象的总结。东汉哲学家王充所著的论衡中就有天气谚语的记载。 (二)新课学习 1.搜集天气谚语 (1)课件展示教材 P25 的 4 幅图片。 (2)结合这 4 句天气谚语谈一谈实际的体会。 (3)交流课前搜集的更多的天气谚语资料。 (

    30、4)天气谚语的分类: 天气谚语可分为四类:看云识天气,看风识天气,看光识天气,看物象识天气。 2.气象台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1)气象探测介绍:展示教材 P26 的 5 幅图片。 (2)小结:气象台根据搜集的基本气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对未来天 气进行预报。天气预报让我们对一些气象灾害有了更多的预警。 (3)讨论:说一说你了解的气象灾害对我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4)拓展学习: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的天气平均状况。我们当地的气候是怎样的? (三)整理,下课。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植物的秘密植物的秘密 第一课第一课 植物的“身体”植物的“身体”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植物的

    31、“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 2.科学探究 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植物的“身体”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出绿色开花植物的“身体”有哪几部分。 3.科学态度、STSE 对植物有探究兴趣; 学会倾听, 尊重他人的观点, 乐于分享; 注意保护植物, 热爱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花生、狗尾草、桃子、番茄。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画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小草和大树的图片。 (2)提出问题:从大树到小草,植物的“身体”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植物的“

    32、身体” (1)提问:看一看,植物的“身体”一般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2)观察:课件展示教材 P28 的花生、狗尾草、桃树的图片(有条件的可提供实物或当地的典型植物) 。 (3)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植物“身体”的全部吗?还有哪些现在看不到的部分? (4) 提供支撑: 课件展示教材 P28 的完整六部分的番茄植物图片, 并一一介绍番茄的叶、花、果实、茎、种子和根。 (5)小结: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 2.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1)布置任务:你能找出它们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吗? (2)实地考察:老师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观察不同的植物。 (3)课堂讨论:植物的

    33、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 (4)分享:分享观察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第二课 根的奥秘根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描述植物根的外部形态(直根和须根等) 。知道根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固定植物、吸收水分。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根的两种不同形态类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 能制定、完善研究计划,按计划完成根是否吸收水分的对比实验,并进行观察记录。 3.科学态度、STSE 有探究植物根奥秘的兴趣。认真实验,细致观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玻璃瓶、水、带根植物、棉花、植物油。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

    34、,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植物的根是什么样子?根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常见植物的根 (1)提出观察要求:观察不同植物的根,描述它们的样子,比较它们的不同。 (2)出示观察对象:课件展示教材 P30 的萝卜菜和葱的图片(有条件的提供实物或当地的直根、须根典型植物) 。 (3)观察、描述、交流:萝卜的根是直的,葱的根像胡须。 (4)观察、比较自然界中更多植物的根 提供更多的观察对象供学生观察(课件展示教材 P30 的下方的 4 幅图片) 。 (5)思考:想一想,根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6)交

    35、流和讨论。 (7)小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稳稳地“站”在地面上,是因为有根。 (8)思考:除了固定,根对植物的生长还有什么作用?园林工人浇的水,是怎样进入植物“身体”里的呢? 2.探究根是否吸收水分 (1)学生提出假设并阐述理由。 (2)提供材料,启发学生想出实验的大致思路只让根浸在水中,过些时间观察水位是否降低。 (3)思考:怎样才能确保水位的降低只与根有关?怎样便于观察? (4)学生讨论后,给出实验方法:把带根植物浸在装有水的容器中,用棉花堵住容器口(还可以在水面滴一层植物油) ,在外壁标记好水面的高度。 (5)提供不完整的研究计划框架,分组撰写研究计划并予以完善。 (6)实验

    36、,搜集证据,并记录研究过程。 (7)实验结果汇报。 (8)小结:根能吸收水分。 (9)拓展学习:课件展示教材 P32 关于变态根(胡萝卜)的介绍。 (10)想一想:植物的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第三课 茎的奇妙茎的奇妙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描述植物茎的外部形态(茎有不同的样子,茎分节,节上着生有叶和芽) 。知道茎具有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撑开枝叶、运输水分。 2.科学探究 有序观察、比较发现茎的外部形态特点,并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进行表达。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取证据,证实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3.科学态度、STSE 感受到植物与

    37、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探究植物茎奥秘的兴趣。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玻璃瓶、水、白色月季花(或者茼蒿、向日葵) 、红色染料。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植物的茎是什么样子?茎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二)新课学习 1.观察比较植物的茎 (1)提出观察要求:观察描述不同植物的茎的样子,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出示观察对象:课件展示教材 P33 和 P34 的 6 幅图片。 (有条件的提供实物或当地的典型植物) 。

    38、(3)观察、描述、交流。 (4)小结:茎的形态不一,有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茎分节,节上着生有叶和芽。 (5)思考:想一想,茎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2.探究茎是否运输水分 (1)学生提出假设并阐述理由。 (2)提供材料,启发学生想出实验的大致思路让茎浸在水中,如果茎运输水分,那么剪断茎后会有所发现。 (3)思考:怎样才能确保看到的水分是茎运输上来的?怎样便于观察? (4)学生讨论后,给出实验方法:把白色月季花插在染成红色的水中,过一段时间再剪断上部的嫩枝,观察剪断的嫩枝是否留下了红水的痕迹。 (5)提供不完整的研究计划框架,分组撰写研究计划并予以完善。 (6)实验,搜集证据,并记录研究

    39、过程。 (7)实验结果汇报。 (8)小结:茎能运输水分,将根吸收的水分输送到叶和花。 (9)拓展学习:课件展示教材 P36 关于变态茎马铃薯的介绍。 (10)想一想:植物的茎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三)整理,下课。 第四课第四课 叶的神奇叶的神奇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描述植物叶的外部形态。知道叶在茎上排列的方式叫叶序。 知道叶序主要有互生、对生、轮生和簇生四种排列方式。 知道叶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获取更多的阳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2.科学探究 能观察不同植物的叶,描述叶的样子,发现叶的生长规律。 能在光照模拟实验中,探究叶的光合作用。 3.科学态度

    40、、STSE 帮助学生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了解绿色植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意义。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形状的树叶、手电筒、泡沫塑料棒、绿色纸片、一杯泥土。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植物的叶是什么样子?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二)新课学习 1.观察比较植物的叶 (1)提出观察要求:观察不同植物的叶,描述它们的样子,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2)出示观察对象:用课件或者实物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树叶。 (3)观察并记录:在活动手册记录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4)描述、交流。 (5

    41、)小结:叶的外形不一,但都有叶脉。 (6)思考:想一想,叶怎样长在茎上才能获得更多阳光? (7)现场考察:老师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观察植物的叶。 (8)观察更多的叶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9)小结:叶在茎上排列的方式叫叶序。课件展示教材 P38 上方的 4 幅叶序图片。 2.光照模拟实验 (1)材料准备:手电筒、泡沫塑料棒、绿色纸片、一杯泥土。 (2)实验方法: a.可用泡沫塑料棒作茎、绿色纸片作叶片模型。 b.将模型插入装有泥土的杯子中。 c.用手电筒模拟阳光照射叶片模型。 (3)小结:叶有规律地排列在茎上,可以接受更多阳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4)想一想:植物的根、茎、叶是怎样

    42、相互配合工作的? (三)整理,下课。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植物的一生植物的一生 第一课第一课 种子萌发种子萌发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种子的外形各异,但基本构造相似。像蚕豆这样的种子有种皮和胚两部分,胚又包括子叶、胚根、胚轴、胚芽等结构。 知道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等。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的开始阶段。 2.科学探究 能运用感官和工具有顺序地观察比较不同种子的外形特点和内部结构的异同,经历解剖种子的过程,并做好记录。 能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索种子萌发的条件,遇到难点能阅读说明书获得启发并按步骤完成实验操作,发展思维能力和实践能

    43、力。 能播种种子,观察种子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观察记录。 3.科学态度、STSE 有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感受植物生命的神奇。 能认真并有耐心地完成观察实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会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豆、红豆等各种供观察和解剖的种子(浸泡和没有浸泡的) ; 镊子、种子萌发实验材料(如培养皿、种子、吸水纸、水、冰箱等) ;种植材料与工具(如一年生油菜种子、育苗盆、土、铲子、肥料球、喷壶) 。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3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1)课件展示教材 P39 的图片(植物从种

    44、子、发芽、小苗到长大的生长过程) 。 (2)回顾我们观察并照顾植物的经历。 (3)聚焦问题:一颗种子是怎样变成小苗的? (二)新课学习 1.观察种子 (1)观察种子的外形 课件展示教材P40上方的4幅种子图片, 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提供或让学生自带实物种子。 课上先认识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再组织观察。 (2)交流种子外形观察结果。 (3)观察种子的内部 a.提供浸泡过后的蚕豆种子 b.提问:怎样做才能科学地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c.提供支撑:阅读教材 P41 的操作指导说明 d.解剖种子,观察并记录 (4)观察结果交流。 (5)展示样本并讲解:展示教材 P41 的蚕豆种子解剖图,讲解种子的内部结构

    45、。如果班级内有完成得好的,也可采用学生的样本。 (6)进一步交流:比较不同植物种子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7)小结:种子的外形各异,但基本构造相似。像蚕豆这样的种子有种皮和胚两部分,胚又包括子叶、胚根、胚轴、胚芽等结构。 (8)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的种植记录一。 (9)想一想:种子怎么长成一株小苗呢?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教学导入 1.复习:上一节课,我们观察了种子。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 2.谈话:我们知道种子可以变成小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种子的萌发。 (二)新课学习 1.研究种子的萌发(萌发前) (1)提出问题:种子萌发与什么因素有关? (2)学生作出假设并说明理由

    46、。 (3)交流并小结:种子的萌发可能与合适的温度、水分等因素有关。 (4)制订研究计划 a.提供种子萌发实验材料(如培养皿、种子、吸水纸、水、冰箱等) b.提问:如果选择研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怎样制定研究计划呢? c.交流并形成大致思路:对比实验,给水与不给水对比,其余条件相同。d.制定研究计划。给出不完整但有框架的示例,供各组参照。 e.交流各组的研究计划,重点提示不同选题的不同变量。 f.详说实验装置(以“研究水的因素”为例,指导阅读操作说明) (5)制作实验装置,相互评议各自的实验装置 (6)实施研究。 (主要在课外进行实验和观察) (7)提出任务:观察几天,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的种植记

    47、录二。 2.播种(播种前) (1)任务布置:播下油菜的种子,观察它的生长变化。 (2)材料准备:油菜种子、土壤、花盆、镊子、肥料、水、记录卡。 (3)实验指导:按照教材 P45 的 6 个步骤进行操作。 (三)作业:观察种子的萌发并记录,播种种子并记录。 (四)整理,下课。 第三课时 (一)教学导入 谈话: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交流种子萌发和播种的发现。 (二)新课学习 1.研究种子的萌发(萌发后的汇报) (1)交流:请用证据说明种子的萌发与哪些因素有关。 (2)小结: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等。 (3)课件展示 P44 的种子萌发过程图 (4)小结:种子萌发是植物生长

    48、的开始阶段。 (5)提问:种子萌发后,又是怎样生长发育的呢? 2.播种(播种后的汇报) (1)交流:我是怎样播种种子的?播种后,小苗长势如何? (2)小结:播种后,种子萌发并长成了小苗。 3.观察描述小苗 (1)小苗是什么时候萌发的? (2)破土而出的小苗是什么样子的? (3)你种下的种子都长成小苗了吗?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第二课 小苗快长小苗快长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间苗和移植以及如何进行操作。 能够描述植物的幼苗生长需要充足的空间、水分、温度和食物等。 2.科学探究 观察并描述植物幼苗的特征。按照说明书进行间苗和移植,持续观察、测量和记录植物幼苗的成长

    49、情况。 收集幼苗生长发育的数据(例如高度) ,并对数据进行统计绘制成柱状图,分析、预测下一阶段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3.科学态度、STSE 认真细致,坚持记录,实事求是,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在实践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 细心照顾种养的植物。 二、教学准备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已经萌发并长出小苗的油菜若干盆、牙签、育苗盆、土、铲子、 测量带、剪刀、放大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种下的种子很多都萌发了,花盆中长出了密密麻麻的小苗,这会影响到小苗的生长吗? (二)

    50、新课学习 1.间苗和移植 (1)提问:如何照顾小苗呢? (2)操作演示:对种植的油菜小苗进行间苗和移植。 (3)小结:间苗又称疏苗,这样可以为小苗提供充裕的空间、水分、光照 等尽可能好的生长条件。 2.观察小苗的生长 (1)观测:连续观察测量小苗并记录数据。 (2)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填写种植记录三:植物生长记录。 (3)绘制图表:将获取的数据绘制成柱状图,完成种植记录四:小苗生长高度统计图。 (4)提问和思考: a.仔细看图表,这一阶段的植物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吗? b.预测:当植物经过了生长高峰之后又会怎样? (5)交流:数据显示油菜生长的速度不一样。 我预测油菜一定有一个生长高峰 (三)整


    注意事项

    本文(2022新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为本站会员(花***)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