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资源ID:68990       资源大小:64.1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1、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他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他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其间就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 ,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

    2、“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 。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传注再变而为时文,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 ,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 。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 “盖道非一家之私。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黄宗羲倡导异质共存,他希望学校是实践、捍卫这一精神的场所;换句话说,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

    3、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 ”不过,这里的“养士” ,绝非仅仅是培养一般的人才或是科场得意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 ;是如宋代“伏阙捶鼓”的太学生那样, “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4、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 “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 ;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 。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故入其境,有违

    5、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黄宗羲还建议在世风民俗的建设上,以朱子家礼为蓝本和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 , 光明日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重视学校建设是黄宗羲关注教育的重点主张,他认为学校就应该是一个跳出名利

    6、、弘扬文化的地方,在学校里,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应该给真理让路。B. 黄宗羲深刻了解“科举取士”的祸害,认为科举制用“经、训”束缚士人的思想,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 ,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C. 黄宗羲认为“养士”是学校必不可少的要求,也就是说学校应该为国家培养出能够安邦治天下的栋梁之才,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D. 黄宗羲认为负责教育的地方官员在推动风俗、推进文明进步方面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责无旁贷,若地方风气不良,应问责失职的学官。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大量采取了引证的方法,突出了材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显得很严谨

    7、而有力度。B. 文章观点鲜明,前三段以“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C. 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黄宗羲主张摈弃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存在的不足。D. 作者认为,黄宗羲以革新为前提,指出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弊端,论证了学校建设在强国利民方面的重要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学习教育的文句与本文观点相左的一项是( )A.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B.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1. A    2

    8、. C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 项, “学校教育动辄把不合之言视为离经背训 ,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启蒙目标”错误。原文是“世之庸妄者此离经也,此背训也” 。C 项, “学校的职责就在于此”错误。原文“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D 项, “应问责失职的学官”无中生有。结合文本内容“因此他认为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可

    9、知,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应问责” 。故选 A。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

    10、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 项, “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论证了黄宗羲主张摒弃的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存在的不足”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章并没有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科举取士“存在的不足” 。故选 C。【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

    11、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项,强调“养士” ;B项,强调推动风俗推进文明;C 项,强调的是苦读儒家经典以求科举成功以实现平生抱负;D项,强调学习与解放思想相结合。故选 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共 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

    12、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 20世纪 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摘编自百度文库)材料二: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 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 20世纪 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 1982年的 657万人增长到 2010年的 22 亿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 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 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 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 15 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 54%来自农

    13、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 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 236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 669万人。(摘编自凤凰网)材料三:新生代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明显上升。2013 年调查的务工经商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中,1980 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 488%。平均年龄为279 岁;2015 年相应劳动年龄的流动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平均年龄为293也就是说平均“80 后” 。“十三五”时期,人口继续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线地区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中

    14、部和西部地区省内流动农民工比重明显增加。人口流动迁移规模(包括落户城镇的人口)仍将持续增加,但增速放缓,波动性增强;人口流动整体趋于稳定化、家庭化,定居意愿普遍增加;新生代和 40岁以上流动人口占比持续提高,流动老人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需求日趋复杂。(摘编自人民网)材料四: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司长王谦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6发布会上指出,人口流动的特点首先是青壮年独立的流出来,然后接着是夫妻俩流出来,然后是赶紧把孩子接过来,再往后就是整个家要搬进来,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规律。我们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已经进入到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因此在这样的

    15、情况下,流动老人的数量就是在不断地增加,这是大的趋势。除此之外,近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极端的留守儿童自杀事件,也让社会开始关注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缺失和心理健康的问题。(摘编自网易健康)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说明了我国流动人口在地域上的流动趋向机器产生的社会原因。B. 材料二说明改革开放后的 30年中,我国流动人口在数量上的发展趋势。C. 材料三说明新生代流动人口主流为“80 后” ,他们为市场经济带来了活力。D. 材料四说明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迁移的主要特征及其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6、 )A.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是指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其原因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B. 从材料二看出,从 2008年至 2013年,我国不论是农民工总量和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总量,都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C. 我国流动人口具有一定的特色性,其主要特点是青壮年先流出来,夫妻俩流出次之,然后是把孩子、老人都搬出来。D. 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制度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流动老人和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关系日趋复杂。6.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现状为我们提出了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答案】4. C    5. B  

    17、;  6. 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应享受同等的社会待遇。要关注流动老人的养老问题。要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流动人口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为社会治安带来了新的课题。【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他们为市场经济带来了活力”无中生有。【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 “是指”太绝对,应为“主要是指” 。C“

    18、特色性”概括不当,原文说“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规律” 。D “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分析不当,原文说“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需求日趋复杂”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以外开创性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结合自己对当下人口流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根据理解本题可以作答为,要解决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应享受同等的社会待遇。要关注流动老人的养老问题。要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

    19、题。流动人口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为社会治安带来了新的课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共 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信 念阿成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但是,我们不服他们!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通宵达旦地聊!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

    20、个文友在车站等我。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住几天?他说,两天。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

    21、个老房子。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真的?文友

    22、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什么套儿?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我说,你背背我听听。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

    23、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我说,写得好!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中学联盟有删改)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

    24、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B. 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 “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C. 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D. “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8. 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9. 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

    25、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7. C    8.  虽名不见经传 ,但骨子里存在文人的傲气,对省内大作家不服气,对未来充满希望。彼此之间真诚以待,交流频繁,志同道合,能够促膝长谈。生存处境窘迫,创作艰难,发表作品不易,却不失生活的乐趣。都怀有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体现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9. 插入有关抗日英雄赵尚志的故事,使原本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将读者带入抗战岁月,缅怀历史,丰富了文章内容。插入部分集中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甘愿为民族国家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我”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这一故事凸显了赵

    26、尚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文章题目照应,也与“我”和文友秉持的对创作、对未来的态度相照应,有利于强化文章主旨。【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 项,“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分析不正确。从原文来看,文章没有把民众和英雄进行对比,并没有体现出“批判意识” 。文章通过对话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赵尚志的赞颂、崇敬之情。故此题答案为 C项。【8

    2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从人物身份来看, “我”和文友只是业余作者,但对自己的成绩很自豪,对省内大作家的态度是“扯不上” ,由此可概括出他们虽没有名气但有傲气,对未来有希望。从“我”和文友彼此间的关系来看,得奖了大家会互相祝贺, “经常走动” , “通宵达旦地聊” ,可见彼此真诚相待志同道合。从生存状况来看,“血泪般的成绩”表明创作艰难,彼此畅快聊天坚持写作,又表明他们不失生活乐趣。从人物情怀来看, “我”和文友都对赵尚志等民族英雄充满崇拜之情,铭记民族历史,表明他们拥有朴素的爱国主义

    28、情怀。【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来看,插入的故事写了赵尚志被捕及牺牲的经过,并借“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中相关内容表现了赵尚志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为国牺牲精神,表达出“我”和文友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这段内容是回忆历史,在写现代事件的作品中加入对历史的回忆,有表达对历史的缅怀之意,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从结构上看,这样的安排会使情节产生波澜,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淡,并与上文相照应。【点睛】第 2小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第一,重视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

    29、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答题时注意: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XX 是一个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文章通过什么描写,表现了 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共 4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韦见素,字会微,京兆万年人。见素学科登第。景

    30、龙中,解褐相王府参军,历卫佐、河南府仓曹。丁父忧,服阕,起为大理寺丞,袭爵彭城郡公。坐事出为坊州司马。入为库部员外郎,加朝散大夫,历右司兵部二员外,左司兵部二郎中,迁谏议大夫。天宝五年,充江西、山南、黔中、岭南等黜陟使,观省风俗,弹纠长吏,所至肃然。见素仁恕长者,意不忤物,及典选累年,铨叙平允,人士称之。天宝十三年,拜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集贤院学士,知门下省事,代陈希烈。见素既为国忠引用,心德之。时禄山与国忠争宠,两相猜嫌,见素亦无所是非,署字而已,遂至凶胡犯顺,不措一言。十五年六月,哥舒翰兵败桃林,潼关不守。是月,玄宗苍黄出幸,莫知所诣。见素与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遇上于延秋门,便扈

    31、从之成阳。翌日,次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其乱,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心。是日,玄礼等禁军围行宫,尽诛杨氏。见素遁走,为乱兵所伤,众呼曰:“勿伤韦相!”识者救之,获免。魏方进为乱兵所杀。是日,朝士独见素一人。是夜宿马嵬,上命见素子京兆府司录参军谔为御史中丞,充置顿使。凌晨将发,六军将士日:“国忠反叛,不可更往蜀川,请之河、陇。 ”或言灵武、太原,或云还京,议者不一。上意在剑南,虑违士心,无所言。谔曰还京须有捍贼之备今兵马数少恐非万全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上询于众众以为然。七月,至巴西郡,是月,皇太子即位于灵武。寻命见素宣传诏命,便行册礼。见素以奉上皇

    32、幸蜀功,加开府仪同三司,食实封三百户。上元中,以足疾上表请致仕,许之。宝应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曰忠贞,丧事官给。(节选旧唐书卷一百八列传五十八有删节)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谔曰/还京须有捍贼之/备今兵马数少/恐非万全/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上询于众/众以为然/B. 谔曰/还京须有捍贼之备/今兵马数少/恐非万全/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上询于众/众以为然/C. 谔曰/还京须有捍贼之备/今兵马数少/恐非万全/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上/询于众/众以为然/D. 谔曰/还京须有捍贼之/备今兵马数少/恐非万全/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上

    33、询于众/众以为然/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古代常用穿着代指出身,如用“布衣”代指平民,以“青衣”代指高级官员。B. 服阕,守丧期满除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 。C. 册礼,册立、册封的礼仪。封建王朝皇帝的封禅、即位,实行册礼;后来唐封拜后妃王公及赠官,皆行册礼。D.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4、是( )A. 韦见素选拔官吏公正,纠正吏治,颇有威望,担任江两、山南、黔中、岭南等道黜陟使,巡察各地,检查各级地方官员政绩优劣,惩办贪官污吏。B. 韦见素为感杨国忠的举荐之恩,有意附会,但他也深知安禄山与杨国忠的争斗,所以韦见素也不管是非,以致使凶险的胡人反叛,不置一言。C. 韦见素深得民心,哥舒翰兵败潼关,玄宗仓惶出逃,护从禁兵发动兵谏,杀死杨国忠,韦见素被认识他的相救,没有被军兵刺伤。D. 韦见素因保护玄宗入蜀有功,受到加官进爵。后患脚病上表请求退休,朝廷答应了他。死后追赠司空,谥号忠贞,由官府办理丧事。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素仁恕长者,意不忤物,及典选累年,铨

    35、叙平允,人士称之。(2)翌日,次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韦见素仁义宽容有长者之风,不愿意得罪人,主持考选多年,选拔官吏公正,受到人们的称赞。(2)第二天,驻扎在马嵬驿,军土得不到饭吃,出言不谦逊(没有礼貌) 。【解析】【10 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备” “扶风”作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今”表时间,因为新的陈述对象,和“上”均

    36、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故选 B。【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项, “青衣代指高级官员”错误,代指婢女仆役等。故选 A。【12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

    37、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 C项, “没有被军兵刺伤”错误,文中与“见素遁走,为乱兵所伤” 。故选 C。【13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忤:得罪;典选:主持考选;铨叙:选拔官吏;之:代词,代传主;次:驻扎;流言:出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

    38、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韦见素,字会微,是京兆万年人。韦见素考中科举。景龙年间,出仕相王府参军,历任卫佐、河南府仓曹。为父亲守丧,服丧期满,任命为大理寺丞,袭封父亲爵位彭城郡公。受牵连获罪出任坊州司马。召入朝任库部员外郎,加朝散大夫,历任右司兵部二员外、左司兵部二郎中,升任谏议大夫。天宝五年,充任江西、山南、黔中、岭南等道黜陟使,省察风俗,奏劾纠察官吏,所到之处官吏畏惧。韦见素仁义宽容有长者之风,不愿意得罪人,主持考选多年,选拔官吏公正,受到人们的称赞。天宝十三年拜任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任集贤院学士,知门下省事

    39、,取代陈希烈。韦见素是杨国忠引荐被用的,心中感激他。当时安禄山与杨国忠争宠,互相猜忌,韦见素也不管是非,仅是签名罢了,于是致使凶险的胡人反叛,不置一言。十五年六月,哥舒翰在桃林战败,潼关失守。当月,玄宗仓惶出逃,不知往何处。韦见素与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在延秋门遇到皇上,便随从护驾到成阳。第二天,驻扎在马嵬驿,军土得不到饭吃,出言不谦逊。龙武将军陈玄礼惧怕他们作乱,就与飞龙马家李护国和皇太子商议,请求诛杀杨国忠,以安定军心。当天,陈玄礼等带领禁军包围了行宫,全部诛杀了杨氏家族。韦见素逃走,被乱兵杀伤,众人高喊说:“不要伤害韦相!”认识的人救了他,得以免死。魏方进被乱兵杀死。当天,朝士只有韦见素

    40、一人。此夜住宿在马嵬,皇上命韦见素之子京兆府司录参军韦谔任御史中丞,充任置顿使。凌晨将要出发,六军将士说:“杨国忠反叛,不能够再去蜀川,请求前往河西、陇右。 ”有的说去灵武、太原,有的说返回京城,议论纷纭。皇上想去剑南,恐怕违背军士的心意,没有说话。韦谔说:“返回京城须要有抵御叛贼的军备。现在兵马数量少,恐怕不是万全之策,不如暂且到扶风,再慢慢考虑去向。 ”皇上询问大家,大家认为正确。七月,到达巴西郡,当月,皇太子在灵武即位,不久命韦见素宣告传位的诏命,顺便举行册立新皇帝的礼仪。韦见素因为侍从上皇前往蜀地的功劳,加开府仪同三司,享有实封三百户。上元年间,因为患脚病上表请求退休,朝廷答应了他。宝

    41、应元年十二月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追赠司空,谥号忠贞,由官府办理丧事。(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共 2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自咏(白居易)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注】蟠木:弯曲的树。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B. 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 “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C. “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D. 白居易借“老龟”

    42、“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15. 本诗意在“自咏” ,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答案】14. A    15. 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 , “单贫”无碍“长富” ,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态度;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 “蟠木”自比,不羡不争, “随分自” ,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坚守本心:作者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

    43、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 项, “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说法错误。首联“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故选 A。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

    44、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如本题,结合诗句内容及诗人白居易的个人经历分析,首联主要为了表明作者的观点,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而不是“生活困窘” 。【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作答时明确诗歌的题材、诗歌的主要内容及由此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诗已经明确意在“自咏” ,首句“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袭亦暖身” ,白居易认为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

    45、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颔联“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诗人认为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 “无妨”可看出其乐观知足。颈联“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宁争桃李春” , “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桃李”可以在春天争辉,但没有蟠木果实,白居易借“老龟” “蟠木”寄托生活追求不“羡”不“争” 。尾联“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可见诗人淡泊随性、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共 1题)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2)氓中

    46、以神态动作来表现女子期盼见到心上人的急切心情,见之则“_” ,未见则“_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 ”【答案】    (1). 纵一苇之所如    (2). 凌万顷之茫然    (3). 载笑载言    (4). 泣涕涟涟    (5).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6).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

    47、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纵” “茫” “涕”“涟” “兀” “见” “庐”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 “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共 5

    48、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2018 年 12月 13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讲述“悬崖村”脱贫故事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正式首演。该剧作为国家艺术基金 2018年度资助项目,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感受到“悬崖村”近年来发生的        的变化。在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乡, (           ) 。舞台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安全、耐用的钢梯代替,这象征着“悬崖村”在脱贫攻坚

    49、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舞剧中,新生代的表演热情奔放,老一辈的表演        ,塑造出一个个饱满鲜活的形象,如柔美温婉的阿果、隐忍顽强的阿达、庄重贤惠的阿嫫。他们用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        地表现了大凉山的人们走出贫穷、奔向未来的心路历程。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证明, 大凉山的回响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心灵回响” 。舞剧大凉山的回响           ,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运用舞台的空间延伸力、民族音乐的穿透力,让脱贫攻坚的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带着观众走进那遥远却又

    50、温暖的大山深处,走进那遥远而又温情的故乡深处。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联故事,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B.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让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C. 巧妙利用了“悬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D. 通过“悬崖村天梯”意象的巧妙利用,以舞蹈串联故事的形式,人们看到当地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艰难历程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翻天覆地  丝丝入扣  酣畅淋漓  别具一格B. 翻天覆地  有条不紊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C. 前所未有  丝丝入扣  淋漓尽致  独辟蹊径D. 前所未有  有条不紊


    注意事项

    本文(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