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资源ID:68872       资源大小:45.94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1、磐安县第二中学 2018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舟楫(j) 慰藉(j) 饿殍(pio) 曝背谈天(p)B. 间或(jin) 艾蒿(ho) 夹衣(ji) 锲而不舍(qi)C. 搁不住(g) 濒临(bn) 远阜(f) 疾风劲草(jng)D. 赭色(zh) 游弋(y) 蓊郁(wng) 混水摸鱼(hn)【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此类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注意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同时一定要关注音调。A 项,慰藉 ji;B

    2、项,间或 jin;D 项,混水摸鱼 hn。故选 C。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B. 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和焦燥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C. 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耸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狼的声音,它也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D. 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的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质疑的组成部分。【答案】

    3、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B 项焦躁,C 项毛骨悚然,D 项置疑。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最近学校活动特别多,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网球赛,一赛接一赛;朗诵会、音乐会、运动会,一会连一会。繁忙过后,我想过几天清静日子了。B. 国产大片捉妖记上映时,销售异常火爆,虽然过后观众评价不一,但电影院内中途退场的观众却是凤毛麟角。C. 你暑假作业的那几篇文章都不怎么样,只有这篇二中往事还算差强人意,有些真情实感。D. 阴冷、淅沥的小雨,并未阻挡住杭州马拉松参赛选手的热情。3 万多人奔跑在美丽的赛道上,摩肩接踵,不绝如缕。【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4、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A 项,清静,安静、不嘈杂,应该改为“清净” ;B 项,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用来修饰“退场观众”不符合使用对象;C 项,差强人意,基本让人满意,使用正确;D 项,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这里指人多,对象使用错误。故选 C。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掌握和熟悉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

    5、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B. 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他们竟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C. 虽然它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D. 我省药品食品监督部门已着手对全省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诚信度等级进行分类管理,不良记录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诚信等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 项, “就是逐渐掌握和熟悉”语序不当,应该是“熟悉和掌握” 。B 项“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句式杂糅。可去掉“在作怪” 。C

    6、项“虽然它有那么多的涟漪”语序不当, “虽然”放在“它”后面。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 B 项,就是把“根本原因是”和“在作怪”两句杂糅为一句。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 A 项属

    7、于动词的顺序不当,C 项属于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 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B. 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C. 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D. 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能力。D 项,说话人面对的是校友,校友之间称自己的学校,不能说是

    8、“敝校” ,应将“敝校”改为“母校” ,也不能改为“贵校” 。如果向非校友介绍自己的学校,可用“敝校” ,以示谦虚。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非能水也 B.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活用现象的辨析。题干要求选出

    9、“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D 项, “上”是名词作状语,其余是名词作动词, “水” ,游泳, “樵” ,砍柴, “梦” ,做梦。【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名词的活用。 “上”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做状语;“樵”处于动词的位置,故活用为动词, “水”用在情态词后,都活用为动词。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 (刃:杀) 。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 、 “粪土当

    10、年万户侯” (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 、 “常以身翼蔽沛公” 。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 。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我有也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 不拘于时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

    11、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 “也” ,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 “于” ,定语后置句注意“之” “者” ,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 “以”引导。题中例句和 C 项均为被动句;AD 项为判断句;B 项,无特殊句式。故选 C。8. 根据提供的两个例句,写出新词语“半糖”的意思。 (3 分)例 1:半糖哲学之一:一半成熟一半幼稚,做人才有意思。半糖哲学之二:一半聪明一半愚笨,大智若愚最好。例 2:写程序的时候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入迷了也不好,不入迷也不好,要有所入迷,还能迅速退出,尝到甜头

    12、就走,所以叫半糖程序。“半糖”的意思是:_【答案】一种恰当、适中的(1 分)做人处世方式(1 分)或工作状态(1 分) 。 (每点 1 分,连贯 1 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压缩语段中的下定义。下定义的模式:什么是(特点)的(所属范畴) 。首先根据材料确定“半糖”的所属范畴,应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工作的状态” ;然后确定其特点, “一半成熟一半幼稚” “一半聪明一半愚笨” “入迷了也不好,不入迷也不好,要有所入迷,还能迅速退出,尝到甜头就走” ,由此可以知道“半糖”的特点就是“恰到好处”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5 年

    13、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4%,较 2014 年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与 2014 年相比增加了 0.02 本,但对比 2013 年的 4.77 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 54.76 期和 4.91 期,与2014 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 年至 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 2.35 本、2.48 本、3.22 本

    14、和3.26 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 2014 年的 58.1%上升至 64.0%,提升了 5.9 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 62.21 分钟,比 2014 年的 33.82 分钟增加了 28.39 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 小时。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 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 53%;80 后以 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 25%,可以预见的是,未

    15、来 00 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 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材料二2014 年,我国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 2007 年增加了 3.48 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 年 6 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 年上升 4.97 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 5 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 年人均图书阅读量

    16、4.56 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 、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 ,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摘编自2017-2022 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材料三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

    17、,犹太人以 64 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 40 本、20 本和 11 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 3.156 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 个国家平均值 5.736 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 9.249 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

    18、捧一本书细细品味。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 年中国人读书数据 ,有删改)9.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B.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C. 根据材料一,2015 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 2014 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

    19、 1 小时。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10. 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显示 2013 至 2015 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B. 材料一显示,2015 年手机阅读增速最快,这一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C.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D.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

    20、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E.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11.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答案】9. C 10. BD 11. 制定我国的阅读法 ,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

    21、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解析】【9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A, “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文本中根本没有以上的意思;选项 B, “取决于”的说法绝对,原文为“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

    22、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D, “最直接原因”错误,原文是“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 。故答案选 C。【10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及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A, “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错误,纸质书图 2015 年的阅读量高于 2014 年,原文第一段为“2015 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8 本,与 2014 年相比增加了 0.02 本” ;选项 C, “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

    23、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一句分析不恰当,原文最后一段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 ;选项E, “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 。故答案选 BD。【11 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归纳文本内容类试题,考生首先要结合题干的要求,其次是到文本中去筛选原文的内容。题干要求先提出建议,然后结合材料阐述。所以我们的建议必须是建立在对材料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的。要能够解决材料中提到的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日渐下降的问题。与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进

    24、行锁定原文内容并做筛选,原文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 、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 ,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25、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字的森林残雪自从我懂得文字能够给我带来无限的、难以言传的快乐后,我就再也离不开它们了。这些密密麻麻的奇怪的符号,深含着勾魂的力量。我家门外的街道旁有一个很大的私人图书铺,在不落雨的日子里,老板将放在木架上的插画图书(连环画)一架一架地搬到人行道上,还搬出十几张条凳,让我们坐在凳子上面阅读。一本薄图书一分至两分钱,一本厚图书或分上下集的那种则要三分钱。当然,只有少数时候我能获得这种消魂的享受。大部分时候,我只能绕着那些木架打量书的封面,猜测里头会有些什么样的故

    26、事情节。我记得图书里头有“黛玉葬花” “小人国的故事” “宝葫芦的秘密”等等。回忆起来,那时的图书解说应该是相当不错的,至少比现在的好。我常想,如果那一屋子图书全归了我,夜里我就睡在它们当中,会发生什么呢?年纪稍大后,我便越来越摆不脱语言文字的魔力了。我感到的确有那样一片巨大的森林,人类的情感记忆就在那种幽深的地方储存着。那个时候,我说不出我的感觉,我只是不断地产生那种欲望,要回到那个地方去。 “啊,多么深啊,什么样的奇异的力量啊!”我每每从心里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去过一次图书馆,我站在木架与木架之间不知所措,纸张微酸的气味弥漫于空间,从那些年代悠久的、厚厚的书籍里散发出强大的威慑力,我完全被镇

    27、住了。好友问我要借什么书,我胡乱说了一个书名,拿了书就逃出来了。我常想,那种无名的震慑力是什么呢?我从未见过那么多的书,也许是我的身体对于无数文字发射出来的信息产生了感应?假如一个人独自在原始森林中穿行,看不到出口,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在我少年时代的阅读中,每一本书单独来看都是有出口的,书读完了,情感就宣泄了。我同大多数读者一样,仅仅只是站在语言的表层。要经历情感的深渊,文字对于我才会变成真正的原始森林。同样,要过好多年,阅读对于我来说才不是在短时间内宣泄的手段,而直接就是生存本身。发现语言文字底下的层次是 40 岁左右发生的事。有一天,我于无所事事中坐下来,随手拿起一本心爱的读物。我翻开它,读

    28、了一小段又放下,突然产生了一种隐隐不安的感觉。我站起来,在房里走动了一会儿,重又坐下。外面有小贩在叫卖,隔壁邻居搓麻将的声音阵阵传来,我再次翻开书。我看到的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火车头冒出的白烟会总是在空中不散呢?为什么这位女性要全身穿黑?我凝视着,凝视着,终于,某种模糊的通道在我眼皮底下出现了。说它模糊,是因为不能断定其有无。那些通道从来就在那里,它们通向幽暗的原始森林!而我,在阅读的挺进中不断地返回儿时的奇境,就像从前的我那样坐在街边虔诚而热切地翻看小人书,阳光则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全身。有一个夜晚,我果然进入了蓝色的森林,但它们并不是普通的树,它们像巨大的蝴蝶翅膀那样一张一合。啊,那些数不清的

    29、斑点啊,叫我如何去辨认呢?我的阅读运动,已经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运动。我滞留在文字的原始森林里,身与心的动作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喜悦,并使那些幽远的记忆在我眼前一层一层地展开。12. 写出“勾魂” “消魂”两个词在文中的含意。勾魂:消魂:13. 概括“我”的人生中经历的不同的阅读阶段。14.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15. 分析标题“文字的森林”的作用。【答案】12. “勾魂”强调事物吸引人,使人心神不定;“消魂”指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欢乐。 13. 儿童时期,我从插画图书的故事情节中获得极致的享受;少年时代,我站在语言的表层,阅读是宣泄情感的手段;多年之后,40 岁左右,我才发现语言文字底下的层次,

    30、阅读变成了生存本身。 14. 作者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自己进入文字的原始森林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拟人手法(“阳光慈爱地抚摸我的全身” )体现出作者温暖的阅读感受,而比喻(蓝色森林中的树“像巨大的蝴蝶翅膀那样一张一合” ) 、反问(“那些数不清的斑点啊,叫我如何去辨认呢?”)等手法的运用则描绘出一片幽深瑰丽、神秘莫测的文字森林奇境,形象地传递出作者内心无穷的喜悦之情。 15. 该标题将“文字”比为“森林” ,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具象化;标题中“森林”的意象贯穿全篇,起到组织全文的作用;突出文章主旨,人在阅读中能触摸到人类幽远的记忆,能获得难以言传的快乐,因此要持续阅读。【解析】【12 题详解】试题分析: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整体阅读该词所在的句子和段落,理解把握内容。由“我就再也离不开它们了。这些密密麻麻的奇怪的符号,深含着勾魂的力量”可知,当我看到书之后,被深深地吸引而无法自拔,就像魂魄被吸引走一样;由“大部分时候,我只能绕着那些木架打量书的封面” 可以看出我对书的痴迷,由“只有少数时候我能获得这种消魂的享受”可知,当真正坐在那里读书时,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所以说是“销魂”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做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才有可能理清文

    32、章的思路。题干要求概括“我”的人生中经历的不同的阅读阶段,文中有很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句, “自从我懂得文字”“年纪稍大后” “40 岁左右发生的事” ,然后分别在每一段找出每个阶段我对书的认识,“文字能够给我带来无限的、难以言传的快乐” “书读完了,情感就宣泄了” “阅读对于我来说直接就是生存本身”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鉴赏能力。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主要为:回答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说明这种表现手法在文中描写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好处或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从整体手法看,这段文字主要用了想象的手法,写出了自己读书时的

    33、沉迷;从修辞手法来看, “阳光则慈爱地抚摸着我”是拟人的手法, “它们像巨大的蝴蝶翅膀那样一张一合”是比喻的手法, “叫我如何去辨认呢”是反问,作者在这段文字里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阅读带给他的奇异、丰富的联想,从而突出文字给作者的震撼力。据此组织答案即可。【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漏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回答时可分四步: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从标题本身含义来看,把“文字”和“森林”

    34、并举,将文字比喻为森林,使题目表达形象生动,能引起读者兴趣; 从结构来说,这篇散文全篇讲的是随着我的成长,文字带给我的不同的感受,所以标题有贯穿全篇的线索作用;从主题来说,文字里储存着“人类的情感记忆” ,形象生动地描述出了文字所带给我的幽深和奇异的感觉,突出了“文字的原始森林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喜悦”的主题。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点睛】解答“品味精彩语言”的题型,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 、结构方式、语言表达等。(一) 表达方式:重点关注:记叙角度: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详略得当。(二) 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衬托、渲染、抑扬、虚

    35、实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三)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排比、反复。(四) 构思特点:卒章显志、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五)语言艺术:1、用词之美:叠词、化用。2、句式之美:长短句结合、整散句结合。3、风格之美:凝练含蓄、细腻典雅、清新明丽、朴素直白、活泼诙谐等。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

    36、,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1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缘染溪( ) 外与天际( )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到

    37、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B.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C.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D.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18. 下列各句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是例:不知日之入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 取之无禁C. 蚓无爪牙之利 D. 月出于东山之上19.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到则披草而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 则施施而行吾尝终日而

    38、思矣C.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则凡数州之土壤固一世之雄也20.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答案】16. 缘:沿着 际:交会 向:先前 17. B 18. A 19. C 20. (1)我认为所有这个州有奇异形态的山水,我都游览过了,然而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独特。 (2)青山白水相互缭绕,向外与天相交汇,向四周望去,浑然一体。 (3)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解析】【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重

    39、点词语的解释熟练记忆,还可以根据语境进行推测。缘,沿着。这句话意思是:沿着染溪而行。际,相接,交汇。这句话意思是:与遥远的天际相接。向,之前、过去。这句话意思是: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意”为名词,做“有”的主语,所以之前断开,排除 AC;“而”表并列,连接“觉”和“起”两个动词,所以“觉”之前断开,排除 D。故选 B。【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40、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C。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例句中“之”主谓之间无意义;A 项,主谓之间无意义;B 项,代词,它;C 项,定语后置的标志;D 项,助词,的。故选 A。【1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C。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

    41、可机械、盲目。A 项,于是,就;B 项,表修饰;C 项,表转折,但是/表递进,并且;D 项,助词,的。故选 C。【2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分。平时训练随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得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要点:凡,所有的;是,这;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有异态之山水;皆我有也,宾语前置,皆有我也。 (2)要点:萦、缭,萦绕,环绕;际,交汇;一,数词做动词,成为一体。 (3)要点:释,消除,消散;冥合,暗合,融合。参考译文:

    42、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

    43、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 (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 (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

    44、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 年) 。【点睛】理解并翻译句子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古诗文阅读阅读古诗,请完成下面小题。度浮桥 至南台陆游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 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注)浮桥:今福州市闽江旧大桥,宋时是由

    45、船只连成的浮桥。九轨:轨,指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 “九轨”意指浮桥桥面宽广。21. 这首诗的第二联联运用了衬托和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浮桥 的特点。22. 这首诗的第三联和尾联表达的感情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21. 夸张 雄伟壮观 22. 第三联感伤,尾联豪迈。第三联中的“催”字带有光阴在钟鼓声中流逝、年华虚度、壮志无成的感慨, “自”字写出了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深深感慨。尾联,作者转感慨为豪迈。豪气犹在,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解析】【2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该题时,应在理解诗句含意的基础上分析其写景手法,从而判断景物描写的手

    46、法和特点。颔联“九轨” “千艘”极力夸张, “九”和“千”概数,言其多, “九”言浮桥桥面宽, “千”言搭浮桥的船多,言江面之宽;“怒涛” ,江面波涛翻滚, “徐行” ,慢慢行走,言其泰然自若。作者以“怒涛” “徐行”衬托浮桥的稳固雄伟壮观。【2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概括意境特点,同时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分析即可。颈联意思是:寺楼上的钟鼓催促着一早一晚时间更替,村庄里的云烟自古到今都是自由地升腾。这一联“催” “自”二字传达出光阴易失、岁月催人、壮志未酬的感叹;尾联却用“豪气在

    47、”转感慨为豪迈, “白发未除” ,但“豪气在” ,醉吹横笛,写出了作者乐观豪迈、壮心未已的感情。颈联重点是“催” “自” ,尾联重点在“豪气” ,前后形成对比,但要旨在尾联,卒章显志。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1、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2、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3、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4、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5、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6、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48、同时还要注意诗前的小序和诗文后的注解。古诗文默写23.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1)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曾记否,_,_?(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驾一叶之扁舟,_。【答案】 (1). 故不积跬步 (2). 无以至千里 (3). 到中流击水 (4). 浪遏飞舟 (5). 位卑则足羞 (6). 官盛则近谀 (7). 舞幽壑之潜蛟 (8). 泣孤舟之嫠妇 (9). 侣鱼虾而友麋鹿 (10). 举匏樽以相属【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跬、至、遏、谀 、壑、嫠、麋、匏樽。【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 “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