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基础知识梳理(教师版)

    • 资源ID:177693       资源大小:6.46MB        全文页数: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基础知识梳理(教师版)

    1、 1 必修必修 3 3稳态与环境稳态与环境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梳理梳理 【清清单单 1】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 1. 体液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 1. 体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 ),主要由 血浆 、 组织液 和 淋巴 组成。 2. 内环境内环境 (1)体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 (2)内环境的概念:由 细胞外液 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浆 、 组织液 和 淋巴 通 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人体内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如: 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 大多数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细胞

    2、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或血浆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和组织液 (4)特别提醒 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膀胱、泪腺、汗腺等孔道中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外部环境,因而 汗液、泪液、尿液、消化液等虽在体内,但 不属于 (属于/不属于)内环境,也 不是 (是/不是)体液。 内环境是针对 多细胞 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 细胞外液的成细胞外液的成分分( (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 ) (1)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 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 蛋白质 。内环境的三种主要组成中 组织液 和

    3、淋巴 的成分最相近。 (2)属于内环境成分的物质 正常情况下,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存在的物质就属于内环境成分,包括: 消化或呼吸系统吸收的物质:如 O2、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代谢废物:如 水、CO2、尿素、尿酸、氨 等。 维生素、血浆蛋白 等。 细胞合成的分泌物:如 激素、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组织胺、纤维蛋白原 等。 (3)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物质 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 血红蛋白、呼吸酶、聚合酶、解旋酶 等。 分泌到人体外界环境的物质:如 消化酶、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 等。 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不能被吸收的物质:如 纤维素、麦芽糖 。 4.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

    4、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 (1)溶液渗透压 概念: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 水 的吸引力。 注: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液包括 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浆血液)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血浆 2 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 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 越高 ,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 ,溶液渗透压 越高 ;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 越低 ,对 水的吸引力 越小 ,溶液渗透压 越低 。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 、 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有明显优势的是 N

    5、a+ 和 Cl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 Na+ 和 Cl 。0.9%的生理盐水是血浆的 等渗 溶液。 组织水肿原因分析 组织液浓度 升高 或血浆、细胞内液浓 度 降低 ,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 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积累 增多, 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具体原因分析: (2)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 中性 ,pH 为 7.357.45 。 血浆 pH 之所以能保持 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 HCO3 、HPO 4 2 等离子有关。 调节血浆 pH 的物质: 缓冲 物质,如 H2CO3/NaHCO3(主要)、NaH2PO4/Na2HPO4等。 实例分析 a.当酸性物质(如乳酸)

    6、增加时 b.当碱性物质(如 Na2CO3)增加时 乳酸NaHCO3 乳酸钠H2CO3 Na2CO3H2CO3 2 NaHCO3 分解 过多的 由泌尿系统排出 H2OCO2(经呼吸系统排出) 由泌尿系统排出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为 37 左右。 5. 内环境内环境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体内细胞可以直接与 内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 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 (2)内环境与 外界环境 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 器官 、 系统 的参与,同时,细胞和

    7、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内环境与体内各器官、系统的联系 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 、 呼吸系统 、 循环系统 和 泌尿系统 ,器官 有 小肠、肺、肾脏、皮肤 。 营养物质 消化 系统 循环 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 代谢废物 内环境 循环 系统 泌尿 系统和 皮肤 。 O2 呼吸 系统 循环 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 CO2 内环境 循环 系统 呼吸 系统。 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 血浆 ;肌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 组织液 。 (4)葡萄糖与 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穿膜层数分析 葡萄糖至少穿过 7 层膜:小肠黏膜上皮( 2 层)进毛细血管( 2 层)出毛细血管( 2 层)

    8、组织细胞( 1 层)。 O2至少穿过 11 层膜:肺泡壁( 2 层)进毛细血管( 2 层)进红细胞( 1 层)出红细胞 减少 下降 增多 升高 增加 3 图 1-4 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 ( 1 层)出毛细血管( 2 层)组织细胞( 1 层)线粒体( 2 层)。 注: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小肠黏膜上皮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 【清单【清单 2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 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因素: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因素:外界 环境因素 、体内 细胞代谢 活动。随着外界 环境因素 的变化和 体内 细胞代谢 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 化学成

    9、分 和 理化性质 在不断发生变化。 2. 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稳态 (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 调节 作用,使各个 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 (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 化学成分 和 理化性质 都处于 动态平衡 中。 状态。 3.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稳态的基础:人体各 器官 、 系统 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 、 呼吸系统 、 循环系统 和 泌尿系统 。 思考: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并最终被肝脏组织细胞吸收,涉及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 、 循环系统 。 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 CO2最终

    10、排到体外,涉及的系统有: 循环系统 、 泌尿系统 。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会使人患 尿毒 症。 (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 稳态调节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 、 内分泌系统 和 免疫系统 。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有一定限度 的。当 外界环境 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 调节功能 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导致细胞 代谢紊乱 ,疾病发生。 4.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 血糖 含量和血液中的 含氧量 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充

    11、足的反应物。 (2)适宜的 温度 和 pH 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5.【实验】生物体维持【实验】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 自来水 、 缓冲液 、 生物材料 中加入 酸或碱 溶液引 起 pH 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 pH 性对 稳定的机制。 (2)实验结果与结论 曲线图:以 酸或碱的滴数 为横轴,以 pH 为纵轴,画出各次实验中 pH 变化的曲线。 4 传入、传出神经的判断: a.有神经节的是 传入神经 。 b.小入大出: 与较小一边相连的 是 传入神经 ,与较大一边

    12、 相连的是 传出神经 。 (3)实验结论 比较以上三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 缓冲液 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 含有 缓冲物质 ,因而能够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 【清单【清单 3 3】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 反射与反射弧反射与反射弧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概念:指在 中枢神经系统 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 内外环境 变化做出的 规律性 应答。 类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 后天形成 刺激 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中枢 大脑皮层 举例 归类:缩手反射、膝跳反射、谈虎色变、眨眼反射、

    13、吮吸反射、吃食物时分 泌唾液、望(谈)梅止渴、排尿反射、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 联系 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神经元:a.结构模式图 b.结构示意图(画图并标注文字) 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名称 组成 功能 结构被破坏 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接受刺激并产生 兴奋 无 感觉 无 效应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 传导兴奋:将兴奋由感受器传至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 对传入的信息 分析和综合 并产生 兴奋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 传导兴奋: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有 感觉 无 效应 效应器 由 传入神经末梢 和它所 支

    14、配的 肌肉或腺体 等组成 对内外刺激做出 规律性 反应 相互联系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 完整的 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 结构和功能 上 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注意:反射发生的条件:a.适宜强度的 刺激 ;b.反射弧结构和功能保持 完整 性。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神经纤维 感受器 效应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 突触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 神经组织 ) 或细胞受外界刺激后,由 相对静止 状态变为 显著活跃 状态的过程 5 注:神经细胞膜内、膜外 K 、Na浓度不一样, 膜内 K 浓度高,膜外 Na 浓度高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 单向 的:起点是 感受器 ,终

    15、点是 效应器 。 思考:a.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的。直接刺激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发生相 应的反应,这是不是反射? 不是 。 b.橡皮锤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有感觉但没反应,原因是 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 。 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 电信号 (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 神经纤维 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 叫 神经冲动 。 (2)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传导过程 静息时: 静息 电位 膜电位: 内负外正 形成原因:膜主要对 K 有通透性, K 外流(方式: 协助扩散 ) 兴奋时: 动作 电位 膜电位: 内正外负 形成原因:膜对 Na

    16、的通透性增加, Na 内流(方式: 协助扩散 ) 兴奋传导 兴奋部位: 内正外负 未兴奋部位: 内负外正 分析: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相同 ;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相反 。 传导形式: 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 传导方向: 双向 传导,速度 快 。 (3)在神经纤维上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原理:电流表的指针方向偏转取决于电荷的移动方向,而膜电位的变化是导致电荷移动的根本原因。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标出电极处膜内外电位,标出电流表指针方向,写出指针偏转方向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标出电极处膜内外电位,标出电流表指针方向,写出指针偏转次数和方向变化 刺激 电位差 电荷 移

    17、动 局部 电流 相近的未 形成 刺激 兴奋部位 电位变化,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 静息 电位 产生 + + - - 不偏 + + - - 右偏 + + - - 左偏 + + - - 2 次,先右后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次,先左后右 6 (4)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a 点之前静息电位:膜电位表现为 内负外正 , K 外流(方式: 协助扩散 )。 ac 段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后, Na 迅速大量内流(方式: 协助扩散 ),导致膜电位迅 速逆转,由 内负外正 变为 内正外负

    18、 。c 点为动作电位的 峰值 。 cd 段静息电位的恢复: K 迅速大量外流(方式: 协助扩散 ), 导致膜电位由 内正外负 变 为 内负外正 。 de 段恢复初静息水平:静息电位恢复后,Na -K泵吸 K 排 Na (方式: 主动运输 )。 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基础 突触 结构:突触是由 突触前膜 、 突出间隙 和 突触后膜 三部分构成的。结构模式图如下: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判断:内侧有突触小泡的是 突触前膜 ,没有的是 突触后膜 。 神经递质 位置 位于 突触前膜 内侧的 突触小泡 中 分类 兴奋 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如乙酰

    19、胆碱 抑制 性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保持静息电位,如甘氨酸 化学 本质 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 胺、氨基酸类(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等)、NO 等 作用 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兴奋 或 抑制 类型: 轴突细胞体 型(表示为: )、 轴突树突 型(表示为: ) 。 (2)兴奋的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 轴突 末梢 突触前膜 内侧的 突触小泡 释放神经递质(方式: 胞吐 )神经递 质扩散通过 突出间隙 神经递质与 突触后膜 上的特异性 受体 (化学本质: 糖蛋白 )结合 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兴奋 或 抑制 。 + + - - - - + + + +

    20、- - 不偏转 轴突 线粒体 能量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胞吐 突触前膜 突触小体 突出间隙 组织 突触后膜 细胞体 树突 突触小体 神经递质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出间隙 突触后膜 受体 7 递质移动方向: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胞吐 突触间隙 扩散 突触后膜 。 兴奋传递方向:一个神经元的 轴突 另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 或 树突 。 递质去向:被迅速分解而 灭活 或 被移走 。 突触上信号转化: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 突触前膜上信号转化: 电信号 化学信号 。 突触后膜上信号转化: 化学信号 电信号 。 (3)传递特点 方向: 单向 传递,速度 慢 。 原因: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

    21、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上 。 (4)在神经元之间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刺激 b 点:兴奋先到达 a 点,后到达 d 点。指针偏转 2 次, 方向 先左偏后右偏 。 刺激 c 点:兴奋只能到达 d 点,不能到达 a 点。指针偏转 1 次, 方向 右偏 。 注:图中突触上兴奋传递方向: 从左向右 (从左向右/从右向左)。 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功能 下丘脑:有 体温 调节中枢、 水平衡 的调节中枢,还与 生物节律 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 呼吸 中枢。 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 最高级中枢 。 小脑:有维持身体 平衡 的中枢

    22、。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 低级中枢 。 (2)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 分级 调节 一般来说,位于 脊髓 的低级中枢受 脑 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实例:排尿反射: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 ,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但婴 儿经常尿床,是因为排尿反射的低级(初级)中枢在 脊髓 ,高级中枢在 大脑 。 5. 人脑的高级功能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的功能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 感知 以及控制机体的 反射活动 外,还具有 语言 、 学习 、 记忆 和 思维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人脑的语言功能 语言 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

    23、类的 听、写、 读、说 。这些功能与 大脑皮层 某些特定的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 言语区 。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W 区受损,不能 写字 ;V 区受损, 不能 看懂文字 ;S 区受损,不能 讲话 ;H 区受损,不能 听懂话 。 注:听觉中枢受损,表现为 听不见别人讲话 ;视觉中枢受损,表现为 看不见 。 (3)学习和记忆 学习是 神经系统 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 行为 、 习惯 和 积累经验 的过程。 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 贮存 和 再现 。 a.短期记忆主要与 神经元的活动 及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 海马 的脑区有关。

    24、8 b.长期记忆可能与 新突触 的建立有关。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 神经递质 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 蛋白质 的合成。 思考: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三个结构中,与有关 生理功能相对相应的结构分别是 大脑 、 小脑 、 脑干 。 【清单【清单 4 4】通过激素的调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 促胰液素的发现促胰液素的发现(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 促胰液素 ) (1)沃泰默实验(重在理解) 实验假设:胰液的分泌受 神经 调节的控制。19 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 胃酸 刺激小肠的 神经 ,神经将兴奋传给 胰腺 ,使胰腺分泌 胰液 。 实验过程及分析 实验过程(填“分

    25、泌/不分泌”) 实验分析 a.稀盐酸 注入 小肠肠腔胰腺 分泌 胰液 b.稀盐酸 注入 血液胰腺 不分泌 胰液 c.稀盐酸 注入 小肠肠腔(去除神经,只留血管)胰腺 分泌 胰液 实验中用 稀盐酸 代替胃酸,刺激小肠 a 与 b、b 与 c 对照,说明刺激 小肠 时才能 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a 与 c 对照, 说明小肠内神 经的有无 不影响 (影响/不影响)胰液分泌 实验结论:将稀盐酸注入 小肠肠腔 内引起胰液分泌是一个十分顽固的 神经 反射。 实验评价:研究思路正确,但解释错误,坚持认为促进胰液分泌是一个神经反射过程。 (2)斯他林和贝利斯实验(重在理解) 假设:在 盐酸 的作用下, 小肠黏膜

    26、 产生了一种 化学物质 ,随血流到达 胰腺 ,引起胰 实验验证过程 液的分泌。 设置对照组:排出稀盐酸、小肠黏膜自身成分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稀盐酸 注入 同一条狗的静脉 结果 胰腺不分泌胰液 小肠黏膜 研磨 提取液 注入 同一条狗的静脉 结果 胰腺不分泌胰液 实验分析: 三组实验对照, 说明小肠产生了一种 化学物质 , 随血流到达 胰腺 , 引起胰液分泌。 实验结论:在 稀盐酸 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 促胰液素 ,引起胰液的分泌。 2. 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由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 分泌的 化学物质 进行的调节。 3.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内分泌腺 激

    27、素 化学本质 主要功能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TRH) 多肽 促进 垂体 合成并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 释放激素 促进 垂体 合成并分泌 促性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 促进 肾小管 、 集合管 对 水 的重吸收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TSH) 蛋白质 促进甲状腺的 生长发育 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 促进性腺的 生长发育 调节 性激素 的合成和分泌 生长激素 促进 生长发育 ,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碘氨基酸 衍生物 促进 生长发育 ;对 中枢神经系统 的发育 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 ; 提高(促进) 细胞代谢

    28、的速率,增加 产热 性 腺 睾丸(雄) 雄性激素 固醇 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激发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 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卵巢(雌) 雌性激素 稀盐酸 狗的小肠黏膜 混合、研磨 提取液 同一条狗的 静脉 胰液分泌 增加 注入 结果 9 胰 腺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升高 (升高/降低)血糖 胰岛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降低 (升高/降低)血糖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使血糖升高 提高(促进) 细胞代谢 的速率,增加 产热 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 特别提醒: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只能 注射,不能口

    29、服 ,因为 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效 ; 固醇类和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既能注射,也能口服 。 思考:幼年时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使人患 侏儒 症,若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人患 呆小 症。 人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表现为 食欲旺盛、身体消瘦,神经系统兴奋性高 。 给小蝌蚪饲喂 甲状腺 激素,可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发育成小型青蛙。 治疗糖尿病时,胰岛素只能 注射 ,不能 口服 ,因为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4. 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 口服会被蛋白酶分解而失效 。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来源 正常值 去路 食物中糖类 的消化吸收 血糖 ( 0.81.2 g/L) 氧化分解 生成 CO

    30、2和 H2O,释放能量 肝糖原 的分解 合成 肝糖原 和 肌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 的转化 转化为 脂肪 、 非必需氨基酸 等 (2)调节血糖的激素 激素名称 分泌部位 作用途径 作用效果 胰岛素 胰岛 B 细胞 抑制 肝糖原 分解和 非糖物质 转化为葡萄糖; 促进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降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 胰岛 A 细胞 促进 肝糖原 分解和 非糖物质 转化为葡萄糖 升高血糖 肾上腺素 肾上腺(髓质) 相互关系: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的作用相反,表现为 拮抗 作用。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相同,表现为 协同 作用。 知识拓展:胰腺: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其中含有能消

    31、化食物的 消化酶,如蛋白质酶等 。 内分泌部:分泌激素,如调节血糖的 胰岛素 和 胰高血糖素 。 思考:能否通过研磨胰腺的方法获得胰岛素?为什么? 不能,研磨破坏了细胞结构,胰岛素会被外分泌部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分解 。 (3)调节过程 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 调节,神经中枢在 下丘脑 。血糖调节中的反射活动均 为 非条件 反射。 胰岛 A(或 B)细胞可直接感知 血糖含量 的变化,也可接受有关 神经 的控制。而肾上腺只接受 有关 神经 的控制。 B 胰岛素 氧化分解 糖原 脂肪 肝糖原 非糖物质 A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肝糖原 非糖物质 10 胰高血糖素能 促进 (促进/抑制)胰岛 B

    32、 细胞活动,使胰岛素的分泌 增多 ; 胰岛素能 抑制 (促进/抑制)胰岛 A 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减少 。 思考:血糖调节中激素含量的变化 进食后,血糖含量 升高 ,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 胰岛素 。 饥饿时,血糖含量 降低 ,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主要是 胰高血糖素 。 (4)反馈调节 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 工作的效果 ,反过来又作为 信息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意义: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 维持稳态 具有重要意义。 5.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1)结构:A. 下丘脑 、B. 垂体 、C. 甲状腺 。 (2)物质(激素):a. 促甲状腺

    33、激素释放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 。 (3)作用:. 促进 、. 抑制 。(促进/抑制) (4)过程:甲. 分级 调节、乙. 反馈 调节。(分级/反馈) 下丘脑调节垂体活动,垂体又调节甲状腺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分级 调节。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会反过去影响 下丘脑 和 垂体 的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反馈 调节。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 抑制 作用增强,它 们的活动减弱,相应激素的分泌量 减少 ,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减少 。小动物的甲状腺被切 除后短期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 增多 ,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 增多 。 (5)甲状腺激素:

    34、作用:提高 细胞代谢 的速率,增加 产热 。 (5)甲状腺激素:靶细胞: 几乎体内所有细胞 。 (5)激素 a 的靶器官: 垂体 ;激素 b 的靶器官: 甲状腺 ; 【拓展训练】性激素分泌的调节 (1)结构:A. 下丘脑 、B. 垂体 。 (2)物质(激素):a.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性腺激素 、c. 性激素 。 (3)作用:. 促进 、. 抑制 。(促进/抑制) (4)过程:甲. 分级 调节、乙. 反馈 调节。(分级/反馈) 6. 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的特点 (1) 微量和高效 。激素是信息分子、有机分子,起 调节 作用。 (2)通过 体液 运输:内分泌腺 没有 (有/没有)导管

    35、,分泌的 激素 弥散 到体液中,随 血液 流到 全身 ,传递着各种信息。 (3)作用于 靶器官、靶细胞 。能被 特定激素 作用的器官、 细胞就是该激素的 靶器官、靶细胞 。只有靶器官、靶细胞上才 有该激素的特异性 受体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 灭活 ,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 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 动态平衡 。 激素种类 多 、量 极微 ,既不组成 细胞结构 ,又不提供 能量 ,也不起 催化 作用,而 是作为信息分子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 生理活动 发生变化。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酶、激素、神经递质、载体 11 几乎不排汗 鸡皮疙瘩 散热量减少 立毛肌 收缩 毛细血

    36、 管收缩 立毛肌 舒张 散热量增加 大量排汗 毛细血 管舒张 皮肤对寒冷的反应示意图 皮肤对炎热的反应示意图 (1) 酶 、 激素 具有高效性。 酶 、 激素 、 神经递质 、 载体 都具有专一性。 (2)能产激素的细胞 一定 能产生酶,能产酶的细胞 不一定 能产生激素。(一定/不一定) (3) 激素 、 神经递质 作为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而失效。 酶 具有催化 作用,在反应前后不变。 载体 具有运输作用。 【清单【清单 5 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激素 、 CO2 、H 等化学物质(调节因子)通过 体液 传送的方式

    37、对生命活动进行调 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 激素调节 。 2. 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 体液 调节;人和高等动物体内, 神经 调节和 体液 调 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但 神经 调节占主导地位。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项目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 体液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泛 比较长 4. 体温平衡调节体温平衡调节 (1)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 氧化放能 。 注: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氧化分解 有机物 ,释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 热能 形式散失

    38、,作为体 内热量的来源,小部分能量储存在直接能源物质 ATP 中,用于 各项生命活动 ) (2)体温平衡的原因:机体的 产热量 与 散热量 动态平衡。 产热途径:以 骨骼肌 和 肝脏 产热为多。 散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 汗液的蒸发 散热、皮肤内 毛细血管 的散热,其次还有 呼气 、 排尿 和 排便 等。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是 汗液蒸发 散热。 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产热少,散热也少。外界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环境温 度高时,产热少,散热也少。 (3)体温调节的结构基础 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温觉(即冷觉热觉)中枢: 大脑皮层 。 温度感受器:分为 冷觉 感

    39、受器和 温觉 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 (4)调节过程 12 温度感受器接受的适宜刺激为 温度 的变化,而不是“冷” “热”本身。 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 调节, 甲状腺激素 和 肾上腺素 的分泌量增加, 它们都能提高 细胞代谢 速率,增加产热,表现为 协同 作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 神经 调节。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增加 产热 和减少 散热 来调节体温;在炎热环境下,机体主要通过增加 散热 来调节体温。 体温调节中的反射活动均为 非条件 反射。 练习:写出寒冷环境中骨骼肌收缩的反射弧: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 神经骨骼肌 ,其效应器具体为 传出神经

    40、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骨骼肌 。 5. 水盐平衡调节水盐平衡调节 (1)水盐的来源与排出:从 饮食 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主要通过肾脏形成 尿液 排出一定的水 和无机盐。 (2)参与调节的激素 抗利尿激素(ADH) 合成分泌部位: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 释放部位: 垂体(后叶) 。 作用: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 (3)调节过程 水盐平衡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 调节。 渴觉中枢在 大脑皮层 ,水盐平衡调节的感受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都在 下丘脑 。 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 细胞外液渗透压 的变化。 提醒: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产生 兴奋 ,也能分泌 激素 。 练习:下丘脑分

    41、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请填写下表。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 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重吸收水量 排尿量 饮水多、盐分丢失多 少 降低 减少 增加 缺水、脱水、食物咸 多 提高 增加 减少 6.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 中枢神经系统 的调节。这种情况下, 体液 调节可以看做 升高 降低 下丘脑渗透压 高 低 大脑皮层 下丘脑 垂体后叶 抗利尿 多 少 肾小管、集合管 强 弱 多 少 少 多 13 神经 调节的一个环节。 (2) 内分泌腺 所分泌的 激素 也可以影响 神经系统 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

    42、激素缺乏 (如缺碘),就会影响 脑 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降低 ,分 泌过多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升高 。 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 神经 和 体液 的调节。 【清单【清单 6 6】免疫调节】免疫调节 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组成 2.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三道防线 (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 多 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 皮肤 、 黏膜 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 (如 溶菌酶 )和 吞噬细胞 。 (2)特异性

    43、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 特定 病原体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 免疫器官 和 免疫细胞 借助 血液 循环和 淋巴 循环组成的。 3. 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抗原: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 特异性免疫 反应的物质, 如病毒、 细菌等病原体及其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 特异性免疫包括 体液 免疫和 细胞 免疫。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众多的 淋巴细胞 。 (1)体液免疫:病原体存在于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中时,发挥 体液 免疫。 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体并不能杀灭抗原,只是抑制病原体的 繁殖 或对人体细胞的 黏附 ; 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 沉

    44、淀 或 细胞集团 ,进而被 吞噬细胞 吞噬消化。 抗体:由 浆细胞 (细胞)产生,合成场所是 核糖体 (细胞器),化学本质为 蛋白质 ,基本 组成单位是 氨基酸 。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 与其产生、 运输、 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线粒体 。主要分布在 血清 中,其次 组织液 、 淋巴 和 外分泌液 中也有。 (2) 细胞免疫: 病原体(病毒、 结核杆菌、 麻风杆菌)侵入到宿主细胞(靶细胞)内时, 发挥 细胞 免疫。 生成 成熟 集中分布 免疫作用 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其他细胞 免疫作用 抗体 淋巴因子 溶菌酶 胸腺 骨髓 二次 吞噬 T B 淋巴

    45、因子 记忆 B 细胞 二次 浆细胞 抗原 二次 淋巴因子 吞噬 T 二次 效应 T 细胞 靶细胞 记忆 T 细胞 14 效应 T 细胞并不能杀灭抗原,只是与 宿主细胞 密切接触,使靶细胞 裂解死亡 ,释放到体液中的 抗原最终需要由 体液 免疫来清除, 即释放的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进而被 吞噬细胞 吞噬消化。 归纳:归纳: 主要靠产生抗体进行的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 体液 免疫。 靠效应 T 细胞攻击靶细胞 使之裂解死亡释放抗原的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 细胞 免疫。 吞噬细胞可参与第 二 道防线( 非特异性 免疫)和第 三 道防线( 特异性 免疫)。 如果病原 体被吞噬细胞直接吞噬消化,则属于第 二 道防线( 非特异性 免疫)。 T 细胞可参与 体液 免疫和 细胞 免疫,但作用不同:在体液免疫中,T 细胞 呈递 大多数抗 原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基础知识梳理(教师版))为本站会员(争先)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