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年高二政治学考复习必备知识整理

    • 资源ID:176294       资源大小:116.23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年高二政治学考复习必备知识整理

    1、2021 年高二年级学考复习必备知识(政治)年高二年级学考复习必备知识(政治) 必修必修 1 1经济生活经济生活 1.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 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3.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观念上的) 、流通手段(现实的) 。 4. 经济往来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5. 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6. 通货膨胀的表现:纸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经济过热。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 的表现: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衰退。实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7. 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

    2、支付手段。 汇率的含义: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8. 人民币汇率上升(人民币升值)利于该国进口,不利于该国出口。利于该国对外投资、出国旅游、购物、 留学、偿还外债。 9. 假设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为 x%,则现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前商品价值量/(1+x%) 10. 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1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 础,实行等价交换;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2. 商品的价值量与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成反比。 13.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 少对它的购买;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高档耐用品的 影响比较大。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 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14.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15.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 和前提;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

    4、费水平与收入差距有关;物价、消费心理等也影响消 费。 16. 四种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17. 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8. 绿色消费的主旨: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 。核心:可持续消费。 19.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 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主要表 现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 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

    5、,往往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0.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 21.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2.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23.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基本经济制度。 25.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26.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7.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

    6、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 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28.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29. 公有制在主体地位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 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0. 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利润。 31. 企业如何经营成功: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 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公司要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32.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劳 动者要树立正

    7、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33. 劳动者享有权利的前提和基础:自觉履行劳动者义务,维权的重要保证: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34. 商业银行的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主体业务) ;结算业务(营利的主要来源) 35. 股票、债券、商业保险: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 券,并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36.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37.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 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

    8、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 的保证。 39. 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财政。 40. 财政的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 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41. 经济过热,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经济建设支出,增加税收)紧缩性货币政策(上调利率) 。经济增 长滞缓,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下调利率) 。 42.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因素)和分配政策。 43. 财

    9、政支出形成社会总需求。 44. 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违反税法的 行为:偷税(以欺骗、隐瞒手段不缴或少缴)、欠税、骗税(用欺骗手段获得税收优惠) 、抗税。 45. 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个人所得税。 46. 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增值税。 47. 资源配置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 48.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49. 看得见的手:国家宏观调控。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 50.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价格、供求、竞争。 51.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

    10、端。 52. 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以 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54.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5.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56. 宏观调控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57. 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党的基本路线。 58. 二 0 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 0 三五,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 59.

    11、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60. 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61.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62.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63.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64.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65.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66.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67.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68.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12、69.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7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71.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载体:跨国公司。实质:是以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72. 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非歧视原则。 73.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74. 对外开放战略: “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75. 对外开放的根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必修必修 2 2政治生活政治生活 1. 我国的国体(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 人民民主的特点:最广泛、

    13、最真实、最管用。 3.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职能。 4.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5. 公民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 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7.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8. 四种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9. 影响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

    14、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等具体来确定; 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10. 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11. 民主决策的意义: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 体现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 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12. 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13. 村民自治的基础,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自己选举当家人 。 14. 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15、 15. 监督权的主体:公民。对象: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16. 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 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特点: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一头连着国家机关,一头连着人民群众。舆论 监督制度 透明度高、威力大、时效快、影响广。 17.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 (1)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 (2)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18. 公民如何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 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 (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

    16、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19.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0. 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作 用:管理和服务。 21.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2. 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 23.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4. 政府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25. 贯彻依法治

    17、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政府依法行政 26. 坚持依法行政的意义: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提 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7. 有效制约和监督全的的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28. 区别有权威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 29.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我国的执政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 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

    18、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3. 怎样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维 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 调各方。 34. 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5.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

    19、6.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7. 我国的权力机关:人大(包括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 38. 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人大代表的义务:协助宪法和法 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 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39. 我国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 我国的行政机关:政府。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司法机关:法院(审判机关)和检察院(法 律监督机关) 。 4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基石:人民代表大会。 42.

    20、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3.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4. 多党合作制的基本内容: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二者 是亲密友党;首要前提和制度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政协。 45. 人民政协的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协商民主的专门协商机构。 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 三大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6. 我国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

    21、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7.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48.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5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 发展。 51.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 原则;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2. 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

    22、会主义制度。 53. 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54. 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55.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56. 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57. 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58.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59.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而利益对立则是引

    23、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 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0. 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61. 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南北发展不平衡。 62. 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63. 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64. 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65.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66. 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67. 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的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

    24、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68. 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基 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必修必修 3 3文化生活文化生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 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 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

    25、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3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经济和科技实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表现: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 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5优秀文化如何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7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8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也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节日是一个民 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示

    26、,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 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9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10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 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1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12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13大众传媒的特点: 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

    27、益显示出文化传递、 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出现的标志:印刷术的推广。 14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 民族性。 15传统文化继承性表现: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传统文化 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16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 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18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社会制度

    28、的更替。 科学技术的进步。 思想运动;教育。 (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19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根基:对传统文 化的批判继承。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20文化创新的作用(意义)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 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 重要保证。 21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2文化创新的途径(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 陈出新;面向世

    29、界、博采众长。 23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4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5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6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中华 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27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原因:中华民族特有的包容性。 28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 29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0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见证。 3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

    30、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2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 3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 神、伟大的梦想精神。 34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3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36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 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37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 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31、;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38文化生活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39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40落后文化: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41我国的主导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2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43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 44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45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32、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4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4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4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 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50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关键是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 51共产党人的政治灵

    33、魂: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 必修必修 4 4: 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 1.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 导。 5.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何者为本原、有无同 一性。 6. 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对子:唯物

    34、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 形而上学。 7.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 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8.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划分标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凡 认为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的,就是可知论;否认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就是不可知论。 9.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10.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 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11.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

    3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12.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发表。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 巨大进步。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5.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 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

    36、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8. 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0.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21.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物质性。 22.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2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3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24. 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 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25.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形式是主观的, 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6. 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生理基础:人脑。 27. 意识活动的特点: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28.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29.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 历史性。 30. 人类最

    38、基本的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31. 认识的根本目的: 实践。 根本任务: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2. 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33.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34.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5. 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6.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37. 联系的根本内容、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 点。 38.

    39、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9.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40. 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41. 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2. 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3.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44.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

    40、和变革的先导。 45.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是否承认矛盾,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6.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7.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两大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48. 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的规律。 49.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50. 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无产阶

    41、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 51.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对 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看:贡献。 52. 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 ;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 53. 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 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54.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因人而异,角度不同、立场不同) 55. 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坚持真理

    42、,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站 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6. 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57. 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58.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客观条件) 。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 强拼搏,自强不息。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59.

    43、 常见的唯物论观点:常见的唯物论观点: 物质决定意识,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规律是客观的,要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60. 常见的认识论观点:常见的认识论观点: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61.61. 常见的辩证法观点:常见的辩证法观点: (1 1)联系:)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44、树立全局观念, 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重视部分,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 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 2)发展:)发展: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3)矛盾:)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 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矛

    45、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 4)创新:)创新: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是“扬弃” ,即既克服 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62. 常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常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历史发展的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A.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B.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正 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

    46、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63. 哲学生活问答题要点:哲学生活问答题要点: 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世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 矛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 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年高二政治学考复习必备知识整理)为本站会员(争先)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