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届上海市青浦区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含答案)

    • 资源ID:138740       资源大小:1.07M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届上海市青浦区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含答案)

    1、 青浦区青浦区 2019 学年九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测试学年九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测试 理化试卷理化试卷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Zn-65 六六、选择题(本大题含选择题(本大题含 2020 题,每题题,每题 1 1 分,共分,共 2020 分)分) 27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陶瓷烧制 B. 粮食酿醋 C. 玉石雕印 D. 火药爆炸 28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 B. 二氧化碳 C. 氮气 D. 稀有气体 29表示 2 个水分子的符号是 A. H2O B. 2H2O2 C. 2H2 D. 2H2O 30. 表示金属元素的符号是 A. Al

    2、B. Cl C. S D. N 31属于纯净物的是 A. 干冰 B. 盐酸 C. 粗盐 D. 海 水 32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B C D 33. 下列清洁用品中碱性最强的是 A. 牙膏 pH=8 B. 厕所清洁剂pH=1 C肥皂 pH=10 D. 炉具清洁剂 pH=13 34金属制品的使用,利用其导热性的是 A奶锅 B勺子 C电线 D奖牌 35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物质是 A泥土 B冰块 C蔗糖 D食用油 36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A氢气和液氢 B水银与银 C水和双氧水 D氧气和臭氧 37关于物质用途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可用于制作霓虹灯 B干

    3、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C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D生石灰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38将酒精灯的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A减少酒精的挥发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9. 卫星运载火箭的动力由高氯酸铵(NH4ClO4)发生反应提供,化学方程式为: 2NH4ClO4 N2+Cl2+2O2+4X。则 X 的化学式是 AH2 BH2O CH 2O2 DHCl 40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取用固体粉末 C加热液体 D熄灭酒精灯 41能正确表示稀酸除铁锈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 A3H2SO4 + Fe2O3 = Fe2(SO4)3 + 3H2O

    4、B3H2SO4 + Fe2O3 = Fe2(SO4)3 + 3H2 C2HCl + FeO = FeCl2 + H2O D4HCl + Fe2O3 = 2FeCl2 + 2H2 O 42如右图所示电解水实验的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A. 管 a 中收集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B. 管 a 与管 b 中气体质量比为 2:1 C. 该实验可说明水是一种化合物 D. 该实验可说明水由 H2 和 O2 组成 43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A通入氢气的导管末端应位于试管处 B该装置也可以直接用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C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主要是为了利于通入氢气 D可以通过观

    5、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44温度不变,对 100 mL 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实验一后,甲和乙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实验二后,甲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 实验二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D. 实验二后,甲和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45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 NaOH 溶液分别吸收 CO2 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下 图所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曲线是 CO2 溶解和 CO2 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 对比曲线和,可说明 CO2 能与 NaOH 反应 C. NaOH 溶液吸收 CO2 的效果比水好 D. 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

    6、其曲线在上方 46.取一定质量的 CaCO3 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8.0 g,剩余固 体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 50.0%。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 2.0 g CO2 气体 B原来 CaCO3 的质量为 14.3 g C生成了 5.6 g CaO D剩余 CaCO3 的质量为 3.0 g 七填空题(共 20 分) 47青西郊野公园是以湿地为特色的郊野公园,堪称上海天然的本土水生物种基因库。 I树林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1) (填化学式) ,放出 O2. II郊野公园中花海飘香,这种花香是大量的带有香味的分子 (2) 的结果。培育鲜花的某种营 养液呈蓝色,由 K

    7、NO3、NaNO3、CuSO4 三种物质配制而成,从均衡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角度分析, 营养液中还需补充 (3) (填元素符号) 。 48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公共场所可以用 0.5%的过氧乙酸(化学式为 C2H4O3)消毒, 过氧乙酸由 (4) 种元素组成,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5) ,2mol C2H4O3 中含有 (6) g 氧元素,含 (7) 个过氧乙酸分子 49我国科研团队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单原子催化剂用于合成气制造燃料甲醇(CH3OH)的 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1)A、B、C 中属于单质的是 (8) (填字母序号) 。 (2)反应中 A 与 B 的分子个数比为 (9) 。

    8、 50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10时,将固体 KNO3、NaCl 各 20 g 分别放到盛有 100 g 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 恢复到 10,现象如图 1,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I能说明固体甲是 NaCl 的证据是 (10) 。 II下列关于 10时,甲、乙所得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11)(填编号)。 A溶液中溶质质量:烧杯烧杯 B烧杯中溶液是饱和溶液,无法确定烧杯中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C将两个烧杯中溶液升温至 20时,溶质质量分数烧杯烧杯 D若将烧杯和烧杯中物质全部混合,温度保持 10,则仍有固体未全部溶解。 III40时,100 克水中溶解了 40 克 KNO3,

    9、恒温蒸发掉 (12) 克水时(结果精确到 0.1) ,开 始析出晶体。 IV.当 KNO3 中混有少量 NaCl 时,提纯 KNO3 采用的方法是 (13) (填“蒸发结晶”或“降温 结晶” )。 V.现将经提纯的 KNO3 用于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中用到的仪器除了电子天平、药匙、 烧杯、玻璃棒、试剂瓶、标签外,还需用到的仪器有 (14) 。 51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 1 实验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液反应的过程, 并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 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得到图 2 和图 3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5) ; (2)滴管 A 中溶液的溶质是

    10、 (16) (填化学式) ; (3)结合图 2 中有关信息可知图 3 中 V 的数值最接近 (17) (填“6”、“12”或“16”)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8) 。 A.图 2 中 b 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 NaCl 和 HCl; B.取图 2 中 d 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 2 中 cd 所示溶液中 NaCl 的质量不断增加; D.图 3 中 ef 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八简答题(共 20 分) 52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I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x (1) 。 II甲兴趣小组用上述装置测定 KClO3 和 MnO2 混合粉末中 KClO

    11、3 的质量分数。 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2) (填字母) 。 KClO3 和MnO2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4) 反应 装置D 装满水,也可用于排水法收集O2,则O2 应从导管 (5) (填“m”或“n”)通入。 III乙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数字化实验可以形象地比较块状和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 反应发生后,锥形瓶内气压的变化如曲线所示。 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 。 曲线 (7) (填“X”或“Y”)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点 (8) (填“a”、 “b”、 “c”或“d”)表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已停止。 两个锥形瓶中都完全反应结束后,两者

    12、产生的二氧化碳, (9) (填字母) 。 A.粉末状碳酸钙多 B.块状碳酸钙多 C. 一样多 53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之间能相互发生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系列实验实 验一:为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 A、B 两个方案。 方案A 方案B I能验证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案是 (10) (填“A”或“B”) 。 II方案 B 中,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的现象是 (11) 。 实验二: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 13 克锌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计算产生氢气的 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进行计算) (12) 实验三:为研究碳酸钠、氢氧化钙、盐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13、 IA、C 中酚酞均变(13)色,证明 Na2CO3 和 Ca(OH)2 溶液呈碱性。 IIB、D 试管内的物质在烧杯 E 中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14) ,由此能否说明 B 中有反应物剩余?请你判断及说明理由 (15) ,E 中的溶质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是 (16) (填化学式),可能含有的是 (17) (填化学式)。 青浦区 2019 学年九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测试 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0.5 六、选择题(本大题含 20 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C C D A A B D A C D 37 38

    14、39 40 41 42 43 44 45 46 C D B B A C D C D A 七、填空题(20 分) 题号 空号 答案 分值 说明 (1) CO2 1 分 (2) 在不断运动 1 分 (3) P 1 分 (4) 3 1 分 (5) 1:2 1 分 (6) 96 1 分 (7) 1.20410 24 1 分 (8) B 1 分 (9) 1:2 1 分 (10) 10时 NaCl 的溶解度大于KNO3 1 分 (11) AC 2 分 (12) 37.4 1 分 (13) 降温结晶 1 分 (14) 量筒 1 分 (15) HCl+NaOH =NaCl+H2O 1 分 (16) NaOH

    15、1 分 (17) 12 1 分 (18) AD 2 分 九年级化学试卷 (第 10页) 共 6 页 八、简答题(20 分) 题号 空号 答案 分值 说明 (1) 分液漏斗 1 分 (2) A 1 分 (3) 2KClO3 2KCl+3O2 1 分 (4) 分解 1 分 (5) n 1 分 (6) CaCO3+2HCl=CaCl2+H2O+CO2 1 分 (7) Y 1 分 (8) a 1 分 (9) C 1 分 (10) A 1 分 (11) 铁片表面有气泡,铜片表面无气泡 1 分 九年级化学试卷 (第 11页) 共 6 页 (12) 解: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x mol n(Zn)= 13/65=0.2mol Zn +H2SO4 = ZnSO4+ H2 1 1 0.2 X 1/0.2=1/x x=0.2mol 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0.2 mol 1 分 1 分 1 分 1 分 (13) 红 1 分 (14) CaCO3 1 分 (15) 不能说明, 因为生成的氯化钙也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 CaCO3 白色沉淀 1 分 (16) NaCl 1 分 (17) NaOH、CaCl2、Ca(OH)2、Na2CO3 1 分 写出一种即可


    注意事项

    本文(2020届上海市青浦区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含答案))为本站会员(h****3)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