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15课 戊戌变法 学案(含答案)

    • 资源ID:155939       资源大小:815.1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5课 戊戌变法 学案(含答案)

    1、第第 15 课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 目标导航 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及其特点,分析其在变法中的作用。(重点) 2.综合 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难点) 一、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思维点拨 (1)清政府为偿还外债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使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 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2)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康、梁等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

    2、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 (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仁学 天演论 。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 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 中外纪闻与时务报 。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 改革教育制度。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 (2)思想渊源:19 世纪七八十

    3、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 他们要求抵抗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 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 (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 (4)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 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5)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 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 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 (6)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4、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决心以日本为 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二、过程 1.序幕:1895 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 向政治实践。 2.宣传方式: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尤其是北京的强学会和上海的时务报 。 易错提醒 强学会不是政党 强学会是最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不是政党。 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 动的关键是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而不是强学会的成立。 3.施政纲领:1898 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 4.组织机构: 1898 年 4 月, 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

    5、以“保国、 保种、 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 5.高潮:百日维新(1898 年 6 月 11 日9 月 21 日) (1)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内容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 吏治 经济方面 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 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举办商会、 农会 等民间团体; 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 决算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 权,令其自谋生计 文化教育 方面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设立译书局, 翻译外国书籍; 准许设立 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军事方面 精练

    6、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 海军 裁汰旧军 6.失败: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被处死,史称“戊戌六 君子”。 易错提醒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 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不是袁世凯的告密。 袁世凯告密加快了戊戌政变的进程及斗争的激烈程度。 三、影响 1.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3.思想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 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

    7、)的发展。 6.习俗 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思维点拨 (1)百日维新在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政策,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 (2)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 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 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 现了变法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史论要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 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

    8、 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 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 中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国国情。 知识图示 主题一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史料一 时局图如图,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1898 年在香港发表。 史料二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 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 3.7 亿两白银。 史料三 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8631894 年 119 680 18951898 年 274 1 432 史料解读 时局图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

    9、国的侵略。 使清政府产生严重的财政危机。 该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问题思考 (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时局图的?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 的变化。 提示 背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 化: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 (2)史料二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提示 原因:清政府战争赔款和大借外债。 表现: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 (3)史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0、 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与主张;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 允许民间设厂。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1)时势条件: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瓜分 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 (2)思想渊源:19 世纪七八十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 他们要求抵抗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 运动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 (3)经济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

    11、生的经济基础。 (4)阶级基础: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 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5)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 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 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 (6)国际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决心以日 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主题二 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 史料一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 各宜努力向上, 发

    12、愤为雄, 以圣贤义理之学, 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定国是诏 史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 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史料解读 由光绪帝于 1898 年 6 月颁布,其中“国是”与“国事”有着不同的含意。“国事”指国 家大事;而“国是”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它是光绪帝颁布 的改革纲领。 “要义”即实质性要点或要旨;一件事情的重点。“蓝图”在此指规划、计划。 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一,说明定国是诏

    13、的特点。 提示 以改革为主,适当照顾保守势力。 (2)据史料二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 的根本原因和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主要是什么? 提示 原因:中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要义”: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戊戌变法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 (1)特点 目的上,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推行者上,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方式上,变法要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

    14、进行改革。 内容上,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体现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推行范围上,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过程上,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置失当。 性质上,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败因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只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缺乏群众基础。 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1.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

    15、的国内时局图。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 C 解析 解读图片可知中国处于被分割的局面,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 导致这一局 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 C 正确。 2.百日维新期间, 普通绅民纷纷上书, 据康有为记载: “至有野民渔人上书, 纸用二尺条长, 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实质上表明( ) A.中国下层民众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答案 C 3.戊戌

    16、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措施有( ) 裁汰冗员 废除八股取士制度 设立农工商总局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A. B. C. D. 答案 D 4.近代各国的教育改革,是世界现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3 年 6 月 18 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 ,取消了教 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 1835 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 年 6 月 14 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 ,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 学。1864 年 11 月 19 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 用中学(重点学

    17、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 今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其言中学者, 荟萃经子史之精要,及与时务相关者编成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言西学者,译西人学 堂所用之书,加以润色,既勒为定本。除学堂学生每人给一份外,仍请旨颁行各省学堂,悉 遵教授,庶可以一趋向而广民智。 1898 年 5 月 22 日康有为、梁启超代总理衙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 (1)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答案 (1)内容:扩大大学的自主权;鼓励社会与私人办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2)目的:培养人才;开启民智。 特点:中学与西学相结合。 (3)看法:多渠道办学;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立足培养有用人才。


    注意事项

    本文(第15课 戊戌变法 学案(含答案))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