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3届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

    • 资源ID:227240       资源大小:1.64M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届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

    1、2023 届鲁教版(届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一、宇宙 1.宇宙:是时间、空间的统一体。 特点: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天体是宇宙间的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夜晚我们所见的绝大多数是恒星。 恒星:炽热气体组成,质量庞大自身发光发热。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云雾状天体,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自身不发光,沿着固定的近圆轨道绕恒星运动的球状天体 流星体: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大大小小的尘粒和固体块。进入大气层形成流星

    2、,落到地面的残体叫陨星(石质叫陨石,铁质叫陨铁。 (流星现象和陨星不属于天体) 彗星:绕太阳运行的体积大、密度很小、冰物质组成的有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彗发背离太阳方向形成扫帚状的彗尾,轨道大多为扁长的椭圆形。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为 76 年。 卫星:绕着行星运动。 (彗星、流星体、小行星一般都属于太阳系) 最基本的天体:恒星、星云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 地月系 C 太阳系 B 银河系 A 其他行星系 可观测宇宙 直径 10 万光 年其他恒星系 137 亿光年 河外星系 二、太阳二、太阳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八大行星由内向

    3、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太阳向地球提供能量,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 一)太阳辐射 1.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其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过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源源不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月球 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 断的向外辐射。 2.日地平均距离 1.5 亿千米(1 个天文单位) ;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约为 8 分钟;太阳辐射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其对地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 3.太阳辐射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石油,其能

    4、量也来自太阳辐射。 4.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丰富、廉价、清洁、可再生的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活动:活动: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右图) 某地一天中,太阳辐射在正午时最强;由于天气、季节等原因,某地不同日期太阳辐射强度会出现较大差异。 全球年太阳辐射分布: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递减 二) 、太阳活动 周期约 11 年 1.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人们肉眼所看见的太阳光亮表面,为光球层。太阳大气层发生的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斑点叫太阳黑子; 色球层上出现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耀斑和黑子往往同时出现,并具有同样的

    5、变化周期。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影响指南针指示方向的准确性;对天气和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活动活动 归纳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上气候变化与黑子数目变化周期密切相关。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的 11 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地球三、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与水星、金星和火星同属类地行星,但地球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地球能够孕育和承载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公转同向、共面、近圆性);稳定的光照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 日地

    6、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有大气保温 适于呼吸的大气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能吸引大气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1)外部条件“安全”和“稳定”“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深化拓展:地球大气对生命存在、发展的作用 1.以氮和氧为主,可供生物呼吸。 2.使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3.大气层的存在减少了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 4.大气层的存在使地表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一、地球历史的记录一、地球历史的记录 1

    7、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在未受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页岩形成于静水环境,玄武岩形成于火山活动。 (2)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及遗迹。化石是确定其所在地层的年代和推断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三叶虫化石对应地层:古生代地层;三叶虫化石对应海洋环境;即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形成于古生代的海洋环境的地层。活动活动:三叶虫是海洋动物,为何出现在陆地上的岩石中?答:说明该处原来是海洋,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于二亿五千万年前二

    8、叠纪结束时灭绝消失,沉积于海底形成岩石。随着地球的变化,地质运动,苍海变桑田,这些化石留在了岩石中。 2地质年代表 (1)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常用的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别对应地层单位宇、界、系等。 (2)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的时间顺序表。 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1地球的起源:大约 46 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 (1)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密度大的物质形成地核,密度较小的物质向上集中形成地幔和地壳。 (2)广泛的火山喷发,释放出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原始的

    9、大气圈。随着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发生凝结,通过降雨落到地面,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水圈。 2地球上生命的开始:大约从 38.5 亿年前开始。 (1)大约 5.4 亿年前,地球的生命出现了一次大爆发。此后地球进入了生物繁盛以及较高生命演化的新阶段显生宙。 (2)大约 180 万年前,人类诞生了。 简化的地质年代表简化的地质年代表 代 纪 开始年代 细菌、植物演化 动物演化 海陆变迁 矿产形成 新生代 第四纪 180 万 人类诞生 新近纪 古近纪 6500 万 被子植物繁荣 七大洲四大洋出现 中生代 白垩纪 生物大灭绝 成煤期 侏罗纪 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荣 鸟类出现, 恐龙繁荣 分裂

    10、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 三叠纪 2.5 亿 恐龙出现 盘古大陆形成 古生代 二叠纪 生物大灭绝 成煤期 石炭纪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荣 爬行动物出现,昆虫繁荣 泥盆纪 种子植物出现 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 志留纪 陆上裸蕨出现 奥陶纪 海生藻类繁盛 鱼类出现 寒武纪 5.4 亿 生命大爆发 三叶虫 元古代 25 亿 成铁纪 太古代 38 亿 细菌 地球初期 46 亿 地球形成 三、地球演化过程三、地球演化过程 1生物演化 (1)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细胞的生物到多细胞的生物。 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新生代最晚期出现了人类。 (2)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全球陆生裸蕨

    11、植物的出现,标志着植物开始向陆地扩展。两栖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开始大量从海洋向陆地扩展。 (3)生物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出现和兴盛。如 6500 万年前恐龙等大型爬行动物灭绝,迎来了哺乳动物大发展的时代。 2海陆变迁 (1)大约 3 亿至 2 亿年前的中生代早期,最近的一个泛大陆(盘古古陆)形成,当时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大陆周围是统一的大洋。 (2)大约在距今 2 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两个大陆。 (3)距今约 6500 万年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轮廓初步显现。 (4)此后又经过 6500 万年的分裂和漂移,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格局。 3构造运动 地

    12、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的变迁、地形的变化,对气候的变化、生物的演化以及一些矿产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于晚新时代的构造运动。 4矿产形成 成矿期: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中生代煤炭成矿期 注注: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利用生物化石也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石灰岩;静水环境形成页岩;火山活动形成玄武岩;在湿热茂密的森林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 注注:在掌

    13、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运动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地震波 传播速度 通过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 横波 S 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

    14、度突然下降。 纵波 P 快 固体、液体、气体 地震中心地表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纵波) ,后感觉到左右摇晃(横波)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地壳:莫霍面以上,厚度不均,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组成物质为岩石,上层为不连续的硅铝层(大陆厚海洋薄或无);下层为连续的硅镁层。平均厚度 17 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 33 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 6 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厚度约 2800 千米,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 3400 千米。可分为内核和外核;以

    15、铁镍为主,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形成地球磁场),内核呈固态。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二、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气体主要成分氮和氧 2.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单元活动单元活动 辨别地理方向辨别地理方向 一、利用太阳(北半球)一、利用太阳(北半球) A 弧时:夏半年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 B 弧时:春秋分

    16、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 C 弧时:冬半年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 借助手表确定南北:手表放平,把时针指向太阳(忽略分针) ,则时针和 12 点形成的夹角的平分线指向南方。 (在南半球则为北方) 二、利用北极星判别地理方向二、利用北极星判别地理方向 北半球北极星指示正北方向,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地理纬度, (北斗七星天璇和天枢延长 5 倍) 三、利用手机指南针定向的操作步骤。三、利用手机指南针定向的操作步骤。 1.打开手机自带的指南针,将手机水平放置,使罗盘中的白线对准待测方向,罗盘中显示的读数即为当前的方位角。0 度为正北,90 度为正东,180 度为正南,270 度为正西。 2.

    17、导航功能 四、利用地物判别方向(北半球)四、利用地物判别方向(北半球) 地面积雪融化快为南坡,融化慢为北坡;植物枝叶茂密为南侧;树干光滑为南侧,有苔藓为北侧;树断面年轮稀疏为南侧,密集为北侧;房子坐北朝南;太阳能面板朝南。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干洁空气 (氮: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 水汽和固体杂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圈的分层

    18、 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差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 、对流层:对流层高度:低纬度平均为 1718 公里;中纬度平均为 1112 公里;高纬度仅 89 公里。就季节而言夏季大于冬季。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每升高 100 米,气温降低 0.6。其原因是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近气温愈高,远离地面则气温逐渐降低。有时逆温现象。空气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的复杂多变。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因此伴随强烈的对流运动形成云、雨、雪等复杂的天气现象。 2)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顶部距地

    19、面约 50 公里高,厚度约 40 公里。 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0-40 公里的高度有臭氧层,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天气晴朗,水汽、悬浮颗粒、杂质极少大气透明度好,能见度高,气流稳定,很少有飞鸟出现,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3) 、高层大气:80-500 千米有若干电离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

    20、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强烈吸收,使大气增温,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说明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大气把大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地面。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物体温度越高,辐射波长越短。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应用 解释温室

    21、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在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温室大棚原理是增强大气逆辐射;早春地膜是阻隔地面辐射; 秋季果树下地膜是反射太阳光,增加光效。 (4)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分布状况。如: 高海拔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5)影响昼夜温差的因素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2、。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三、大气的运动三、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 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 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如图: 气压: CDAB。 温度: DCAB 。 过程:地面冷热不均(D 地

    23、区热,C 地区冷)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D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C 空气遇冷收缩下沉) , 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D 形成低压, C 形成高压。 高空 A 形成高压, B 形成低压)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地面风由 C 流向 D,高空风由 A 流向 B) 。 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 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高凸低凹) 。 2. 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城市热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成因:人类活动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意义:(1)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布局在热岛环流之外, 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 (2) 卫星城应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 避免交叉污染。 夜晚大

    24、于白天,冬季大于夏季 海陆风海陆风:白天: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吹海风。夜晚:陆地气温比海洋低,吹陆风。 夏季吹海风,冬季吹陆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同理湖陆风,沙漠绿洲环流。 山谷风山谷风:白天山坡增温强烈,热空气沿山坡爬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迅速冷却,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夜晚山坡的冷空气下沉,使谷底暖空气抬升形成降水。 二)大气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冷热不均) 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3.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垂直于风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4.摩擦力:能改变风

    25、向,减小风速,与风向相反。 高空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5.风向的判断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画风向: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 3045角(高空偏 90角) ,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近地面(高空)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 第三步:判断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 4.风力的判读 风力

    26、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右上图中的风力:ABCD。 补充: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1.判读 (1)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 (2)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 PBPA , PCPD。 (3)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2.应用 (1)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

    27、:PBPAPCPD。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判断祼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 多阴雨天气, 日较差较小, 如 A 地;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 B 地。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二节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水圈与水循环 一、水圈的组成 1.地球上的水体

    28、:海洋水 96.53%、陆地淡水 2.53%、大气水,海洋水是最主体;2.陆地水分类: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生物水、冰川水(最多) 3.水资源:人类常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很有限,我们要节约用水并保护水资源。(1)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开渠引水,调节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海水淡化、人工增雨(2)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二、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1海水温度 (1)热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2)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一般随着

    29、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同一海区: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 垂直方向: 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一定深度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在高纬度地区,由于冬季冷却的海水(密度大)下沉,往往会存在一个冷中间层。 (3)影响 地球太阳辐射能主要储存于海洋中。海洋对大气温度变化具有调节作用;局部区域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还会引发气候的异常变化。海水结冰,不利于航运;海水温度变化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影响海水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 2海水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 35。 盐度分布规律: 从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2)影响因素 (1)气候因

    30、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 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2)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较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3)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3)与人类关系 利用海水蒸发可以制取生活、生产需要的食用盐和工业盐。我国盐场:长芦盐场、莺歌海盐场、

    31、布袋盐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沿海滩涂广布)海水制碱,提镁,提溴,海水淡化、海水养殖 3海水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其单位是 g/cm3或 kg/m3。 (2)大小及其变化:主要与海水的盐度、温度、压力及其变化有关。 盐度越大密度越大;压力越大密度越大;故深层海水一般比浅层海水密度大。冰点温度以上,温度越高密度越小。一般来说,在大河的入海口,海水的盐度较低,密度也较小,但也可能因为河水裹挟泥沙而增大。 对于表层海水来说,海水密度主要受盐度和温度的影响。 (3)与人类关系 同一艘船在不同密度的海洋上航行,船的吃水深度不同。 海水的密度差异,会产生密度流。例如,直布罗陀海峡表层

    32、海水从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 三、海水的运动及影响三、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1.波浪:主要是风浪。风浪是指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海面的波状起伏运动;影响:对港口建筑、航运、停泊有一定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水质净化,但也会导致污染物的重新悬浮和污染的加剧;可用来发电。 2.潮汐: 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影响: 对河流和海上航运会产生重要影响;可用来发电。 3.洋流: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分为暖流和寒流,影响海上航行。顺风顺流加快速度,节约燃料。海雾对航行不利。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对流经海域及附近地区的气候产生一定影响。暖流具

    33、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减温减湿的作用。洋流加快海洋污染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降低了污染浓度,但同时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补充:判断寒暖流的方法: 四、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四、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1.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 发生区域:海陆之间 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 下渗、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植物蒸腾 作用: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上内循环 发生区域:陆地内部 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作用: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 。 海上内循环 发生区域:海洋内部 主要环节:蒸发、降水 作用: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人类干预和控制的环节: 地

    34、表径流 (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 影响方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 ;蒸发、降水、下渗 (海绵城市不是加大排水, 而是增加了蓄水能力; 减少地表径流, 增加下渗、 地下径流, 也增加了蒸发量。 )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更新,使陆地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利用过量或不当会造成资源型缺水或水质型缺水)是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2)使各圈层之间不断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对地表温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促进化学元素的迁移,并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

    35、看地表环境 第三节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生物圈与植被 一、认识生物圈 1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作用:(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2)对于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 二、识别植被类型 1典型森林植被及其特征 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特征:植物茂密,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具有光泽、无毛,稍硬;常见树:樟树、椰子树。 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分布于湿润、

    36、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特征: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常见树: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 针叶林 分布广,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都有分布,特征:叶子呈针状 常见树:云杉、冷杉、落叶松等。 2.草原植被的分布及特征 热带草原 分布地区:南北纬 1020的热带大陆上,年降水量在 5001 000 mm,主要集中在湿季,干季几乎没有雨水;主要特征:植物具有很强的耐旱性,湿季草木茂盛,干季草木凋萎. 温带草原 分布地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 400 mm,且主要集中在夏季 。主要特征:群落结构简单,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和地被层。植物具有耐旱特征,且

    37、“一岁一枯荣” 。 3荒漠植被 (1)主要类型:热带、亚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 (2)主要特征:大多数植物根系发达,以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叶面缩小或退化减少蒸腾,肉质茎叶贮存水分,有茸毛抵抗灼热,生产量很低,生物物质积累缓慢。 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气候,此外还受土壤、地形等因素影响。 (2)植物生长依赖于环境,因此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分布可以反过来指示环境。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例) (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2)涵养水源,调节径流,保育土壤。

    38、(3)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4)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一节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走近桂林山水 一、桂林山水一、桂林山水 1位置: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 2含义: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 “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风景的“四绝” 。 3所属地貌类型: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1)概念: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大多发育于石灰岩广布的地区。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3)发育条件:岩石的可溶性、透水

    39、性和水的溶蚀力、流动性的强弱,决定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并且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 ; 气候条件: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充沛;生物条件:植被茂盛,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水的溶蚀力强,水文条件:地势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漓江纵贯南北。 二、喀斯特地貌二、喀斯特地貌 1类型: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代表性形态及其成因如下所示: 地面喀斯特地貌:形态:石芽、溶沟、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蚀洼地、落水洞 成因:溶蚀。 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态:溶洞、地下河 成因:溶蚀 ;石钟乳、石笋、石柱 成因:淀积 2.

    40、利用 (1)有利影响:许多喀斯特地貌区已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为居住、防空、储藏等提供便利。 (2)不利影响: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土容易流失,地下溶洞易导致地面塌陷,给城市及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二节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第二节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一、敦煌概况一、敦煌概况 1位置、范围: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与青海、新疆的交界处,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2自然地理特征:敦煌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导致地表的物理风化强烈,在风力作用下形成了典型的风成地貌。 二、

    41、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二、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 1概念:风力对岩石、沉积物侵蚀而形成的地貌。 2特点:顶平、身陡。 3类型: 风蚀垄-长条形;风蚀柱-孤立的石柱;风蚀蘑菇-“头大” “身小” ;风蚀雅丹-垄槽相间。 三、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三、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 1概念:沙丘是干旱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而成的。 2类型:纵向沙垄、金字塔形沙丘、新月形沙丘。 3新月形沙丘的特点: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三节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一、澜沧江一、澜沧江湄公河概况湄公河概况 澜

    42、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 二、二、澜沧江澜沧江湄公河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湄公河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 1.源头 地貌:宽浅的河谷 成因:因位于青藏高原面上,地形比较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 2.上游 地貌: “V”形峡谷 成因:流经横断山、云贵高原以及中南半岛北部高地时,因落差大、水流急,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强而形成 3.支流汇入的地方 地貌:冲积扇 成因:河流流出山口,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坡度降低,水流変缓,泥沙沉积形成 4.流出山区(丘陵平原)地貌:曲流 成因:因地形坡度较缓,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水流以向两侧的侵

    43、蚀为主,河道变弯曲而成。 5.丘陵平原 地貌:牛轭湖 成因:通常,曲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弯曲,曲流发展到一定限度,河流会自动裁弯取直,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 5.下游 地貌:湄公河平原 成因:因地势变得平坦,泥沙大量沉积而成。 6.河口 地貌:湄公河三角洲 成因:湄公河注入海洋时,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而成 对比冲积扇与三角洲 冲积扇 三角洲 图示 相同点 均因河流流速减慢,泥沙堆积而成,地势比较平坦 不 同 点 分布 河流上游山前或河流出山口 河流下游入海口 成因 山前地势开阔,水流分散减速 河水因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而减速 规模 较小,整体特

    44、征明显 较大,多河道、沙洲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四节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一、认识土壤一、认识土壤 1土壤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分层结构: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分为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层、基岩 3土壤剖面的意义 (1)反映了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低。 (2)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环境因素对于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 4土壤的物质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

    45、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性状的差异 2.气候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气候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和动植物、微生物活动。 3.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其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4.地形高度、坡度、坡向等影响土壤的发育,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

    46、步发育成熟。 6.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为各种耕作土壤,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总之,土壤是在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我国土壤的地域差异: 黑色土壤:分布: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 成因: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 红色土壤;-南方地区 ;成因-高温多雨,矿物质淋溶作用强,氧化铁等含量高 青色土壤 - 东部地区长期积水之地 成因-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白色土

    47、壤-西部地区 成因-气候干旱,盐碱比较高,有机质少,水分较少 黄色土壤- 黄土高原 成因-在黄土基础上发育而成。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活动单元活动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符部等高线分布特征 1、等高线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 “海拔高度” (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 1) 、判读规律: 数值大小: 海拔 200 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 100 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 500 米以上,相

    48、对高度大于 100 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 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 陡崖高度计算方法: (x-1)dH(x+1)d 形状特征: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等高线弯曲时, 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 ; 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 (示意图) 概括:同线等高

    49、;同图等距;密陡疏缓;凸低为脊;凸高为谷;重叠为崖。 二、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貌二、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貌 1)沙丘 在我国主要分布地区:西北地区 盛行风向:西北风 地形特征:有凸出的小圆弧,各地点之间高差很小,有缓坡和陡坡 等高线特征:呈封闭新月形,各等高线地点之间高差小迎风坡等高线稀疏,背风坡等高线密集 2)冲积扇 地形特征:从扇顶端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厚度逐渐减小,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号 位 A 缓坡 等高线稀疏 B 陡坡 等高线密集 C 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 D 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 E 鞍部 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 F 陡崖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等高线特征:等

    50、高线呈圆弧形,上密下疏,高差小,等高线数值从扇顶端到扇缘逐渐小 农业生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3)峡谷 地形特征:狭长深窄的山谷,两侧地形坡度十分陡峭,呈 V 形 等高线特征:等高线密集,中间数值低,两边高,数值差大。 三、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地貌三、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地貌 在等高线之间根据不同高程填充不同的颜色,就形成了分层设色地形图。 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的成因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届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理全册必备知识清单)为本站会员(热***)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