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课件(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 资源ID:157250       资源大小:1.41MB        全文页数:62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课件(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1、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 刺作品的阅读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 号粒民,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因 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 故又称“秦淮寓客”。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 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 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等。 作者名片 吴敬梓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 代。当时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不过 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丝希望,表面的 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乾隆年间 ,清朝统治者在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 狱,设博学鸿词科以做诱饵,开科举以牢笼士

    2、人 ,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 创作背景 在众多举措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许 多知识分子因此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卑鄙无 耻的市侩之人。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 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 的手法,对这些丑恶之事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 的批判。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 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作品通过 描绘士林“群丑图”,展现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 的毒害,清楚表明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 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 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 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

    3、刺小说。本 书主要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 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小说并没有 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 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 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主要内容 全书五十六回,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 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 图;第五十六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 尾呼应,浑然一体。从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是书 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明宪宗成 化(1465-1487)末年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 )为止,一百多年间几代士人风格迥异的命运遭 际。 这一部分又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第 二回起

    4、至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贯索”下的 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 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 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 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 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第二部分 , 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理想 人物。作者着重写了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 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 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 贤的形象。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那帮维 持文运的“星君”消散之后,剩下的只是一派荒凉和 寂寥,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惟有几

    5、 个市井奇人,勉力维持,也只能算是前贤余音罢 了。 王冕: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 了改编。他出身农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 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 交,淡泊名利。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 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 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 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 ,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主要人物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 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 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 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 去。醒

    6、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 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 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 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 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 到广东为官。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 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 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 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 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 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 闹剧。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 人。小说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表现质朴孝顺

    7、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 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 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 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 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 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 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 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 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 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 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 成一个衣冠禽兽。 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 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 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

    8、,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 琼枝为妾。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 ,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 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片段再现: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 ,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 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 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 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 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 , 片段赏析 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 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 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

    9、,莫 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 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 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 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 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 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 晓得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 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 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儒林外史第五回) 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 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 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

    10、只有我 晓得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 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 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儒林外史第五回) 赏析: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个指头就是 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 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 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 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直 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 这细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著名的一例,它对那 些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同时也为 严监生的性格塑造添上了极传神的一笔。 课外古诗词诵读1

    11、 诗词课题总览 定风波苏轼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浣溪沙纳兰性德 定风波 苏 轼 词词牌名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 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苏轼是中国文学艺术 史上罕见的全才,在诗、词、文、书

    12、画方面都是 开派的人物。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 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作 者 简 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诗 词 解 读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 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在黄州东南 三十里处。 雨具先前被 拿走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 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高声吟咏长啸。 蓑衣,用棕制成的雨 披。 草鞋。形容微寒。 此处为方才之 意。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

    13、上了下雨,雨具先 前被拿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 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高 声吟咏长啸,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 古 诗 今 译 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 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 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 ,也无所谓天晴。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 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 景,表现出作者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他 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主 旨 归 纳 重 点 赏 析 词作首句“莫听穿林打

    14、叶声”,一方面渲染 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 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 句的延伸。“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 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 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 , 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 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 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 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 超然情怀。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下片前 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既与上片所写风雨 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做铺垫。结尾一

    15、句 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亲 历、目睹大自然奇妙变幻后,一瞬间的顿悟和启 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 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 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 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 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 “风雨”和人生险途。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 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诠释着作者的人生 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临江仙夜登小 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词词牌名 指洛阳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 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

    16、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 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 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杰出诗人。以诗 著名,号为“诗俊”。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 后,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 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其 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 又接近苏轼。有简斋集无住词等。 作 者 简 介 诗 词 解 读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 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 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 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在洛阳城南十 里。 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 逝。

    17、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总是心战胆跳。 渔歌在夜半响起。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 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 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 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旧事 ,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古 诗 今 译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 而作,作品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委婉 曲折地表达对南宋王朝弥漫着投降主义倾向 与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行径所生发出的难以抑 制的蔑视与不屑之情。 主 旨 归 纳 重 点 赏 析 词作上片写对已经沦

    18、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 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忆昔”领起, 所展现的是当年英豪酣饮欢乐的生活画面,照 应了题目中的“忆洛中旧游”。“坐中多是豪 英”,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构成 一幅雅人高士夜饮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踏上仕途 后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融 入其中的不只是作者个人身世的感伤,更有国土 沦丧、时局艰危的忧愤。“古今”句写古往今来 多少兴亡之事尽付渔唱樵歌,外表超脱放达,而 内心深处十分感伤,传达出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 ,使全词的意蕴更加深广厚重。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词词牌名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

    19、镜又重磨。把酒问 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 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历任江阴签 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 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北伐 ,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 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 存世。 作 者 简 介 诗 词 解 读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 多。 形容月光浮动,亦指月光。 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即嫦娥,

    20、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砍。树叶扶疏的样子。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 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 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 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 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 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古 诗 今 译 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 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 的政治理想。 主 旨 归 纳 重 点 赏 析 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 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 怀。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 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 嫦

    21、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 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 想和阴 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 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 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 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 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 矛盾。下片,作者发挥想象,直入月宫,并幻想 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 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 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全 词的主旨。全词的思路有四个层次,先是直接描 写月亮及其辉光,随后向嫦娥发问,不见回音就 乘风登月,登月后大刀阔

    22、斧砍去桂树,让清光普 照大地,使祖国治愈创伤。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 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 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纳兰成德,因 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ln ji)山 人。清代满族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 三大家”。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康熙二 十一年(1682)八月,他受命赴梭龙(黑龙江流域 )巡边,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 作 者 简 介 诗 词 解 读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 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 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那边。

    23、 谓北风的吼声使马嘶 声也听不到了。 何以为情。此处意谓面对如此深秋野塞又是怎样的情怀呢! 边防驻军的营垒。戍,保 卫。 关塞上的城堡。 我向着那高耸入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 ,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 人不禁情伤! 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 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 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 古 诗 今 译 这是一首边塞词。词作通过刻画“北风 ”“晚烟”“戍垒”“斜日”等边塞之景, 将塞外的荒凉和词人内心的悲怆合二为一, 凄凉中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今古之 悲。 主 旨 归 纳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 地。“北风

    24、”言明时节为秋,边地北风,从来都 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 ,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 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 情”。 重 点 赏 析 下片,前两句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 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结尾“古今幽恨几时 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 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 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 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全篇除 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 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 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 ”则点明主旨。


    注意事项

    本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课件(2020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为本站会员(理想)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