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资源ID:102654       资源大小:123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卡的表格里,24题共48分。)1.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A. 定期朝见周天子B. 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C. 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D. 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答案】C【解析】孤竹国归属周朝,成为诸侯国,分封制下,诸侯和卿大夫的地位是世袭的,死了以后传子,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C;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2.周初先后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独居

    2、五十三人”。这说明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是A. 等级B. 血缘C. 嫡长子继承D. 世袭【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分封的71个诸侯国中有53个是姬姓国这说明分封的主要对象是王族,因为周王也姓姬,由以上可知血缘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等级这一特点,故A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特征,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袭这一特点,故D错误。3.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A. 有效地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 按照

    3、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限于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排除。材料强调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不是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有人说:“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和地方以合法

    4、性。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A. 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B. 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C.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 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拥有任免官吏、征税和拥有军队的权力,故B、C、D三项所述行为均具“合法性”。齐侯婴自称称王既不符合分封制的规定,也违背了宗法制,是“不合法”的。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5. 2011年3月28日,新国博展牌把“司(s)母戊鼎”改名“后(hu)母戊鼎”。“司母戊鼎”的命名,应是郭

    5、沫若先生所为,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A. 内外服制度B. 宗法制度C. 分封制D. 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由材料中“祭祀母亲戊”“祭祀祖先”可知其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忠孝观念。系已学知识可得出忠孝观念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因此B符合题意,而ACD均与题干主旨不合,故正确答案为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6.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这反映了A. 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B. 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C. 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D.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答

    6、案】D【解析】“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故D正确;“立子以贵不以长”不符合“长幼有序”,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权利继承问题而不是分封问题,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7.礼记礼运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所以,“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地;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这说明A. 周代有严格的等级秩序B. 社会秩序规范强调内自省C. 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D. 农业生产与礼仪思想相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来看,礼乐制度强调以内心的忠信为本,义理只是外

    7、在的具体要求,说明社会秩序的规范强调内在自省,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而是强调社会秩序规范强调内在自省,排除A。材料信息是探讨忠信与义理的关系,强调以礼治国要把握“礼”中的“义”,排除C。材料不是探讨农业生产与礼仪思想的关系,而是强调社会秩序规范强调内在自省,排除D。8.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A. 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B. 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C. 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D. 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深远

    8、影响。回答本题要围绕题干“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一句加以分析,它体现了家谱能够弥补正史等记载的缺陷,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它的作用,但不是取得这一地位的原因;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不是最主要原因。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

    9、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9.梁启超先生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布罗代尔说:“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两者对于史学社会功能的认识的共同点是A. 弘扬传统、树魂立根B.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C. 精进学问、海纳百川D. 以古为训、传承祖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史学社会功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认为研究史学可以使国民博学、明智

    10、,更具爱国心;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学可以增强国民意识。两人显然都在强调史学在传承文明、提升国民意识、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以史为鉴、精进学问、海纳百川,以古为训、传承祖制均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故排除BCD三项。10.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 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 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 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社会政治大转型”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分别属于经济、思

    11、想两个方面与“社会政治大转型”无关,排除AC;社会政治大转型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帝”,意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实现和巩固大一统,即废分封行郡县,B正确;秦朝时已经属于封建社会国家,排除D。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分封制到郡县制11.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这表明韩非子的思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要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A

    12、.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有言其处者,罪死”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故正确。他看见丞相车骑众不满体现的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故正确。“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体现出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这样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故正确,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点睛】本题考查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需要掌握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12.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的东方的文明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说法是A. 中央集权制度形

    13、成B. 实现了国家统一C.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D. 创立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可以看出,秦时期相对于西周来说,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即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选A。B项与材料无关;CD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因此BCD三项均错。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此题实际上考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知识点是考试的重点。秦朝创立,以后历朝无不沿用。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矛盾斗争以及所采取的措施也需要掌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总的趋势是中央集权和皇权不断地加

    14、强。1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不考虑世系和教育”说明不强调贵族政治。14. 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 推行郡国并行制B. 强化君主专制C. 加强中央集权D. 解决土地兼并【答案】C【解

    15、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推恩令”,其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下后,王国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15. 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 )A. 专制

    16、皇权达到顶峰B. 三省相互牵制C. 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D. 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说明唐朝的皇帝的专制主义程度并不充分,专制主义君权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故选D。A出现在明清时期。B与作者的观点无关,C错误,决策权最终属于皇帝。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6.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 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B.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 皇室事

    17、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D.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九卿主要是处理皇室事务。故B项正确。其他选型金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政治制度的特征17.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 科举制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答案】A【解析】【详解

    18、】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察举制的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说明察举制强调品德、能力和学识,故A正确;“以文取士”,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词、儒家经典的理解,不考科技知识,所以,科举制不注重科技素养,故B错误;根据材料,察举制下举荐人才的依据是德才,因此无法得出有利于贵族政治形成的推断,故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的解读,尤其是八股取土”以后,极大的压制了读书人的思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故D错误。18.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 实质是

    19、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两宋时期平民出身、明清时期贫寒家庭出身的进士所占比例很高,这表明了该选官制度有利于社会下层人员参与政治,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B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19.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

    20、央决策机构C.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D. 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反映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故A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B错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内阁首辅不是宰相,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并不是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故D错误。20.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曾专门撰文揭露历朝正史中的隐讳问题。他对史书中的隐讳,通常持批评态

    21、度。但是,对于明史,他却没有提到隐讳之事,因为该书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编修的。据此可知A. 明史体现秉笔直书的修史原则B. 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色彩浓厚C. 清代学者修史不再重视隐讳问题D. 史书编撰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答案】B【解析】清代学者赵翼对历朝正史编写中的隐讳问题一直持批判态度,但是对编修于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的明史却没有提到,不是因为其中没有隐讳问题,而是因为他生活的清朝采取文化专制的态度,文字狱和八股取士对读书人非常严厉和专制,故选B而排除C;A不符合史实,因为清朝编修明史,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肯定对于其中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史实不可能秉笔直书故排除A;D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

    22、故排除。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这一题需要抓住“清朝”和“所生活的年代”就可以准确作答了。21.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雅典的这些举措A. 引发了贫富之间对立B. 说明其文化事

    23、业不发达C. 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D.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答案】C【解析】材料“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有利于实现雅典公民内部的平等,使人人都可以参政议政,材料“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有利于发挥富人的作用,减轻贫民负担,据此可知,雅典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题干涉及的是雅典民主选举,并没有体现文化事业不发达,排除B;雅典民主选举体现了相对平等而非绝对平等,排除D。故选C。22.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

    24、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答案】B【解析】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材料现象;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5、。23.“与罗马法学家的学说具有很强的无视性特征相比,中国的国际私法学说要想成为法律渊源,必须克服纯粹理论化的倾向。”材料意在说明A. 罗马法比中国法完善B. 法学学说要体现司法实践的诉求C. 法学学说是法律的渊源D. 法学学说的进步推动了法律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对国际私法而言,学说作为法律渊源既是法律发展的需要,也是司法实践的诉求,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是否完善的信息,无法推断出罗马法比中国法完善,A项错误。法学学说是法律的渊源,但也要体现司法实践的诉求,故C项错误不全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学学说的进步推动了法律完善,而是强调法学学说要体现司法实践的诉求,D

    26、项错误。24.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A.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 强调维护公共利益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注重兼顾多方利益【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维护了公共利益;“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维护了他人利益;“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维护了个人利益,因此这些条款兼顾了多方利益,故D项正确;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强调维护公共利益只涉及部分材料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故AB错误

    27、;材料未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25.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

    28、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3

    29、)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宜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價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解析】第(1)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

    30、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概括得出: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由材料信息“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第(2)问,“历史背景”,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点睛: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

    31、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热点的思路。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积极作用”,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历史背景”,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标志着

    32、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但是,历来国内采纳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践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材料二 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其中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货币化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或观点),并就所拟论

    33、题(或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观点:白银作为主要货币,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性。论证:(1)白银作为贵金属,自身具有较大的价值。比其他金属铸币拥有重量轻、便于携带等优点,比纸币的购买力更加稳定。事实上,明代民间贸易冲破政府的禁令,既有白银自身属性的原因,也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选择。(2)白银作为货币,其购买力必须与经济总量相适应。当市场上的商品丰富而白银总量较少时,它显得特别贵重;反之,白银总量较多而商品供应不足时,白银就会贬值。因此,白锒的购买力也是随着商品数量和白银总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十分稳定的

    34、价值尺度。(3)明代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有大量白银流入。表面上看,这是对外贸易顺差的表现,值得肯定,但是中国以外来的白银为主建立了银本位制,实际上中国市场上的白银主要依赖外国的输入。一旦外国减少或停止对中国的白银输入,必然造成国内白银的缺乏,从而造成中国经济的损失,加大中国经济的风险性。评分说明:(1)确定观点或给出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问题。据材料一提到,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历来国内采纳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据材料二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

    35、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评析古代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问题。先列出观点,再解析评析。例如:白银作为主要货币,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给国家经济带来一定消极影响。白银货币化的根源是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货币化有利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明代对白银的巨大需求,而国内白银产量的捉襟见肘,刺激了对外贸易的扩展。一条鞭法规定赋役征银,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一定的弊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白银的需求量增长。而白银增产有限,造成流通的白银量不足。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白银货币化27.阅读下列材

    36、料,回答问题。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

    37、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答案】(1)“左”倾错误的影响;包产到户被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与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 (2)特点: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政策从限制到予以肯定。意义:改变了束缚农村生产力的旧

    38、体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改革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解析】第(1)问,“主要原因”,依据材料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左”倾思想束缚、人们认为包产到户是复辟资本主义和包产到户和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等角度回答。第(2)问,“特点”,由材料信息“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

    39、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概括得出。“意义”从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等角度回答即可。【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中国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三农问题是历史的长效热点,考生一定要注意。改革部分的的高考命题,一般都是脱离教材,考教材之外的历史,这就给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平时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只重点讲解与必修相关的课程即可,重点放在对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上。选修部分命题大多是概括、指出、分析、评价之类的,这些设问方式一定要重点训练。- 17 -


    注意事项

    本文(重庆市江津区第六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