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

    • 资源ID:11074       资源大小:320.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说明:
    本站最低充值10积分,下载本资源后余额将会存入您的账户,您可在我的个人中心查看。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

    1、 (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1(北京高考)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 (富)度解析: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而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答案:D2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A种群处于衰退期 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C种群死亡率高 D群落结构太复杂解析:种群密度越来越小可能与性别比、死亡率有关,但最可能的原因是种群处于衰退期,不可能

    2、是群落结构复杂。答案:A3右图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此可以判断( )A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B 点时种群数量最大C影响 A 点和 C 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完全相同DB 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解析:从图中曲线可以不难看出,种群增长速率大于等于 0,说明出生率大于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由曲线信息可知 D 点时,种群数量最大。B 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为增长型。答案:C4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 1 000 mL 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 200 mL 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3、,培养过程中(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曲线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相同时间取样才能说明问题。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呈 S 型,其数量不会持续增加。对酵母菌取样时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而不是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样。答案:B5右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 变化的曲线,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 4 时间点防治最好Bt 3t 5 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Ct 1t 2 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解析: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 1时间点防治最好。t 3t 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甲为衰退型,乙为增长型。t 1t 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死亡率小于出生率。若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强弱。答案:B6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数量时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

    5、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数量时个别标志物脱落导致重捕后被标记个体减少,而未标记个体增多,会使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也可会使调查结果偏大。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时,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D 项是正确的操作。答案:C7水华是富营养化水体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从种群特征分析,水华属于( )A不规则波动 B不均匀分布C短期内疯长 D季节性消长解析: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染等人为

    6、活动,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导致浮游植物大爆发,形成水华。答案:C8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常呈斑块分布解析:竹林中的所有箭竹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影响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

    7、、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斑块分布。答案:A9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 t2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 t2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 t1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D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 t1 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解析:甲图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这种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在 t1时期,种群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C10甲、乙、丙三种萤火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不尽相同。

    8、 它们分布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范围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 理的是( )A乙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甲窄B丙能适应的环境湿度范围较甲广C甲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丙窄D这三种萤火虫有可能同时分布于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解析:由图可见,甲适应的温度范围窄而湿度范围广,乙适应的温度范围广而湿度范围窄,丙的温度和湿度适应范围介于二者之间,甲、乙、丙三者没有共同的交叉区域,因而三种萤火虫不可能同时分布在温度、湿度范围很窄的同一栖息地中。答案:C11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演替的开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B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

    9、结构复杂等为特征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D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活动对其无影响解析: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早期,群落组成单一、结构简单,发展到稳定状态的群落,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内部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答案:C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

    10、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相对稳定,但并非不再变化;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13近年来某省很多地方出现严重的耕地撂荒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撂荒的耕地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哪项不是未来生态演替的趋势( )A物种的数目增加B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D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解析:撂荒的耕地将会发生一系列的

    11、生态演替的过程中,植物种类增加,因此固定的太阳能也增加;生物种类和数目不断增加,群落的结构复杂化。答案:B14下列情形中,两个不同群体间的竞争最为激烈的是( )A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大得多B两个群体亲缘关系密切C两个群体的食性、生存环境相似,彼此重叠D两个群体的生殖方式相同解析:当两种群的生态位发生重叠时,两种群会出现竞争,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答案:C15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 2)。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豚草 0.3

    12、0.6 1.1 1.5 2.3狗尾草 10.0 9.2 8 6.8 5.5龙葵 3.0 2.0 0.4 0 0A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B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多样性在减少C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 “J”型增长解析: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据表中数据可推测物种多样性在减少;外来入侵生物会影响当地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D16下列因素中可导致松鼠种群内竞争加剧的是( )A环境温度升高 B捕食者数量增加C种群内疾病流行 D种群繁殖率提高解析:同一种生物为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种内斗争,由于同一种生物的生存需求一致,

    13、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种内斗争最激烈。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D 项种群繁殖率提高,可以导致种群内个体数大量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其余选项不能导致种群数量增多,不会出现种内斗争加剧的现象。答案:D17(江苏高考)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垂直带 海拔(m) 3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

    14、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解析: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的制约。而动物的多样性与各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和气候特征等有关。答案:D18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 t 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 0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 倍)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DK 值是固定的解析:“J”型增长曲线中无 K值,种群总以一定倍数呈指数式增长。答案:D19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哪一个假设

    15、不符合要求(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解析:在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将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同时,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答案:C20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 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A种群密度增加,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加剧B种群密度减小,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加剧C种群密度不变,达到其环境最大容纳量D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其下一代全部灭亡解析: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 0,则种群数

    16、量达到其环境最大容纳量。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 50 分)21(8 分)(全国卷改编 )假设 a、b、c、d 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 a、c、d 的营养关系为 d 以 c 为食,c 以 a 为食,a与 b 的关系如图, a 是绿色植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 a 和 b 的种间关系是 _。(2)若 d 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3)若持续干旱使 a 大量死亡,c 和 d 种群密度将会_ 。(4)为了调查该系统 c 种群的密度,捕获了 50 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 40 个个体,其中有 5 个带

    17、有标记,c 种群的数量约为_个。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a、b 为竞争关系。(2) 根据题意可知,若 d 大量死亡,则 c 因天敌减少而增多,c 增多则更多的 a 被捕食。(3)a 是绿色植物,若其大量死亡,则 c 和 d 的数量都会减少。(4)按照标志重捕法,设 c 种群的数量为 N,则 50/N5/ 40,则 N400(个)。答案:(1)竞争 (2)c a (3)降低 (4)40022(6 分) 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 50 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

    18、法是_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 h)分为 5 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等级 a 级 b 级 c 级 d 级 e 级高度(cm) h10 10h30 30h100 100h300 h300数量(株) 120 62 32 16 6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2)由表中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 。解析:(1)该题涉及种群密度调查的动物标志( 记)重捕法和植物样方法。(2)该题涉及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表中数据可知 h10 cm 占了 120 株,从而分析得出属于增长型。答案:(1)样方法 柱形图见下图(2)增长型23(14 分) 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

    19、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m 2。若选取 3 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 n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株/m 2。(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 ,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

    20、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_;_。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需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答案:(1)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 只要合理均要) 样方法 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 n1n 2n 3)/3S0(2)光 垂直 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21、24(12 分) 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稻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 A、B、C 曲线所示。根据图示分析回答问题。(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 _关系。(2)A、B 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_的数量变化情况。(3)曲线 C 在 cd 段下降的原因是 _。(4)曲线 A 在 ab 段下降的原因是_。解析: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不同的两种生物,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因此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竞争关系,而不是种内斗争关系,枯草杆菌与草履

    22、虫之间是捕食关系。根据题意可知曲线 A 为枯草杆菌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 B 为双小核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 C 为大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从曲线 B 和曲线 C 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曲线 C 在 cd 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曲线 A 在 ab 段下降的原因是在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答案:(1)捕食 竞争 (2) 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25(全国卷

    23、改编)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级演替,哪个属于次级演替?(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3)据调查,近 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 “变慢”或“变快”) ,演替的方向 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解析:(1)初级演替是

    24、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级演替。次级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级演替。(2) 次级演替开始就具备了形成森林所需要的土壤条件,而初级演替形成该土壤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人类的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该地区的演替速度变快。由于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该地区最终会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故该地区群落的演替方向并未改变。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级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级演替。 (2) 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级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注意事项

    本文(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为本站会员(M**)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