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132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时期和秦汉至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阶段。阶段1: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萌芽)早期国家政治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阶段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时期(建立、完善、强化)线索1:君主专制: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汉至明清,中央有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在到
2、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初费丞相,后来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线索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线索3: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从世官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线索4:监察体系: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相对独立的监察制度,中央有御史大夫,地方有监御史。此
3、后,历朝历代都建立起监察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备。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监察制度,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的效能是有限的,监官本身因贪赃枉法不乏其人。一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一、夏商政治形势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政治关系(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对立下的产物)。2.商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通过占卜来决定)。二、周朝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权利分配制度概念: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商朝已有分封。在周
4、朝时期,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情况下,把一定得土地和人口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内容: 对象:主体是同性王族(晋、卫、鲁、燕,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其次是功臣(齐)和先代贵族(宋、蓟)。 关系: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受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以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作用: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打破了夏商时代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有松散走向紧密。局限(瓦解的原因):封国诸侯具有相
5、对的独立性,周王无法对诸侯势力进行直接干涉和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实力增强,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减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瓦解表现:周王与诸侯之间:诸侯国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如楚庄王问鼎;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相互战争、相互兼并,“春秋无义战”是最突出的表现;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夺位,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概念: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中国古代按照父系血统远近,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区别亲疏,分配政治权利,规定等级秩序,维护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制度。(2)目的:协调家庭内部关系,加强统治秩序,解决周
6、人贵族内部权力继承问题。(3)特点:主要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立嫡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家族等级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嫡长子与众子的关系具有双重性,即具有血缘上的兄弟关系和政治上的君臣关系。)(4) 作用:把“国”和“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君统与宗统结合起来),王权较前代有所强化。稳定等级结构,保持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其内涵仍然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
7、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的划分了远近尊卑,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依据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瓦解:春
8、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时期的鲁国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孔子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 .秦朝统一及拓展疆域的措施1.秦的统一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
9、221年,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2.拓展疆域的措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的力量。沟通灵渠,平定岭南设置岭南郡,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的开端。征服西南夷,开辟五尺道是西南夷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3.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2)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影响百代的三大制度1.皇帝制度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皇帝”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0、(1)内容:三公:丞相(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和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传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系统)史称“三公”。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丞相之下设立“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各项行政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2)参政方式:三公九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供皇帝裁决。(“朝议”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定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拓展】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各个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
11、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帝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官员由皇帝任免并对皇帝负责,职责明确,组织完备,是一种典型的官僚政治体制。3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1)渊源:战国时期出现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的现象。(2)内容: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特点(与分封制相比):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且不能世袭。选官不问身份
12、,实行俸禄制度,没有封地。(4)意义: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贵族政治:政治权力都掌握在世袭贵族手里,实行“世卿世禄制”,所有的官员都是贵族,有封地而无薪俸,将政权固定在贵族的家族范围内。官僚政治:官员由皇帝任命,不世袭,无封地,有俸禄。)【拓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类别分封制郡县制建立基础血缘关系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利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13、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分裂割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基本含义:(1) 专制主义:专制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简单地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就是: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2.形成原因(1) 经济
14、: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障生产。(2) 政治:新兴的地主阶级需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反抗,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需要。(3) 思想: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3.主要内容(1) 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等。(2) 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 变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4) 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如秦朝推行的郡县制,规定郡
15、县长官由皇帝一人任免;起于隋唐的科举制,也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5) 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在地方设通判等。4.发展历程时期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特点萌芽确立成熟发展强化5.基本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最终被废除。矛盾基本解决是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在北宋初期推行文官制度,收地方权力。6.历史影响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逐渐
16、增大。具体表现在: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政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长期的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经济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封建社会后期,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思想文化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三
17、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内外朝制 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逐渐形成了“中朝”制度。内朝决策,外朝执行。2.隋唐: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影响: 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办事效率; 分割相权,相互牵制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拓展】三省六部制和三权分立: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相似,本质相反。形式上都体
18、现了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本质上,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三权分立则是民主政治的产物。3.宋代:二府三司制(1)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同平章事为正相,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2)设枢密院掌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3)设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4、元朝的“一省二院”(1)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后期宰相权利渐大)(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 5.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废除丞相原因:丞相权利过大,威胁皇权;胡惟庸专权。废除:明太祖正式下令罢除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影响:一定
19、程度上防止了丞相专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皇权空前强化,造成明中后期太监乱政,政治黑暗。设置内阁设置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内阁的形成和发展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明宣宗、英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利膨胀部权尽归内阁内阁制与丞相制的比较宰相内阁相似点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同点地位百官之首仅备顾问职权参与决策无决策权性质国家法定中央机构不是中央的正式机构影响制约皇权无制约力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和决策机构你,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它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
20、君主专制制度。6. 清朝设立军机处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职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特点: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更具有封闭性。:影响: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小结:君主专制演进的趋势(或皇权与相权演进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1.西汉:从“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刘邦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 汉高祖: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出现郡国并立局面汉景帝:前154
21、年,采纳贾谊、晁错(削藩策)建议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即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2、唐朝:节度使和藩镇割据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并控制地方的财权和武装。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措施:军事:收地方将领的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财政: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运到中央来。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导致北宋“积贫积弱”。4.元代:行省制(1)
22、基本内容:全称为“行中书省”(意为行动中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中书省的派支机构,行省的重大民政、军政要务、赋税征收需经中央同意。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有两个单列行政区,一个是宣政院管辖的地区,一个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2)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5.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地方管理废行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负责地方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负责地方军政。作用: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6.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对边疆的有效管理: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11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