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资源ID:67723       资源大小:36.61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1、延边第二中学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二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陆游与江西诗派之关系学术界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陆游早年学诗于曾几,受江西诗风的影响,后来从军南征,亲历战争生活,因而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入现实主义创作轨道。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诗人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创作实践经验的日趋丰富,诗歌风格发生某些变化是很正常的。但是,诗风发生变化并不等于完全抛弃了原来的诗学主张。江西诗派众多诗人是严守某种统一的诗法规范还是具有各自的创作方法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江西诗派是一个凝固的诗人群

    2、体还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群体?我认为,江西诗派自宗主黄庭坚起便倡导求新求变,如果说黄庭坚在元祐(包括之前)的诗歌作品具有瘦硬、奇崛、拗峭等特征的话,在其贬官黔等地及以后的作品,则更注重诗歌的平淡之美。黄庭坚在给他外甥、学生的书信中,不止一次强调应多读古人书,在广泛吸取前人文学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这种思想可以说贯穿了江西诗派的整个发展嬗变史。黄庭坚既讲法度,又推崇创新,二者并不矛盾,讲究法度并不等于死守法度,而应灵活运用。江西诗派作者吕本中深谙此理,于是提出“活法”说,进一步阐明了如何运用法度,亦即继承前人艺术规则的问题。 “活法”说在南宋初年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巨大,成为诗坛上公认的艺术

    3、准则。正是由于黄庭坚并不谨守褊狭的门户之见,所以其门人弟子都以求新求变为能事。如徐俯曾答客书云:“涪翁之妙天下,君其问诸水滨;斯道之大域中,我独知之濠上。 ”(清波杂志卷 5)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颇为不乐,显然意欲自成一家。与徐俯交游甚密的韩驹也曾受知于山谷,晚年或置之江西诗社,却说:“我自学古人。 ”(周必大文忠集卷 19)正是由于这种追求新变、力求自成一家的倾向使得江西诗派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吕本中提出“活法”说后, “活法”之说,一时盛行于南北宋之交的诗坛上,成为促进江西诗派发展变化的重要诗学思想。除诗歌发展本身的因素外,吕本中、曾几等江西后学都经历过“靖康之变” ,社会环

    4、境和诗人心态与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中期大不相同,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变化实属必然。此足以证明,将江西诗派视作一个远离生活,仅仅以雕镌文字、追求形式瘦硬拗峭的诗歌流派显然并不符合实际。既然江西诗派本身也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进程中,曾几又是陆游的授业恩师,则陆游与变化中的江西诗派有某种契合之处便决非无端臆测。事实上,陆游终生持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曾几对他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陆游晚年为曾几奏议稿作跋,追忆说:“绍兴末,贼亮入塞,时茶山先生居会稽禹迹精舍,某自敕局罢归,略无三日不时见。见必闻忧国之言。先生时年过七十,聚族百口,未尝以为忧,忧国而已。 ”(渭南文集卷 30)在这篇短小的跋语中,

    5、陆游对曾几奏议稿的其他内容只字不提,唯独念念不忘恩师的这份爱国忧民之情,足证曾几此种情怀对陆游的影响之大。陆游在诗歌探索方面与江西诗派的契合,还可以从他对晚唐诗的态度窥见一二。 剑南诗篇卷 45追感往事云:“文章光焰伏不起,甚者自谓宗晚唐。欧曾不生二苏死,我欲痛哭天茫茫!”对当时崇尚晚唐诗歌的风气十分不满。而自黄庭坚以来,江西诗派对晚唐诗歌均评价甚低。凡此种种,都说明作为江西弟子的陆游与江西诗派的诗学祈向有着相当多的一致之处。1.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说明陆游和江西诗派有关系的一项是( )A. 江西诗派本身处于一个不断嬗变的进程中。B. 江西诗派作者曾几对陆游影响巨大。C. 社会环境使陆游的

    6、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D. 陆游和江西诗派一样,对晚唐诗歌均评价甚低。2. 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陆游虽然早年受江西诗风的影响,但后来从江西诗派的形式主义影响中解脱出来,步入了现实主义创作轨道。B. 徐俯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的渊源非常不乐,主要原因是他认为黄庭坚虽然是江西诗派的宗主,但诗学有限,不足以做他的老师。C. 从江西诗派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江西诗派并不是一个远离生活,仅仅以雕镌文字、追求形式瘦硬拗峭的诗歌流派。D. 陆游晚年仍然念念不忘其师曾几的爱国忧民之情,这足以说明曾几的这种爱国情怀对陆游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3. 依据原文提供

    7、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陆游能取得卓越的文学成就,曾几等江西诗派的诗人对他的哺育是主要原因。B. 生活阅历的增加和创作经验的丰富可以使作家彻底改变原有的创作风格。C. 虽然同属江西诗派,但黄庭坚、吕本中、曾几等人的创作风格有可能不同。D. 江西诗派的宗主黄庭坚后期的创作风格完全不同于其前期的创作风格。【答案】1. C 2. B 3. C【解析】【1 题详解】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 项答非所问。题干问的是“说明陆游和江西诗派有关系”C “社会环境使陆游的创作方法与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 ”答非所问。【2 题详解】B 抓住文章关键句确定答案。原文说“徐俯对他人赞美他与黄庭坚

    8、的渊源颇为不乐,显然意欲自成一家。 ”可看出主要原因是:“欲自成一家。 ”【3 题详解】C(A 项主要原因程度过重 B 项“彻底”错,原文说的是“发生某些变化是很正常的”D“完全”错,原文说的是“更注重”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

    9、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

    10、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B.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C. 甫于成都浣花里

    11、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D.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不第”指科举考试应试未中选,也叫落第、下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B. “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C. “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规定五品以上佩鱼符袋。绯衣指紫色衣服。D. “床”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床兼有卧具和坐具双重功能。此处的床指的是坐具。6. 下列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B. 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C. 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D. 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 ,儿女饿殍者数人。(2)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答案】4. C 5. C 6. B 7

    13、. (1)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2)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 “种竹植树” “结庐枕江” “纵酒啸咏”结构相同,应一一断开,排除 A、D 两项。再比较 B、C 两项, “相狎荡” “无拘检”结构相同,且“过”在此是拜访的意思,做“严武”的谓语,故“无拘检”后应断开,排除 B 项,答案为 C 项。【5

    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 C 项, “绯衣指紫色衣服”不正确, “绯衣”为红色衣服。故选C 项。【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 项, “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不正确,原文为“房琯

    15、布衣时与甫善” ,意思是他们在没有获取功名,做平民时关系就很好。 “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应是“琯兵败于陈涛斜” 。故选 B 项。【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关畿” ,京城地区;“乱离” ,动乱流离;“踊贵” ,物价上涨;“寓居”,寄住在;“负” ,背;“采梠” ,采集橡栗;“儿女饿殍者” ,定语后置句,饿死的儿女;“数” ,几。 (

    16、2) “尝” ,曾经;“为暴水所阻” ,被动句, “为所”表被动,被洪水阻隔;“旬日” ,十多天;“食” ,食物。【点睛】第 1 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 、 “云” 、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

    17、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 。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皇帝准许了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

    18、,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

    19、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发生了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

    20、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桂岭” ,在今广西贺县东北。8. 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

    21、之情。 “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B. 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C. 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D. 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 “烟”字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9. 人们普遍认为柳宗元的这首诗是一首“伤别并自伤之作” 。请结合全诗谈谈哪里体现了柳宗元的“自伤之情”?【答案】8. C 9. (1)首联以 “零落残魂”喻指自己亲人相继弃世,宗一

    22、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的处境,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 (2)颔联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写我被贬谪既远且久,被贬僻荒,身世孤零,历尽艰危。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悲愤不平之情。 (3)颈联写今与弟分离,一留桂岭,一趋涧庭,自己于瘴疬之中,实难堪矣。 (4)尾联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中寄以思念之情,从而体现出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解析】【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C 项,赏析错误,这一联对分别后各自在柳州和途中将会见到的景色加以渲染和对照,借以描写两人分别的境况。 “桂岭瘴来云似墨”

    23、写诗人所居留的柳州,遍地崇山峻岭,林木浓密,气候湿热,经常有瘴雾浓云弥漫,黑压压地如同泼墨,气氛郁闷难受。实际上诗人是借写景在写自己处境险恶。 “洞庭春尽水如天”写宗一此去江陵,路经洞庭湖,在这暮春时节,更是碧波万顷,一望无际,水天相连一色,景象空阔迷茫。表达出水阔天长、山川阻隔、再见困难的意思。故选 C 项。【9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谈出“哪里体现了柳宗元的自伤之情 ”,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首联写生离死别是人间常事,只剩诗人残魂孤影倍感伤神,河畔兄弟二人双双垂泪,依依惜别。结合注释可知,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

    24、等都相继弃世,如今大弟宗一又要离开,诗人更觉形单影只,愁苦无依。颔联写诗人被贬远离京都六千多里,到达这荒凉之地已经十二年了, “六千里”写空间距离, “十二年”写出时间久远,这些词语里,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颈联写桂岭多瘴气,乌云使人压抑,听闻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借景写情,表现出诗人处境险恶,以及与弟弟难以相见的悲伤。尾联写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 (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的烟树,表达出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点睛】第 2 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

    25、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2)人生亦有命,_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3)_,_。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 )(

    26、4)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垆边人似月,_。 (韦庄菩萨蛮 )(6)小山重叠金明灭,_。 (温庭筠菩萨蛮 )(7)细草微风岸, _。 (杜甫旅夜书怀 )(8)_,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答案】 (1). 楼船夜雪瓜洲渡 (2). 安能行叹复坐愁 (3). 吴楚东南坼 (4).乾坤日夜浮 (5).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 使我不得开心颜 (7). 皓腕凝霜雪 (8). 鬓云欲度香腮雪 (9). 危樯独夜舟 (10). 三顾频烦天下计【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

    27、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楼、洲、渡、坼、乾坤、摧、颜、皓、腕、鬓、度、樯、频、烦、计。【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 ,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三、语言文字运用1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

    28、马,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并称“韩柳” 。B. 高适,字达夫,唐朝边塞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其边塞诗表现了边塞风情、军中苦乐以及诗人建功立业的斗志豪情和慷慨不平之气。C. 温庭筠与李商隐同为中唐诗人的代表,他们感慨盛世不再,诗中充满迟暮黄昏的情调,极尽浓艳幽香之美,预示着一个诗歌创作的伟大时代的结束。D. 屈原,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也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主义诗人。主要作品有离骚 天问 九歌 九章等, 国殇就是九歌中的名篇。【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依据平时的积累和语境

    29、的提示进行判断。对于文学常识,考生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注意分类记忆。C 项, “温庭筠与李商隐同为中唐诗人的代表”不正确,温庭筠与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的代表。故选 C 项。12.对下列句子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椒房阿监青娥老 椒房:后妃所住的宫殿。用花椒子和泥涂壁,取其香暖兼有多子之意。B. 云中谁寄锦书来 锦书: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她的丈夫。后来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指李清照想给丈夫寄信。C.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

    30、行最小。 “伯仲”连用,后引申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D. 蓬莱宫中日月长 蓬莱宫:泛指仙境。蓬莱是古代传说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方丈、瀛洲。【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解答时要依据平时的积累和所给的语境分析。从近年高考来看,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 项,“这里指李清照想给丈夫寄信” ,不正确,这里反用其意,指丈夫寄给李清照的信。 “云中谁寄锦书来”出自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意思是“仰望长空,只见白云悠悠,不知谁会将书信寄来” 。故选 B 项。【点睛】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这类

    31、题目,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13.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A. 只道林间无人至B. 小院地偏人不到C. 门巷深深过客稀D. 寒气偏归我一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先看内容照应,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 ,诗人以细致的

    32、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声,即可排除 CD;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 246 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 ,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平仄,那么,A 项是仄平平,B 项是仄平仄,C 项是仄平仄,D 项是仄平仄,即排除 A 项;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选答案。【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

    33、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名师点睛】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

    34、对、反对等名目。14.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完成以下题目。池馆重新接草堂 宦游西蜀 派开南宋 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 烟尘誓扫还金阙 更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马铜驼上联: _下联: _【答案】上联: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下联: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解析】试题分析:对联考查重点关注词性相对,语意相关,地名对地名,事件对事件。上联末尾以仄声收,下联末尾以平声收。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四、写作(50 分)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统计了在战争中失事的战斗机和牺牲的飞

    35、行员数量以及飞机失事的原因和地点。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急风暴雨,而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更令人费解的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时,而是在完成任务归来着陆前的几分钟。心理学家说这一心理现象就是典型的“虚假安全”现象,人们处于临近成功的阶段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答案】警惕虚假安全虚假安全指接近成功的情况下精神越来越放松,也有了安全感,然而恰恰是这一瞬间的放松,酿成大祸。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统计了在战争中失事的战斗机和

    36、牺牲的飞行员以及飞机失事的原因和地点。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猛烈的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急风暴雨,而是飞行员的操作失误。更令人费解的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时,而是在完成任务归来着陆前的几分钟。心理学家对这个结果丝毫不惊讶,他们说这是典型的心理现象。在高度紧张过后,一旦外界刺激消失,人类心理会产生“几乎不可抑制的放松倾向” 。飞行员在敌人的枪林弹雨里精神高度集中,虽然外界环境恶劣,但由于大脑正处于极度兴奋中,反而不容易出纰漏。在返航途中,飞行员精神越来越放松,当他终于看到熟悉的基地,自己的飞机离跑道越来越近时,他顿时有了安全感。然而,恰恰是这一

    37、瞬间的放松,酿成大祸。因此人们管这种状态叫“虚假安全” 。各种战争之后,有军事学家统计人员伤亡或战斗力折损统计,总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往往造成最大人员伤亡的不是激烈的战斗,倒是在一些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之下,由于人员大意或者失误操作等“非受挫性”折损,造成了比战斗折损多得多的损失。这也是“虚假安全”现象。仔细想想,其实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有许多虚假安全的存在。比如说每个班的班末,工作快要结束了该下班的时候,再比如说每到逢年过节快放假的时候,这时候人们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后的放松状态,但我们知道,安全是不能有一丝一毫放松的,在突然放松的背后,事故就有可能接踵而至,给我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8、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说明做事情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不可掉以轻心。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如此,越是觉得即将成功的时候,越有可能隐藏着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始终要抱着一种审慎的科学态度,做事要慎始而敬终,从细处着眼,才能实现从“虚假安全”到“本质安全”的转变。【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材料主要讲述了二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空军统计了在战争中失事的战斗机和牺牲的飞行员数量以及飞机失事的原因和地点。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

    39、时,而是在完成任务归来着陆前的几分钟。理学家称这一心理现象是典型的“虚假安全”现象,人们处于临近成功的阶段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这则材料的背后暗含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产生,那么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就要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危害,和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措施等。心理学分析,在高度紧张过后,一旦外界刺激消失,人类心理会产生“几乎不可抑制的放松倾向” 。飞行员在敌人的枪林弹雨里精神高度 集中,虽然外界环境恶劣,但由于大脑正处于极度兴奋中,反而不容易出纰漏。在返航途中,飞行员精神越来越放松,当他终于看到熟悉的基地,自己的飞机离跑道越来越近时,他顿时有了安全感。然而,恰恰是这一瞬间的放松,酿成大祸

    40、。因此人们管这种状态叫“虚假安全” 。 其实在人生的路上,也有很多“虚假安全” 。比如在我们的考试当中,就经常会碰到一道题经过苦思冥想、深思熟虑终于理清了 头绪,当计算到最后时思想放松了,算错了结果或选错了答案,前功尽弃。由于道路上车流量少,我们不自觉的加大了油门,结果可能发生了车祸,可平时我们在车水马龙中行驶得却安全得很可怕的“虚假安全”事实告诉我们,当你通过重重困难,成功近在咫尺的时候,千万别因放松警惕而放慢你的步伐,不要让自己输在终点线前。所以这则材料启示我们:可怕的“虚假安全”事实告诉我们,人们的失败往往不是在最困难的时候,而是在人们精神最放松的时候。本来胜券在握,但精神松懈了,问题就接踵而至,甚至会导致彻底的失败。由此可以立意为:切勿放松安全最后一刻;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时刻保持冷静平和心态;行百里者半九十;末路之难;始终如一;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行为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要重点分析产生这种“虚假安全”现象的原因以及解决“虚假安全”现象的措施。也可结合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可以让文章有现实针对性。【点睛】材料作文审题方法:第一步:概括现象(是什么)第二步:分析现象(为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观果思因,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三步:如何解决(怎么办)第四步:确定立意切入点要小,选择自己熟悉的或感触较深的,有素材积累的。


    注意事项

    本文(吉林省延边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