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4课《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素养专练(含答案)

    • 资源ID:156524       资源大小:48.17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4课《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素养专练(含答案)

    1、第第 4 课课 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语言素养专练语言素养专练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知者不惑 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C若火之始然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答案 B 解析 A 项“知”同“智”,智慧。C 项“然”同“燃”,燃烧。D 项“内”同“纳”,结 交。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 胜质则史(华美,文采) B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惊骇,恐惧) C致知在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D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政令) 答案 D 解析 政:政治。 3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2、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见不贤而 内自省也 B任重而 道远 C知止而 后有定 D死而 后已 答案 B 解析 B 项是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其他三项均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4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不同,相同 B相同,不同 C相同,相同 D不同,不同 答案 C 解析 均为状语后置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 克己复礼 B古之学者 必有师 C小子 何莫学夫 诗 D譬如 平地 答案 D 解析 A 项古义:一旦。今义:一天。B 项古义:

    3、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 人。C 项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6下列各句中,“所以”表原因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B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非所以 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人之所以 异于禽兽者几希 答案 C 解析 A、B、D 三项均作“靠、用来、凭借”讲。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君子食 无求饱 B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 C就有道而正 焉 D先齐 其家 答案 A 解析 B 项名词作状语,在内心。C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纠正,匡正。D 项形容词的使动用 法 ,使整齐有序。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

    4、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 把孟子看成亚圣。 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 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_?这也许有两方面 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和荀子的“人 性本恶”相对而言的。_,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 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 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答案 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或: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 孟子认为人性本 是善的 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

    5、9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 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 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答:_ 答案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 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 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 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来的, 而孟子也就因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 栏。 解析 本题要求变化句子的陈述对象。 原句子的陈述对象为“孟子”, 重组后的第一个分句 必须是“中国知识分子呐喊”,其他分句可以灵活安排。 1

    6、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子曰: “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论 语 述而) 如今社会上盛传“神马(什么)都是浮云”,如果从孔子的角度看,他会赞同人们的这种 说法吗?请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不少于 50 字) 答:_ 答案 (示例)孔子的思想是安贫乐道,他排斥的是不合道义的富贵,并不是把人生当成虚无 来看待, 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而“神马都是浮云”反映的是社会上有些人厌弃人生 或在愿望不得实现时的自我调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当然不会为孔子所赞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论语思想,以及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11补写出下列句子

    7、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 十二章 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 _”。 (2)在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 “_,_”。 (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谈及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在大学之道中的具体表达是“_, _,_”。 答案 (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 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思维素养专练思维素养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子贡曰: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

    8、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 学而)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 诗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朋友之道,可以群居也。(南朝梁 皇侃论语义 疏) 1根据前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对_的重视。 答案 学诗(或“诗教”) 2结合材料,说说子贡与皇侃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各有什么用意。 答:_ 答案 子贡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通过切磋交流学问,学问技艺可以精益求精,更上一层 楼。皇侃引用诗句,用以表明大家在一起,互相切磋

    9、交流学问,可以增进彼此的情谊,和 谐相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 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 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 先 进) (2)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 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 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 ,弃 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之

    10、一邦,则又曰:犹 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 矣。”曰:“仁 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论语 公冶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弃 而违之 弃:放弃 B陈文子有马十乘 乘:匹 C犹 吾大夫崔子也 犹:如同 D子曰:“清 矣。” 清:廉洁 答案 C 解析 A 项弃:抛下,舍弃。B 项乘:一车四马。D 项清:清白。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求也 退,故进之 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B. 旧令尹之政,必以 告新令尹 皆以 美于徐公 C. 未知。焉 得仁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 之 一邦 之 二虫又

    11、何知 答案 A 解析 A 项均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B 项介词,把/动词,认为。C 项疑问代词,哪里/语 气词,啊,也可不译。D 项动词,到/代词,这。 5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 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B从孔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许多话是根据具体情况而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孔 子的话,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教条地照搬照用。 C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 清白了,但他们两人还算不上仁。 D在孔子看来,“忠”和“清”只是“仁”的一个方面,

    12、仅有忠和清还是远远不够的,因 此,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称为君子。 答案 D 解析 “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不能称为君子”错, 根据文意可知, 孔子仅仅认为他们两人不能 称为“仁者”。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译文:_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_ (3)未知。焉得仁? 译文:_ 答案 (1)有父兄在世,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2)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 (3)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参考译文 (1)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世,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 冉有问道:“听到就

    13、去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有父兄在世;冉求问听到就去做 吗,先生说听到就去做。我闹不明白,大胆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 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 (2)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几次担任宰相,没表现出高兴的脸色;几次被罢免,也没 表现出怨恨的脸色。 (每次免职时)一定把自己旧日的一切政令公务告诉新任的宰相。 (这个人) 怎么样呢?”孔子说: “够得上忠啊。 ”(子张)说: “够得上仁了吗?”孔子说: “不知道。 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子张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另一

    14、 国,就说:(这里的执政者)好像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再到另一国,又说: (这里的执政者)好像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那么,这个人)怎么样呢?”孔 子说:“够得上清白了。”(子张)问:“够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 是仁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 休坐乎杏坛 之上。 弟子读书, 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 有渔父者, 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 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 “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 “鲁之君子也。 ”客问其族。 子路对曰: “族 孔氏。 ”客曰

    15、: “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 子贡对曰: “孔氏者, 性服忠信, 身行仁义, 饰礼乐, 选人伦。 上以忠于世主, 下以化于齐民, 将以利天下, 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 “有土之君与?”子贡曰: “非也。 ”“侯王之佐与?”子贡曰: “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 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 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 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

    16、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 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 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 之忧也;能不胜 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廷无忠臣,国家 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 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 伤庶物,诸侯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匮,人伦不饬,百姓淫乱,天 子

    17、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 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 化齐民,不泰多事乎?”(选自庄子 杂篇 渔父 ,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B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C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D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答案 A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8、“杏坛”实际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在也多指教书授人的地方。与“杏林”意思 接近。 B“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统治者居住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称为国人。国 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 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D“有司”在古代有两个意思:一个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 称有司;另外一个意思是泛指官吏。 答案 A 解析 “与杏林意思接近”错,杏林是中医学界的

    19、代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孔子和渔父的对话,阐述了人应以闲适的心情去自然生活,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要超越自己的本分。 B本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 的主张。 C 本文通过渔父跟孔子的直接对话, 批评孔子“性服忠信, 身行仁义, 饰礼乐, 选人伦”, 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D本文写渔父见孔子后直接批评他“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即不 在其位而谋其政。 答案 C 解析 “渔父跟孔子的直接对话”错,应该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20、)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译文:_ (2)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 译文:_ 答案 (1)打算用这样的办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氏钻研精习的事业。 (2)我实在是不聪明,不能明白您说的意思,私下在这里恭候先生。 参考译文 孔子观游来到名叫缁帷的树林,坐在长有许多杏树的土坛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 孔子在弹琴吟唱。曲子还未奏完一半,有个捕鱼的老人下船走来,胡须和眉毛全都白了,披 着头发扬起衣袖,沿着河岸而上,来到一处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脚步,左手抱着膝盖,右手 托起下巴听孔子弹琴吟唱。曲子终了渔父用手招呼子贡、子路两个人一起说话。 渔父指着孔子说:“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说:“他是鲁

    21、国的君子。”渔父问孔子 的姓名。子路回答:“姓孔。”渔父说:“孔氏钻研并精通什么学问?”子路还未作答,子 贡说:“孔氏这个人,心性敬奉忠信,亲身实践仁义,修治礼乐规范,排定人伦关系。对上 来说竭尽忠心于国君,对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这样的办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 氏钻研精习的事业。”渔父又问道:“孔氏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子贡说:“不是。”(渔 父接着问道:)“是王侯的辅臣吗?”子贡说:“也不是。”渔父于是笑着背转身去,边走 边说道:“孔氏讲仁真可说是仁了,不过恐怕其自身终究不能免于祸患。真是折磨心性劳累 身形而危害了他自己的自然本性。唉,他离大道也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子贡回来,把跟渔

    22、父的谈话报告给孔子。孔子推开身边的琴站起来说:“恐怕是位圣人 吧!”于是走下杏坛寻找渔父,来到湖泽岸边,渔父正操起船桨撑船而去,回头看见孔子, 转过身来面对孔子站着。孔子连连后退,再次行礼上前。 渔父说:“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孔子说:“刚才先生留下话尾就离开了,我实在是不 聪明,不能明白您说的意思,私下在这里恭候先生,希望能听到您的谈吐,以便最终有助于 我!”渔父说:“咦,你实在是好学啊!”孔子行两次礼后站起身,说:“我小时就努力学 习,直到今天,已经六十九岁了,没有能够听到过真理的教诲,怎么敢不虚心请教!” 渔父说:“同类相互汇聚,同声相互应和,这本是自然的道理。请让我说明我的看法, 从而分

    23、析你所从事的活动。 你所从事的活动, 也就是跻身于尘俗的事务。 天子、 诸侯、 大夫、 庶民,这四种人能够各自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社会治理的美好境界;这四种人倘若偏离 了自己的位置,社会动乱也就没有比这再大的了。官吏处理好各自的职权,人民安排好各自 的事情,这就不会出现混乱和侵扰。所以,田地荒芜,居室破漏,衣服和食物不充足,赋税 不能按时缴纳,妻子侍妾不能和睦,老少失去尊卑的序列,这是普通百姓的忧虑;能力不能 胜任职守,本职的工作不能办好,行为不清白,属下玩忽怠惰,功业和美名全不具备,爵位 和俸禄不能保持,这是大夫的忧虑;朝廷上没有忠臣,都城的采邑混乱,工艺技术不精巧, 敬献的贡品不好,朝觐

    24、时落在后面而失去伦次,不能顺合天子的心意,这是诸侯的忧虑;阴 阳不和谐,寒暑变化不合时令,以致伤害万物的生长,诸侯暴乱,随意侵扰征战,以致残害 百姓,礼乐不合节度,财物穷尽匮乏,人伦关系未能整顿,百姓淫乱,这是天子和主管大臣 的忧虑。如今你既然上没有君侯主管的地位,下没有大臣经办的官职,却擅自修治礼乐,排 定人伦关系,从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吗?”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邹与鲁哄 。穆公问曰:“吾有司 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 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 实,

    25、府库 充, 有司莫以告, 是上慢 而残下也。 曾子 曰: 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 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 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 梁惠王 下 ,有删改) 注 哄:交战。穆公:邹穆公。慢:轻慢。残:残害。尤:责备,归罪。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B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C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D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答案 A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

    26、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诸葛亮出师表中“宜付有 司论其刑赏”的“有司”就是这个意思。 B“仓廪”中,“仓”是谷仓,“廪”是米仓。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而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第一霸主齐桓公之口。 C“府库”指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如“籍吏民,封府库”。 D曾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 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 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答

    27、案 B 解析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 之口。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 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 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仓廪充实,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 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

    28、也”,就是要让邹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 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解析 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译文:_ (2)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译文:_ 答案 (1)不杀吧,又痛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解救。 (2)(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效死了。 参考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 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

    29、又痛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解救。 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 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 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 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 不要责怪他们了! (如果)您能施行仁政, 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 愿为长官效死了。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 指

    30、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 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 “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 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 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 “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 “明明德”就是要彰明、 弘扬这种美德。 从 大学 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 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 百姓起到示范作用。

    31、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 承。 “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 指承自先祖、 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 在 国 语 左传 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 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 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 “明德”也指人人本有、 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 “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 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 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 继承, 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 在

    32、西周及更早的时 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 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 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 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 普遍化的倡导。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 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 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 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 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 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 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 和公共美德

    33、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 大学中也 强调“自明”的重要性, 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 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 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 大 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 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 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 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 塑

    34、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摘编自莫医铭 大学中的“明德”旨趣)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 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答案 B 解析 A 项关系错误,原文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选项说成“密切关系”。C 项偷梁换 柱, “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是 大学 的认识, 不是“早期的理解”。 D 项范

    35、围缩小,还有孝慈、诚信等人伦之德和公共美德。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答案 D 解析 D 项概括失当,“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 义”错,文末仅是指出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的原因,并未阐释意义。 1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 普遍化的倡导。 B 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 左传 康诰等早期文献 的记载一脉相承。 C清代诗人孙枝蔚在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 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 D 理解 大学 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 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努力学习,成为栋梁。 答案 C 解析 C 项理解有误。 清代诗人孙枝蔚 春木 诗中的“明德”指光明之德、 美德, 只与 大 学中“明德”的第二个层面的理解相同,未涉及第一个层面的理解。


    注意事项

    本文(第4课《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素养专练(含答案))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