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5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 资源ID:130222       资源大小:1.04M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5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1、第第 35 讲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一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C、H、O、N、P、Ca 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 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 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 (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 在生物群落

    2、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 CO2形式循环。 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3.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大气中的 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 环的平衡。 (2)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 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解决思路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清洁能源。 大力植树

    3、造林。 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1)比较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生物圈)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反复循环 (2)联系 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 物链(网)一起进行。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 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总体上来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

    4、1.有关碳循环的判断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 ) (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 (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 (4)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5)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 2.有关物质循环的判断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

    5、质和能量是循环往复 的( ) (5)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 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 (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提示 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 CO2, 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 (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 提示 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 是 CO

    6、2。 (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 提示 b 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 和 c 代表呼吸作用,f 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 代表捕食,e 和 g 代表动植物的遗体、排遗物等提供给分解者。 命题点一 碳循环的过程分析 1.(2018 山东实验中学调研)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 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过程实现的 C.图中以 CO2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 D.图中由生产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答案 B 解析 图中、分别为大气

    7、中的 CO2、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 缺少、直接到的碳循环路径(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故 A 项错误;流 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过程(如光合作用)固定的,B 项正确;图中过 程以 CO2的形式进行,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 项错误;食物链中不包 括分解者,D 项错误。 2.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字母_表示大气中的 CO2, 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 使其含量夏季_(填 “高于”或“低于”)冬季。 (2)CO2被生产者吸收转变成体内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 A、B 的_和 C 的分解作用以及 E 的燃烧,转变成

    8、 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 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 CO2量_(填“大于”或“小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 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 D 的含义改为_,其 他字母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 _。 答案 (1)D 低于 (2)呼吸作用 大于 (3)无机环境 取消“DA” 解析 (1)题图显示:A、B、C、E 均有箭头指向 D,说明 D 表示大气中的 CO2。A、D 之间 是双向箭头, A、B 死的有机物可被 C 利用,说明 A 是生产者,C 是分解者,进而推知:B 是消费者, E 为化

    9、石燃料的燃烧。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夏季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冬季 旺盛,使夏季大气中 CO2的含量低于冬季。(2)CO2被生产者吸收,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体内 的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再被图中的 A 所示的生产者、B 所示的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 C 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及 E 所示的化石燃料的燃烧,转变成 CO2后再重新循环。若此生 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处在正常演替过程中,则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 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因此生产者吸收的 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放的 CO2量。 (3)若将本题图修改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可将 D 的含义改为无机环境, 其他字母

    10、 及文字代表的含义不变。因能量流动起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特点之一是单向流动,所以还需要修改之处有:增加“光A”、取消“ED”、 取消 “DA”。 科学思维 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定方法 (1)图中双向箭头代表生产者、大气中的 CO2,其中其他所有成分都指向的为大气中的 CO2, 即 C 为大气中的 CO2,A 是生产者。 (2)除了 C 之外,有最多被指向箭头的为分解者,即 B 为分解者。 (3)三个图的模式其实一致,复杂的地方在于消费者的划分,图甲中消费者只有 D,图乙中消 费者有 D、E,图丙中消费者有 D、E、F。 (4)图甲蕴含的食物链为 AD,图乙蕴含的食

    11、物链为 ADE,图丙蕴含的食物链为 ADEF。 命题点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 3.图 1 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 A、B、C、D 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 4、5、6 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 2 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图 1 中,B、C 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 B.图 1 中能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只有 2、4、5 C.如果 A 发生瘟疫,D 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D.在图 2 的食物链中,/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 C 解析 图 1 中 C 是生产者,B 是分解者,D 是初

    12、级消费者,A 是次级消费者,A 项错误;图 1 中的过程 3 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质也是呼吸作用,B 项错误;如果次级消费者 A 因 发生瘟疫而数量减少,则初级消费者 D 的数量会增加,增加后会导致生产者数量减少,D 又 会因食物减少而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C 项正确;图 2 中的和代表兔和狼 的摄入量而不是同化量,所以/的比值不能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项 错误。 4.(2019 西安一中期末考试)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 的结论是( ) A.能量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

    13、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 A 考点二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的概念: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 (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 (3)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功能( ) (4)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

    14、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5)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 ) 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 (1)图中“信息”可来自何处? 提示 生物或无机环境。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否只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 提示 不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能发生信息传递。 (3)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命题点一 信息传递的类型和作用分析 1.(2018 海南,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 子中的“小

    15、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 答案 D 解析 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 错误。 2.(2018 银川一中高三二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 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6、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 答案 B 解析 用黑光灯诱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这属于生态系统中 物理信息传递的应用,A 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属于生物防治,B 错误;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生态系 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之一,C 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是“日照长 短”这个物理信息对黄麻植物的刺激引起的,D 正确。 科学思维 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的辨析方法 (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

    17、、 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命题点二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 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 则图甲、 图乙、 图丙可依次表示( )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

    18、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循环往复、全球性的特点,在生物群落内是单向的,图甲可表 示碳的循环;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图乙可表示能量流动;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 递, 不论是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还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是双向的, 图丙可表示信息传递。 4.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 物质循环的方向 D.

    19、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答案 A 解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生命观念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考点三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20、自我调节能力。 (1)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2)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原状难以恢复。 3.类型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 别 实质 保持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的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 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 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联系 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 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

    21、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 它们相互作用, 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 与功能的协调发展。 5.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瓶一般是封闭的 防止外界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 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 活力,成分齐全 生态瓶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 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瓶的材料必须透明 为光合作用提供光能;保持生态瓶内温度; 便于观察 生态瓶宜

    22、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适宜,要 留出一定的空间 便于操作;瓶内储备一定量的空气 生态瓶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1)生物多样性高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3)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 ) (4)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 (5)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6)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 (7)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

    23、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 ) (8)极地苔原由于物种组成单一, 结构简单, 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 (9)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 (10)落叶阔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 稳定性较低( ) 下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 的作用范围,请分析: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 y 值要大于(填 “大于”或“小于”)热带雨林的 y 值。 (2)x 的大小可作为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指标,x 值越大说明

    24、该稳定性越弱。 (3)TS 与生态系统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 TS 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命题点一 生态系统内反馈调节实例的分析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 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鼠的增加受到抑制 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 D.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答案 D 解析 草原鼠的数量上升,蛇的食物增加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

    25、的增加受到抑制,属于 负反馈调节,A 项正确;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可以减缓植物种群数 量的下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负反馈调节,B 项正确;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 植被, 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 光照充足, 幸存植物能更迅速地萌发生长, 属于负反馈调节, C 项正确;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正反 馈调节,D 项错误。 2.图 A 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 B 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 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 A 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成分 B.甲

    26、、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 B 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 A 是负反馈调节,图 B 是正反馈调节 答案 C 解析 图 A 所示为一条食物链,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 增加会促使甲、丙的增加,甲、丙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而图 B 所示为正反馈调节,它会 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命题二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综合分析 3.(2019 甘肃西北师大附中高三测试)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B.生态恢复的本质是恢复系统必要的功能并使其能够自我维持 C.生态系统的营养

    27、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越强 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 C 解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 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A 正确;生态恢复的本质是恢复系统 必要的功能并使其具有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B 正确;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 力稳定性不一定就越强,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因其生存环境恶劣,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 构简单,在遭到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十分漫长,其恢复力稳定性就很低,C 错误;负 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 正确。 4.(2018 北京

    28、顺义区高三第二次统练)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 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 B 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 C 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 B 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 力稳定性高,A 正确;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

    29、间也 会提前,即 B 点左移,B 正确;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即 C 点右移,C 正确;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 错误。 科学思维 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1)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 (2)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呈负相关,但是也有例外,如极地苔原生 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 命题点三 生态瓶的制作和分析 5.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观赏性小生态瓶,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如图是一个简易 生态瓶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小生态瓶内_(填“能”或“不能”)进行碳、氧、氮、磷等元 素的循

    30、环利用,原因是_ _。 (2)简易生态瓶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原因是_ _。 (3)若要在该生态瓶中添加小动物,则应注意各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从能量流动的角 度分析,这是因为_。 答案 (1)能 该生态瓶内有生产者和分解者,能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生理 过程实现各元素的循环利用 (2)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很弱 (3)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 (1)由于生态瓶内有生产者和分解者,因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小生态瓶可以通过光合 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生理过程实现碳、氧、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利用。(2)由 于小生态瓶内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很弱

    31、,所以简易生态瓶的抵抗力稳 定性很低。 (3)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因此添加小动物应注意各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 矫正易错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强记长句 1.物质循环的“物质”和“范围” (1)参与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2)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终点不同: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 能,终点是热能散失;而物质循环中的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返,无起点和 终点。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 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 4.抵抗

    32、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呈负相关 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 生态系统。 5.引入新的物种不一定都会增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如果引入的物种造成了生物入侵 现象,生态系统反而会遭到破坏,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Ca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 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 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 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但农田生态系统还需要经常施肥的原因是农田

    33、中的农作物合 成有机物(如蛋白质、磷脂等)时利用了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这些元素随着粮食、瓜、果 等输出农田生态系统,因此需要不断施入含氮、磷、钾等元素的肥料。 4.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二者呈负相关。 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的基础。 重温高考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演练模拟 1.(2018 海南, 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 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 B.随着生物多样

    34、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 D 解析 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A 正确;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 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B 正确;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C 正确;生物多样性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不变,D 错误。 2.(2016 天津,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 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

    35、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 D 解析 碳循环发生范围为“生物圈”,并非一个小生态系统,A 错误;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 应统计所有的同种昆虫,不能只统计成虫,B 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 同化量之比,不是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比值,C 错误;图示信息表明乙为甲的天敌,则乙数 量增多,甲数量会减少,因此,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将减少,D 正确。 3.(2015 全国,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

    36、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 正确;生态系统 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 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 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 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 保持相对稳定,D 正确。 4.(2014 江苏,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 1

    37、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 D 解析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是由于水体中含有的 N、P 等植物生长所需的矿质 元素过多,引起植物大量繁殖,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A 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 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B 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 递减的, 每个营养级约有 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 而不是被分解者利用, C 错误;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 被生物利用,D 正确。 5.(2017 海南,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

    38、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 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 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 该生态系统具有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 _, 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 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 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2)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次级消费者是青蛙。 消费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调节种间关系;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注意事项

    本文(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35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