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完全归纳:中国现代史

    • 资源ID:151643       资源大小:46.39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3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完全归纳:中国现代史

    1、2021 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完全归纳:中国现代史 知识归纳 1:中国现代政治史中国现代政治史 一基本政治制度一基本政治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 政协代行了人大职能, 大会通过的 共同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正式建立:1954 年,人大召开,通过了新中国首部宪法,标志着政协制度正式确立,从此政协成为民主党 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场所,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发展: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 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

    2、 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将政协制度进一步完善。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建立过程: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五大自治区为:内蒙古自治区(1947 年成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年成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 年成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 年成立) 、西藏自治区(1965 年 成立) 。 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

    3、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确立过程:1954 年通过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 会主义两大原则,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式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地位: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二二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的构想 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香港:1984 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 权。 澳门:1987

    4、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注: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3台湾问题 (1)1979 年,党和政府公开宣布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2)1980 年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不断加强,1987 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 态得以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1992 年 10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达成共识,即“九二共识”。 (4)2008 年,两岸实现三通。 三文化大革命三文化

    5、大革命 时间:1966 年-1976 年。 性质: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危害的灾难和动乱。 教训: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发扬民主、依法治国、禁止个人崇拜等,文革悲剧绝不允许重演。 四新中国外交政策和成就新中国外交政策和成就 1外交政策 根本外交原则是独立自主,不同时期中国有着不同的外交方针,具体为: (1)建国初三大方针为一边倒(坚定的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中国 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 力再考虑同西方国家建交) 。 “一边倒”的原因(补充知识点) :国际环

    6、境的因素;苏联“联共弃蒋”;美国“扶蒋反共”;意识形态的影响等。 (2)1953 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目的是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该原则提出标志着我 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注:有学者认为苏联给予了中共和平共处的外交 方针,周恩来将之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60 年代:两个拳头打人(打倒苏联和美国) ,注:中国 1958 年之后和苏联关系逐渐恶化,1989 年 中苏关系正常化。 (4)70 年代:一条线(同一纬度的中国、美国和欧洲团结起来)和一大片(亚非拉国家团结起来) 。 (5)80 年代以来:不结盟政策。 2外交成就 (1)1954

    7、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2)1955 年,参加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以及现在面临着发展经济等任务,需要争取共同利益;“异”是指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 (3)1971 年重返联合国,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4)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关 系正常化以及建交的根本原因:改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的战略利益) 。 (5)1972 年中日建交(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 (6)20

    8、01 年我国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7)2001 年我国推动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知识归纳 2:中国现代经济史中国现代经济史 积极探索时期积极探索时期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时间:1949 年1952 年。 措施:1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从 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 棉花等实行统购统销。 2 1950-1952 年进行了土地改革, 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消灭了地主阶级,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统购统销政策(补充知识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 年 10 月 16 日,中共中央发出了

    9、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 “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具体来说就是将民生所需的粮、油、棉花等物资由国家统一支配。这一政策取 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确保了工业化的顺利进行,也强化了 城乡二元制结构,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该政策将小农经济纳入计划经济范畴,成为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的一个重要标志,80 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逐步取消。 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3 年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0、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 背景: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目的: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1953 年1957 年。 成就:1957 年超额完成一五计划;鞍钢、飞机制造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等重点企业建成(工业 基地多建在东北的原因:毗邻苏联,便于接受援助;资源丰富;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意义:开始改变了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社会

    11、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2三大改造 时间:19531956 年。 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措施: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使 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和平赎买。 意义: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自然经济彻 底瓦解,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挫折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挫折 1中共“八大”(1956 年召开) 内容:此次大会正确

    12、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指出国内的主要矛 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 来解决这个矛盾, 把我国尽快地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在这次会议上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在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 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 评价:八大的召开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60 年) 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13、急于求成;毛泽东头脑发热等。 内容:(1)大跃进:片面要求提高粮食产量和钢铁产量。(2)人民公社化:将多个高级生产社联合组 成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统一核算、分配;兴办公共食堂。其特点是“一大二公”。 结果: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 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导致出现三年经济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年)。(注:按照 1985 年出版的中国 统计年鉴 ,1960 年比 1959 年全国人口减少 1000 万。)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 3.经济

    14、调整 1960 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 年,国民经济 开始好转,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四四国民经济大浩劫国民经济大浩劫 时间:1966-1976 年。 表现:国民经济建设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国家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影响:中国拉大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一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 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方针, 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在 1978 年 5 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5、 ,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进行了否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内容与意义:1978 年 12 月 18 至 22 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 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 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二农村经济体

    16、制改革(70 年代末开始)年代末开始) 背景:长期以来实行的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措施: 1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步骤:1978 年 12 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随后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实行,然后在全 国推广。 2废除人民公社(1983 年) 3改革统购统销政策,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作用: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

    17、工业化、现代化开辟 了一条新路。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70 年代末开始,年代末开始,1984 年全面展开年全面展开)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缺乏活力。 2重点:国企改革。 3内容: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政企分开,实 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5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1980 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

    18、、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临近港澳台;华侨较多;对外交通便利), 1988 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84 年开放大连、上海、天津、广州等 14 个沿海城市。 1985 年成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990 年开发浦东(90 年代改革开放的标志)。 2特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3融入世界: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南方谈话五南方谈话 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时间:1992 年初。 地点: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内容:邓小平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9、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 别;提出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 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六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 1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7 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 2000 年底,我 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2002 年中共“十

    20、六大”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 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4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 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知识归纳 3: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科技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科技史 一一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 阶段阶段 时期时期 著作著作 标志标志 发端 国民革命时 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湖 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形成 土地革命战 争时期前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 在 、 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 火,可以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 路的提

    21、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 步形成形成 成熟 抗战时期 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 发刊词 、 中国革 命和中国共产党 、 新民主主义 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 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 后 论十大关系 、 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前者标志着以毛为代表的中共初 步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建设道 路;后者创造性阐述了社会主义 矛盾学说 二邓小平理论二邓小平理论 11978 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 书,也是邓小平理论萌芽出现的标志。 21982 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思想初步

    22、形成。 31987 年十三大召开,赵紫阳总书记向大会作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工作报告, 该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初级阶段总路线,邓小平思想逐步完善。 4以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51997 年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三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时时 间间 重重 大大 成成 就就 作作 用用 与与 意意 义义 1958 年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标志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 1964 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5 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3、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7 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 1970 年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3 年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3 年 “银河 1 号”巨型计算机发明 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003 年 “神五”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四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四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 “双百双百”方针方针 提出时间:1956 年。 内容和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 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

    24、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 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 方针: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 众服务;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成就:1965 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 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 21952 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1952 年 6 月至 9 月,中央人民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期的现代高等院校系 统改造成“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就总体而言,院系调整加强了工程、师范和农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 养,使专门学院尤其是工科类专门学院有了相当可观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专门 人才,改变了旧中国工程技术教育过于薄弱的状况,但也使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 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1977 年底我国恢复高考;1983 年,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三个面向) , 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95 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注意事项

    本文(2021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完全归纳:中国现代史)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