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测试卷有答案解析

    • 资源ID:153919       资源大小:314.89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测试卷有答案解析

    1、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测试卷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测试卷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共共 20 小题小题) 1.畅畅和他的同学打算以步行的方式进行一日往返的野外考察,他们最不适宜选用哪种比例尺的地 图 ( ) A 1:5000 B 1:1 000 C 1:10 000 D 1:10 000 000 2.地球上低纬、中纬、高纬在部分所占面积大小相比较为( ) A 低纬中纬高纬 B 中纬低纬高纬 C 低纬中纬高纬 D 中纬高纬低纬 3.以下正确表示北半球冬季的三个月是( ) A 11月、12月、1 月 B 12月、1月、2月 C 1月、2月、3 月 D 10月、11月、12月 4.下图中地形剖面图是根据等高线地形

    2、图中的哪一条剖面线画出的( ) A AB B CD C EF D GH 5.一个人要想在最短时间内跨越所有的经线,他应选择的地点是( ) A 0纬线上 B 0经线上 C 北纬 80 D 南极点 6.贝贝到厦门旅游,看见宾馆大厅的四个时钟(如图) ,同一时刻四个城市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 A 地球绕地轴不停自转 B 厦门纬度低 C 太阳绕地球不停自转 D 宾馆时钟坏了 7.读太阳光照和地球上的温度带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位于北温带 B 两地终年寒冷 C 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D 冬至日,地漫漫长夜,终日不见太阳 8.读下图, 图中河流与公路相交处的符号表示的是( ) A 铁路 B

    3、 桥梁 C 隧道 D 河流 9.以地面有起伏但海拔不很高,坡度又比较和缓为特点的地形是( ) A 高原 B 丘陵 C 山地 D 盆地 10.一位旅行者计划沿赤道步行绕地球一周,如果每天走 40千米,则需要( ) A 500天 B 600天 C 1 000天 D 1 500天 11.用打开的手电筒模拟“太阳”(如图) ,拨动地球仪使其绕地轴转动,这个实验能较好地演示 ( ) A 昼夜更替 B 昼夜之分 C 四季交替 D 太阳运动 12.据气象台预报,某台风的移动路径如下表,则台风的前进方向是( ) A 由西南向东北 B 由东北向西南 C 由东南向西北 D 由西北向东南 13.利用电子地图完不成的

    4、是( ) A 确定出行路线 B 确定某地点的位置 C 对地理事物进行分类搜索 D 查看当时的车辆通行情况 14.小明家住一楼,他发现同是正午时分,寒冬时节阳光被前面的楼房挡住,而炎炎夏日窗外阳光 洒满大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地球自转造成的 B 时间不同造成的 C 地球公转造成的 D 昼夜交替造成的 15.南北回归线是( ) A 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B 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 C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 有无极昼、极夜的分界线 16.下列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经线总共有 360条 B 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C 本初子午线最长 D 同一条经线上只有南北之分 17.读图,分析下列

    5、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带地区既没有阳光直射现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B 右面是热量带分布图 C 高纬度地带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D 中纬度地带比温带的纬度范围大 18.读某岛国不同海拔的陆地面积所占比例统计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该岛国的颜色大部分是 ( ) A 蓝色 B 绿色 C 黄色 D 褐色 19.如下图实验能够揭示的地理事实是( ) A 天圆如张盖 B 地球是个球体 C 地方如棋局 D 地球是正方体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经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我们对地球的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 我们一起回顾这个过程,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20.今天,能准确观测地球是个球体的工具是( ) A A

    6、 B B C C D D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5 小题小题) 21.读下面五带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五带名称。 A_ B_ C_ D_ E_ (2)填出图中数字代表的纬线名称和纬度。 _、_ _、_ _、_ _、_ (3)五带中有极夜、极昼现象的是( )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D.以上各带都有 (4)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的现象的是( ) A.热带 B.温带 C.寒带 D.以上各带都有 22.如 图 ,ab 为 一 公 路 ,cd 为 一 河 流 ,A、B 分 别 为 小 村 庄 。 读 图 回 答 以 下 问 题 。 (1)图中公路由 a 向 e的走向是_。由

    7、 e向 b的走向是 _。 (2)图中河流 cd段的流向是_。 (3)村庄 A在村庄 B的_方向。 (4)该地常年盛行的风向是_风。 2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示东西方向的是_线,指示南北方向的是_线。 (2)所有 经线长度_相等,纬线长度有长有短,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_,在两极成_。 24.读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请写出以下地形部位名称对应图中的文字标注。 陡崖_、山谷_、鞍部_、山脊_、山顶_。 (2)A 点海拔是_米,A、B 两点的相对高度是_米,山顶 C 的海拔大约是 _米。 (3)从 A点和 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 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_ 你

    8、的判断理由是_。 25.学校准备组织部分同学去下图所示地区进行野外考察,读图回答问题。 (1)甲村所在地区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盆地 C.山地 D.丘陵 (2)乙河流是自_向_流。 (3)丙河段非常适合进行惊险刺激的漂流活动,理由是_。 (4)A、B两段中适合开展攀岩活动的是_。 答案解析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首先对题目要求加以分析,“步行方式”进行“一日往返”的考察,很明显,考察的范围十分 有限,范围小,那么选择大比例尺的地图,也就是说比例尺最小的地图是最不适宜的;在四个选 项中,D项的分母最大,比例尺最小,符合题意的是 D。 2.【答案】C 【解析】依据纬线的特点,

    9、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两极缩成一点可知,地球上低 纬、中纬、高纬在部分所占面积大小相比较为低纬中纬高纬。 3.【答案】B 【解析】地球公转时,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这一天为 12月 22日。北半 球的冬季为 12月和次年的 1、2月共三个月。 4.【答案】A 【解析】图中的地形剖面图是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的 AB线画出的,图中经过了两个山顶的部位。 5.【答案】D 【解析】经线是连接北极和南极,并且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就是说所有的经线的两端都是南 北极点;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跨越所有的经线,选择的地点应是南北极点。 6.【答案】A 【解析】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

    10、向东,使得地球上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早。地球上经度 不同的地方,时区不同。 7.【答案】C 【解析】、分别位于寒、温、热三带,寒带终年严寒,温带四季分明,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终 年炎热;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不会出现终日太阳不落的极昼现象。 8.【答案】B 【解析】图中河流与公路相交处的图例表示的是桥梁。 9.【答案】B 【解析】海拔不高,且坡度和缓的地形是丘陵。 10.【答案】C 【解析】地球的赤道周长为 4 万千米,根据每天走 40 千米计算,沿赤道步行绕地球一周,约需要 1 000天。 11.【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用手拨动地球仪使其绕地轴转动,是地球绕着地轴进行自

    11、转,主要演示的是 昼夜交替。 12.【答案】C 【解析】通过读表中的数据可知,台风从纬度来看,数值越来越小且为东经,说明向西移动,从 经度上看,数值越来越大且为北纬,说明向北移动,综合起来看是从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 13.【答案】D 【解析】利用电子地图不能查看当时车辆的通行情况。 14.【答案】C 【解析】同是正午时分,寒冬时节阳光被前面的楼房挡住,而炎炎夏日窗外阳光洒满大地,说明 了正午时刻物体影子长短发生了变化。 15.【答案】A 【解析】南北回归线是热带与北温带和南温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的分界线是南北极圈, 故选 A。 16.【答案】D 【解析】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经线,所有经

    12、线的长度都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位于同一 经线上的两点,是正南、正北方向。 17.【答案】A 【解析】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产生了地球上的五带,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没有阳光直射现 象,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故选项 A 正确。左图所示的是热量 带分布图,右图所示的是高中低纬度分布图,故选项 B 错误。高纬度地区的范围是 6090,寒 带的范围是 66.590,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故选项 C错误。中纬度地区的范围是 3060,温 带的范围是 23.566.5之间,温带的范围比中纬度地带的范围大,故选项 D错误。 18.【答案】B 【解析】从某岛国不同海拔的陆地面积所占

    13、比例统计图看出,该岛国大部分面积在的海拔在 200米 以下,属于平原,因而该岛国的颜色大部分是绿色。 19.【答案】B 【解析】站的越高,人的视角就越大,对于圆形地球可视面就越大。这是地球形状是一个球体的 有力证明。 20.【答案】B 【解析】古人由于观察的手段落后,根据直觉来认识世界,认为大地是平坦的,天空如覆盖在上 边的大锅;卫星拍摄的照片能准确观测到地球是个球体。 21.【答案】 (1)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2)北极圈 66.5N 北回归线 23.5N 南回归线 23.5S 南极圈 66.5S (3)C (4)A 【解析】回归线内为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回归线和极圈内为

    14、温带,北半球的是北温带,南半 球的是南温带,极圈内为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无直射现象。 22.【答案】 (1)由东南向西北 由南向北 (2)由西向东 (3)西南 (4)西北 【解析】结合图示得知:图中的公路由 a 向 e 的走向是由东南向西北;由 e 向 b 的走向是由南向北; 图中河流 cd 段的流向是由西向东;村庄 A 在村庄 B 的西南方向;结合图示得知:该地常年盛行的 风向是西北风。 23.【答案】 (1)纬 经 (2)相等 变短 一点 【解析】读图可知, (1)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线的长度相等,纬线的 长度不相等,由赤道向两极变短,在两极成一点。 24.【答

    15、案】 (1)甲 丙 乙 戊 丁 (2)150 150 9001 050; (3)BC BC 等高线较 AC密集,表示坡 陡 【解析】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甲处等高线重合,为陡崖;丙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 乙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戊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丁处等高 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A 点海拔是 150 米,B 点海拔 是 300米,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150米;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是 150米,山顶 C的海拔大约是 9001 050 米;从等高线地形图看出,BC 处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AC 处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因此 BC登山线路较陡。 25.【答案】 (1)B (2)北 南 (3)水流速度快(坡陡,地势起伏大,等高线密集) (4)B 【解析】由图上看,甲村所在地“周围高,四周低,河水汇流”,属于典型的盆地地形。丙河段等高 线密集,说明此处坡陡,河水流急,适于漂流。由于 B 地是“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陡崖地带,因 此适合开展攀岩运动。


    注意事项

    本文(2020—2021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测试卷有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