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 资源ID:162801       资源大小:67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1、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 9 9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人 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风俗淳朴, 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 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 乐的世外桃源, 那里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 人人安居乐业, 自由安乐, 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 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 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

    2、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 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当 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 实的思想反映。 4 【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 仿佛若有光, 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 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 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渔人(侧面烘托)

    3、:村中人杀鸡作食,皆 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 作用是什么? 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 传奇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 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 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10小石潭记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

    4、 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 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发现小潭“心乐之” ,愉悦的心情。观鱼时 “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 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 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 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 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

    5、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能说 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 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 ,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 相乐” ,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 的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 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中可以看出。 4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

    6、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及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 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_这里用了 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 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全石以为底。皆若空 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全石、游鱼、阳光、影子) 7文中写潭

    7、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佁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文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 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11核舟记核舟记 课文分析 1 “核舟”的精湛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体积小, 刻的东西多, 刻得极为精致, 人和物各具情态, 有意境。 2核舟介绍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3文章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 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 窗又竟然可以打开、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 又刻有苏轼赤壁

    8、赋 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 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游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4 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内容。 口技 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 ”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 相同。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5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 为了和核舟“大苏泛赤壁”的雕刻主题相吻合,使作品有一定的 意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1 12 2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 【理解记忆】 1 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

    9、的姑娘,关雎 一诗中的 “窈 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 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 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 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121 庄子二则 庄子二则 ( (一一)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 课文分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 ,后来为什么又写鸟?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 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

    10、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时气势壮美。 _从体大、 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 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 “不知其 几千里也”言其形, “若垂天之云”言其翼, “北冥” “南冥” “九万里” 言其活动天地, 极言鲲鹏形体之大、 变化之神奇、 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 万里。 ”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 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 “击” “抟”等字传

    11、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 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 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 它们的活动都是有 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 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 蓝, 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 鹏鸟和人们一样, 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 (二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上 课文分

    12、析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 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 ,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 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 “从容出 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 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_(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 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

    13、的表 达效果。 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 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 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 重在对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 重观赏, 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 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 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2222 礼记二则 礼记二则 ( (一一)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 课文分析 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 得成

    14、功。 3 “教”与“学”的关系如何?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 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 学记 乐记 中庸 大学等四 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 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 “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 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 , 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 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 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 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

    15、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 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 “我你” 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 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 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 历谈) 8 “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 在教学意义上, “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 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 展、共同进步。 ( (二二)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 课文分析 1文学常识。 (1)选自礼

    16、记 ,儒家经典之一。 (2)“四书” :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 (3)“五经” :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 2 “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 领性说明。 “大道” , 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这一句是总括, 以下三句是分述。 “天下为公” ,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 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 ,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 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 , “贤”指品德高尚, “能”指才干出众 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 。 “讲信修睦” ,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 讲求诚

    17、信以消除欺诈, 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 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3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说 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 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意 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又特别提到, 对 “矜、 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 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 ,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 作; “有归” ,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

    18、妇 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 质生活说的。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这是 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 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不会将它据为己有; “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 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 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 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4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 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 “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

    19、 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 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 非常鼓舞人心。 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 “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 解和认识?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 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 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 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20、(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 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 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 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 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 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 ,同时又高于 “五帝之世” 。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21、。 ”这 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 居乐业的句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11 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 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 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 孤独。 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 社会吗? 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 中存在太

    22、多自私自利, 尔虞我诈。 (言之有理即可)_示例二: 会实现。 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1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 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 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 的“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男 有分,女有归” 。从“设酒杀鸡作食” “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 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 。 2323马说马说 课文分析 1主题:通篇用

    23、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 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 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 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 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 。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 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 3 “千里马” “伯乐”

    24、 “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 马者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 “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安求其能千里 也” ,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 “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 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是马 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 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5全文“不”字的理解: 叹无人识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5、 :没有“伯乐” , 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 “不以千里称也” :道出了千里马遭遇 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悲无力使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与常马等不可 得” :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 强烈的谴责。 愤庸人误才。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 ,愚昧, 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 ,对食马者的 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 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6理解式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

    26、有千里马。 (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 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 (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424唐诗唐诗二首二首 【理解记忆】 1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 “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 四海赤子寒飕飕。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 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27、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 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 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 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 昏黑。 6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8、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受冻死亦足! 8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句、表现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美 好心愿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下寒士俱欢颜! 11

    2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的博大胸怀、济世情怀和 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在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 一诗中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的呼喊。 1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 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1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 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 燥

    30、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二二) )卖炭翁卖炭翁 白居易白居易 【理解记忆】 1反映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然而钱 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与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的句子是: “半匹 红纱一丈绫” ,这句诗反映了宫市的霸道不公。 2 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 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宫使驱将惜不得” 中的 “惜不得” 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 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 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 击。


    注意事项

    本文(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整理)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