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必备知识点

    • 资源ID:192123       资源大小:40.8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必备知识点

    1、人教版必修三人教版必修三高中生物必备知识点高中生物必备知识点 第第 1 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由细胞内液(约占 2/3)和细胞外液(约占 1/3)组成。 2、 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主要由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构成, 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 3、血浆由 90%水、7%-8%蛋白质、1%无机盐以及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中蛋白质含 量明显高于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含量 4、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90%以上是由 Na 和 Cl决定的。 5、正常人血浆 pH 为 7.357.45。血浆 P

    2、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HCO3 -、HPO 4 2-等离子有关。 6、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 37左右。 7、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体。不同的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同。 8、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9、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 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10、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第 2 2 章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

    3、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 规律性应答。 2、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 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3、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 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是双向的。 5、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这时,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 若受到刺激,受刺激部位 Na +内流,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这称为动作电位,于是在兴奋

    4、部位和未兴奋 部位之间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兴 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即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 的细胞体或树突) ; 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作用于突触后膜;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变过程 7、人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有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它除了对外部世界 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小脑有维持躯 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

    5、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 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8、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言语区损伤会导致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如 S 区受损 伤,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 9、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10、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盐平衡,还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 多种促激素;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随血液循环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提高细 胞代谢的速率, 还能促进生长发育, 特别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6、 11、血浆中葡萄糖的正常浓度为:0.8-1.2g/L,血液中葡萄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类物质的转化。血液中葡萄糖的去向有:氧化分解,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 供能量;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非糖类物质。 12、调节血糖的激素主要有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它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 糖,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还有胰岛 A 细胞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它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和 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13、血糖

    7、平衡失调引起的疾病:血糖过低低血糖;血糖过高糖尿病; 14、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 B 细胞受损, 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有多饮、 多食、 多尿和体重减少(三 多一少) ;糖尿病的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的检测:斐林试 剂、尿糖试纸 15、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6、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分泌促甲状腺激 素释放激素(TRH) ,TRH 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

    8、激素(TSH) ,TSH 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 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 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 馈调节机制。 17、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经靶 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18、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 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9、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

    9、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而体 液调节的作用途径是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20、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其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散出主要 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体温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 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1、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 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 量减少。 22、免疫调节是通过免疫系统来实现的,

    10、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 所)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 23、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 、吞噬细 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 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 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4、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抗原,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 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 25、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众多的

    11、淋巴细胞。其中 B 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 ,这种方 式称为体液免疫;T 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 ,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6、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 抗原,将抗原传递给 T 细胞,刺激 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 B 细胞,B 细胞到刺激后, 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 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 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当记忆细胞

    12、再次 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27、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T 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胞与被抗 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被吞噬、消灭。 28、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 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 病就是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29、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其特 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的严重损伤;有明显 的遗传倾向

    13、和个体差异。 30、艾滋病: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发 病机理:HIV 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 T 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 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31、免疫学的应用:疫苗根除了许多传染病;根据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 记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免疫抑制剂用于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第第 3 3 章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 1、达尔文的实验发现,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会弯曲生长;如果去掉胚芽鞘的尖端,或者用锡 箔罩子把尖端罩上,则不发生弯曲;如果罩上尖端下面的一段,胚芽鞘

    14、还会弯向光源生长。于是达尔 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 ,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 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1910 年,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1914 年,拜 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 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1946 年确认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IAA) 。 3、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 为植物激素。

    15、4、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 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称为极性运输;生长素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实验验结论: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 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6、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单侧光照使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 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7、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 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

    16、高浓度抑制植物生 长,甚至杀死植物。 8、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由高到低为:根芽茎 9、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 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10、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防止落花落果、获得无子果实。 11、 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 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1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17、它具有容易合成、原 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应用实例:用乙烯利催熟凤梨;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使其 纤维长度增加 50%左右;用赤霉素处理大麦酿造啤酒。 第第 4 4 章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和群落 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 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大小;年龄组成可以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 化趋势;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3、在理想条件下,即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 的倍数增长,

    18、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J 型,但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 内竞争就会加剧,天敌的数量也会增加,因此,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 S 型。 4、种群数量增长的 J 型曲线的数学模型为 Nt= N0 t 5、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建 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此环境中被保护生物的环境容纳量 。 6、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内因主要有种群的起始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 率;外因主要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7、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主要有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 种间关系、 空间结构、 群

    19、落的范围和边界、 群落的演替情况等。 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我国从北到南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物种越丰富。 9、种间关系包括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 和空间等) 、寄生、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 10、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在 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1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演替。群落的演替分为初生演替(一 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和次

    20、 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2、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3、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第第 5 5 章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 生态系统,它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 链、食物网;生产者是生态系统

    21、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果没有分解 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 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流入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是这个生态系统中 生产者固定 的太阳能的总和;在生物群落中能量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能量以热能 形式散失。 5、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传递效率是 10%-20%; 6、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

    22、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 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7、组成生物体的 C、H、O、N、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 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它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8、无机环境中碳存在的主要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生物群落中碳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大 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 间循环是以 CO2的形式进行的; 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 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

    23、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9、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 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10、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1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有:光、声电等物理信息;性外激素,尿液等化学信息:孔雀开 屏等行为信息 1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蝙蝠的取食与飞行几乎完全依赖声波,说明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 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狼能 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猎兔,说明信息还能调节生

    24、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3、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 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 14、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 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15、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16、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 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

    25、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第第 6 6 章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 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 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3、生物圈内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 、直接价值。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 稳态具有

    26、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易地保护 (把保护对象迁入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 。此外,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 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6、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物环境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保护生物 多样性, 只是反对盲目、 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必修必修 3 3 实验部分实验部分 1、 探究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取四个洁净的 50ML 烧杯,标号 1、2、3、4;

    27、向 4 个烧杯中 分别加入 25ML 自来水、缓冲液、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 PH 计测试各烧杯中的起始 PH,并作记录; 分别向各烧杯中加入 0.1mol/LHCl,一次加一滴,然后轻轻摇动,加入 5 滴后再测 PH, ,重复这一步 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所测PH记入表中; 重复步骤; 分别向各烧杯中加入0.1mol/LNaOH, 一次加一滴,然后轻轻摇动,加入 5 滴后再测 PH, ,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 30 滴为止,将所测 PH 记入表中;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 PH 为纵轴,画出各组实验中 PH 变化的曲线, 分析讨论结果,得出结论。 2、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

    28、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这个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浓度,为了确定 应该设计的浓度梯度范围,可以先进行预实验;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 3、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之所以选择双子叶植物是因为双子叶植物容易辨别 个体数目,而单子叶草本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是样方法;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样方的大小一般为 1m 2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 能参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及动物幼虫、 虫卵、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的调查;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

    29、用标志重捕 法 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吸出培养液进 行计数之前,先将培养液摇匀) ;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7 天内 10ml 培养液中 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血细胞计数板(2mm2mm 方格) ;计数室的深度为 0.1mm; 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 法;二是目测估计法;诱虫器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本实验的步骤 为: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6.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带有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采用对照实验的办法,对照组的土壤 不做处理,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 质的改变。 7.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要使人工微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在设计时要考虑系统内部不同 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在生态缸内,把生态系统的各种基本成分放置好后,密封生态缸,将生 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注意事项

    本文(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必备知识点)为本站会员(花好****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