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ID:131153       资源大小:173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1、 晋城市晋城市 20202020 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历史历史 本试卷共本试卷共 10010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9090 分钟。分钟。 主要考试内容:通版高考全部内容。主要考试内容:通版高考全部内容。 第第卷卷( (选择题共选择题共 4848 分分) ) 1.周代在王位和诸侯国国君继承对象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是嫡出,若没有嫡出之子,再考虑庶出;在坚持 “立嫡”原则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年龄排序的原则,由长及幼,不能错乱。这说明周代 A. 儒家“尊老敬长”的礼制成为政治准绳 B. 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前提与基础 C. 官僚政治的巩固须借助嫡长子继承制 D. 注重维

    2、系政权继承的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周代规定王位和诸侯国君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有利于维系政权继承稳定性,故选 D 项; 材料体现了宗法制,没有涉及礼制,故排除 A 项;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 现,故排除 B 项;周代实行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排除 C 项 2.从殷商时期的“唯天监下典厥(道)义”,到西周时期的“遵王义”,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人一义”, 即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人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 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 人本文化的会通精神流行 B. 诸子思想具有同源

    3、异流特征 C.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 士人的民本意识正在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人手进行理论 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说明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故选 B;A 无法体 现“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排除;西汉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排除 C;材料 没有涉及民本意在,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概念名称使义性质及 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实况。

    4、法家思想代表桑弘羊站在加强中央政府权 威的角度,要求加强严刑峻法,崇尚功利,重视工商,坚持盐铁专卖;儒家思想代表们则要求讲道德仁义, 反对与民争利,主张废除盐铁专卖。这反映了当时 A. 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了挑战 B.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C. 统治者实施德主刑辅政策 D. 在治国理念上存在争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儒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针对盐铁问题提出了针锋相对的主张,这表明当时在治国理念上存 在争论,故选 D 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 A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 只是反映法儒两家代表关于盐铁专卖的观点,不能得出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而且这也与

    5、史实不 符,排除 B 项;材料能体现统治者礼法并用,但无法体现以德政为主、刑法为辅的特点,排除 C 项。 4.如图为西安大雁塔唐代进士题名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所建。唐朝新中进士,均 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雁塔下题名成为时人光宗耀祖的目标追求。对此解释 合理的是,唐代 A. 科举取士的形式趋向于僵化 B. 书法艺术受到士人推崇 C. 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凸显 D. 文学素养影响科举功名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雁塔下题名成为时人光宗耀祖所追求的目标, 说明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凸显,故选 C 项;材料没

    6、有涉及科举取士的形式,故排除 A 项;材料主题与书 法艺术无关,故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学素养与科举功名的关系,故排除 D 项。 5.宋人赵抃任越州知州时,正遇天灾,粮缺价高,他便“揭榜于通衢,令民有米增价以粜。于是米商辐辏, 越之米价顿减,民无饥死”。这表明赵抃 A. 不再对商业实施行政管理 B. 改革赋税制度以发展商业 C. 利用市场规律来渡过危机 D. 废弃抑商政策以照顾民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的“令民有米增价以粜。于是米商辐辏,越之米价顿减,民无饥死”等信息可知,赵抃 利用市场规律调控米价,解决粮食短缺问题,故选 C 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 A 项结论,且 A

    7、项表述与史实 不符,故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赋税制度改革,故排除 B 项;宋代虽然商品经济繁荣,但是政府并没 有废除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 D 项。 6.朱熹认为人性固然重要,但情为“未发”,把握自己的本性还需从“已发”处用力。“性无不善,但情迁 于物,心所发为情,或有不善。”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有善有恶 C. 无善无恶 D. 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朱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人性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由此可见朱熹 认为人性本善习远,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并未体现外界对人性的影响;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习性却相差 很远,并非有

    8、善有恶和无善无恶,B、C 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7.明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 负责管理进出口商船的登记、 纳税、 收买舶船带来的货物, 具体的商务则由“官 设牙行与民贸易”。隆庆之后,牙行由纯粹的买卖中介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 团体。牙行的出现 A. 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的管控 B. 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C. 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松弛 D.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官设牙行与民贸易”“成为包销外国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可 以看出明政府设立的牙行主要负责管理对外贸易,这体现了明朝政府对

    9、中外贸易的管控,故选 A 项;政府 对中外贸易的严格控制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说不上繁荣,故排除 B 项;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的 是对外贸易,不能体现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松弛,故 C 项错误;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政府不利 于海外市场的开拓,对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限制作用,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排除 D 项。 8.下表是清代前期民间年画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部分)。这反映出,清代前期 年画名称 主题 女子自强 妇人携带两名幼子向教书先生请教,年画上文字大意为:女性只有自强,才能与男子共同 生存下去 庄稼稼穑难 妇女已经大量迈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妻打男挨 妻子是一副“悍妇

    10、”形象,丈夫则被打得跪地求饶 A. 底层女性地位上升 B. 女性自主意识日益凸显 C. 女性维权意识强烈 D. 封建礼教内容与时俱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女子自强”“妇女已经大量迈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妻打男挨”等信息 凸显了当时女性的自主意识,故选 B 项;材料未体现底层妇女地位和女性维权意识,故排除 A、C 两项;材 料没有涉及封建礼教内容的变化,故排除 D 项。 9.1896 年至 1898 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共有 40 人自浙江、四川、江苏、 湖北、槟榔屿等多地来信,请求帮助办理各类事项近 60 项,涉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老

    11、师,请代为销售、 推广报刊,请帮助设学堂、办公司等。据此可知,当时 A. 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 B.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 C. 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 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1896 年至 1898 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涉及多地众多维新事业,说 明当时维新变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 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维新派是否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 B;材料不能说明维新变法是否与中国实际结合,排除 D。 10.下面为 18931910 年中国进口商品种类比较表(单位:%)。据表

    12、可知,这一时期 年份 机器及大工具 建筑用品;设备、器材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1893 年 0.6 7.8 13.0 78.6 1903 年 0.7 14.3 22.2 62.7 1910 年 1.5 16.0 17.0 65.5 A. 中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增强 B. 西方加大了对华商品倾销 C. 中国轻工业获得一定的发展 D. 民族工业的发展面临绝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表中直接消费资料进口呈现下降趋势,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实可知,这是当时中国 轻工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的结果,故选 C 选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民族工业有所发展,说明中国对国际 市场的依赖有所下降,A

    13、选项排除;B 选项表述与表中直接消费资料进口呈现下降趋势不符,且甲午战后,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排除 B 选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工业有所发展,陷入绝境的说法错 误,D 选项排除。 11.1912 年元旦,发表在上海申报的新祝词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 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由此可知,辛 亥革命 A. 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 B. 维护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C. 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D. 转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 新祝词提出不但要革新道德、学术,而且也要革新服

    14、饰风格,这表明辛亥 革命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改变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在此之前道 德底线并未被突破;C、D 两项都被包含在 A 选项中,不能全面的概括材料信息。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12.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互争其在革命军 队中之影响,这是互争领袖权的斗争之很重要的一方面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这表 明当时中共中央 A. 受到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 B. 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C. 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 D. 尚不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大革命

    15、后期,中共中央认为“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领袖权”,这 说明当时中共中央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共产国际对中共中 央的影响;C 选项错误,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并未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D 选项错误,材料表明当时中共 中央已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1922 年中共二大上就已经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故正确 答案为 B 选项。 13.20 世纪 40 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报道:“过去是母猪不敬神,娘们不算人 而现在则完全变了,妇女已上了桌面。人人有了一份财产,共同劳动,共同处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 原因是 A. 婚姻自主成为新时尚

    16、 B.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 C.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 解放区妇女地位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现象体现了 20 世纪 40 年代末,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合材料时间和中 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等信息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结果,故选 C 项;材 料没有反映婚姻自主的相关信息,故排除 A 项;B 项表述与材料中“20 世纪 40 年代末”的时代背景不符, 故排除 B 项;D 项表述属于材料现象,不是导致现象的主要原因,故排除 D 项。 14.下面是一幅创作于 1953 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反映出当时我国 A. 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

    17、B. 人民公社获得了广大群众拥护 C. 家庭副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 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浮夸风”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的“1953 年”可知当时我国实行“一化三改”活动,也就是“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运 动。漫画中的文字“合作社养猪”“男女老幼其劳动”“爱国增产真光荣”等信息则反映当时人民群众建 设祖国高昂的热情,故选 A 项,排除 D 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 1958 年,与材料中“1953 年”不符,故 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合作社养猪”,不是家庭副业,故排除 C 项。 15.1978 年 3 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

    18、化.没有现代科学 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 济的高速度发展.”当时邓小平这一思想 A. 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 B. 源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 推动了科技政策拨乱反正 D. 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 3 月邓小平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特别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思 想,为当时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供了思想支持,故 C 项正确;科技领域先实现拨乱反正,才能进行科技 体制改革,故 A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 1978 年 12 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故 B项错 误

    19、;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 D项错误。 16.下表是一位中国法学专家的建言。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该专家主张 1 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变化,农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需求要求强化村庄内部管理和监督 2 建设法治国家要求强化法律权威和推行依法行政,以制约行政对村民治理的不当影响 A. 深化基层民主 B. 制定村民自治法规 C. 提升官员素养 D. 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农民强化村庄内部管理和监督”“行依法行政,以制约行政对村民治理的不当影 响”,这说明基层民主存在一些乱象,需要深化改革,故 A 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要探索村民自治的新思路 而非制定村民自治法规,故

    20、 B 不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深化基层民主改革而非官员素质,故 C不符合题意; 材料主旨是深化基层民主改革而非依法治国,故 D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7.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的本质是理性,人应在追求绝对确定的知识中认识自己,培养完整的道德人格,以 善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善是天地万物的秩序,也是人的本性与自由所在。这反映出苏格拉底 A. 主张实现人格绝对平等 B. 鼓励人们积极追求现世的幸福 C. 全盘否定了智者的主张 D. 对“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的反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 苏格拉底对人的认识中突出理性, “培养完整的道德人格”, 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说明他在反思智者学

    21、派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局限性,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没有反映苏格拉底主张 人格绝对平等,排除 A 项;B 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观点,排除;苏格拉底是对智者学派观点的反 思和发展,不是全盘否定,排除 C 项。 18.现代美国法学家麦基文在谈到罗马法时断言:无论如何我对下述罗马宪法理论是坚信不疑的人民,只有 人民才是所有法律的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罗马法是一切权威的来源 B. 平民与贵族在法律上平等 C. 罗马法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D. 人民是罗马国家权力主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只有人民才是所有法律的泉”可知,人民是罗马法的源泉,说明罗马法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22、故选 C;A 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平民与贵族的信息,排除 B;材料强调的是人民与法律 的关系,没有涉及国家权力问题,排除 D。 19.16 世纪末,每年约有 2530 艘来自澳门、福建、宁波的华商船将丝料、瓷器、茶叶和其他货物运至被 西班牙人控制的马尼拉,西班牙船队横越太平洋运抵墨西哥西海岸的卡普罗港,将其中一部分货物换取当 地的黄金、白银,其余货物再连同黄金、白银一起运往欧洲。据此可知,当时 A. 以西欧为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的商贸关系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交往 D. 三角贸易的路线与内容发生了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

    23、“16 世纪末”和西班牙船队将来自中国的商品运抵墨西哥,在墨西哥交易后再连同黄金、 白银一起运往欧洲等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故选 C 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 19 世纪 中期,故排除 A 项;“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贸易”与材料和史实均不相符,故排除 B 项;材料现象反映的 不是三角贸易,故排除 D 项。 20.英国的行政权和立法权自“光荣革命”后便一直统一于议会之中, 首相既是政府首脑又是议会执政党(多 数党)的领袖。因此,以首相为首的执政党推行的某项立法往往都能通过。故执政党在任期内往往具有“独 裁般的权力”,这一传统 A. 延续了专制制度 B.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 维

    24、护了议会主权 D. 确立了君主立宪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的行政权和立法权自“光荣革命”后便一直统一于议会之中,以首相为首的执政党推行的某 项立法往往都能通过,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 B;英国“光荣革命”后已经确立民主政治,并 非专制制度,排除 A;C 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D 不符合 题意,排除。 21.巴黎公社成立以后就立即颁布了许多法令, 首先就是取消征兵制、 废除常备军, 另外规定了公务人员最 高薪资。还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把教会从学校中剔除出去,解除了资产阶级控制人民的精神枷锁。巴黎 公社颁布这些法令和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25、A. 强化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消灭资本主义财产私有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巴黎公社摧毁旧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选 B 项; A 项表述只是“公务员的最高薪”规定的目的,不能反映材料的整体意图,故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资本 主义财产私有制的相关信息,故排除 C 项;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故排除 D 项。 22.社会消费基金是除给职工支付工资外,国家用于居民的公共福利基金。阅读下面“1933 年和 1937 年苏 联社会消费基金状况”表,该表反映出这一时期苏联 年份 占国家

    26、财政支出比重(%) 人均从消费基金获得的收入(卢布) 1933 年 22.1 61.73 1937 年 29.1 234 A. 新经济政策推行按劳分配 B. 工业生产以消费品为主 C. 国家收入分配关注到民生 D. 斯大林体制的活力衰退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社会消费基金“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和“人均消费基金获得的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可 知,当时苏联在国家收入分配上关注到民生,故选 C 项;1928 年新经济政策就已经废止,故排除 A 项;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排除 B 项;材料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故排除 D 项。 【点睛】数据图表型选择题解题秘

    27、诀: (1)“看一看”:看图表名称及出处、时间、项目、数据纵 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反映不同 历史内容 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类型。 (2)“减一减”:将表格中数据相减,看数据升降等信 息,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3)“比一比”:横比找差异,纵比看趋势,类比辨种类。 注意表格数据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图、表有其 特定的技术要求和特点。 进而通过其量变及相互 关系,归纳出其所反映的现象及规律。 (4)“联一联”: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 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3.1958 年 7 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问巴黎。他与戴高乐的会谈围绕东西方关系、法国大

    28、国地位、北约、 法国发展核武器、黎巴嫩问题、最高级会谈、欧洲等众多话题展开,但总的基调是分歧大于一致。这一状 况的出现反映出 A. 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B. 欧洲已成为美苏争霸的重点 C.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D. 法国利用强大的欧盟作后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关键信息“1958 年”“法国大国地位”“北约、法国发展核武器”“欧洲”“但总的基 调是分歧大于致”可知,当时戴高乐总统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这反映了两极格局 下政治力量的变化,故选 A 项;美苏争霸的重点始终在欧洲,故排除 B 项;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和日 本经济的崛起,冲击了美国

    29、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故排除 C 项;D 项中“欧盟”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排除 D 项。 24.1966 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说:“我主张杂乱而有活力胜过明 显的统一。我容许不根据前提的推理并赞成建筑的二元性。我认为用意简明不如意义丰富我爱两者兼 顾,不爱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是黑白都要,或是灰的。”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提及建筑师文丘里强调对艺术的追求杂乱胜过统一,主张两者兼顾,这 符合现代主义的风格, 因此 D 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 浪

    30、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等手段超越现实塑造形象, 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与材料信息不符;B 选项错误,现实主义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和具 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与材料信息不符;C 选项错误,印象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 心,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第第卷卷( (非选择题共非选择题共 5252 分分) )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革命发祥地多是近代早期 的乡村工业区。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机

    31、器工厂的出现,原有的乡村工业城镇成长为城市,对资源和人口 的吸附力大为增强;原有的乡村工业村庄演变为工业城镇,原有的农民要么就地转变为城镇居民,要么移 居本区域新兴的工商业大城市。这些地区后来一直是英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的区域。1851 年,经过大约一 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 50%,基本完成城市化。城市化高潮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城镇化 的高潮,因为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其次才是城市居民的自然繁衍。 摘编自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与经验 1895 年底,中国总共对外开放 26 个通商口岸。这些开放通商口岸分布的区域,形成了一个以开放口岸 城市为中转枢,各方面力量参与其间

    32、的广泛的贸易网络几平在西方国家将商业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 中国内陆地区各种资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岸的集中中国对外开埠通商后,口岸城市在对外贸易的 刺激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逐渐盖过了一些传统内陆城市的光芒。开埠通商既是对中国传统市场园的 改纽,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一次整合,更是对中国近代城市分布格局的调整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 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均势。 摘编自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英国的城市化与清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城市化的意义 【答案】(1)同:工业化与城市

    33、化同步;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 异:英国的城市化是自发形成的;中国的城市化深受外来侵略的影响。 英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中国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率低。 (2)意义: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经济格 局,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英国的城市化运动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祥地和工业化地区,工业革命发祥地多是 近代早期的乡村工业区。”“在近代中国发展最耀眼,也是城市化特征最明显的城市是那些对外开放通商 口岸。”“城市化高潮的早期基本上是农村城镇化的高潮,因为城市

    34、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移民”“几乎 在西方国家将商业势力拓展到通商口岸的同时,中国内陆地区各种资源(人口、商业等)也开始了向通商口 岸的集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同点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城市 化分布区域不均。不同点为:英国的城市化是自发形成的;中国的城市化深受外来侵略的影响。英国城市 化起步早,水平高;中国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率低。 (2)根据材料“开埠通商既是对中国传统市场圈的改组,也是对国内资源的一次整合,更是对中国近代城市 分布格局的调整。由此开始,口岸城市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某种均势。”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清末中国城市化的意义在于促进了近代

    35、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 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经济格局,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旧历史学家已公认秦代是中国专制政体发轫的朝代,而由秦以后,直到现代化开始的清代, 其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场合外,中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的变更,换则言之, 即一直受着专制政体一官僚政治的支配,所谓“二千年之政,秦政也”。在苏联以“中国通”见称的社会 经济学史学家 Wittfogel, 谈到中国中古历史阶段时特别强调“二千年官吏与农民的国家.这句话时欧 洲在专制官僚政治的历史阶段,曾经发生过两大运动,

    36、其一是启蒙运动,又其一是加尔文主义运动,这两 种运动,就它们反封建的立场来说,虽然有某些场合是站在专制官僚统治方面,但他们在大体上,却是主 张自由、强调人权、反对专制主义、反对官僚政治的,换言之,即欧洲专制时代的学术、思想与教育并不 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的,反之,与中国整个长期专制时代不同,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因素好像是专门为专制 官僚统治“特制”的一样,在几千年中,仿佛都与专制官僚政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调和程度。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的诸特殊现象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并不断强

    37、化。 论述:秦代官僚政治是在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随后的各个朝代都是在前代的 官僚政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达到维护其封建统治的目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方面表现为 各个王朝的更替,另一方面,为巩固统治,新王朝建立之后都在强化官僚政治,如汉朝推行的察举制和刺 史制,通过察举来选拔官员,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影响,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提高了行 政效率,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亦是如此。另外,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不变的是统 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中国封建君主通过各级文武官吏对农民施行剥削榨取的权力转移。 因此,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

    38、,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并不断强化。 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包容性和专制性。 论述: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不仅包括官僚政治活动,还与中国文化的伦理、宗教、法律、财产、艺术等有着 密切而协调的联系,首先,中国以父系为中心的家族制和宗法组织在官僚政治建立之后被强化,国与家相 通,君权与父权相互为用。其次,法律和政治的关系密切,中国古代法律是维护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的工 具,最后在思想文化上,社会主流思想是维护官僚政治的工具,如汉代董仲舒宣传的“天人感应”“天人 合一”以及宋明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因此,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法律、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不但从外部给予官僚政治有利的

    39、影响,而且也变为官 僚政治的一种机能、配合物。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依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探讨和论证历史 问题、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关键是要能够提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其经历了两千 余年的长期岁月,除了极少数场合外,巾国的政治形态并没有了不起的变更,换则言之,即一直受着专制 政体官僚政治的支配,所谓二千年之政,秦政也”得出“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的观点。根 据材料中的“与中国整个长期专制时代不同,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因素,好像是专门为专制官僚统治特 制的一样,在几千年中,仿佛都与专制官

    40、僚政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调和程度”的信息,可得出“中国古 代官僚政治具包容性”的观点。可选取其中一种或全部观点进行论述,在论述时应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注意史论结合。 27.材料 嘉(庆)、道(光)以后,清朝医政日趋颓废,庸医充斤,疾病流行,公共卫生堪忧。一批官员和 知识分子认为,清洁卫生是“地方行政第一要务”,“强民以重医为先”。与此同时,外人在华设立的医院 和医校为中国提供了模仿的样本,逐渐赢得国人信赖。新政实施后,巡警部 将医疗卫生纳入职责范围;民 政部设卫生司,负责医疗卫生。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涉及医学教育、卫生行政、医院建设、公共卫生 等多个方面,远超 1901 年以前 60 年间

    41、的成就。然而,从整体上看,清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没有全盘的统 筹计划,也没有独立的专门卫生行政 系统,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严重受制于人才和财力。 据关晓红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 【答案】(1)有利条件:清政府希望解决公共卫生危机;社会上逐步形成重视医疗卫生的观念;近代西医的传 播,逐渐赢得国人信赖;新政中的官制改革为医疗卫生变革提供助力。 (2)评价: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政府向西方学习、对民生有所关注的态度,是清 政府在特殊政治

    42、情境下维护统治所做出的努力。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一-改革存在诸多不足。但改革措施 在-定范围内得到了实施,取得-定成效,促进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 决问题的能力。 (1)清末新政时期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的有利条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批官员和知识分子认为,清洁卫生 是地方行政第一要务”“外人在华设立的医院和医校为中国提供了模仿的样本,逐渐赢得国人信 赖”“民政部设卫生司,负责医疗卫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改革的评价,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政时期的医疗卫生政策涉

    43、及医学教育、 卫生行政、医院建设、公共卫生等多个方面,远超 1901 年以前 60 年间的成就”“从整体上看,清政府在 医疗卫生方面没有全盘的统筹计划,也没有独立的专门卫生行政 系统,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严重受制于人 才和财力”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等方面来回答。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期,战胜国在讨论分区占领德国时,尽管柏林位于苏占区,但是它作为德国的首都,还 是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1948 年春夏,西方国家分裂德国活动出现了高潮,联邦德国的雏形基 本形成。苏联认为,如果德国分裂成两个国家,“柏林就丧失作为德意志首都的地位“,西方国家没有理由 再

    44、留在西柏林。同年 6 月 24 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出西 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西方国家不肯搬出西柏林,但也不愿意使用武力打开水陆交通,在比较了各种 方案以后,决定利用美国强大的空中力量和经济实力,使用空中走廊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当时苏联也 不希望走向武装冲突,因而没有干扰西方国家空运活动,最终于 1949 年 5 月达成协议,12 月份取消封锁, 柏林危机平息。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柏林危机产生和平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柏林危机影响。 【答案】(1)产生的原因:西方分裂德国,组建联邦德国;苏联对

    45、东西柏林交通的封锁。平息的原因:西方 经济实力强大;美苏双方不愿使用武力;苏联的退让与妥协。 (2)影响:加剧了美苏冷战对抗;导致了德国的分裂;推动了美国对西欧的扶持,加快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复 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柏林危机,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柏林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48 年春夏,西方国家分裂德国活动出现了高潮,联邦德国 的雏形基本形成”“同年 6 月 24 日,苏联全面切断德国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试图把西方国家赶 出西柏林,柏林危机由此产生”等信息分析得出。柏林危机平息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西方国家不 肯搬出西柏林,但也不愿意

    46、使用武力打开水陆交通”“决定利用美国强大的空中力量和经济实力,使用空 中走廊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当时苏联也不希望走向武装冲突,因而没有干扰西方国家空运活动”等 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柏林危机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加剧美苏对抗、导致德国分裂、推动美国扶持西欧和加快西欧国家经 济的复苏等方面来回答。 29.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755 年)后,唐王朝国力式微,内乱不止,河西之地大部分落入吐蕃之手。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 年),沙州(即敦煌)汉人张议潮私下联络当地豪强,顺应民心,成功收复河西之地。张 议潮出自沙州汉人望族,自幼侠义,英武特出.熟悉兵书战法,很有韬略。他审时度势,聚集力量,

    47、招募勇 士,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能够果断出手,一举成功。成功收复河西以后,张议潮归唐心切,第一时间向朝 廷报捷。朝廷封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之后,张议潮恢复唐朝的行政建制,加强守备,积极防御,防备吐 蕃等部族的袭扰。河西地区是一个汉人与各西北民族杂居的地区,农业、牧业和商业并存,兴修水利,发 展农业,治内出现了“必定丰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的景象。74 岁时,张议潮卒于长安 摘编自徐水平张议潮收复河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议潮成功收复河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历史影响。 【答案】(1)原因:个人威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当地豪强的支持;民心的归

    48、顺。 (2)影响:巩固了西北边疆的统治秩序,强化了中央政府对河西地区的控制;恢复和发展生产,促进了当地 经济文化事业进步;为后世河西地区的管理提供了历史经验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联络当地豪强,顺应民心”“汉人望族,白幼侠义,英武特出,熟悉兵书战法, 很有韬略”“他审时度势,聚集力量,招募勇士,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能够果断出手,一举成功”等信息 结合所学即可概括得出张议潮成功收复河西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中“张议潮恢复唐朝的行政建制,加强守备,积极防御,防备吐蕃等部族的袭扰。”“必定丰 熟是物贱,休兵罢甲读文书”等信息结合第(l)问中的管理措施及相关素所学说明张议潮收复河西的历史影 响。


    注意事项

    本文(2020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