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 资源ID:187750       资源大小:1.35M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1、 时空观念 第第 1 课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 文化交流的角度, 认识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 值。 1.了解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崇德尚贤、 和而不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宝 贵思想,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分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 义,从“家国情怀”的角度理解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 (1)特点:多元性。 (2)实证: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 川

    2、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3)影响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指以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 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 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 2.奠基:先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社会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2)表现 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仁和礼 战国时期: 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 提出自己的看

    3、法和主张,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 (3)影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是中华文化的奠 基时期。 西方是言必称希腊,中国则是言必称春秋战国 3.发展 (1)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汉代 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 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兴起于东汉中后期,区别于道家学派 (3)魏晋至隋唐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 发展。以老子为研究核心的哲学思潮 4.高度繁荣 (1)宋代:吸收佛、

    4、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代表人物: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张: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提倡“格物致知”。 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 精神世界。 (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传承和转折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倡个性 自由的思想出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 中华文化的发展。 6.衰落到复兴 (1)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 华文化的潮流。 师夷长技以制夷

    5、(2)新文化运动中,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对传统文化构成一定冲击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 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注意与西方的人本思想相区别 (1)西周: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 制度。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区别于墨子的“兼爱” 2.提倡民本思想 (1)实质: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 (2)表现 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

    6、民意。 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苛政猛于虎也 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影响: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 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 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表现 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商朝: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其哲 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

    7、之”的 思想。 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影响 以朴素的唯物史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均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表现 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 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

    8、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影响: 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1) 周易 中写道: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3)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7.主张和而不同 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观 (1)表现 太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

    9、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 “和”能生成万物,“同”不能增益,而只能止步不前 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 、 “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2)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 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1)本土性: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

    10、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 (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 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 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阅读教材 想一想 1.阅读教材 P3“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庞大的人口规模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3)史书 典籍的流传;(4

    11、)汉字为维护政治统一和文明连续提供了重要力量;(5)科举制度 延续了中华文化;(6)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阅读教材 P6“学思之窗”:阅读材料,选取其中一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 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 提示:以中国园林文化为例,“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的最大特色, 它是一种顺应自然的“风景式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艺术原则,体现了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 3.阅读教材 P7“问题探究”:结合课文,査阅资料,列举更多的核心概念,探讨 其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精神。 提示: 2010 年,中华遗产 杂志组织评选了“100 个最具中华文化意义的汉字”, 评选

    12、结果中既有代表社会文明发展的耕、禾、农、家等,也有包容着中国哲学、 宗教、社会文化思想的儒、道、佛、悟、戒,还有体现国家情怀的中、东、北等。 其中得票数比较多的汉字, 几乎就是儒家文化的关键词, 如天、 和、 礼、 道、 德、 仁、义、忠、信等,反映了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发掘教材 读一读 1.阅读图片“四羊方尊”(见教材 P2) 信息解读: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 的青铜典范”,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 52.4 厘 米,高 58.3 厘米,重 34.5 公斤。1938 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 的山腰上,现

    13、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阅读“孟子(约公元前 372前 289)”(见教材 P4) 信息解读:孟子(约公元 372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 孔子并称“孔孟” 。他宣扬“仁政”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 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 行的著作,共 7 篇。 3.阅读“甲骨卜辞” 信息解读: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 世 纪末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

    14、大 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 14 至前 11 世纪)王室的遗物。对研究商周历史和汉字 的起源、发展,都有极大价值。 4.阅读“老子(生卒年不详)”(见教材 P5) 信息解读: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世称“李耳”、“李聃”或“老聃”,是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 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 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传世作品是道德经(又称老子)。 5.阅读“礼记书影”(见教材 P5) 信息解读: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15、,成书于汉代,为汉代礼学家戴圣所编。它 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 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探究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史论要点 1.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1)在核心思想理念方面: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 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 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 (2)在传统美德方面: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16、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 (3)在人文精神方面:有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勤俭节约、和谐 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 (1)“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 ,意为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 善的关系, 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和 而不同”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 人们的思维方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 (2)“和而不同”的时代意蕴 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17、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 要达到各国人民和睦相 处、 减少摩擦、 增加共识, 发扬“和为贵”、 “和而不同”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世界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2 500 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 孕育出各具特色、 异彩纷呈的文明。 我们要以包容和平等的心态看待一切文明, 承认文明的平等性、 多样性,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鉴、对话,才能让人类文明更为丰富多彩、充满 活力。 3.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 格。 (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领域广泛,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 样性。 (3)包容

    18、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4)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 心力。 (5)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顽强的生 命力。 对点训练 1.“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 慧。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现世和谐与社会和谐。 “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 本价值取向。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 A.(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

    19、(董仲舒)“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天地之美,莫大于和” D.(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为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是 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 答案 D 2.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 汤因比在 历史研究 中对中国文明的世界价值作出了深 刻阐述:“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其他三大文明都已经中断或衰落,唯有中华文明 傲立世界五千载而绵延不绝。 ”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汇通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解析 由“其他三大文明都已经中断或衰落, 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可知, 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答案 D 探究二 中华优秀

    20、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史论要点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在规范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 维系家庭的孝亲观念和培育个体的价 值取向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1)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稳定。 传统文化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的农业文明,它建构起以孝为本的伦理纲常、 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以及物我不分的认知方式。虽然不同朝代政权更迭,但由于 农业生产的经济基础和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一致性, 使得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 传统与政治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传统文化基因和封建政治制度表现 出了历史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而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2)传统文化有助于以家

    21、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 传统社会建立于血亲关系的基础上,相对于公共社会而言,它是一个以生产劳动 为中心的固定血缘和亲属关系的集合体。因此,传统社会注重人际脉络和家族归 属, 建构起“以孝为本”的家庭关系模式。 在生活实践中, 个体依赖于家庭, “父 母在不远游”“慎终追远,仁德归厚”的行为意识,固化为自古至今的“安土重 迁”的思想观念。“国”和“家”在传统社会架构中是“一而二”和“二而一” 的关系,国家是家庭的放大,家庭伦理之“孝”体现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理念便是 “忠” 。 (3)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 在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认知中,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养。

    22、对维护家 庭和国家的伦理政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 (1)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 现代化并非西化,也无固定模式,但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无法脱离本民族的传统 文化,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代化惟有通过民族化的形式 才能实现,传统文化也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方能发展,所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并非矛盾对立,而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能从 中华民族的传统出发, 在尊重和肯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寻现代化可行之路。 事实上,传统文化中的丰厚思想遗产,正在经过创新转型成为我们治国理政的重 要

    23、文化资源,成为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2)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 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可以凝聚社会各 领域的力量,激发各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认同意识和进取意识,形成推动社会 发展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中华传统文化在历久弥新中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精神是中华民 族获取自尊和坚定自信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实 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价值共识,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国家统一、维系民族团 结、寻求价值和谐的终极文化基因。 (3)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

    24、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 是华夏儿女保持族群认同和精神团结的文 化符号。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既要保持 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阵地,又要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进 步作出应有贡献。传统文化所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所追求的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表明它是一种道德践履之学、内圣外王之学、安身 立命之学和人生智慧之学。 其中蕴含的大思想大智慧, 可以慰藉心灵、 涵养德性、 纯洁情感,为解决当代人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困惑提供智慧。 3.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1)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25、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我们既不能片面地讲厚 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我们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 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 人。 (2)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 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继承五四运动以 来的革命文化传统,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 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 气和底气。 (3)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

    26、发展。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 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 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4)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应 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 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 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对点训练 1.(20

    27、20 云南昆明模拟)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 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 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 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 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 ”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文学革命 B.提倡自由平等 C.弘扬传统文化 D.否定西方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关于传统文化态度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史实 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 而辜鸿铭认为 “不仅汉语中有关于 自 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 ,应该理解 为对传

    28、统文化的弘扬。故选 C。 答案 C 2.(2020 九师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不仅仅是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它本身就包含有 人的文化的、精神的、价值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国家的每一项决策,除 了需要考虑经济利益、进行技术论证外,还要考虑人文的因素,如文化、审美、 环境、 资源等等诸多因素,特别是现代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全球的 关注。这些问题的考虑和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就能够大显身手。西方后现代主义 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比如“天人合一”思 想所体现的“人的终极关怀”等等。 摘编自王周华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根据材料

    29、并结合所学知识, 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自行拟定一个论题, 并对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根据材料最后一句西方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东方文化, 特别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比如“天人合一”思想所体现的“人的终极关怀”等等, 可归纳出最为直接的论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某些现代化的因素。 答题过程 中,应史论结合,运用诸子百家思想、董仲舒新儒学及明末清初进步思潮等思想 中与现代文化中不谋而合之处进行举例并加以论述,最后进行综述、提升总结。 答案 示例 观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某些现代化的因素。 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谐”“民本”“无为”

    30、“法治” “天人合一”等思想 主张凸显了人文关怀,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孔子倡导“仁” ,和谐人际关 系,孟子强调“民贵君轻”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老子和庄子推崇无为而治,利 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提倡法治,这迎合了现代化建设中依法治国的需要;董 仲舒提出“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学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社会、自然的 协调发展的要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具有朴素的民本色彩,这与 现代化建设重视改善民生是不谋而合的。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某些积极因素,也是现代化建设的 重要方向之一。 【典例 1】 (2020 广东深圳一模)礼记 表记篇载:“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

    31、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 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据此,夏商周三代的思想意识( ) A.说明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不符合事实 B.传承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强调思想的连续性 C.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过于绝对化 D.决定了国家制度的设计 思想意识对制度设计有影响, 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明立意 本题以文献材料切入,从“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早期中 华文化的内容。 抓关键 “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体现了尊崇上天,爱护百姓(即“敬 天保民”)的思想,夏、商、周的记载中均提及,说明该思想在夏商周三代得到 传承。 排干扰 据材料“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

    32、事鬼敬神而远之”可知, 夏商周三代天命观念一直存在,只是释义有所不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由多种因 素引起的,依靠材料“事鬼神”的观念仅能缓解但是无法避免;国家制度的设计 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答案 B 【典例 2】 (2020 四川绵阳模拟)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倡导诚信 孔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激励人们奋勇向前 周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强调责任和担当 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诫子书 秤平、斗满、尺足 晋商信条 人是城邦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

    33、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美德即知识, 认识你自己, 未受 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 材料二 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管仲提出 奉天之命进行惩罚 “夫生法者, 君也。 宗法者, 臣也。 法于法者, 民也”,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 “法不阿贵”。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 强调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 ,凡义关伦常而现 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 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 等 12 篇,

    34、502 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 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 在唐律规定的重罪量刑上加重了处罚 据中华法文化等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一步 审设问 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教材基础知识;第(2)问, “根据材料”说明答案来自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 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 第(1)问,“解读”深层分析;第(2)问,“概括”扼要说明, “分析”概括归纳。

    35、限制词 第(1)问,时空限定中国古代与古代希腊城邦;内容限定文明 多样性。 第(2)问, 时空限定中国古代; 内容限定传统法文化。 核心词 第(1)问,解读。第(2)问,特点和原因。 第二步 读材料 提信息 第(1)问,据材料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和“秤平、斗满、尺足”可知诚实 守信,据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知自强不息,据材料一“常思奋 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可知爱国爱民,据材料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 勤俭节约,据材料一“人是城邦的动物”和“人是万物的尺度”可知重视人的价 值,据材料一“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可知 强调道德,尊崇理性。 第(2

    36、)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 是替天行罚”和“管仲提出夫生法者, 君也。 宗法者, 臣也。 法于法者, 民也, 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可知从重神权到重法治,据材料二“秦 朝法治轻罪重刑”可知法律严苛;据材料二“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 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 使用儒家经典 春 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可知引礼入法,礼 法结合;据材料二“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 12 篇,502 条,并确定自首减 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可知法律内容详实,体系完备,据材料二“地方郡县 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

    37、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可知司法不独 立(或行政司法合一);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 思考。 第三步 列要点 组答案 (1)解读: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内涵: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爱国爱民,勤俭节约; 古代希腊城邦精神的内涵:重视人的价值,强调道德,尊崇理性。中国古代民族 精神和古代希腊城邦精神各具特色,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本民族 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特点:从重神权到重法治;法律严苛,本质服从于君主专制;引礼入法,礼法 结合;成文法法律内容详实,体系完备;司法不独立(或行政司法合一)。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强化;宗法制、礼乐制 度、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注意事项

    本文(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2021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为本站会员(花好****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