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9课《六国论》ppt课件(1)

    • 资源ID:13014       资源大小:975.50KB        全文页数:5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9课《六国论》ppt课件(1)

    1、六国论,苏 洵,学习目标:,1、疏通文字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3、能够正确翻译文章。,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1 . 六国2. 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

    2、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二.解题,“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

    3、,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战国七雄,(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秦强楚大齐富,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解题,六国地图,战国历史背景,韩、魏、燕、赵、楚、齐、秦是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从土地面积看,楚国最大,秦、赵、齐次之,魏、燕又次之,韩国最小。从地理位置看,秦在今陕西、甘肃和川北地区,韩、魏、赵与秦为邻,楚稍远之,齐、燕离秦国最远。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富民强,跃居七雄之首,他急切地向外扩

    4、张,大大威胁着六国。六国虽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由于各有打算,联合实际上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很不巩固。如离秦国远而国力又强的齐、楚,对外在抗秦最前线的韩、魏、赵并不予全力支持,甚至还自相攻伐。而离秦国最近的魏、韩屈于秦国压力,多次割地求和,助长了秦国的气焰。六国最终在秦的“远交近攻”配以反间计的策略下,被秦国逐个击破,先后灭亡。据史记记载,前230年秦灭韩,前228年秦灭赵,前225年秦灭楚,前222年秦灭燕,齐国最后也于前221年被灭。,(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

    5、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六国互丧 暴霜露 如弃草芥 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 洎 牧以谗诛 胜负之数 食之不得下咽 日削 月割,sng pji y j shyn xu,读准字音,学习一、二段,六国被灭,并不是(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就在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使自己的力量亏损,(这)是被

    6、灭的原因。有人会问:“六国接连灭亡,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灭亡,大概因为不行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地保全。所以说:弊病就在贿赂秦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l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非兵不利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武器 弊病,贿赂 使。亏损 有的人 灭亡,全都 因为 表原因,形作名, 保全,解释下列红色字,特殊句式,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7、,破灭之道也。,判断句,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接受诸侯的贿赂),(不打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多到百倍。把六国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地,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欲望最大的,就是六国诸侯祸患最大的,(这样,)本来就不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想想他们的(死去的

    8、)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它送给别人,好像抛弃(不值钱的)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可是第二天)起来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以至于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

    9、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学习第二段,解释下列字词,较秦之所得 秦之所大欲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此言得之 思厥先祖父 秦以攻取之外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的,结构助词 的,结构助词 代词,前一个代秦国, 后一个代六国 代词,指上面的道理 其,他(他们)的 凭 才,副词 全;把 拿,用;介词,翻译重点句,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10、固不在战矣,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才尺寸之地,想想他们的(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 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 得清清楚楚了。,古今异义词:,其实颠覆祖父,古:是 两个词语,其:代词。 实:实质,实在内容。,今:副词,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古:灭亡。,今: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对 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

    11、,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为这个缘故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被灭,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

    12、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的时候,(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因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13、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始有远略 义不赂秦始速祸焉 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 胜负之数,亲附、亲近 开始 坚持正义,名词活用为 动词 才;招致 两次 使。退却,使动用法 等到;因为 命运,学习第三段,解释下列重点字词,与羸而不助五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战败而亡,转折关系 转折关系 因果关系,至丹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介词,把 因为,智力孤危,古:智谋和力量,今:人类的思考能力和认知水平,刺客不行,古:不到。去,今:不可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14、斯用兵之效也。,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 终也。,翻译下面句子,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赂者,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不能独完,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吞食六国都咽不下了。真可悲叹啊!有这样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因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他国的积威胁迫啊!,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15、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着这样大的国家,跟随六国灭亡的老路(旧事),这就是又在六国的下面了!,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上启下,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6、”。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熟悉内容,中心论点,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分论点1)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韩魏楚,(分论点2)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齐燕赵,告戒北宋王朝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赂 秦 力 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 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总分),(第三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四段) (引古),(递

    17、进),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第六段) (讽今),(并 列),不战胜负判,智力孤危败亡,中心论点,分论点,事 实,论 断,结 论,(分 总),中心文章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在赂秦。指出以土地贿赂敌国,只能增加敌人的力量,削弱自己的力量,必然导致灭亡;告诫统治者一味屈辱求和将重蹈覆辙。,写法1.逻辑严密,结构完整。2.言简意明,富于词采。,强化巩固,加强积累,课堂练习,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后秦击赵者再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两次。今表示又一次。),(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18、,(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2、重点实词,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3、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4、此言得之 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6、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后秦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1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兵器,(全,都 ),(它实际数目),( 适宜,得当,正确 ),亲近,亲附,起初,招致,使退却,两次,珍惜、爱惜,理数,指命运,礼遇,礼待,3、指出下列

    19、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当与秦相较4、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日割月削 、以地事秦 、义不赂秦 、不能独完 、李牧连却之F . 礼天下之奇才,“暴”同“曝”。读p,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n,满足。,“当”通“倘”,读“tng”,如果,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日”“月”,名词作状语,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礼待,名词作动词。,5、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

    20、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丧失,丢失,动词,灭亡,动词。,作为,动词,成为,动词,被,介词,治理,动词,灭亡,动词,熄灭,动词,如果,连词,朝着,动词,名词,军队,动词,好象,副词,还,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也许,或许,连词,事奉,动词,事情,名词,起初,副词,才,副词,终于,副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所以,因此,连词,旧,形容词,

    21、胜利,名词,战胜,动词,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诚不得已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得到,获得,动词,适宜,得当,形容词,能,能够,动词,想要,追求,动词,欲望,名词,暴露,显露,动词,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判断句,(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省略宾语,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介词结构后置,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

    22、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以致全部覆亡,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理固宜然)。,7、重点句子翻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珍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

    23、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B,8下列各组句中红色字的意思与所给例句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得:1、得到、获得 2、能,可能(情况允许),BD,9下列各句中“与”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与嬴而不助王国也 C则与斗卮酒 D失其所与,不知与:1、介词,和 2、亲附 3、给予斗卮酒

    24、:一大杯酒(“斗”和“卮”都是酒器,斗大卮小,连在一起泛指一大杯),10、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虚词:较秦( )所得,与战胜( )得者,其实百倍;诸侯( )所亡,与战败( )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 )所大欲,诸侯( )所大患,固不在战矣。,之,而,之,而,之,之,11、将下列各句中的省略部分填在括号里(1)秦以攻取( )之外,(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土地,因受贿赂,()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郡。 ()且燕赵处秦革灭( )殆尽之际。,秦之一,另四国,12、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三苏”指苏轼、苏辙、苏小妹。 ()六国论选自嘉祐集笺注。 ()文中“破亡之故事”与今口语“故事”

    25、不同。,第二课时练习1、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下面句子与原文不附的一项是:, A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获城。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D.齐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3、下列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A ,4 、为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A.齐全 B.完整 C.尽,没有了 D.做成, B

    26、,(2) 故曰(弊)在赂秦,A.骗人的坏事 B.弊病 、害处 C.弊端, C ,(3)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A. 满、遍 B. 更加、越 C.补、合 (4)、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A.如同 B.仍然 C.还, B , C ,5、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以”的词义。,(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由于,介词 ,凭借,介词 ,把,介词 ,因为,连词 ,(5)至丹(以)荆卿为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 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于人,用, 介,用, 介 ,凭借, 介,而, 连,而, 连,而, 连,6、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暴霜露、暴秦之欲无厌、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暴”同“曝”。读p,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厌”同“餍”。读yn,满足。,“无”通“毋”,读 不,不要。,(),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再见!,


    注意事项

    本文(【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9课《六国论》ppt课件(1))为本站会员(好样****8)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