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年初中化学同步讲练测课题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讲)-初中化学同步讲练测(解析版)

    • 资源ID:136136       资源大小:241.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年初中化学同步讲练测课题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讲)-初中化学同步讲练测(解析版)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讲解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讲解篇) 知识点一、蜡烛燃烧探究知识点一、蜡烛燃烧探究 知识详析 点燃前点燃前 1、蜡烛是白色、呈圆柱形的固体。 2、用小刀切割一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较软;将其放入热水中,可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的密度;石蜡很快熔化,说明其熔点较低。 点燃蜡烛点燃蜡烛 1、石蜡先由固态变为液态,然后被点燃。燃烧时发出黄光,放出热量。 2、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最明亮,最里层最暗。从里向外依次为焰心、内焰和外

    2、焰。向火焰中伸入一根木 条,两侧灼烧痕迹最明显,中间灼烧痕迹不明显,说明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焰心燃烧最不充分, 温度最低。 3、向火焰中伸入一根尖嘴玻璃管,可在管口看到有白色的物质出现,可用燃着的木条将其点燃。此物质是 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燃烧是石蜡的蒸气在燃烧。 4、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将烧杯正放,倒入澄清石灰水并震荡, 会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熄灭蜡烛熄灭蜡烛 1、刚吹灭蜡烛时,会观察产生一缕白烟。过一会白烟消失。 2、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可被人点燃。这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它是吹灭时形成的石蜡小颗粒。 知识延伸 1、蜡

    3、烛被点燃时最初燃烧的火焰较小,逐渐变大,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焰心主要为蜡烛 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石蜡燃烧不充分,温度比焰心高,因有部分碳粒,火焰最明亮,外焰与空气充分接 触,燃烧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 1 秒钟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 部分首先变黑。来源:Z,xx,k.Com 2、蜡烛燃烧时石蜡先由固体受热变为液体,再变为气体,蜡烛燃烧实际上是气态的石蜡节气在燃烧。同时 可说明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3、石蜡燃烧时石蜡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 示例分析 在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关注了蜡烛的颜色、状态、溶解性、

    4、密度、硬度、熔点等物理性质,以及可以 燃烧的化学性质。观察过程中关注了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发生的现象。 考题详解 【考题示例】【考题示例】有关蜡烛燃烧的探究,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蜡烛燃烧时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B蜡烛的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 C蜡烛的火焰外焰部分最明亮 D蜡烛的火焰焰心温度最低 【考点】【考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 【题型】【题型】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正误判断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 根据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及相应的结论进行判断和回答。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 【答案】【答案】A 方法点拨:方法点拨: 1、熟练掌握蜡烛燃烧的现象及其结论。 2、根据物质的性质、实验现象来判

    5、断蜡烛燃烧再探究实验中的猜想是否合理,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尤其是 要注意物质的颜色、是否可燃、燃烧的生成物。 3、通过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烧杯内壁上出现了水珠可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向 烧杯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可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要注意实验的 结论是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到的。 跟踪练习 1将点燃的蜡烛放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 且瓶壁上有水雾出现,证明蜡烛燃 烧有水生成接着,将蜡烛从集气瓶中取出, (填实验步骤和现象) , 证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答案】蜡烛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往集气瓶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2小

    6、明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 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地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棉线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D 【解析】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气体,不符合白烟的题意。棉线已经燃烧成为灰烬,不是白色,不符 合特点。 蜡烛燃烧时时可能由于蜡烛燃烧不充分会形成黑烟(未燃烧的炭颗粒) 。故选 D。 3在“对蜡烛及其燃烧探究实验”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燃烧中蜡烛熔化 B产物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C产物 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 【答案】C来源:学,科,网 【解析】A、蜡烛熔化是液化过

    7、程,是物理变化B、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是液化过程,属物理变化C、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碳酸钙的沉淀导致的,是化学变化D、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 烟是蜡蒸汽遇冷形成的石蜡固体,是物理变化故选 C 学科网 知识点二、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知识点二、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知识详析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 想与假设、收集证据(查阅资料、制订计划、进行实验)、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 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

    8、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来源:Zxxk.Com 知识延伸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具体如下: 1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或者直接给出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2猜想与假设: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的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 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3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同时包括选择仪器、试剂等等。 4进行实验:按实验正确的步骤,细心规范地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 5收集证据:收集并整理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以及其它与猜想假设有关所 有资料、信息等等,为了验证猜想与假

    9、设做好充分的准备。 6获得结论: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猜想假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类、 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 7反思与交流:反思主要是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交流是指将科学探究得出的实验结论进行交流 或将其迁移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考题详解 【考题示例】【考题示例】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 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A猜想 B 实验 C推理 D归纳 【考点】【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题型】【题型】科学探究的环节判断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根据科学探究的

    10、基本环节及其特点进行判断。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 【答案】【答案】D 方法点拨:方法点拨: 猜想是提出一种可能,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操作。而实验则是一个过程,需要有具有的实验的方法。 跟踪练习 1科学探究就是人们在研究各类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是 ( ) A提出问题 B提出猜想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答案】A 【解析】科学探究的先后顺序是: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故 A 正确。答案为 A。来源:学科网 ZXXK 2在开展呼吸作用的实验研究之前,佳怡同学根据生物学知识指出:“人体呼吸作用时,呼出的气体中可 能比吸入的气体含较多的水蒸气”。

    11、这在科学探究中属于( ) A猜想或假设 B提出问题 C制定计划 D结论 【答案】A 3夏飞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 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答案】C 【解析】 “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在设计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是否 是二氧化碳,因此不属于建立假设、做出结论、收集证据环节,而属于设计实验故选 C学科网 知识点三、知识点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知识详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 1用排水法分别收集两

    12、集气瓶的空气和呼出气体 2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一瓶为空气,向一瓶空气和 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盛有呼出气体的瓶内 更浑浊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 的含量更高 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如 图所示,观察 盛有吸入气体的瓶内 木条燃烧的时间更长 吸入的空气中氧气的含 量更高 4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如图所示, 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情况, 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 璃片对比 呼出气体会使玻璃片 上出现水珠, 放在空气 中的玻璃片上没有 水 珠 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 含量更高 知识延伸来源:Zxxk.Com 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 1将两个集气瓶分

    13、别装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把装 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如图所示 2将饮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中,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注意换气时不要倒吸集气瓶内的水),直到瓶内 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盖好,然后取出放在实验桌上 考题详解 【考题示例】【考题示例】 如图是小明在做“检测人体呼出气体成分”的实验示意图。小明是在检测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 的 A水蒸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氮气 【考点】【考点】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探究 【题型】【题型】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的探究现象分析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 根据实验出现的现象来分析

    14、两种气体成分上的差异。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 【答案】【答案】A 方法点拨:方法点拨: 通过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通过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的学习。 要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分的探究实验的学习。 要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判断二氧化碳和判断二氧化碳和 氧气的含量进行判断。氧气的含量进行判断。 跟踪练习 1.下列收集人体呼出气体的操作正确的是 ( ) A将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从上往下直接盖住瓶口来源:学科网 ZXXK B收集好呼出的气体,迅速从水中取出集气瓶,盖上玻璃片 C将集满气体的集气瓶在水中盖好玻璃片后取出,正放在桌上 D集气瓶集满气体后,放在水中,等用时

    15、再从水中取出 【答案】C 【解析】玻璃片应从一侧往另一侧推,玻璃片应在水中盖住,不能取出后再盖,集气瓶集满气体后不能放 在水中。 2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 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 CO2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 CO2 CCO2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DO2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 【答案】C 【解析】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人的呼吸是吸收氧气,呼出水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根据题意: 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可知 CO2在呼出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学科=网 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如下图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Aa 熄灭,b 更旺 Ba 更旺,b 熄灭 Ca、b 都变旺 Da、b都熄灭 【答案】B


    注意事项

    本文(2020年初中化学同步讲练测课题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讲)-初中化学同步讲练测(解析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