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资源ID:67738       资源大小:48.84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1、泉港一中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年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部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愆期(qin) 譬如(b) 孔疚(ji) 尔卜尔筮(sh) 熏陶渐染(jin)B. 吐哺(b) 夙兴夜寐(s) 咎言(ji) 自我徂尔(c) 匪夷所思(fi)C. 不遑(hun) 象弭(m) 归聘(pn) 雨雪霏霏(y) 风靡一时(m)D. 桑葚(shn) 棠棣(d) 裙裾(j) 咥其笑矣(x) 载歌载舞(zi)【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多音字、形似

    2、字等字的读音。要音、形、义三者结合识记字音。另外注意地名、人名中字的正确读音。正确的读音为:A 项,譬如(p) 熏陶渐染(jin) C 项,象弭(m) 风靡一时(m) D 项,裙裾(j) 载歌载舞(zi)故选 B。【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 (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

    3、。 (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 。 (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时要注意:1、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2、加强练习。3、学会区别同音字。4、学会以音辨形。 5、学会以义辨形。6、学会根据语境辨形。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错误最多的一组是A. 参差斑驳 相形见拙 锋芒必露 滥竽充数 B. 言笑宴宴 契阔谈曣 如法炮制 蓊蓊郁郁C. 芳泽杂糅 中流抵柱 汗流浃背 乌雀南飞 D. 没精打彩 沧海一栗 不径而走 否泰天地【答案】D【解析

    4、】【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结合字义识记,尤其是形近字,如果是形声字,可以结合形旁辨析字形,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A 项,相形见拙(绌) 锋芒必露(毕) B 项,言笑宴宴(晏) 契阔谈曣(讌) C 项,中流抵柱(砥) 乌雀南飞(鹊) D 项,没精打彩(采) 沧海一栗(粟) 不径而走(胫) 故选 D。【点睛】字形题方法指点: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

    5、。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 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6、,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C. 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D. “生命的价值在于百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褒贬不当。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此处为英雄事迹。B前后矛盾、不合语境。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此处灾害已经发生。C对象不当、不合语境。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

    7、来” 。D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人木板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 ) 。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此处修饰“院士的一番话”正确。解答此类题目应结合具体的语境、修饰的对象、词语的感情色彩进行分析。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 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B. 虽然有国家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C. 为人父母者,需要多多审视自己的家

    8、庭。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必须积极地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不要仅仅给孩子一个背影。D. 深受广大小朋友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熊出没这两部动画片被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称其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A 项,成分残缺,可改为“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问题上已达成一致并将这一原则写入法律” 。B 项,成分赘余, “堪称”解释为“可以称作,称得上” ,与“可说”重复。D 项,缺主语(暗中更换主语导致缺主语) ,可在“称其存在”前加“央视”

    9、。故选 C。【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语言修辞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更鲜明生动。请选出下面最能表达当时情境的句子

    10、。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轼和朋友黄庭坚对月赏梅。苏轼之妹苏小妹走过来,面对此景,不禁吟诵出“ , , ”二人倾倒。A.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B. 轻风吹细柳,淡月照梅花C.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D.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道题考的是诗歌中的炼字题。炼字题:点出手法。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本题时选择题,要分别指出诗句中腰字在手法,意境上的差别,这样才能做出最好的选择。A 选项最有意境。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轻风似乎在轻扶着杨柳,淡淡的月

    11、光下点点梅花若隐若现。 “扶”字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展现了纤弱的柳枝因微风儿的轻拂相偎而摇曳生姿的画面,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素雅的梅花与朦胧轻笼的淡月相融一色,既强调了月光的皎洁,又兼顾梅花的洁白,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B 项, “轻风吹细柳,淡月照梅花” , “吹”字太俗气,没意境,且不能体现柳细的特点。“照”体现不出月光皎、梅花洁的景象。C 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轻风拂柳,柳条随风摆动,像被风催动跳着舞蹈。月儿光华隐隐淡淡,梅花的美丽都隐藏在黑夜中了,隐隐约约的,难以尽赏其美态。 “舞”显得被动,没有“失”字使无形

    12、的风仿佛有了知觉更贴切。D 项,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 “摇”字没有运用拟人的手法,失去了风轻扶细柳的感觉, “映”字没有月照梅花的朦胧美的效果。故选 A。6.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我需要清静,最好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的大石头上坐坐,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A. 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B. 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C. 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 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应浏览所给的语段和

    13、句子,把握中心意思,再看所给的小句子,借助关联词、指代词等把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横线后的句子“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判断,横线处主语应该是“石头” ,排除 C 项和 D项;根据横线前“最好去处是到了庙宇前小河旁边的大石头上坐坐” ,横线处应该是对“大石头”的解释说明。A 项中的“是的”进一步强调主语的特征“光” ,与雨季时长了苔类形成更鲜明的对比。所以 A 选项更准确。故选 A。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 “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 , “骚”指的是离骚 ,它们分别开创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B.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

    14、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C.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D. 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日趋成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的继承了“风” “骚”的传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 应该是“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对的一组是A. 不思其反 (反省) 忧心孔疚(内疚)B. 怨灵修之浩荡(荒淫无度) 忍尤而攘诟(不堪侮辱)C. 枉用相存(问候对

    15、方)久在樊笼里(比喻官场)D. 少无适俗韵(享受)还顾望旧乡(顾念)【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 项,不思其反(违反) 忧心孔疚(痛苦) B 项,忍尤而攘诟(忍受侮辱) D 项,少无适俗韵(迎合) 还顾望旧乡(回头看)故选 C。9.下列句子里不存在倒装现象的一组是A.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 謇朝谇而夕替C.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

    16、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A 项,主谓倒装句,二三:三心两意,指男子变心,前后感情不专一。主语为“其德” ,形容词“二三”作谓语,所以是主谓倒装。C 项, “何以解忧”是宾语前置句,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何解忧” ,译作:用什么东西来解除忧愁呢?D 项,定语后置句。“岌岌”是“冠”的定语;“陆离”是“佩”的定语,正常语序是“高余岌岌兮之冠,长余陆离之佩。 ” 故选 B。10.默写下列句子。氓中受尽虐待的女子终于在最后发出了生命的呐喊, “_ ,_”两句集中展现了她的反抗精神。离骚中作者用女人来喻朝中的小人, “_ ,_”这些小人诽谤诬蔑我

    17、高尚的人格。屈原“_ ,_”在文中坚定地表达了即使被肢解也要坚定志向不改初衷的愿望。短歌行 “_ ,_”中作者原写姑娘思念情人,现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归园田居里作者意欲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 ” ,“_,池鱼思故渊”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回归田园的心情。荷塘月色中作者见到叶子底下是“_,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月光如流水一般,_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营造了一个梦幻静谧的月下荷塘。【答案】 (1). 反是不思 (2). 亦已焉哉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虽体解吾犹未变 (6). 岂余心之可惩 (7). 青青子衿 (8).悠悠我心

    18、(9). 守拙归园田 (10). 羁鸟恋旧林 (11). 脉脉的流水 (12). 静静地泻【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反” “已” “嫉” “余”“蛾眉” “谣诼” “善淫” “犹” “余” “惩” “衿” “悠” “拙” “羁” “恋” “脉” “泻” ,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

    19、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者查字无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定的技巧。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要想做对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题,首先要下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会。这是做对这类题的前提条件。否则,要谈默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诵的时候要注意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

    20、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二、阅读部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最早对屈原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引用刘安离骚传的话,盛赞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也许是由于距离屈原时代较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为真切些吧,刘安、司马迁的这一评价,显然还不算偏颇:它既看到了屈原对君王、宗国的忠贞之志,又看到了他不与黑暗世道和“浊秽”同流的抗争精神和高洁之行。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热

    21、烈颂扬中,表达了对屈原双重精神的崇仰钦敬之情!不过,司马迁还有一段评述,表明他对屈原精神有着深一层的认识:“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这一评述,在肯定屈原“竭忠尽智”的同时,更强调了他的“怨”君色彩。这就使屈原身上那富于“怨怼”抗争精神的一面,鲜明地凸现了出来。这一点也为东汉史家班固强烈地感受到了。所不同的是,为司马迁所深心理解的这种“怨怼”精神,却遭到了班固的猛烈抨击:“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班固的评判抓住了屈原精神

    22、的重要侧面,即对于黑暗势力的不屈抗争精神。就这一点说,班固并没有看错。只是班固过于敏感,以为屈原的这种精神,对封建统治阶级颇有妨害,而采取了激烈排斥的立场。这一立场在今天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在封建时代却曾得到过不少回响。如北朝儒者颜之推,亦曾指斥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 ,而将他置于“自古文人,多陷轻薄”的长长名单之首。唐代苦吟诗人孟郊,也不满意屈原的“怨怼” ,作诗批评说:“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 ”宋人葛立方,对屈原不从渔父之劝、忿怼沉江的激烈之行,更表示了极不赞同的意见:“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顺,置得丧于度外,安知不在圣贤之域!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鱼之腹。知命者肯如是乎!”

    23、这些都足以证明,屈原最早所影响于历史的,不是所谓“忠君爱国”精神,而是那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东汉王逸,是首先以屈原的“忠贞”来对抗班固批评的著名大将。他在楚辞章句中激烈反驳班固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这是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巧妙地化解了人们对屈原“忿怼”抗争之行所抱的疑惧心理,因此得到了唐、宋之际许多著名人士的热烈回应。如魏征称赞屈原这样的“离谗放逐之臣” ,是“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 ,给了屈原以高度的评价

    24、。就是唐太宗,也以孔子“臣苟顺者,不得为忠”之义,肯定了屈原“孤直自毁”的“忠”节。政治改革家柳宗元,还针对班固以为屈原不可与日月争光的说法,引征春秋之例反驳。宋人洪兴祖则盛推屈原“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犹知爱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义尽矣。 ”严斥班固、颜之推之说“无异妾妇儿童之见”。这些都是鲜明地站在“臣子之义”立场上,标榜屈原“忠正” 、 “爱君”精神的代表性评价。至于屈原身上那强烈的抗争精神,除了生性不羁的自由狂放之士李白,曾发出过“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 、 “屈宋长逝,无堪与言”的感慨,表示过相当的共鸣外,很

    25、少有人再提及了。 (选自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 ,有删改)11. 对于屈原抗争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屈原最早影响历史的是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B. 西汉司马迁鲜明地凸现了屈原富于“怨怼”的抗争精神。C. 东汉班固对屈原“怨怼”的抗争精神,进行了猛烈抨击。D. 经过王逸等人的努力,化解了屈原“忿怼”的抗争精神。1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唐宋许多著名人士是站在“臣子之义”的立场,标榜屈原的“忠正” “爱君”精神。B. 班固认为屈原的“怨怼”精神,虽“兼诗风雅” ,但妨害封建统治,因而猛烈抨击。C. 刘安比较中肯地评价屈原,也许是因为距离屈原时代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

    26、真切。D. 宋人葛立方认为屈原应知命,安时处顺,极不赞同屈原沉江这种“狷急褊躁”之行。13. 下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东汉王逸第一次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这次尝试取得了成功。B. 人们曾对屈原“忿怼”的抗争之行抱有疑惧心理,因而采取了排斥的立场。C. 屈原身上的抗争精神,引发了李白的自由狂放,因而李白之后不再有人提及。D. 刘安在司马迁之前就认识到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并给予高度赞扬。【答案】11. D 12. B 13. C【解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不是“化解” ,是把“屈原忿怼的抗争精神”引向到“忠贞” ,而且“化解”的是人们的“疑惧心理” 。考

    27、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2 题详解】试题分析:第二段引文“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是批评前人如司马迁的观点, “兼诗风雅”是前人如司马迁的观点,而不是班固的观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3 题详解】试题分析: “李白的自由狂放”并不确定是“屈原的抗争精神”引发,而且李白之后是“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不是不提及。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题目。芦草之思 王巨才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古诗词中经常提到它

    28、,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要有了那么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 ,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虽无关紧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诊,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效果。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告诉你个偏方,准行。也

    29、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 10 克,丁香 6 克。到中药房,坐堂医生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准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母亲便端一小凳,坐在这些水淋淋的盆具间,

    30、像一位老道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母亲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不容易。因芦叶窄,母亲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迅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期间,左手是无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母亲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稻香村”的还是“宫颐府”的,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

    31、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手艺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很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城里人过年,即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

    32、,人们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人来人往,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扮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

    33、。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 ,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有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

    34、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1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文章第一段虽然简短,却充满诗意,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家乡的芦草,也引出了下文“芦草,即芦苇”的介绍。B. 文中作者写自己得了一种“打嗝”的毛病,是为了引出关于用芦根治病的描写,从而突出芦草的价值。C. 文章第四段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对母亲端午节包粽子进行了详细描写,突出了母亲的勤劳,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D. “人是会思想的芦草” ,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法国哲学家帕斯卡

    35、尔说过的这句话,由对芦草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赞美。E. 作者对家乡的芦草情有独钟,因为芦草在艰辛岁月里给作者家乡的父老乡亲提供了很多帮助,也让作者的童年生活变得充满乐趣。15. 四至七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芦草的?请简要概括。16.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文主题的理解。【答案】14. CD 15. 四个方面:( 1)芦叶可以包粽( 2)芦秆可以编炕席。 (3)芦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 (4)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16. 赞颂了家乡芦草的平凡和伟大,并以此赞扬家乡人民的平凡和伟大。 “芦草”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但竟然能治打嗝,能包粽子,能编席子,能做乐器,可见其虽平凡但却有用,能使

    36、家乡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作者写芦草也是在写家乡父老,因为他们和芦草一样,生命力勤劳、智慧、顽强、飒爽、慷慨。【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本题中,A 项考查的是内容和手法。B 项考查的是分析结构,C 项考查的是手法,D 项考查的是内容和主旨。E 项考查的是内容。读懂全文,仔细分析各个备选选项是否表述正确。C

    37、项,手法错误,对母亲包粽子的描写没有使用神态描写。D 项,情感理解错误, “由对芦草的赞美过渡到对人的赞美”有误,前文的内容已融入了对人的赞美。故选 CD。【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本相关的内容的能力。这四节文字是从不同角度描写芦草的,首先阅读四至七段,逐段概括其内容要点。然后找到描写芦草的语句或段落,尤其要注意每一节的首句,从几个方面筛选有关描写芦草的语句,并要注意落脚点应在“芦草”上。第四节, “芦草每年四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生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 ”第五节, “深

    38、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 ”第六节, “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 ,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 ”第七节, “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荒山野地的芦草” 。综合以上语句,可以分别从芦叶可以包粽,芦秆可以编炕席,芦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四个

    39、方面概括。组织答案时要力求文字准确、简洁。【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筛选本文的主题。概括散文主题的方法:1、阅读全文,找关键词句;2、借助信息标志;3、理清句间关系,分条阐述。解答本题时,考生要在整体把握散文内容的前提下,表达自己对散文主题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从标题看,本文就是一篇咏物散文,所以主题一定是“赞颂芦草的” ,至于具体赞颂了芦草的什么品质,则可以在文中找到。要阐述对主题的理解,就要回到原文,概括每一节意思,寻找能表露作者观点的句子,第一节写想起了家乡的芦草,第二节写芦草走进诗文,也走进村民的心里,第三节写芦草的功用,并对芦草的赞美,第四节写芦叶可以包粽,第

    40、五节写芦秆可以编炕席,第六节写芦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第七节写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第八九节作者感慨“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 。表露作者观点的句子,如文本倒数第三段中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从文本倒数第三段来看,本文还是赞颂“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的。答题模式:可以用“通过记叙(描写),表达,赞美(肯定、否定、批判)。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点睛】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方法:作品结构指文

    41、章内部的组织和结构、线索、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照应、开头与结尾。文章的结构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这里的思路是指作者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一篇文章的结构是写作思路的体现。而考题也是以要求考生分析思路为考查形式的。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即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对主题的概括必须立足于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与把握。考查的主要形式:1、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文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主题:1、整体感知是把握结构的第一步,要按部就班地去读。2、圈点勾画中心句

    42、、过渡句。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3、总结每自然段的段意。还要注意分号、冒号、句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4、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句子后,结合每个段落的段意,把相同相近意思的段落合并。5、注意文中议论性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主题的所在。6、使用散文的主题答题模板:可以用“通过记叙(描写),表达,赞美(肯定、否定、批判)。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崔祐甫,字贻孙,太子宾客孝公沔之子也。以礼法为家,世闻。第进士,调寿安尉。安禄山陷洛阳,祐甫冒矢石入私庙,负木主以逃。自起居舍人累迁中书舍人。性刚直,遇事不回。时侍郎阙,祐甫摄省事,数与宰相常衮争议不平。衮怒,使知吏部选,每拟官,

    43、衮辄驳异,祐甫不为下。会朱泚军中猫鼠同乳,表其瑞,衮率群臣贺,祐甫独曰:“可吊不可贺。 ”问状,对曰:“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无乃失其性邪?猫职不修,其应若曰法吏有不触邪,疆吏有不捍敌。 ”代宗异其言,衮益不喜。帝崩,衮入临,遣从吏扶立殿墀上,祐甫指之谓众曰:“臣哭君前,有扶礼乎?”衮不胜怒,乃劾祐甫率情变礼,挠国典,请贬潮州刺史。德宗以为重,改河南少尹。子仪、泚言祐甫不宜贬。帝以衮罔上,以衮河南少尹,而拜祐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衮当国,凡奏请一杜绝之,惟入第乃得进,然无所甄异,贤愚同滞焉。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帝尝谓曰:“人言卿拟官多

    44、亲旧,何邪?”对曰:“陛下令臣进拟庶官,夫进拟者必悉其才行,如不与闻知,何由得其实?”帝以为然。淄青李正己畏帝威断,表献钱三十万缗,以观朝廷。帝意其诈,未能答。祐甫日:“正己诚诈,陛下不如因遣使劳其军,以所献就赐将士。若正己奉承诏书,是陛下恩洽士心;若不用,彼自敛怨,军且乱。又使诸藩不以朝廷为重贿。 ”帝曰:“善。 ”正己惭服。时议者韪其谟谋,谓可复贞观、开元之治。甍,年六十,赠太傅,谥曰文贞。故事,门下侍郎未有赠三师者,帝以其有大臣节,特宠异之。(节选自新唐书崔祐甫传 ,选入时略有删改)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

    45、百员莫不谐允B. 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C. 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D. 及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18.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木主,是最早的已故之人的替身物。用木简单地剥雕成人形木偶,以象征死者,上书死者姓名及图案,用以长久祭拜。B. 三师,是辅导太子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官的合称,也称“东宫三师” ,常为位高权重的实职,也用来追赠死去的重臣。C. 藩,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民政、财政,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相抗

    46、衡。D. 缗,绳子的一种,先前用它来串联物品,后来也用此种绳子穿铜钱,因每串一千文,故“缗”也指一千文钱即一贯钱。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崔祐甫深谙谋略。李正己假献巨款试探朝廷,崔祐甫劝皇帝顺水推舟,一举多得, 广受称赞。B. 崔祐甫深受宠遇。他的建议,多被皇帝重视,死后依然破例以门下侍郎追赠太傅, 尽享殊荣。C. 崔祐甫唯才是举。他秉政时只要是人才,就举贤不避亲旧,凭公正行事,选拔了大批人才。D. 崔祐甫性情刚直。他多次与宰相常衮交锋,毫不退让,故意激怒常衮,终被贬为潮州刺史。20.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正己诚诈,陛下不如因遣使劳其军,以所

    47、献就赐将士。(2)(课内文言文)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答案】17. C 18. B 19. D 20. (1)李正己确实是假意,皇帝不如趁机派使者慰劳他的军队,把他说要献的钱转赐众将士。(2) (世人)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解析】【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

    48、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句中的“及祐甫”是说等到崔祐甫(任宰相)的时候,并不是说崔祐甫推荐,且其后的“则”一般在句首,所以应在“及祐甫”和“则”之间停顿,排除 A、D 项。 “除吏”的意思是说不到一年,任命官吏将近八百人,所以应在“除吏”和“几八百员”之间停顿,排除 B 项。短句后,疏通语意为:等到崔祐甫(任宰相) ,推荐的只要是人才,就毫不猜疑畏惧,秉持公心推举人才,不到一年,任命官吏将近八百人,没有不和谐得当的。语意合理,故选 C。【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 项, “常为位高权重的实职”错误。 “三师”一般由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是一种带有高级荣誉的虚衔。故选 B。【1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


    注意事项

    本文(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