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27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和渔猎时代:时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特点:人类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表现:食物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2、原始农耕和畜牧:背景: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形成:大约1万年前
2、,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表现:农业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西亚: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中美洲: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畜牧业形成: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表现:世界不同地区的居民把几种主要的动物驯化为家畜。距今约9000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距今约7000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3、农业出现的意义(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
3、的变化。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加速了人口的增长。(2)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一部分人开始从事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产生。(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历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地域食物生产状况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社会生活两河、尼罗河流域大、小麦、山羊、绵羊、牛王室、神庙、官员等占有土地;古代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南稻北粟麦土地制度: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精耕细作逐渐形成古希腊地区谷物、蔬菜轮作、葡萄、橄榄公民拥有土地,
4、普遍使用奴隶生产 古罗马地区谷物生产为主,橄榄和葡萄前期:土地国有,小农经济;后期:土地集中于贵族或富人,小农逐渐破产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随着农业产生,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私有制(3)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作物的外传玉米欧洲:玉米传入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中国:阶段: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各地
5、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传播路线: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种植方式:玉米从丘陵山地种植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马铃薯欧洲:马铃薯传人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中国: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欧洲: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中国:甘薯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辣椒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中国:明朝时,辣椒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番茄欧洲: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
6、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经过改良培育,逐渐变得红润多汁、鲜美可口;中国: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美洲: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欧亚作物传入表现: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黄瓜、豌豆经济类:甘蔗等。评价: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a、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促进饮食结构、食物种类和小麦产业的发展;b、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7、产量仅次于小麦;禽畜传入表现: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作用:这些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三、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区域交流而非全球交流; 交流物种相对较少; 双向交流;四、新航路开辟以来食物物种的交流1、特点:范围具有全球性; 交流双向互补; 欧洲主导; 交流种类多; 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持续时间长;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作物自身的优势,如玉米产量高,环境适应能力强3、影响:积极:1、对人类自身:提高抗饥荒能力,人口增长; 2、生产和生活: 提高粮食产量,丰富食物种类,改变
8、饮食结构与习惯; 推动各地经济发展(农业、畜牧业、商品经济); 促进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扩大,增强世界联系; 3、社会关系:冲击等级关系,人们在生活上趋于平等; 4、文明: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发展;消极:破坏了生态环境; 带来了人口压力;五、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对(明清)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美洲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等引进,促进农耕经济繁荣;促进人口增长,种植结构、饮食结构等发生变化;白银大量流入,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税制改革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现代农业产生与发展) 1、产生条件: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推动; 科技进步的推动; 经济
9、管理水平的提高; 市场经济发展推动;2、表现:农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如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采摘机器人等) 粮食品种改进和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如杂交育种技术) 集约化的农场、养殖场、牧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突破性进展;(如温室种植)3、意义: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提高了生活水平;二、食物储备技术1、表现:科技发展,粮仓容量扩大,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 现代冷冻技术发展:如家用冰箱、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发展;2、意义:丰富人们的日常食品种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 提高食品质量安全; 降低食品流通损耗;三、消除饥饿与粮
10、食安全1、原因:人口的激增; 城市化、工业化加速,耕地面积的减少; 对农业投资不足; 经济危机、气候变化影响; 粮食成为某些国家施加政治、经济压力的手段;2、应对:国际层面: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国家层面:加强立法; 保护耕地资源; 改进技术及加大投入,提高粮食产量; 厉行节约;四、食品安全1、出现原因:农业现代化的负作用,如化肥、农药、抗生素、添加剂等过度使用; 企业诚信缺失、道德水平滑坡; 政府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2、如何应对:加强立法;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加强宣传和社会舆论监督;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
11、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一、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一)耕作工具的变化及对耕作方式的影响:时代中国时期工具耕作方式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石斧、石刀刀耕火种青铜时代商周时期少量青铜农具(多为礼器);骨耜、石锄等;石器锄耕铁器时代春秋战国以来各种铁农具铁犁牛耕(二)农业灌溉工具如翻车、筒车等;豢养驯化禽畜的设施如圈厩、马槽等;(三)我国古代农业工具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特点:种类繁多、材质多样; 不断改进、创新; 动力来源多样; 通用性广; 2、因素:劳动人民的智慧; 政府重视推广; 注重经验总结和传承;(四)铁犁牛耕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开始出现-西汉推广-隋唐成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铁犁牛耕的成熟
12、)二、中国古代农业的小专题整理:(一)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经济: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土地制度: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经营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分配方式:推动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 其他:利于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等; 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各国变法,郡县制、官僚制出现; 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阶级:奴隶主贵族没落,士阶层和地主阶级崛起;(二)精耕细作概念解读: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增加投入,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改进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兴修水利设施,积累农学理论,编写农学专著
13、等。(三)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租佃经济概念区分: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点,商品经济以市场买卖和自由交换为特点; 小农经济指规模小,家庭经营。根据农民是否拥有土地又分为自耕农经济和租佃经济;(四)汉代庄园经济 1、原因: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 2、特点:规模大、自给自足; 拥有家兵、筑有乌堡; 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 人身依附关系强; 3、影响:影响赋役征收,易形成割据,威胁中央集权;(五)小农经济的特征以及对社会产生的作用?1、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1)分散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男耕女织。(2)封闭性:生产的产品仅供家庭使用,基本不会流入市场。(3)
14、脆弱性:遇到天灾人祸无法抵御。(4)精耕细作:人多地少,为了提高产量改进生产工具,实行精耕细作。2、作用(1)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可以满足多数家庭的生活需求。(2)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赋税财政的主要来源;农民又是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3)小农经济满足自给自足会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三、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演进与经营方式(一)手工业生产工具: 1、纺织:原始社会出现骨针、陶纺轮;汉朝能够使用提花机;元朝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生产工具; 2、陶瓷:坯车、匣钵、支钉等工具; 3、冶炼:用锻打方式制作小型器具,用铸造方式制作大型器具;东汉
15、发明水力风箱水排;(二)手工业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产品官府管理,产品供官府和皇室使用产品进市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贡赋,很少进入市场;优势规模大,资金原料充足,技艺高市场为导向,改进技术和管理劣势管理落后,工匠生产积极性低,产品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规模较小,资金较少,受到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注: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地位:始终从属于农业;(农业的发展推动手工业、商业繁荣,同时也制约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如重农抑商;) 部门不断增加,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规模越来越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16、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南移; 具有封闭性,手工技艺世代传习;(四)影响手工业发展的因素: 政治:政局稳定,政府政策推动; 经济:农耕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群体:劳动工匠技术经验的积累与改进; 其他:税制改革等使国家对民众人身控制减弱。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一、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动力来源:由人力、畜力等到蒸汽动力、电力;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产业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工业地位提高;二、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城乡关系:促进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推动农业机械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2、衣食住行:交
17、通进步,促进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增加社会流动性;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大众消费主义出现;3、观念: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4、教育: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文化素质提升;5、社会结构:工业资产阶级产生,获得得更多政治权力,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日益完善;工业无产阶级产生,推动工人运动; 技术、管理人员等新中间阶层开始发展;6、环境问题突出;四、资本主义经济不同发展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工厂制度垄断组织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1418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生产特点手工劳动机器生产科技为先导,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规模较小较大(中小企业
18、)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大企业)(一)手工工场时期:生产已经逐步走向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工厂制度逐步确立: 1、特点(史实): 为保证机器昼夜运行,实行倒班制; 严格的规章制度,如罚款、体罚和解雇等; 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监管生产过程,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和调配等; 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致、更专业,劳动更集中; 2、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分工明确,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挖掘工人劳动潜质; 产生更大经济效益;(三)垄断组织: 1、产生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2、评价: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
19、产成本; 跨国公司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 加剧贫富分化,影响社会公平,社会矛盾激化; 干预、控制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 加剧列强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导致战争(一战);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科学理论的进步: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 2、二战和战后美苏争霸的刺激; 3、政府政策的重视; 4、发展经济的需要;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材料等方面迅速发展; (1)1946年,美国军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2)1969年,美国国防部把几
20、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建立起军用网络。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并于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目前遍布全球; (3)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4)作为新兴的尖端科技,航天技术迅猛发展,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5)海洋技术在现代科技进步中处于重要位置; (6)新材料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尖端科技领域也取得巨大成就。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三、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1、生产: 生产方式日益自动化、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与社会生活 2023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经济 社会生活 知识点 复习 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4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