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影响”类设问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含经典试题及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影响”类设问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含经典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影响”类设问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含经典试题及答案)(41页珍藏版)》请在七七文库上搜索。
1、2025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复习:“影响”类设问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含经典试题及答案)一:答题模版【参考模板:积极方面】1、“政治角度”示例:推动了XX事件的发生;为XX运动打下基础;促进XX事业的发展;促进民主法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提高行政效率2、“社会角度”示例稳定了XX社会秩序;有利于加强XX社会治理3、“阶级角度”示例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XX阶级的根本利益4、“民族角度”示例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化或汉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推动了XX民族或XX地区的独立运动的发展5、“经济角度”示例促进了XX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
2、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了某国的工业近代化历程6、“思想角度”示例有利于XX思想意识的萌发或觉醒;提高了人们的XX积极性7、“后世角度”示例为XX人或XX事提供借鉴;XX精神或原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8、“其他角度”示例为XX提供国际法依据;提高XX文化素质;推动了XX国的教育交通军事近代化历程【参考模板:消极方面】示例产生XX的消极作用;产生XX的弊端;体现了XX阶级的局限性;具有XX的不足之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XX危机(问题);由于社会XX导致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成效有限;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保留XX残余【注意事项】(1)该设问类型中“作用”与“影响”设问,首先要考虑一分为
3、二方式作答(如:积极与消极、利与弊、积极性与局限性、肯定之处与不足之处),但“意义”设问除外,一般答题句式结构可采纳“一方面,另一方面”。(2)该设问类型必须要考虑多角度作答(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3)该设问类型的答案一般可采取以“动词了”的方式作答(比较常见的表达方式,如:“推动了XX”;“促进了XX”;“有利于XX”)。【设问特点】(1)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说明作用”;“简析影响”;“简述意义”。(2)该设问类型分值较高,一般都在6分以上,卷面分配比例较大。(3)该设问类型的答案,要求语言表达成句。【思路分析】(1)该设问类型,就是要求答“XX事现象发生后对社会各个方面带来的
4、影响”。(2)该设问类型要求注意题干中的定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厘清答案来源,理顺答题思路。注:以下表格,仅供参考。定向词分类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教材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综合上述材料回答设问间的递进或并列或转折关系答案肯定在材料间递进或并列或转折的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二、 历史时期具体答题模版模板01 中国古代史(一)XX事物产生的影响(作用)积极影响:1政治角度(国家、制度):维
5、护了国家统一;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2.社会环境(政局):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加强社会基层治理3.民族:缓和了民族矛盾; 推动了XX民族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汉化); 推动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有利于增进了民众对的认同(民族凝聚力)4阶级角度:维护XX阶级的根本利益; 推动力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带动了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 相对减轻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减轻。5经济角度: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促进了XX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
6、的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6思想、文化角度:有利于XX思想的发展与传播;冲击了传统思想,有利于社会思想解放;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和市民(世俗)文化的兴起7后世角度:为XX人或XX事提供借鉴;XX精神或原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消极方面:XX思想对历史产生不利影响; 产生XX的消极作用;产生XX的弊端;具有XX的不足之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XX危机(问题);由于社会XX导致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成效有限;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古代民族交往(边疆治理)的影响证明(该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为以后疆域奠定打下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当地与内地
7、经济文化交流;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民族交融;形成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华夏认同意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形成了古代边疆治理基本模式为后世治理提供借鉴经验(三)全面评价科举制度淡化门第出身 选官凭才任能 程序相对公平打击门阀士族 加强专制集权 稳定统治秩序扩充统治基础 促进阶层流动 提高官员素质营造重学风气 推动文化发展 折射人生价值产生国际影响 具有弊端局限:忽视实用科技官员缺乏实践经验禁锢读书人思想考察方式重才轻品形成官本位社会观(四) 对外交流的影响中外贸易互通有无,贸易品种多样,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
8、共同进步(五)开通大运河的影响贯通南北,保障了漕运的发展和兴盛促进了南北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带动了运河沿岸城镇的繁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治、军事的统治,巩固了统一为后世经济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作为文化遗产的隋唐大运河的现实意义滥用民力,激化了阶级矛盾对当代及后世的水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六)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引进和推广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出超,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
9、一步刺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国际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中国卷入全球化的贸易之中,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有利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的萌芽冲击传统观念,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客观上推动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弊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为防范殖民侵扰,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模板02 中国近代史(一)XX事物产生的影响(作用)积极方面:1政治角度(国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社会运动:推动了XX事件的发生;为XX运动打下基础;促进XX事业的发展3政府:提高了行政效率4阶级角度:推动了新兴资产阶级力量
10、的壮大;推动了无产阶级阶级力量的壮大5经济角度: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使小农经济趋向解体;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推动了工业近代化的发展6科技、教育、文化角度: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大有利于众传媒的发展;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提高XX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新式人才观的发展;有利于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西学东渐);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7思想角度:冲击了传统思想,有利于社会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推动民主、
11、科学观念的传播;使民主共和思想的深入人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提高了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入;提高了人们的XX积极性;提高了人们的XX意识8后世角度:为XX人或XX事提供借鉴;XX精神或原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9其他角度:为XX提供国际法依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教育、法律、司法、外交、海关管理、交通);有利于社会转型消极方面:产生XX的消极作用;产生XX的弊端;体现了XX阶级的局限性;具有XX的不足之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XX危机(问题);由于社会XX导致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成效有限(二)评价洋务运动积极方面:洋务新政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
12、尝试1.军用工业: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2.民用工业:挽回了一些经济利益;对外国资本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了一定的解体作用;客观上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军事国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加强了海防4.新式教育: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军事、教育人才;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局限方面:1.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2.只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不可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治标不治本的洋务运动注定失败(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经济上: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
13、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政治上: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思想上: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其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4.发展趋势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四) 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进步性:1.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
14、国的愿望,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灭亡、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局限性: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2.因人设法,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3.没有规定反帝反封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4.仅凭一纸空文难以限制袁世凯权力(五)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性质(地位):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积极方面:1.反封建: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2.反帝: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3.政治:建立了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5.
15、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短暂的春天)6.风俗: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局限性:1.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任务未完成)2.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六) 评价新文化运动性质: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积极:1.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和解放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4.是一场文化转
16、型运动;使用白话文,有利于文化普及(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5.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其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6.为五四运动奠定基础局限:1.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2.没有同群众相结合3.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七) 评价五四运动性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意义:1.推动民族国家意识新觉醒,提高中国人民觉悟2.促进了初具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干部和思想上的准备3.工人阶级登上历
17、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5.五四精神影响深远(八) 国民大革命的意义1.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2.加快国家统一的步伐3.扩大了民主范围4.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5.广大群众受到了革命的洗礼6.中国共产党积累了经验,认识到开展农民运动和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九) 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的影响积极:1.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2.终止了中国货币的紊乱状态,方便了商品交换; 3.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4.为国民政府对经济、金融的统制提供了条件;5.有利于巩固国家
18、的统一;6.遏制白银外流,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 7.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向良性方向发展;8.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9.与世界经济联系加强,融入国际市场;10.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消极:1.依附于英磅和美元,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成为英美的经济附庸,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2.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从长远上看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3.为战争大量发行法币,掠夺财富,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最终导致了其国民政府的灭亡(十) 改订新约运动的影响积极:1.经济: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而且提高关税一定程度上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战做了物质准备2.政治:形式上恢
19、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关税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消极:很不彻底,部分收回国家主权,没有改变半殖民地性质;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十一)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的意义1.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实践基础,开辟了新的革命道路2.是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属于工农民主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雏形,为在中国建立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十二) 全面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1.思想:认识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延安整风奠定了基础2.政
20、治: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3.组织: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精神作风:英勇不屈、顽强生存的精神,为我党我军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而且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一次伟大远征5.军事:红军指战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为最终形成强大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6.民众:沿途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7.国际:使共产国际认识到中共由幼年到成年的转变,并反思远离中国实际来指挥中国革命的失误,从而认可了中共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可了中国革命应由了解中国实际的同志来领导和指挥。
21、中共和毛泽东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得到迅速提高(十三)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角度: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唤起全体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认同感2.促进内地工业化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来各地区工业分布不平衡现象。3.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世界角度: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模板03 中国现代史(一) XX事物产生的
22、影响(作用)1政治角度:国家、制度: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由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国家认同感;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环境(政局):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有利于巩固国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国际:有利于打破帝国主义或苏联的威胁战争: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推动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外交: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国际外交环境的改善;推动了XX会议的圆满成功;推动了中美(日、法、苏)关系走向正常化法律:促进民主法制的不断发展完善;推动了法律体系的完备民生: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2经济角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5 年高 历史 考前 冲刺 复习 影响 设问 材料 解析 答题 技巧 模板 经典 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wenku.com/p-263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