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福建省三明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 资源ID:75005       资源大小:366.50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福建省三明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1、三明市 2018-2019 学年高三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神话对于传承,巩和增强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神话原生性地表达着民族精神中最稳最恒定的部分,承载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在诸神纪里,无论是“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的创世大神盘古,还是在“四极废,九州裂”的情形下“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还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氏,或者是“诛凿齿,杀九婴,缴大风,断糈蛇,禽风,上射九日”的大昇,都体现了一种不畏

    2、艰险、为了人类福祉而自我牺牲的悲剧意味和崇高之美。可以说,正是凭借不畏艰险的生存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延续几千年不绝,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作为族群意志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之外,神话还与“人类内心底层的问题,人类内在的奥秘”相关,神话学大师坎贝尔曾指出,读神话可以发现许多人类的共通处:人类需要呼唤久违的神性,需要借由神话以接近永恒,需要透过神话以洞悉生命的奥秘,与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温文尔雅,“伟光正”的诸神形象不同,诸神纪里描绘的上古诸神大多充满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喜欢追着自己尾巴跑的混沌,半人半蛇的女娲、人首豹尾的西王母,铜头铁额的尤这些朴素的形象和他们身上那种

    3、气吞山河、震天撼地的力量体现了先民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对自然、生命,神性之力的崇拜和讴歌阅读这样本然面目的上古神话,可以体会原始先民深厚的情感体验,从而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找到生命的动力。而中国上古智慧通过作者的“扯”,也得到了生动而又不乏深度的呈现:混纯神话所体现的中国人混融无间的宇宙观,上古神树的故事背后体现的中国人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南楚大司命神话背后体现的“方生方死,生死一体”的生命观等等。可以说,中国古代神话拥有高远而深刻的文化内质和精神内涵,理应成为一种优秀的国民文化教育资源,在请神纪导言部分,严优用充满激情的笔调写道:“身逢一个科技理性至上的时代,神话始终为人类提供着返归自身的航

    4、向与能力(叶舒宪),只要回到神话那里,我们终将获得重塑与再造文化筋骨的力量;我们终将平心静气,修复,放下包满血复活,“神话是我们的根,离开了神话的民族,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安泰,失去了大地之根的滋养和护佑,生命终将萎顿,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历程中总有神话相伴;愿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能从神话中找到前行的动力和勇气这是诸神纪的作者奉献给这个世界的一份美好的心愿。(闪艳芸中国上古神话,我们的文化基因读严优诸神纪)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神话对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巩固和增强有着重大意义。B. 神话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也表达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内

    5、容。C. 诸神记中的四位大神具有不畏艰险、为了人类福祉而自我牺牲的精神。D. 上古神话的创作者在神话中生动而又不乏深度地闸释了中国上古智慧。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先详细论证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接着指出其对国民文化教育的作用。B. 文章主要使用了例证法,大量列举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增强了说服力。C. 文章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维度论证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论证有详有略。D. 作者用发展的眼光,挖掘神话的时代价值,使传统文化生发出现实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为了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我们必须阅读上古神话,呼唤久违的神性。B. 史家和儒

    6、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温文尔雅、 “伟光正”的诸神形象缺乏美感及生命力。C. 如果孩子从小阅读诸神记,成长中有神话相伴,成人后就有前进的动力和勇气。D. 中国上古神话中蕴含的高远而深刻的文化内质和精神内涵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答案】1. D 2. C 3. D【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 项,张冠李戴 ,原文第二段中:而中国上古智慧通过作者的“掰扯”,也得到了生动而又

    7、不乏深度的呈现,此处的“作者“指的是诸神纪的作者严优,而不是“上古神话的作者” ;其二,中国上古智慧是严优通过对诸多神话故事的分析,概括而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上古神话的作者阐释的。故选 D。【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 “文章采用并列结构”错,文章应是层进结构,前两段论证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两个层次是并列关系,第三段以前两段为基础,过渡到

    8、谈神话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层进关系。故选 C。【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 项, “必须”一词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中说“阅读这样本然面目的上古神话,可以体会

    9、原始先民深厚的情感体验,从而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找到生命的动力. B 项,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诸神形象“不同于诸神纪中的上古诸神,不具备“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而非选项所说的“缺乏美感及生命力”C 项,曲解文意.原文末段倒数第二句里的两个“愿“字,表达的是一种希望,而非选项中的假设。故选 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

    10、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

    11、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12、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35 年的羊徐建宏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也在中间。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

    13、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汁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曹老师疑感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清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借条兹借到瓦村元富家羊 20 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红军指挥员叶1935 年 10 月 25 日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 ”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那元富是你家什么人?”“俺爷爷哪”老

    14、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 40 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 1935 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这天夜里,瓦村的

    15、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 1935 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赶到山坡上,看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

    16、情景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湿,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家。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 1 万块钱送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老师一脚踩空把脚崴了。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今人难忘的日子,整个瓦村到处尘土飞扬,

    17、人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日。1935 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瓦村的天空。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进来的光线照出曾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灶上的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了整整一宿,这 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老旺然一笑说:“

    18、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干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 ”老旺慈厚的笑脸在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 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多次写到曹老师领着学生打柴的场景,表现了瓦村的偏僻贫穷,塑造了曹老师为了瓦村的教育和明天,几十年如一日,热心执著、无私献的形象。B. “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这既展现老旺这个农民淳朴善良的性格特

    19、征,更为了表现百姓对政府毫无保留的信任。C. “看到一脸土色的老旺”,这里的神态描写说明老旺一夜无眠,终于做出捐款决定,这样的处理使得老旺这个形象前后矛盾,但也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D. 小说构思精心而又巧妙,大多情况下,作者在表现老旺时用的是曹老师的视角,在表现曹老师时用的是老旺的视角,视角的变换使人物塑造更富立体感。5. 小说中那张缺角的“借条”对小说的叙事起到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旺,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曹老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用意。【答案】4. C 5. 作为文章线索,小说围绕着这张借条来叙述故事 ,使小说情节集中凝练,结构清晰;联

    20、接小说时空,小说借助这张借条,将历史与现在巧妙的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交汇明暗线索,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老旺与曹老师,暗线是他们的祖辈父辈的奉献牺牲,一张借条,将两代人高贵而明亮的精神世界连接在一起。 6. 串联小说情节,小说用曹老师来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衬托(烘托)主要人物,小说通过曹老师的视角来塑造老旺这个人物形象,而老旺之所以决定捐款,也是因为受到曹老师精神的感召;拓展小说主题,曹老师作为革命烈士遗孤的后代,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将青春奉献给瓦村,这个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

    21、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C 项, “这样的处理使得老旺这个形象前后矛盾”错,于文无据,本文中老旺的形象前后不矛盾。故选 C。【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那张缺角的“借条”对小说的叙事起到怎样的作用?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明确本题考查的内容,即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本题中,故事情节由那张缺角的“借

    22、条”展开, “借条”贯穿全文,可见,它是文章的线索;其次,这张“借条”的落款是 1935 年,文中说道“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 ,这样的构思将历史与现在巧妙的联接起来,拓展了小说的深度与广度;最后, “借条”的设置是双线索结构中的交汇,文中可看出“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张借条,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 、 “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 ,这些内容可见老旺与曹老师的祖辈父辈的奉献牺牲,一张借条,连接了两代人。【6 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23、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有人认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老旺,但作者却花了不少笔墨来写曹老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用意”,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应先了解:小说中次要人物往往着墨不多,但其地位不可忽视,他们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角色,我们在学习中也要着力对次要人物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小说赏析水平。次要人物的设置只要是为主要人物服务,其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2.深化主题;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烘托气氛。本题中, “曹老师”这一角色属于小说的次要人物,他的出现,贯穿了故事情节的前后,“曹老师疑感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 、 “根据

    24、曹老师的指点” 、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 ,从这些内容可看出, “曹老师”推动情节的发展;其次,老旺之所以决定捐款,是因为他想到“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 ,所以,“曹老师”的设置也烘托了老旺这一主要人物;同样,这是曹老师这一奉献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两代人高贵而明亮的精神品质。考生从这几方面进行概括即可。【点睛】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要分析情节结构方面,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可以是文章的线索,或

    25、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某一物象表达某种态度,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在韩国仁川发布特别报告,称如果气候变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预计全球气温在 030 年至 2052 年间将比工业化之前升高 1.5 摄氏度。2015 年 12 月达成的

    26、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出,在本世纪木,要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的上升幅度控制在 2 摄氏度以内,并为将升温控制在 1.5 摄氏度之内努力委员会的这份新报告强调,如果能将气温升高控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会比升温 2 摄氏度更好地避免一系列生态环境损害,比如海平面上升速度会减缓,全球缺水人口将减少一半,失去栖息地的动植物数量减少一半,森林火灾的发生率有所降低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8 日发表声明,IPCC 的特别报告是对世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他说:“科学家们对于升温 1.5 摄氏度和 2 摄氏度之间的差异,做出了最为清晰的描绘古特雷斯促国际社会“听取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建议”,尽快通过

    27、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减少煤炭和化石燃料使用、普及风能和太阳能等方式应对气候挑战。(摘编自联合国报告为气候变化敲警钟,人民日报2018 年 10 月 12 日)材料二:IPCC8 日发布具有历史意义的新报告,再次确定了全球领导人采取行动遏制温度升高、避免地球上的人类和其他物种在未来面临险境的紧迫性。据法国回声报网站 10 月 8 日报道称,这份报告列举了遇制温度升高的解决办法,最紧迫的一点是在 2030 年之前大幅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在 2030 年的排放量应比2010 年减少 45%.到 2050 年,必须要达到“碳中和,也就是说,人类届时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不能多于从大气中吸收的二

    28、氧化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报告主张到本世纪中叶,让电力生产中使用的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从20%提升至 70%工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比 2010 年要减少 75%至 90%。另据英国卫报网站 10 月 8 日报道,IPCC 的新报告发表后,世界领导人被告知,他们在道义上有义务加强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但是英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的政府对此反应冷淡,这凸显了要达成 IPCC 提出的升温相对安全上限应采取路线所面临的巨大政治挑战唐纳德特朗普已宣布美国退出气候协议,澳大利亚总理斯科特莫里森说,没钱搞“全球气会议和那些毫无意义的事”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国的政府真的停止气候防控努力。(摘编自联合国称

    29、全球升温应限制在 1.5,否则地球将面目全非,新华社 2018 年 10 月10 日)材料三:自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率先组织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国情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2017 年年底,我国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作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导作用十分突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领跑”作用广受赞誉。中国长期致力于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努力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

    30、者和引领者,除了积机参与气候变化谈判,以大国外交和多边合作方式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并积极引导推进巴黎协定后续谈判进程中国还通过切实行动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摘编自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方案,人民日报2018 年 10 月 5 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日发布的特别报告,称预计全球气温在 2030 年至2052 年间将比工业化之前升高 1.5 摄氏度。B. 如果能将气温升高控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会比升温 2 摄氏度更好地使全球缺水人口减少一半,失去栖息地的动植物数量减少一半。C

    31、. 根多国家的领导人虽然知道他们在道义上有义务加强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因此对 IPCC 的新报告反应冷淡。D. 多年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与 2005 年相比,预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于 2030 年大幅下降。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论是联合国秘书长还是英国、法国的媒体都非常关注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可见将气温升高控制在 1.5 摄氏度内是人类的大事,刻不容缓。B. 巴黎协定对全球气候治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中国积极推动巴黎协定达成,并积极引导推进巴黎协定后续谈判进程。C. 如果电力生产中使用的可

    32、再生能源从目前的 20%升至 70%,且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比 201年减少至少 75%,2050 年就会实现碳中和的目标。D.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媒体对全球气温升高的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指出了应对的办法,其中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必须加以重点关注。9.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还可以继续做出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7. A 8. C 9. (在国内)(1)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减少煤炭和化石燃料使用;(2)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扩大森林种植面积;(在国际上)(3)继续积极参与并引导推进气候变化谈判,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构建。【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

    33、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 项,忽略了全球升高 1.5 摄氏度这一结果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如果气候变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故选A。【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 项,推

    34、断失当,要实现碳中和是个系统工程,就算人类做到这两点,也仅限于电力生产和工业领域,未必就能完全真正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故选 C。【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还可以继续做出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接说明该如何做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全球气候面临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总结要点。本题中, “尽快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减少煤炭和化石燃料使用、普及风能和太阳能等方式应对气候挑战”可看出“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减少煤炭和化石燃料使用” ;“让电力生产中使用的可再

    35、生能源所占比例从” 、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可看出“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扩大森林种植面积” ;从“中国长期致力于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努力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除了积机参与气候变化谈判” 可看出“继续积极参与并引导推进气候变化谈判,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构建” 。考生可据此概括要点。【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36、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

    37、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叶味道,初讳贺孙,以字行,更字知道,温州人。少刻志好古学,师事朱熹。试礼部第一,时伪学禁行,味道对学制策,率本程颐无所避知举胡结见而之,曰:“此必伪徒也。既下第,复从于武夷山中。学禁开,登嘉定十三年进士第,调鄂州教授。理宗访问熹之徒及所著书,部使者遂以味道行谊闻,差主管三省架阁文字。迁宗学谕轮对,言:“人主之务学,天下之福也。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 “从臣有荐味道可为讲官,乃授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

    38、有 之事涉于诞。味道对曰:“阴阳二气之散聚,虽天地不能易。或而犹不散者,其常也。或不得其死而都结不者,其变也。故圣人设为宗桃,以别亲疏远迩,正所以教民亲爱,参赞化育 。今伯有得罪而死其气不散,为妖为厉,使国人上下为之不宁,于是为之立子泄以奉其后,则庶手鬼有所知,而神莫不宁矣。 ”盖讽皇子事也。三京用师,廷臣边间交进机会之说。味道进议状以为:“开边漫阔,应援倍难,科配日,日迫,民一不堪命,虎、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 ”经筵奏事无日不中言之,而洛师寻以败闻。于是人谓味道见微虑远。味道所奏陈,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治道迁秘书著作佐郎而卒。计闻,帝震悼,出内帑银

    39、帛赙其丧,升一官以任其后,故事所有也。(节选自宋史叶味道传 )【注】伯有,春状时郑国大夫,与人争执被杀,传说他死后变为鬼作,后用以代称受或含而死的人。多赞化育,指人与天地自然间的参与和调节作用。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B.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C.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D.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

    40、帝/忽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嘉定” “理宗”都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皇帝用以纪年的专用名号。B. “轮对”,即“轮当面对”,是宋代一种制度,指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C. “宗桃”,文中指宗庙。 “桃”指远祖之庙子孙后代祭祀祖先,以行孝道。D. “经”,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叶味道师从朱熹,不改初衷,即使是伪学遭到禁行,他考策对时,毫无避忌依从程颐学说,落第之后,又跟随朱熹到武夷山游学。B. 叶味道不卑不亢,诚劝勉。他在升为宗学

    41、后,劝告皇帝要坚守志气来固守所学,端正纲常来磨所学,取用忠言来充实所学、C. 叶味道善用时机,讽谏皇帝。他在任职说书时请求先讲说论语:在皇帝问起鬼神的事理时,借皇子赵竑的事情讽谏皇帝。D. 叶味道分析问题,见微虑远,三京用兵时,大臣、将帅都认为这是机会,而叶味道能条分缕析,阐述开边拓疆存在的困难。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一不堪命,庞、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2)帝震悼,出内帑银帛其丧,升一官以任其后,故事所未有也。【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百姓一旦活不下去,现、黄果那样的祸端就会立刻出现,这是先动摇了根本,对于边事无益。

    42、(2)皇帝为之震惊和哀惊,拿出内库的钱财(私人的钱财)帮忙办理丧事,升官一级并且任用他的后人,这是旧例所没有的。【解析】【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故事/说书之职止于通鉴/而不及经/味道请先说论语/诏从之/帝忽问鬼神之理/疑伯有之事涉于诞” ,意思是:按旧制,说书的职责只是就通鉴进行解说,不涉及经书.味道请求先讲说论语,诏令依从.皇帝忽然问起鬼神的事,怀疑伯有的事涉及荒诞。 “帝”做“问”的

    43、主语,不能断开;故选 B。【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 项, “嘉定” “理宗”都是年号错误,“理宗”是庙号,故选 A。【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

    44、比较分析。本题中,C 项, “借皇子赵的事情讽谏皇帝”分析有误,原文“盖讽皇子事也”是说借伯友的事情讽谏皇子赵竑的事情。故选 C。【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不堪命” ,活不下去;“见” ,通“现” ,出现;“是” ,这;“无益于外” ,状语后置。 “益” ,好处。 “于” ,介词,状语后置的标志;“,也。 ”判断句式标志,译为“,是” 。第二句中, “悼” ,哀悼;“帑” ,国库;:“后”

    45、 ,后人;“以” ,介词,来;“故事” ,旧例, “,也。 ”判断句式标志,译为“,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网上无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

    46、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早上听到游子唱起了离歌,诗人才意识到魏万在昨夜微霜之时已渡河离去,倍感惆怅。B. 颈联本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一个“催”字化虚为实,生动形象。C. 诗中叙写离别后情形的方式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同,较为常见。D. 尾联是对好友万诚挚的劝勉:不要消磨掉宝贵的时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15. 在友人离去后,作者体贴入微地揣摩了友人别后的哪些情感,试简要分析。【答案】14. A 15. (1)客过云山,倍感前路茫茫,不免迷茫; (2

    47、)晚上捣衣砧声频传,激发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3)“寒近”而岁末,“向晚而日暮,暗含看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伤。【解析】【1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

    48、 项, “诗人才意识到魏万在昨夜微霜之时已渡河离去”中的“昨夜”理解错误,原诗“昨夜微霜初渡河”的意思是: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故选 A。【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应借助注解、标题及关键词句来分析,本题中,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在友人离去后,作者体贴入微地揣摩了友人别后的哪些情感,试简要分析” ,然后圈定属于“友人离去后”的句子,是中间两联。其中颔联“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的意思是: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由此可见,诗人诗人揣摩友人此时有“迷茫”之意;颈联“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

    49、晚多”的意思是: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由此可见, “捣衣砧声”的传来,定会勾起友人“思乡怀亲之情” ;而此时“催寒近” 、 “向晚多” ,又表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慨叹。【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两句指出了忧患之于人的意义,即可以磨人的性情,增加人的才干。(2)子劝学在论述学习的重要性时采取不同的


    注意事项

    本文(福建省三明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