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案

    • 资源ID:190462       资源大小:41.25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案

    1、第第一一单元单元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1.1.蜡烛的变化蜡烛的变化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天体等物质 变化的具体事实。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蜡烛为例,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 探究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两大类。(不提专业名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通常学生见到的蜡烛都是买来的,对于 蜡烛是怎么做出来没想过,更没有做过。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 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第二部分,先做蜡烛

    2、燃烧实验,通过观 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 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 了水、 二氧化碳、 炭黑等新物质。 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 认识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用 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两类变化的理解, 同时意识到物 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3.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3、重点: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4.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蜡块、硬纸板、小刀、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或铁盒、易拉罐)、试管 夹、模子、棉芯、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白瓷碗。 5.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 1 页的一首小诗: 树叶慢慢变色, 烛火轻轻摇曳, 老屋门上的锁, 长满锈斑, 诉说着时光 一切变化, 就在我们的身旁, 悄然呈现。 2.学生认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写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首小诗写了树叶、烛火、老门上的锁三种物体。 树叶慢慢的变了颜色,烛火慢慢地燃烧,老门上

    4、的锁长满了锈斑。 3.教师引导: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物体都在慢慢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是不 是一样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的内容,探索物质的变化。 4.这一课,我们先来探索蜡烛的变化。 5.板书课题:1.蜡烛的变化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做一支蜡烛 1.教师引导:你们会做蜡烛吗?下面让我们动手来做一支蜡烛吧。 2.出示课本第 2 页的 4 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做一支蜡 烛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 蜡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皿、试管夹、蜡烛模子、棉芯等。 4.制作方法: 将蜡块切成碎屑。 加热蜡屑成蜡油

    5、。 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倒入模子里。 等蜡油凝固,蜡烛就制成了。 5.教师强调: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在制作蜡烛过程中,不要用手去触摸烧热 的东西,以防止烫伤。 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作蜡烛,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蜡烛的制作情况,并适当的 加以指导。 7.全班交流, 展示同学们制作好的蜡烛。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发生了哪些变化? 蜡烛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 蜡块经历了由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形态变化。 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什么? 蜡烛这种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蜡烛。 活动二:做实验,观察蜡烛和纸点燃后发生的变化 实验一: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

    6、的现象 1.教师引导:我们刚刚制作了一支蜡烛,虽然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蜡烛本身没有发生 变化。下面我们来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后的现象。 2.出示课本第 3 页上面三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这三幅插图,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 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烧杯、抹布、蜡烛、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白瓷碗等。 4.实验方法: 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 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观察它的底部有什么。 5.实验注意点: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要用一块干抹布,以免烫

    7、手。 将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的时候也要用一块干抹布,以免烫手。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火安全。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时刻注意学生的实验安全。 7.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会有变化吗? 烧杯内壁上会有水雾出现。 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上会有变化吗? 会有变化,本来透明的烧杯会变得模糊,烧杯内壁上会有一层白色固体出现。 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它的底部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白瓷碗的底部会被熏黑了,用手抹一抹,是一层黑灰。 8.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

    8、的实验, 我们发现在实验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 这些新物质分别是水、 二氧化碳、炭黑等。 实验二:点燃一小张纸,观察纸的变化 1.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点燃一小张纸,看看纸点燃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出示课本第 3 页点燃纸的实验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实验方法。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点燃一小张纸,仔细观察纸的变化。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学生燃烧纸张时注意安全。 4.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这一小张纸在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分别是怎样子的? 预设: 这张纸在燃烧前是白色固体,片状。 燃烧时出现红色的火光和黑色的烟雾, 白色固体片状慢慢转化为黑色固体, 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燃烧

    9、后就全部转化成黑色粉末状固体。 5.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张纸在燃烧后变成了不一样的物质,同时还发出了大 量的光和热。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纸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植物纤维燃烧不充分, 会产生炭黑,剩下的灰烬大多是植物纤维中的无机盐。 活动三:探讨物质的变化分类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制作蜡烛的活动,以及燃烧蜡烛和纸张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的变化是 不一样的。那么物质的变化又分为哪些类型呢?每一种类别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2.出示课本第 4 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 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

    10、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 如蜡烛的燃烧。 3.学生认真朗读这段文字, 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两大类?每一类物质变化都有什么 特点? 4.全班交流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这两大类物质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区分的标准是什么? 这两大类物质变化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类是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物质。 区分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表现为什么现象呢? 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者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 活动四:下列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的物

    11、体都在慢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属于哪一类变化 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课本第 4 页下面的 6 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这 6 幅插图,看一看这 6 幅图中是什么物质 发生了变化?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 图片 1,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盐溶解在水里,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图片 2,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烟花绽放时有气体、粉尘产生,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图片 3,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图片 4,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铁水变成钢锭,只是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图片 5,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火柴燃

    12、烧产生灰烬,伴有发光发热现象。 图片 6,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因为石灰石遇盐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除了书上列举的这 6 种现象之外,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的变化?他们又属于哪一类变化?你 的理由是什么? 4.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并且进行分类说明理由。 三、课堂总结 今天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 物质, 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 物质的变化有的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有的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课后,请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质变化,看看他们究竟属于哪一类 物质变化。 2 2. .铁钉生锈铁钉生锈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钢铁生

    13、锈是一个普遍现象,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 1/4 被锈“吃掉” 。不 仅如此,还会因为设备锈蚀,引起停工停产,产品质量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 究铁生锈的原因及防锈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铁钉生锈为例, 让学生探究铁钉 生锈的过程,明白铁钉生锈的原因,进而理解各种防锈方法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本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以铁钉为引子,让学生用眼看手摸的方法,初步 认识铁锈在颜色、光滑度、软硬等方面的特征,知道铁锈是红褐色、比较松软、容易脱落的一 种物质。其次,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生锈的铁制品,从而了解生锈现象广泛存在及生锈与 铁制品所处的环境有关

    14、。第二部分,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教材提供了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 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铁锈与铁的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同一物质。第三部分,运用实验 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铁生锈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探究铁生锈 的条件,第二个活动是做铁锈生成实验。教材提供了范例,意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 进行,即从提出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开始,到作出假设“铁在水里容易生锈” , 然后制定实验方案,在观察现象和交流研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铁在有水和空气的条件下容 易生锈” 。这个活动非常重要,它不仅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落实本单 元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培养学

    15、生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第四部分,教材提供五幅 图片,介绍各种防锈方法及蕴含的科学道理。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能用多种方法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知道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理解铁制品生锈的原因。 能够理解生产生活中各种防锈方法及其原理,愿意将防锈方法运用到生活中。 在方案设计和修改的过程中, 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积极反思自己的不足, 吸取他人长处。 3.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坚持长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4.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量筒、大烧杯、试管夹、细铁丝。 学生分组材料:铁钉、生锈铁钉、锤子

    16、、砂纸、试管、蒸馏水、食用油、干燥剂。 5.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蜡烛的变化,知道蜡烛在燃烧后产生了新物质。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 讨铁钉生锈后的变化。 2.板书课题:2.铁钉生锈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锈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铁钉是我们常见的一样东西。铁钉很容易生锈。 2.教师相机出事几根生锈的铁钉,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铁钉上的锈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用肉眼或者借助放大镜等工具仔细观察铁钉上的锈,看一看铁钉上的绣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 铁钉上的锈呈红褐色,非常松软。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层粉末状的红褐色,用手一摸,这些红 褐色的

    17、铁锈就会粘到手上。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4.除了铁钉上的锈之外,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生了锈的铁制品? 出示课本第 5 页下面 4 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些插图,想一想这些图中的什么东西生锈了? 预设: 图片 1 中的斧头生锈了。 图片 2 中的铁栏杆生锈了。 图片 3 中的自行车的轮毂生锈了. 图片 4 中的铁锁生锈了。 5.学生再列举一些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生锈的铁制品。 预设: 铁锅、铁锹、破旧机器、报废的汽车、河道中的铁管、沉没的船只等。 6.教师相机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生锈的铁制品,学生看一看,了解更多的生锈的铁制品。 活动二:研究铁锈与铁的不同 1.教师引导:铁生

    18、锈了,铁锈和铁一样吗?是同一种物质吗?如果不是同一种物质,那么铁和 铁锈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铁锈和铁的不同。 2.出示课本第 6 页上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插图,初步了解比较铁锈与铁不同之处的 方法。 预设: 方法 1:分别敲击锈铁块和铁钉,听一听铁和铁锈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之处。 方法 2:用砂纸摩擦铁锈块和铁钉。 3.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使用不同的方法区别铁锈和铁的不同之处。 4.全班交流 分别敲击铁锈块和铁钉,发现有什么不同之处? 分别敲击铁锈块和铁钉,发现铁锈块比较脆,容易断裂。用力敲击铁钉,铁钉除了微微变形之 外,没有其他变化。 用砂纸摩擦铁锈块和铁钉,发现用砂纸

    19、摩擦铁锈块会有红褐色的粉末出现,摩擦后的铁锈块就 会恢复原来的金属光泽。用砂纸摩擦铁钉,铁钉没有什么变化。 5.讨论经过刚才的比较,你认为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为什么? 预设: 铁锈和铁不是同一种物质。 首先他们的成分不同,铁锈的主要成分是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铁的成分就是铁。 其次铁是灰色固体,铁锈是红褐色固体。 铁锈和铁除了在颜色、光泽、软硬方面的不同外,在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等方面也不不 同。 铁与潮湿的空气接触就会生锈,铁经过化学变化就会生成铁锈。 活动三: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1.教师引导:刚刚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铁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铁 锈,那么铁在什么条

    20、件下容易生锈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在进行实验之前,先请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预设: 假设 1:把铁放在水里,铁容易生锈。 假设 2:把铁放在空气中,铁容易生锈。 3.出示课本第 6 页“探究铁钉生锈条件”的实验图片,学生观察实验图片,并且认真阅读旁边 的实验资料,初步了解本次探究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4.实验材料:铁钉、试管、蒸馏水、食用油、干燥剂等。 5.实验方法: 把铁钉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 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 6.教师指导:这三个试管中的铁钉,实验条件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预设: 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

    21、 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 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 7.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说明:这个实验所需的时间比较长,在课堂中不可能得出实验结论。因此教师可以提前一个星 期做这个实验,然后把已经产生变化的铁钉展示给学生看一看。而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实验, 则要求学生回家每天坚持观察,坚持记录。 8.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盛有铁钉的三个试管,引导学生观察三个试管中的铁钉,看看铁钉生锈的情况,说一 说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设: 第一支试管: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铁钉生锈最快,尤其是水面与空气接触的地方,红褐色 锈最多。 第二支试管

    22、:在没有空气、只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 第三支试管:在只有空气、没有水的环境里,铁钉不生锈。 9.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和水的环境里容易生锈。 活动四:做铁锈生成实验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把铁钉放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铁钉容易生锈。 那么铁锈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探究。 2.出示课本第 7 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 验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细铁丝、量筒、试管夹、烧杯、水等。 4.实验方法: 将一小团细铁丝塞入量筒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量筒内外的水面平

    23、齐,记下水面位置。 每天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位置。 说明: 本次实验所需的时间也比较长,需要学生坚持每天仔细观察铁丝的变化和量筒内的水面 位置。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铁锈是是怎样生成的。 5.播放铁锈生成的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铁锈是怎样生成的。 预设: 一般来讲, 与环境中的水分和氧气反应, 铁金属便会生锈。 只要我们把一块铁放在潮湿的地方, 放置一段时间,在它上面就会慢慢形成一层铁锈。 6.为什么量筒内的水面位置会发生变化呢? 铁丝慢慢生锈,量筒内水面略有上升。 因为铁丝在潮湿环境中消耗了量筒内的空气,省出的空间 被烧杯里的水补充。 活动五:生

    24、活中的防锈办法 1.教师引导:既然铁在有空气和水分的环境中容易生锈,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铁 生锈的这一原理来预防铁生锈。 2.出示课本第 7 页下面的 5 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 5 幅图片,想一想在这 5 幅图片中,人们 使用什么方法防止铁生锈?你知道这些方法有什么科学原理吗? 预设: 图片 1、3、4 抹油、喷漆、喷釉,都是为了在铁制品表面覆盖保护层,达到隔绝空气和水分的目 的。 图片 2 在铁制品表面镀上耐腐蚀的金属,达到隔绝空气和水分的目的。 图片 5 是改变钢铁内部结构,制成不锈钢,增强抗腐蚀能力。 3.除了我们书上列举的这 5 种方法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铁制品防锈的

    25、方法? 预设: 防锈方法有很多,如: 将铁锅、刀、勺、铲等晾干或擦去水分。 用橡胶或者塑料包裹在铁制品的表面来防止生锈,如:铁丝衣架或回形针用塑料包裹。 缝衣针用锡纸包装。 在水管漆上沥青,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防止水管外部的锈蚀。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铁锈和铁的不同之处,知道铁和铁锈不是同一种物质。通过实验探究 了铁钉生锈的条件,知道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很容易生锈。知道人们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想出了 很多防锈的办法,运用在生产生活中。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观察我们周围的铁制品, 了解这些铁制品的防锈办法。 3 3. .制作汽水制作汽水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炎热的夏天,各种汽水成为学

    26、生最喜欢的降暑饮品。虽然学生常喝汽水,但他们从未想过 自己制作,更没有认真思考过其中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本课带领学生制作汽水,就是在玩中 巩固对物质变化的认识。 本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思考“汽水中的气体是如何产生的”,引起学 生对气泡产生原因的猜想,通过不同物质混合实验,判断气泡是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的二氧 化碳气体。第二部分,介绍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制作过 程中发生了哪一类变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类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比较自制 汽水与买来汽水的不同,为后续了解工厂制造的汽水做铺垫。第三部分,先介绍工厂怎样制造 汽水,帮助学生

    27、认识工厂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原理不同。然后说明汽水中含有调味剂、咖啡 因、色素等,经常饮用会影响健康。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汽水中的气泡是二氧化碳,知道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 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学会自制汽水,感受制作的快乐。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3.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 难点:制作汽水的原理。 4.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可乐(或其他碳酸饮料)、果粒橙(或其他果肉饮料)、柠檬、菜板(或 榨汁机)、烧杯、过多饮用碳酸饮料害处图片。 学生分组材料:纸杯、吸管、白醋、小苏打

    28、、锥形瓶、带胶塞的导气管、烧杯、澄清石灰 水、干净的饮料瓶、冷开水、柠檬片、白糖、食用色素、汽水配料表(从饮料瓶外包装撕下)。 5.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各种汽水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各种各样的汽水。 2.教师引导:在炎热的夏季喝上一瓶汽水,会使人感觉非常舒服,非常清凉,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那是因为气体从口中和鼻子中排出来的时候,会带走身体里的一部分热量。 3.汽水中的气体究竟是什么呢?他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这一课, 我们就来探索这个问题。 4.板书课题:3.制作汽水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试一试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 1.出示课本第 8 页小苏打、糖、水

    29、、白醋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想一想这 4 种物质中 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够产生气泡? 2.教师指导:在 4 种物质中任选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呢? 预设: 6 种可能性。分别是小苏打加糖、小苏打加水、小苏打加白醋、糖加水、糖加白醋、水加白醋。 3.学生分小组活动,动手试一试这 6 种可能性,看看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能产生气泡。 4.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提醒学生每种物质所加的量不要太多,不要用嘴去尝,不 要靠得太近,注意安全。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尝试的结果。 预设: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就能产生气泡。其他的物质混合不能产生气泡。 活动二:判断气泡里是什么气体

    30、 1.教师引导: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能够产生气泡,那么气泡里的气体究竟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继 续探究。 2.出示课本第 8 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插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 次探究活动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烧瓶、软木塞、导管、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白醋、小苏打等等。 4.活动方法: 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 把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5.活动要求: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看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6.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7.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什么现象? 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之后有气泡产生。 用导管把产生的气

    31、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 为什么澄清的石灰水会变得浑浊呢? 因为导入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8.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了气泡,气泡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活动三:自制柠檬汽水 1.教师引导:我们已经了解了汽水中的气体其实就是二氧化碳, 下面让我们动手来自制柠檬汽 水。 2.出示课本第 9 页上面三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初步了解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再读 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如何制作柠檬汽水。 全班交流 3.自制柠檬汽水所需的材料:刀、案板、柠檬、广口瓶、冷开水、糖、食用色素、小苏打等

    32、。 4.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及步骤: 将一个柠檬切开,往瓶中挤入柠檬汁,再倒入冷开水。 加一些糖和食用色素。 将少许小苏打快速放入瓶中,盖紧瓶盖,把瓶子颠倒几次。 5.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制作柠檬汽水。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柠檬汽水自制情况,提醒学生在活动中注意安全。 6.全班交流 展示各小组自制的柠檬汽水, 并介绍本小组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以及在自制柠檬汽水的过程 中看到的现象。 预设: 加进小苏打的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7.请同学们回忆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想一想在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中,什么时候的变化没有 产生新物质?什么时候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预设: 将一个柠檬切开,往瓶子中

    33、挤入柠檬汁,再倒入冷开水这一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 在瓶子中加糖和食用色素,这一过程也没有产生新物质。 将少许小苏打快速放入瓶中,盖紧瓶盖,把瓶子颠倒几次,这一过程产生了新物质,这个新物 质就是二氧化碳等。 8.引导学生品尝自制的汽水,并且与买来的汽水相比较,说一说感觉有什么不同。 预设: 我感觉自制的汽水比较甜,因为我在自制汽水的时候加进了很多的糖。 我感觉自制的汽水气比较少,可能是因为小苏打放的太少的原因。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活动四:了解工厂生产的汽水 1.教师引导:全国有许许多多的生产汽水的工厂,每年生产出的汽水数不胜数。大家知道工厂 是怎样生产汽水的吗?

    34、这些汽水又由哪些成分组成?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第 9 页“工厂生产的汽水”这一部分文字资料, 初步了解工厂是如何生 产汽水的,了解工厂生产的汽水有哪些成分组成。 3.全班交流 工厂是如何生产汽水的? 工厂在生产汽水时,通过加大压力和降温的方法,把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直接溶解在配有适量 糖、柠檬酸、香料等的水里。这也是汽水会给人一种刺激味道的原因。 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汽水中有哪些成分? 有些汽水中,除了含有二氧化碳和调味剂,还含有咖啡因、食用色素等。 4.播放工厂生产汽水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工厂生产汽水的情况。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汽水中的气体是什么,又是如何产生

    35、的,并且我们还动手制作了 柠檬汽水。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汽水的知识。 4 4. .化学家的研究化学家的研究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在前三课学生认识了物质怎样变化的基础上, 本课要带领学生认识“为什么要研究物质变 化”。课文以众多科学家中的一类化学家为例,介绍了他们如何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使 学生从更高层次认识研究物质变化的价值。 本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众多科学家中,有一类是化学家。课文利用一幅 化学家做实验的图片,试图告诉学生,化学家的工作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新物 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模拟化学家的工作,做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分析黑色

    36、圆点成分的实 验, 进一步理解化学家研究什么及化学家做学问的意义。 第三部分, 介绍化学家的发明和发现。 教材首先以合成橡胶和阿司匹林为例,说明化学家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成分,采用提取、合 成等方法,发明了许多新物质。然后以人体需要的营养素及它们的存在、空气成分及各自的比 例,说明化学家的发现。最后,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油漆、塑料、不粘锅等化学家更多的 发现和发明, 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意义和价值,体会科学研究成果为社 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成分、性质、用途并制造新物质。 能够用验证性实验的方法,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

    37、途。 能够用探索性实验的方法,分析某种混合物质(黑色圆点)的成分。 了解化学家的某些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家及其研究成果的价值。 3.重点与难点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 难点:把我们做的实验同化学家的实验建立联系。 4.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白醋、小苏打、锥形瓶、带胶塞的导气管、烧杯、澄清石灰水、蜡烛、吸 水纸、黑色水笔。 5.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众多的科学家当中有一类是化学家,大家了解化学家吗?知道化学家所从事的工作吗? 2.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化学家及其工作的了解。 3.教师小结:化学家们常常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研

    38、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新 的物质。 4.出示课本第 10 页上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化 学家经常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预设: 这是什么东西? 他有什么性质? 与另一种物质混合起来会怎么样呢? 它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物质吗? 5.教师小结:这些都是化学家所要研究的问题。化学家又是如何研究这些问题的呢?今天这节 课,我们就来探讨化学家的研究。 6.板书课题:4.化学家的研究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像化学家那样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1.教师引导:让我们学着科学家那样,先来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2.出示课本第 10 页和 11 页的相关文字,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

    39、,初步了解本次活动的方法以及 要求。 教师指导:大家还记得二氧化碳是怎样制取出来的吗?出示课本第 8 页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 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二氧化碳制取的方法。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要求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提醒学生点燃蜡烛时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4.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当我们把二氧化碳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二氧化碳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变得浑浊。 5.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到空瓶子中,看一看,闻一闻,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特点。 预设: 二氧化碳气体看上去没有颜色,闻起来也

    40、没有味道,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6.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到点燃两支蜡烛的烧杯中,看看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 预设: 会发现底层蜡烛火焰先熄灭,上层蜡烛火焰后熄灭。 为什么正在燃烧的蜡烛会渐渐熄灭呢? 说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7.出示课本第 11 页上面灭火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工作原理。 预设: 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自己也不能燃烧,所以我们利用二氧化碳的这个原理,制作成了二 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加压时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再将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 空气的作用。 8.活动总结 根据我们刚才的活动,了解到二氧化碳气体有哪些性

    41、质呢? 预设: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自己不能燃烧, 同时也不支持燃烧。 活动三:做分析物质组成成分的模拟实验 1.教师引导:作为一名化学家,他们在实验室里会研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下面,让我们也学着 化学家那样分析物质组成的成分。 2.出示课本 11 页分析物质组成成分的模拟实验图片, 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初步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黑色水笔、吸水纸、铁架台、水槽、自来水。 4.实验方法: 用黑色水笔在吸水纸一端画一个圆点。 固定纸条,使画有圆点的一端能浸到水里,且保持圆点在水面之上。 观察当纸

    42、条吸水后,黑点出现了什么变化?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且分析黑色水笔笔芯中物 质的组成成分。 6.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当纸条吸水后,黑点出现了什么变化? 预设:当纸条吸水后,黑点慢慢变大,并且颜色变淡。 黑点分离成藏蓝色、 黄色等不同成分,不同成分的物质向上爬的速度有快有慢,最后停在纸条的 不同部位。 黑色水笔笔芯中的物质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预设:黑色水笔笔芯中的物质由藏蓝色、黄色等不同成分的物质组成。 活动四: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 1.教师引导:化学家就是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成分,采用提取、合成等方法,发明了许多物 质。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发现发明了

    43、哪些物质? 2.出示课本 11 页的两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并读一读相关的文字说明,初步了解化学 家在工业以及医药领域的贡献。 预设: 图片 1,化学家分析出天然橡胶的成分,并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出合成橡胶。轮胎、胶鞋都是用 合成橡胶做的。 图片 2,制造阿司匹林的主要原料水杨酸,最初从柳树皮中提取,后来化学家用合成的方法制备。 3.教师相机介绍橡胶和水杨酸的有关知识。 橡胶是制造飞机、汽车、医疗器械等所必需的材料。橡胶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合成橡胶 一般在性能上不如天然橡胶全面,但它具有高弹性、绝缘性、耐油、耐高温和不易老化等性能, 因而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 水杨酸,

    44、也叫柳酸,是化学药物。 阿司匹林是水杨酸的衍生物,经临床应用证明,对缓解轻度或中 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效果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 疗风湿痛等。 4.除了在工业和医药领域,化学家在其他领域也有非常多的发现和发明。 5.出示课本 12 页上面的几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说明,进一 步了解化学家在营养元素、空气方面的发现和发明。 全班交流 预设: 化学家发现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及他们的存在。 卷心菜中富含的维生素 u,可以用于治疗溃疡性疾病。 牛肉含有的钾和磷,对神经系统和骨骼健康有帮助。 菠菜含有丰富的铁,铁是人体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

    45、 贝类含有较多的硒,能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延缓衰老。 6.化学家还发现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成分以及这些气体所占的比例。 出示课本 12 页空气成分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张图片,初步了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种气 体所占的比例。 教师讲解:200 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空气成分。拉瓦锡得出空 气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7.教师小结:科学家在工业、农业、医药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的发明和发现,书本列举出的仅 仅是一小部分,同学们可以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化学家的发明和发现。 8.出示课本 12 页下面三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想一想油漆、塑料和不粘锅与化学家的 研究有什么关系?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 我们初步了解了化学家的研究, 知道了化学家常常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的实验, 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出新物质,在科学领域,化学家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和成分, 采用提取,合成等方法,发明了许多的新物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课后, 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化学家更多的发现和发明。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教案)为本站会员(花好****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