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整理

    • 资源ID:169403       资源大小:203.70KB        全文页数:5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整理

    1、 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疏理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疏理 专题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第一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标提示: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前提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前提示)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以血源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二. .夏、商政治制度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夏启时期,政治权力由“传贤”到“传子” ,王位世袭制取代

    2、了禅让制, “家 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法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三三. .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含义: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 国的制度。即“封建” “封邦建国” (2)受封者的义务和权利: 义务:定期朝见和贡献财物 定期朝并提供贡军赋和力役,随从作战 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3)特点:从分封对象上看,以同姓亲族为主体;从地域分布看,同姓亲族的封地多 2

    3、 在富庶地或战略要地;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4)评价:积极:扩大了疆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保证周政治文化的稳定和延 续。消极: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 削弱。 2.西周宗法制 (1)含义: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确定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特点),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 是家与国的统一。 (4)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对后

    4、世的影响: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 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自主意识 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方 面的外在表现。 【总结】宗法制的要点掌握 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三个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四个观念: “亲亲尊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男尊女卑” “裙带关 系、荫庇心态” 3 第二课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考纲要求

    5、:秦中央集权的形成 课标提示;知道“始皇帝” 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了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及影响。 一一. .秦的统一秦的统一 1.统一六国:公元前 221 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疆域; (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 “直道” 。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二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地方行政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 (1)内容:最高地方行政机构:郡 长官有郡守、郡尉、郡监(或监御史)等。 郡的下级机构

    6、:县、 道、乡、里(行政) 、亭(治安、公文传递)等。 (2)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皆由中央调动任免,不得世袭。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皇帝制度:首创皇帝制度,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称号:始皇帝,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 (皇帝独尊) 。 总揽政治、 经济、 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权至上) 。 皇位终身且世袭 (皇位世袭) 3.中央行政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太尉:主管军事。 诸卿:丞相

    7、之下,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职能部门 4 特点: 分工明确,家国同治,皇帝总揽,公卿朝议,减少失误。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1)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 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2)消极作用: 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 义和秦的速亡。 (3)后世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的基本格局。 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 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

    8、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 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3)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 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1、 形成的原因: (1)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的需要。 (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上:法家思想的奠基。 (4)实践上:商鞅变法提

    9、供了成功的经验。 2、两大矛盾: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3、三大趋势: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 削弱; (3)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4、影响:见前面 5 第三课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考纲要求: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提示:列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法令出一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1、创立:秦始皇 2、特点: (1)皇权至上; (2)皇权独尊; (3)皇位世袭。 3、评价: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影响国

    10、家政治决策的合理 性。 二二. .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 1、演变原因: (1)防范宰相专权(2)加强统治(3)提高行政效率 (4)减轻宰相政务负担,弥补才干不足。 2、措施: (1)汉朝: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 丞相等外朝权力。 (2)唐朝:三省六部制 (隋朝开创、唐朝完善;运行:中书 门下 尚书) 内容: 中书省(决策) :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核) :下设政事堂(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 尚书省(执行) :下设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注:政事堂: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

    11、员, 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分散;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 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作用: a.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 强了君权;b.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c.是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重大创造,被此后历朝基本沿袭,影响深远。 (3)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相权。 6 三、汉到元监察制度演变:三、汉到元监察制度演变: 1、概况;(1)秦代: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 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地方:监御史。

    12、(2)西汉: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设刺史 以后历朝: 设御史台、 都察院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唐代御史台宋代提点刑狱司等。 2、作用: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察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局限:专制 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四、选官制度的变化:四、选官制度的变化: 从先秦到明清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1、两汉:察举制(汉武帝始创) (1)实施情况:武帝即位,诏令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文优异又有议政 能力的人 (举孝、廉),六年之后,下诏策贤良。 (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举荐给中央予以任用,即由

    13、下而上推荐人才) (2)选官的依据:才能(孝廉、贤良) (3)局限: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又称九品官人法) (1)简介: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置品评官“中正”,对当地人物进行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 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等级称为授官的依据。由于品评官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门第高低成为做官的主要依据。 (2)选官的依据:门第高低 (3)局限:导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隋唐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1)原因: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实 行。 (2)过程

    14、:隋创立;唐完善;宋发展;明清八股取士衰落;1905结束 7 (3)选官依据:考试成绩 (4)评价: 积极: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保证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 化素质;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 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 五五. .汉到元地方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行政制度的演变: 1、汉朝: (1)汉初(汉高祖刘邦) :郡国并行制 即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 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 郡国并行制。 但带来了“王国问题”: 地方诸侯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 “七国之乱” ) (2)汉武帝:颁

    15、布“推恩令” 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王国问题,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 使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封国名存实亡,中央集权得到 加强。 2、元朝:行省制(全称: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1)原因:元朝国土辽阔,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对地域辽阔国 家的管理。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2)内容: 在地方设十大行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机构,行省以下为路、府、州、县; 中书省直辖”腹里”;(大都附近的地区,即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 宣政院管辖范围: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同时管全国佛教。 (3)职权:民事报中书省,军务报枢密院

    16、;无改税调军权 定期觐见述职。 (4)意义(作用) :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8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四课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纲要求;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内阁制的设置:一、明朝内阁制的设置: 1、背景: 明太祖废除丞相,直辖六部,亲理的政务繁多。 2、形成过程: (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 ( 2 ) 明 成 祖 朱 棣 选 拔 翰 林 院 官 员 为 殿 阁 大 学 士 , 入 值 宫 内 的 文 渊 阁 , 随侍皇帝,开始参与

    17、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产生。 (3)后来地位提升:大学士取得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位居六部之 上。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3、性质和权限: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概念辨析 】 “宰相制”与“内阁制” (1)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 用。 (2)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帝无制约能力。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帝挑选满汉亲信官员入宫内军机房(处)值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18、。 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2、职能转变:由帮办军务,到总揽军国大事 3、特点: (1)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2)速:办事效率高(3)密: 保密性强, (4)专: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9 4、影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易错点】中国明朝内阁与英国近代内阁的不同 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实际的权力,一切听命于皇帝,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英国近代内阁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掌握国家的实际权力。 专题二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考纲要求:1840 年至 1900 年间列强入侵与中

    19、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提示:列举 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 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第一课第一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一. 1840. 1840- -1900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 1、军事侵略: 时间 名称 条约 影响 1840-1842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等 开始两半(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 北京条约等 两半加深 1883-1885 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两半进一步加深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两半大大加深 190

    2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两半完全形成 军事侵略 政治侵略 国门洞开 瓜分狂潮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近代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列 强 入 侵 10 2、领土侵略: (1)割占土地:英国:1842 年 据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等 俄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侵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日本:据 1895 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等 (2)变相侵占: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租地居住权,导致通商口岸城市中出现 租界1895 年甲午战后,列强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狂潮 3、经济侵略:走私鸦片、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办洋行、银行、工厂、铁路、 矿山等)政治贷款、勒索

    21、赔款等,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其他事例: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1899 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列强开放在华的势力范围)27 页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教材见 24-25 页 5、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1) 政治上, 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 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引发中国人民不断地抗争 和探索。 (2)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破坏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 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也刺激中国资本主

    22、义 产生。 (3)思想文化上,冲击中国的旧思想旧制度,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中国近现代 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二、瓜分狂潮的过程及其危害瓜分狂潮的过程及其危害 1、 过程: (1)开端:三国干涉还辽 (2)概况:19 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简表(结合教材 26 页“势力范围”示意图学习) 国别 强占的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11 俄国 旅顺口和大连湾 长城经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和云南 英国 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云南、广东 日本 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3) 危害:中华民族陷于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三三、瓜分狂潮被中断瓜分狂潮被中断

    23、美国提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门户开放”政策政策 1、“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原因 (1)当列强在华争划势力范围时,已跃居世界一等工业强国的美国正忙于美西战争, 无暇顾及中国。 (2)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后,美国也想染指中国的港湾,但它的军事力量还不 能与其他列强抗衡。 (3)出于美国工商界拥有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 2、目的:是企图用“机会均等”的手段,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 商品的自由开放,从而为美国利用其经济优势与其他列强争夺创造条件。 3、 主要内容:见教材 27 页“学习思考” 4、 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 管体系”

    24、。 5、影响:(1)“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此后,美国在 列强对华侵略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它开始更积极地谋取侵略中国的霸权地位。 (2)“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列强在中国空前激烈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 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升华: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基本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了列强侵华的目的。 (1)两次鸦片战争是以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商品输 出的愿望。 12 (2)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实现征韩侵华而挑起的战争,目的是扩大资本输出,反映了帝国主 义时期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则以镇压义和

    25、团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 2、列强的侵华呈逐步升级的趋势。 (1)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 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2)从战争的规模来看,波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3)从侵华的方式、手段来看,经历了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从武装侵略到控 制清政府“以华制华”的变化。 (4)从影响来看,列强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逐步增多,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 第二课第二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一、18401840- -19001900 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

    26、来侵略斗争: 1、广州三元里抗英(1841 年) 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 年) 经过:(1)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 (2)曾纪泽谈判从沙俄收回伊犁(3)新疆建省 3、黄海海战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1895 年) 4、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1898-1900 年) (1)意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中国军民抗御外敌,是列强未能把中 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2)特点: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以神道为武器,有浓厚迷信色彩 具有盲目排外色彩 爱国与扶清没有明确区分等 【概念阐释】客观认识“扶清灭洋”口号 13 (1)具有

    27、爱国性: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 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排外性质。 【归纳】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归纳】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两大战场:军队的反侵略斗争;民众的反侵略斗争 三种方式:人民自发斗争;军队有组织的抗击侵略者;军队与人民群众相互配合。 第三课第三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伟大的抗日战争 考纲要求: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课标提示:列举侵华日军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 性, 探讨抗日

    28、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1)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蓄谋已久) 。1927 年,日本在东方会议 上确定了 “征服满蒙”的武装侵略方针。 (根本原因) (2)19291933 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直接原因) (3)日本政府趁当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之机,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2、侵华日军的罪行。 (1)攻城夺地: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东北地区 1937 年七七和八一三事变后,全面侵华,侵占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地区 (2)荼毒生灵:屠杀战俘与和平居民:

    29、1937 年 12 月南京大屠杀 违背国际公法,研制和使用细菌和化学武器,用活人作细菌实验 (3)扶植傀儡: “以华制华”建立伪满洲国和南京伪国民政府等傀儡政权 (4)经济掠夺: “以战养战”抢占耕地、粮食、厂矿交通、银行货币、劳动力等 (5)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实行民族同化政策 14 二、局部抗战(二、局部抗战(1931193119371937)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中国共产党: (1) “九一八”事变后发表宣言(2)1935 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 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1935 年 12 月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30、 线的方针。 (4)在东北,中共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核心力量 2、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 3、国民党爱国官兵 (1)淞沪抗战:1932 年 十九路军 蔡廷锴,蒋光鼐 (2)长城抗战:1933 年 安德馨,宋哲元 (3)多伦抗战: 1933.5 冯玉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4)西安事变: 1936.12.12 张学良、杨虎城 意义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 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工商学各界: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拒收日钞要求政府对日经济绝 交;一二九运动 1935.12 北平 三、全民族抗战三、全

    31、民族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建立过程 日本侵华(9.18 事变;华北事变)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方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后,中共递交国共合作宣言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宣言” 15 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 标志:1937 年 9 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2、两个战场协同作战 (1)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总结几次会战及其结果) 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 代表战役:防御阶段的淞沪、太原、徐州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 、 相持阶段的枣宜会战 历史地位:抗战初期

    32、在正面战场积极组织会战,是抵抗日军进攻的主力,粉碎了日 军速决战计划. 在相持阶段虽消极抗战,但牵制了日军很大兵力,配合了敌后战场作战, 坚持到抗日最后胜利。 (2)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代表战役:1940 年百团大战 特点: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洛川会议制定) ;开展游击战争;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 据地。 历史地位:使日军无法巩固占领区,牵制日军正面进攻,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 作战;在相持阶段逐渐发展为抗日的主战场 (3) 各少数民族建立抗日武装,以各种形式支持抗战(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 队) (4) 海外华侨:踊跃捐献财物和回国参战 总结 抗日战场时期两个战场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 区别 正

    33、面战场 敌后战场 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16 3、抗日战争的意义及胜利原因: (1)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重要因素) 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2)意义:国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是中国人民反对帝 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洗雪耻辱,为民主革命在全国 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专题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

    34、的民主革命 考纲要求:1、1840 年至 1900 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和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 4、新民主主义革命 课标提示: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 性。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胜利的意义。 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的过程及意义;中共成立的意义。 依靠的武装力量 国民政府的正规军 八路军、新四军、民兵等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域 敌人的后方 作战规模和方式 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 战 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 作用, 是抗

    35、战的主战场; 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 主战场 17 4、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解放战争的进程及胜利的意义。 第一课第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一、兴起原因:一、兴起原因: 1、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和剥削(阶级矛盾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3、自然灾害严重 4、主观原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和发动民众起义 二、经过:二、经过: 1、爆发:1851 年,金田起义; 2、建制: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 1853 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4、全盛:18531856,北伐、西征、天京突围(东征) 。 5、转折:1856

    36、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 年:天京陷落、运动失败。 三、革命纲领三、革命纲领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颁布时间 1853 1859 背景 天平天国强盛时期 天平天国衰落时期 主要内容 (1)土地:以户为单位,不论男 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2)财产:每户留足口粮,其余 产品归国库。 (1)政治上学习西方,主张中央集权,依法 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3)外交上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4)文化教育上主张兴办学馆,建立医院, 设立社会福利机构等。 18 群众基础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不被农民阶级理解和接受 评价 (1) 反映了农民

    37、要求获得土地的 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 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体现了空想思想,严重脱离 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 资本主义的设想。 (2)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及失败原因:四、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及失败原因: 1、评价;(1)性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2)积极作用:沉重打击了清朝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3)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 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责任。 2、败因: (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教训:农

    38、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的知道,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 命的重任。 【升华】 :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怎样的时代新特点? (1) 在反封建的同时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2) 主张学习西方,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3) 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双半社会。 (4) 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第二课第二课 辛辛亥革命亥革命 一、背景一、背景 1、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19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同盟会的成立。 5、军事基础: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39、6、保路运动提供有利时机。 二二. .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 1、1894 年 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2、1905 年 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1911 年 4 月 黄花岗起义, 5 月 保路运动兴起 10 月 武昌起义 11 月 十几省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崩溃 12 月 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4、1912 年 1 月 中华民国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和民国 纪年 2 月 清帝退位 3 月 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 ,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 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 (1)直接目的:防范袁世

    40、凯专制独裁 (2)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2、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民的各项自由和政治权利 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3、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 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巧记】一个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两大影响: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 和制。 20 三项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四四.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

    41、: (1)政治:推翻清朝、结束帝制、建立共和,人民获权(详记见教材 53 页) 。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对外: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第三课第三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民主革命:即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革命,这是由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以五四运动为界,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 命两个阶段。 一、一、五四运动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外交的失败 2、经过: 民主 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42、辛亥革命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 土地革命 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 导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 封 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均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性质。农阶和资阶自身的局限性, 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国民革命 21 时间 中心 主力 参加阶层 斗争方式 5 月 北京 学生 爱国知识分子 示威游行、罢课等 6 月 上海 工人 学生、工人、商人等 罢课罢工罢市等 3、初步成果: (1)军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 3 个“卖国贼”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 五四运动的影响: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2)使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深

    43、入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 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 【升华】 :五四运动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表现在哪里? (1)领导阶级:无产阶级领导,这是以前的中国革命中所没有的。 (2)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以前指导中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 相比,是全新的,是最革命的,是最科学的。 (3)群众基础: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参加的有学生、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为革命力量的团结作了一次成功的准备和预演。 (4)革命前途:此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要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领导 阶级的局限性, 革命失败。 无产阶级领导

    44、新民主主义革命, 是要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社会, 革命在经过艰难曲折后走向胜利。 (5)历史时代:由于它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也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 部分,客观上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二、中国共产党成立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1) 、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22 (3)、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 (4)、组织基础: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成立: (1)中共一大规定党的内容: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确定中 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2)意义:适应

    45、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使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3)中共二大制订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详见 教材 55 页 三、1924-1927 年 国民大革命 1、革命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1)原因:中共方面:吸收第一次工运高潮失败的教训 国民党方面:孙中山受到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同意党内合作的方式 (2)建立的标志: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国民大革命的经过: (1)国民大革命兴起标志: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 合作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1926 年:北伐战争胜利进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3)1927 年:蒋介石

    46、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事变,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失败 3、国民大革命的意义:性质: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 的人民大革命。它动摇了沉重打击了。 4、败因;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 权。 5、教训:中共必须掌握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四、1927-1937 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农村包围城市” (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 1、1927 年 发动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总方针 23 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毛泽东领导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1930 年-

    47、1934 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 3、1931 年 11 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 4、1934-1936 年 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教材 58 页图) 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结束左倾,肯定毛泽东正确主张,确立“毛核心” ,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重大问题,由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五、1946-1949 年 人民解放战争 1、1946 年夏: 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1947 年: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 3、1948 年 9 月-1949 年初:战略决战: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军主力 基本被消灭 4、1949 年 4 月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5、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1)人民得翻身,民族终独立 (2)结束两


    注意事项

    本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册知识点整理)为本站会员(理想)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