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设计

    • 资源ID:150326       资源大小:4.36MB        全文页数:16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设计

    1、一一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一、内容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 的 “百家争鸣” , 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 观念、 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 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 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 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 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

    2、的深度。 二、目标及其解析 1、 学习本专题的关键在于正确梳理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脉络,结合相关材料,对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做出客观评价 2、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 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三、问题诊断及其解析: 1、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 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例如:初中语文中的论语十则 、 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等。 2、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

    3、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四、支持条件分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的导入: 问题一:你能解释“百家争鸣”的含义吗?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有什么历史意义? 1 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的含义: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 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即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 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 2、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

    4、: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来源:学对中国对中国 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消极悲观的态度 例题:某校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使用了如下台词:“民之饥,以其上食 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 轻死。”这一台词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 A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变式题: 问题四: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主要内容有哪些? 1、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谁? 2、 主要内容有哪些?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不期修古,

    5、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例题: 变式题: 问题五:墨家的代表人物是谁?思想主张有哪些? 看材料归纳观点: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例题:“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B ) A. 儒家“仁爱”思想 B. 墨家“兼爱”思想 C. 儒家“礼治”思想 D. 墨家“非攻”思想 变式题:刻苦俭朴、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典籍体现这一精神最明显的应是 ( D ) 六、 本课小结: 百家争鸣百

    6、家争鸣 儒家儒家道家道家法家法家墨家墨家 仁礼仁礼清静清静 无为无为 法治法治兼爱兼爱 非攻非攻 七、 目标检测: 1、韩非子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C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 西汉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C ) A. 压制知识分子 B. 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 完善法律机制 D.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八、教学反思 二二 汉代儒学汉代儒学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汉代的兴起”,要求掌握汉代兴起的背景、过程及其发展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影响, 进一步了解

    7、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 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 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 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 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三、问题诊断及其解析及其解析 1本课重点为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结 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 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 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 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

    8、较, 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 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2本课难点为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 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 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 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问题一: 儒学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你能归纳其概括吗? (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 地位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 为显学。 2 秦朝: 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

    9、同?原因何在?应该怎样看待秦朝对儒家思想的政策? (1) ,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 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 (2)原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3)概况 焚书: 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坑儒:警告文化人

    10、(4)评价: 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消极:a、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3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例题: 秦始皇 “焚书坑儒” 摧残了先秦文化, 钳制了思想。 他的这一作为主要是针对 ( B ) A.儒学的独尊地位 B.主张分封的思想 C.妄议朝政的儒生 D.企图判乱的六国旧贵族 变式题:被董仲舒发挥了的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 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C ) A.孔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11、 C.韩非子的思想 D.墨子的思想 问题二、儒家思想兴起的表现有哪些?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原因: A、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 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B、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C、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 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

    12、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特点:外儒内法 (2)、影响: 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发 挥 B、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 展 C、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D、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A、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

    13、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B、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A、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B、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C、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统治 基础。 D、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3、科举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

    14、的稳固: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 思想工具 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例题:关于太学的建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 B.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C、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 D、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已经很大 变式题: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下列与此有关的社会背景是( C ) A.经济发展使综合国力

    15、增强 B.西汉中央地方教育系统的建立 C.君主集权取得对割据势力的胜利 D.佛教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 六、本课小结:儒学兴起的表现;六、本课小结:儒学兴起的表现; 1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4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三三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一、内容分析内容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宋明理学”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正统思想。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佛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在回应佛、 道挑战时,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北宋时期,以周敦

    16、颐为代表的五子创立了理学。 之后,在朱熹等人的发挥下,理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 的统治地位。 二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过程中,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但不宜过多地解释理学与心 学,大致明白教科书的表述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主要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 影响方面。 2、理解把握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比较王阳明的“心学”与程朱理学在基本内 容上的异同点 三、问题诊断三、问题诊断 1、 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 出的思想特征。在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

    17、阶段的认识。 2、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 出理学的基本特征。 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四、教学支持条件: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 正 统。 自学部分:自学部分: 问题一:儒学面临什么困境?儒学怎样在困境中复兴和发展起来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搞清楚儒学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过程。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1儒学面临什么困境? (1)表现:汉末、魏晋、唐

    18、末五代地位进一步动摇 (2)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汉末以来, “子杀父” 、 “臣篡位”的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挑战自董仲舒以来儒学所构建的封 建伦理道德。宋代,随着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理学应 运而生。理学学者重视对性命天道的探讨,努力寻找儒学纲常的本体论依据,希望通过对天 与人的贯通,重新修正应然的君臣父子、上尊下卑的现实伦常秩序。 2儒学怎样在困境中复兴和发展起来的? (1)唐中后期,韩愈、李翱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2)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产生奠定基础。 问题二:北宋五子指的是哪些?他们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了

    19、解北宋五子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 新的发展。 2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 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 。 “理”因此 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 ,既是指自然的普遍 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 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

    20、有的 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朱熹和王守仁等理学家认为的“理”或“天理”主要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是: (1)周敦颐 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 ,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 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 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 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 张载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

    21、“气学”一派,是理学中 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 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 “二程” (程颢、程颐)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 “仁”存在而“义、礼、智、信”在。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 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 互学、导学部分:互学、导学部分: 问题三:理学是怎样走向成熟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理解理学走向成熟的过程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1代表人物:朱熹(集大成者) 2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3理学体

    22、系(三个部分) :理气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理气论(本体论) :理先于气理离不开气 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唯心论) 即“理”是世界的本原。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即 “天地万物” ,是有形的物质(中国古代哲人一般也是将气视为世界的本原。 )理是精神的实 体, 是无形的, 但却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现实世界中, 理、 气不能分离, 但从本原上说, 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修养论(方法论) :强调学习和修养应当日积月累,

    23、循序渐进; “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即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 “格物致知” ,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 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 社会政治理论(道德观) :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 常”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 朱熹认为: “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存天理,灭人欲” 。 (后来的心学家也认同。 ) 朱熹认为: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 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 4著述:

    24、为四书注解(即四书章句集注 ) ,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5历史地位 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 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问题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认识和了解陆王心学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1心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2)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注意与程朱理学强调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区别。 ) 2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提出“心即理也” ,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理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 明本心” ) 。这与朱熹的“格

    25、物致知”存在分歧。 陆九渊的名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3王守仁“致良知” (进一步发展) (1)简介:阳明先生,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 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 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创立心学,以克服人们 心中的“私欲” ,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2)思想主张: 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天地万物都将成为虚无:即“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王守仁早年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

    26、知”深信不疑,年轻时曾和朋友一起面对翠竹“格物致 知” ,坚持七天七夜却毫无所得,反而害了一场大病。从此,他开始质疑朱熹理学。后来, 王阳明从禅学研究中受到启发,始知“圣人之遣,吾性自足” 。并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来否定“格物致知”说。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他进一步悟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 道理。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 ,修养的关键在于克服私欲, “致良知” ,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 4历史地位 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号称 “心学” 。 思考:思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

    27、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同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影响 见下 异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心”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 “口服理”到“心悦诚服理”的一个 过程。证据:王守仁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和“知行合一”等。 知识链接: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 反映。 而唯心主

    28、义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是是否承 认物质的存在。如朱熹等虽然认为“理”决定“气” ,但仍承认“气”是真实存在的,故是 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守仁的“心外无物” ,否认物质的存在,故为主观唯心主义。 问题五: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理解并识记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1.积极: 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 促进中国古代文化、 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2.消极:强化“三纲五常” ,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封 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清人戴震曾说过: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 “

    29、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死于理, 其谁怜之” 。 (批判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 观点争鸣观点争鸣 小型的辩论会: 宋明理学的利弊 观点 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 是封建后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 的浊流。 ” 观点 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 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 “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 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 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 是前所未有的。 ”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

    30、年的传统文化, 它既有可取的地方, 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 你如何认为呢?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 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 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 奋发进取, 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 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 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 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尊卑等级观

    31、念;重男轻女的观念;因循守旧的观念; 重利轻义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知识链接:新儒学 汉代以后,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在冲击与吸纳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至北宋时形成理学,成为 宋明时期的官方哲学。西方学者一般将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Neo-Confucian-ism)。宋 明理学之为新儒学,其所以为新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 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 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 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 界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上性和整体性的论述,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 转向、道

    32、德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它的出现更 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同时 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 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 体现出丰富的价值。 心学,又称“良知之学” ,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它与程朱理学不同的是,陆王心学主张以人 “心”为宇宙的本体(程朱理学以“道”或“理”为宇宙的本体) ,这一体系强调自心,主 张修生养性,返身而诚。先秦孟子和宋明陆王都是心学的哲学家,都强调人的主观性,并且 认为在顺境或逆境下也不能动摇。南宋时,陆九渊发挥了孟子的思想,成为心学的创始人。 陆九渊强调人的主观意志方

    33、面的思想, 以心即人的主观性作为哲学的核心, 并和他的学生形 成一个学派, 称为 “南宋陆学” 。 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说, 成为集心学之大成者, 因而又称“陆王心学” 。 六、课堂小结:六、课堂小结: 七、教学反思 四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内容分析:内容分析: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 家们对儒学传统教条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与修正,主要代表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 夫之、唐甄等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 展目标分解。 一、一、 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及其解析 1、掌握李

    34、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 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2、了解王夫之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理解把握他的思想主张和历史影响,了解唐甄生活时 代的历史背景,理解把握他的思想主张并评价其历史影响。 3、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 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 三、问题与诊断:三、问题与诊断: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 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答 宋 明 理 学 宋 明 理 学 宋 明 理 学 宋 明 理 学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儒学的困境与儒学

    35、复兴运动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理理理 学学学学 的的的的 发发发发 展展展展 创立:北宋五子创立:北宋五子创立:北宋五子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成熟:南宋朱熹成熟:南宋朱熹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发展:陆王心学发展:陆王心学发展:陆王心学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背景:背景:背景:背景: 知识知识 梳理梳理 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 和阐释。 四、教学支持条件: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支持条件: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36、: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自学部分: 问题一: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出现的社会背景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1、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根本)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思想文化:理学空谈义理,八股取得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当时,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思想家对儒学进行修正,儒学进一 步发展,思想领域出现继百家争鸣以后的又一次活跃局面。 问题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的表现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及他们各自的主张怎样? 互学、导学部分:互学、导学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37、: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的表现及主要人物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 、生平:求学做官入狱 性格:“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主张: 、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A、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 B、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学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材料:他的徒弟中有女弟子,备受正统士大夫诽谤;他赞扬寡妇再嫁,批判“饿死是小,失 节是大”的言论,赞扬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以“惑世诬 民”最遭逮捕

    38、,在监狱中自杀。 、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3)、李贽的著作: 藏书 、 续藏书 、 焚书 、 续焚书等。 (4)、评价 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要求平等,发展个性,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 战斗精神 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 彩。 2、黄宗羲在经济上的主张是什么?为什么会提出这一思想? (1) 、黄宗羲的思想观点: 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 b: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c:臣民平等(实质:反君主专制)。 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而非君主。

    39、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 (2) 、思想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3、顾炎武的启蒙精神 (1) 、思想: 矛头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著作: 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2) 、成就: 在历史、地理、音韵、考据、金石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建树。 、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其研究成就涉及天文地理、农田赋役、水利矿产、关隘兵防等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 学问。 “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其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 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

    40、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而往往 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 证的新学风。倡导“经世致用”的学者,均主张以实用为宗旨的“实学” 。明清时期, “经世 致用” 之学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明清之际之所以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发 展史上可与先秦媲美的另一个时代,就是与“经世致用”之学分不开的。 4、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 、王夫之的著作: 船山遗书 。 (2)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从三个方面批判秦以来的暴政: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 源;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

    41、源。 以哲学思想作为基础,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5、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论 (1) 、著作: 潜书 。 (2) 、观点: 儒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定乱除暴安百姓。 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 “难治者,非民也,官也” 。 (3) 、对其思想的评价: 唐甄的思想,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唐甄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只着眼于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未上升 到制度批判的高度,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例题: 三位进步思想家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主要包括(A) 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烈的动荡年代参加过抗清斗争走遍祖国许多地区进

    42、行 实地考察担任清朝官吏 A. B. C.D. 六、课堂小结:学生自己总结,下节课老师检查! 七、教学反思: 一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核心是四大文明。 本 节课是本专题的开篇, 本专题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进步,领先世界:其中数学、农学、医学、建筑、天文历法等方面都在世界上 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 印刷术更是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重大的学习意义。 学习本 节关键

    43、要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从深层次了解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原因等。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2)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目标解析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就是要掌握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等基础知识 (2) 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就是要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 艺术门类和种类,了解古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初步理解书、画、舞、乐的功能和意 义。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不同, 产生原因是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44、那西方的又怎样呢。 回答该问题要把握以下几点: (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 经验的终结, 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 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 缺乏理性认识。 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 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 于分析法, 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 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 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45、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 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 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 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配套使用课件, 这样便于快速直观了解四大发明, 理解活字印刷术较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中国为什么会被称为世界文明古国? 自学部分:自学部分: 问题一、中国古代领先与世的重大发明有哪些?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全面掌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 (一)造纸术: 1、造纸术的发明、改进经过了哪些过程?

    46、 秦汉:竹木简牍和丝织品 西汉;最早发明纸。帛.竹.木.纸并存。 东汉:汉和帝元兴元年(105 年)蔡伦用植物纤维造纸(即蔡侯纸)。 综合探究:蔡侯纸是最早的纸吗?请结合史实进行讨论。 2、造纸术的发明有何重要意义? 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也最为显著。 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指南针 1、方向测定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战国:司南。韩非子中提到“司南”。 北宋: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南宋:事林广记中介绍民间流行指南装置木刻指南鱼和指南龟。 2、指南针在中

    47、国发明之后,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在 12 世纪末至 13 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发明及其改进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1)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北宋萍州可谈和南宋梦梁录都有中国海船使用指南针进行航行的记载。 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最早的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 实践经验:炼丹制药;冶金实践: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知识积累: 春秋战国: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汉 代:神

    48、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 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发明创造条件。 东 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2、火药应用在哪些地方? 唐末至宋初: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随后出现火炮。 北 宋 时:发明家唐福将发明的火炮、火球、火蒺藜献给朝廷; 石普用火球、火箭为宋真宗表演。 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 3 种火药配方。 明 朝 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 的。 3火药的发明有何影响? 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四)印刷术 1、印刷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雕版印刷术


    注意事项

    本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教案设计)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