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七七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七七文库
全部分类
  • 幼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职教>
  • 高教>
  • 办公>
  • 资格考试>
  • 行业>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七七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第16课 过秦论 学案(含答案)

    • 资源ID:100942       资源大小:352.0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积分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16课 过秦论 学案(含答案)

    1、第16课过秦论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3.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崤函()(2)膏腴()(3)合从() (4)蒙恬()(5)藩篱() (6)鞭笞()(7)锋镝() (8)铦()(9)逡巡() (10)瓮牖()(11)度长絜大() (12)锄耰棘矜()答案(1)xio(2)y(3)zn(4)tin(5)fn(6)ch(7)d(8)xin(9)qn xn(10)yu(11)du xi(12)yu q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蒙故业:_(2)然后践华为城:

    2、_(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4)以致天下之士:_(5)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_(6)流血漂橹:_(7)却匈奴七百余里:_(8)销锋镝:_(9)余威震于殊俗:_(10)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_(11)蹑足行伍之间:_(12)揭竿为旗:_(13)赢粮而景从:_(14)非亢九国之师也:_(15)度长絜大:_答案(1)承受,接受。(2)践踏,登上。(3)吝惜。(4)招致,招纳,吸引。(5)迟疑徘徊、欲行又止的样子。(6)大盾牌。(7)使退却。(8)箭头。(9)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10)耕田的人。(11)文中是“置身于”的意思。(12)高举。(13)担负,背负。(14)高,强。(15)衡

    3、量。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孝公既没:_(2)合从缔交,相举为一:_(3)赢粮而景从:_(4)百有余年矣:_答案(1)通“殁”,死。(2)“从”通“纵”;“举”通“与”,共同、一道。(3)通“影”,像影子一样。(4)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以致天下之士古义:_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2)宽厚而爱人古义:_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3)才能不及中人古义:_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今义:山东省。(5)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

    4、郡古义:_今义:认为。答案(1)两个词,以,来;致,招致,招纳,吸引。(2)爱护别人。(3)平常的人,中等人。(4)指崤山以东、秦以外的东方诸国。(5)把作为。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在文言文中,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的变化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

    5、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中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放弃、损害某些利益。(4)褒贬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5)构成音节变化。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单词,在古代汉语中却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如“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词,“无”的意思是“不要”,“论”的意思是“说”。4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1)亡(2)利(3)固答案(1)名

    6、词,指逃走的败兵/动词,丢失/动词,通“无”,没有(2)名词,指有利的形势/形容词,锋利的/名词,好处/动词,变得锋利(3)名词,指险固的地势/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顽固/副词,本来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_(2)内立法度:_(3)外连衡而斗诸侯:_(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_(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_(6)履至尊而制六合:_(7)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_(8)序八州而朝同列:_(9)流血漂橹:_(10)吞二周而亡诸侯:_(1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1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13)且夫天下

    7、非小弱也:_(14)尊贤而重士:_(15)会盟而谋弱秦:_(16)士不敢弯弓而报怨:_(17)以愚黔首:_答案(1)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2)名词作状语,对内(3)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4)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5)名词作状语,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6)名词用作动词,踏,登上(7)名词用作动词,称帝称王(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9)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10)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1)名词用作动词,到去(12)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13)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14)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15

    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弱(1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1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得愚蠢6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因(2)以答案(1)动词,沿袭/介词,趁着/介词,凭借(2)连词,来/介词,凭着,用7写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_(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_(3)为天下笑者:_(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_(5)威震四海:_答案(1)判断句(2)判断句(3)被动句(4)介宾短语后置句(5)省略句8翻译下列句子(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译文:_(2)收

    9、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译文:_答案(1)在那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于农耕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战具;对外采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各国自相争斗。(2)收缴天下的兵器,聚集到都城咸阳,销毁兵器,熔铸成十二尊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三、名言警句课内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4

    10、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一、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初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年仅33岁。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二、背景展示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所谓的“盛世”。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

    11、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豪门权贵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的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贾谊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三、文化常识1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四人均以“善养士”闻名,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又称“战国四君子”。2“宇

    12、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3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九州常用来代指“中国”。4山东:指崤山以东。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河:特指黄河。如“河南”指黄河以南,“河北”指黄河以北。战国时期,狼烟四起,七雄并举,虎视天下。素有“虎狼之国”之称的秦国地处西域却异军突起,灭六国,统一天下,其实力可谓强大。经李斯辅佐,改革兴政,国力则更是强盛,天下皇帝自嬴政始。可仅短短15年的时间秦王朝就被推翻了,始皇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是本文的结构脉络导图,请阅读课文后把处填写完整。答案发展统一仁

    13、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秦孝公之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答:_答案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说明,孝公在摄政之初虽有“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但仍只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也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2本文主要是言秦之过,却用大量笔墨写秦国振兴的历史及其强大的局面,这是为什么?答:_答案(1)文章用大量笔墨写秦国振兴的历史过程,以其渐次兴盛的艰难来衬托其速亡的可悲,愈发令人深思其中的原因。(2)在渲染铺陈秦国以武拓疆、以力制人

    14、的过程中,虽未明言其过失,但暗藏着其不施仁义的败因,与下文陈述其败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3面对强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弱秦”的?作者竭力写反秦统一战线的强大有何作用?答:_答案(1)诸侯各国面对强秦被迫联合共同抗秦:招纳天下人才,采用合从的策略缔结盟约,成为一体。有贤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聚合九国的力量,一致对秦。六国阵营,一时人才济济,有众多的谋臣出谋划策;有各方来的策士,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有各国的良将统率军队。(2)作者竭力写反秦统一战线的强大是为了衬托秦国的不可战胜。这样,一可为下文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二可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这

    15、里说的是“攻”(天下)之势势如破竹,与后文陈涉起义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的“守”势相映成趣,彰显主题。4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赏析其作用。答:_答案(1)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秦国与六国的对比;秦国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领袖出身、地位的对比,军队装备的对比,军队素质的对比,指挥作战能力的对比。(2)作用: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5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叙事?答:_答案(1)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的特色。辞赋惯用夸张的

    16、手法叙事状物,而极力铺叙,又能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2)便于读者了解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从铺排渲染以及攻和被攻双方的转化对比中看到作者的倾向性。因事见意,理寓事中。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答:_答案(观点一)我认为贾谊的这一观点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主张是带有进步性的。(观点二)作者不仅看到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

    17、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了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出身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观点三)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铺排渲染过秦论虽是政论,但贾谊首先是一个汉赋大家,因而多用写赋手法,“铺张扬厉”。如叙秦孝公之雄心“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叙九国之师攻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朋制其兵

    18、。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始皇“威震四海”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大段铺排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铺排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技巧点拨(1)准确理解写作的中心,为写好排比句做铺垫;(2)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串联材料;(3)考虑好每句之间的照应关系,使之达到一种整体的和谐。迁移运用请以“

    19、位置”为话题,使用铺排手法写一个片段来阐述你的观点。答:_答案(示例)找准位置,是张骞出行的驼铃阵阵,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找准位置,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们也要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待机遇的光临。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得民心者得天下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评语一语中的!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运用示例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

    20、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就在顷刻间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这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治,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仁爱”对于一个国度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的镇塔之宝,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就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也难以安

    21、定地生活。因此,为了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家要学会“仁爱”。二、课外素材隋炀帝夜郎自大,亡国亡身众所周知,隋炀帝因暴政而亡,但进一步考究,他的死与他的骄傲自大、拒谏杀谏也有着直接的关系。隋炀帝自视甚高,从不听人劝谏。他公开对人说:“我生性不喜人劝谏。如果是官员,还想进谏以求官,我更不能饶他。如果是卑贱士人,我还可以饶他,但绝不让他出人头地。”甚至还说:“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隋炀帝即位不久,就倚仗他父亲节俭勤政创下的基业,大兴土木,赏赐无度,追求享乐,四处游玩。一些忠直的大臣纷纷劝谏,希望他改正过来,但却都遭到隋炀帝的诛杀。隋炀帝不仅拒谏杀谏,而且不愿听臣下反映社会上的实际

    22、情况。大臣虞世基知道他“恶闻”农民起义的消息,所以就不告诉他实情;越王杨侗被瓦岗军攻得招架不住,派人向隋炀帝告急、求援,反而被认为是诳骗圣上;有个宫女向隋炀帝报告“外闻人人欲反”,隋炀帝竟令人将该宫女杀死。萧皇后也没有办法,只好说:“天下事一朝至此,势已然,无可救也。何用言之,徒令帝忧烦耳。”隋炀帝利用他的淫威,终于迫使包括皇后在内的所有人都说假话,都在欺骗他自己,的确是不可救药了。不久,宇文化及等人发动政变,将隋炀帝勒死在江都宫中,隋朝也随之灭亡。选材感言作为领导者,不能盲目自大,要谦虚,要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和建议。治理国家更该如此。隋炀帝因夜郎自大而亡国亡身,教训深刻。唐王朝正是吸取了隋亡

    23、的教训,才能够在建立不久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隋、唐两朝的教训与经验,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我评始皇乔延锐关于始皇,历代文人墨客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述,从“关河空锁祖龙居”到“祖龙居何处,金棺葬寒灰”,从“坑灰未冷山东乱”到“世人惟拜汉之陵”直到现代闻一多长城下的哀歌,无一不对他极尽挖苦和嘲讽。死者已矣,那双挥斥时空的巨手,已不能再粉碎后世这些大胆的冒犯者。然而对于始皇,我却有着自己的评价。秦始皇是一个成功的霸者,然而他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王者。灭六国,有人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当时的形势与罗马帝国解体时的欧洲何其相似,而欧洲为什么没有“顺应历史”统一呢?可见,一统天下,没有一种霸者

    24、的气概,是不可能实现的。想象一下分裂成数百个小国的中原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吧,恐怕,千年征战所流的血,得以太平洋来计算吧。书同文,车同轨,没有一种霸者之气,不以一种雷霆般的力量,运用整个国家机器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只要看看当今世界多达千种的语言文字,看看山西省内的窄轨铁路,那些历史的必然论者就可以免开尊口了。后世骚客们写着由秦篆演化而来的文字,满中国蹓跶着咏怀古迹,嘲讽秦始皇时,大概没有想到这一点吧?筑长城,“你何曾挡住了匈奴、吐蕃?”闻一多先生看到了长城的不足,但他难道没有想到过,若没有长城,北方民族侵略中原的次数会成倍增多?中原百姓会有多少人惨遭屠戮?这一事实在人们心中怎么总比不上孟姜女的几把

    25、辛酸泪?没有始皇的豪霸之气,长城有可能出现于世吗?这个总不是什么历史的必然吧?总之,中国的历史绝对缺不了秦始皇这个隐透着青铜光辉的人物,他作为一个成功的霸者,以一种扭转乾坤的力量影响着整部中国史,在长长的历史画卷中涂抹了重重的一笔亮色。这样的一个人物为什么不是一个合格的王者呢?不是因为焚书坑儒,不是因为劳民伤财,修筑阿房宫、骊山陵,而是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全体人民的痛苦之上。为了一句“嬴政死而地分”而用了二万五千名俘虏的鲜血染红五十里黄河,为了陨星上的一句骂他的话,杀光了方圆十里之内的百姓,这些行为让“千古一帝”四个字染上了一片血腥;而蓬莱求仙、方士炼丹的行为,又给后人

    26、留下笑柄,就连上文说到的修长城,也因为大大超出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百姓的承受力而令天下苍生怨声载道。治国不能只靠力量,这是万古不灭的真理。静静地躺在骊山千尺黄土之下的始皇帝,面对着无数后人对他的各种各样的评价,不知又有何感想。读后启悟这是一篇气势磅礴的小论文,文章一口气从“灭六国”、“书同文”、“筑长城”三个方面对始皇之功大加赞美,认为始皇是“一个成功的霸者”,“以一种扭转乾坤的力量影响着整部中国史”。但作者并没有忽略始皇速亡的原因,用高度精练的笔墨写了始皇的残暴,得出“治国不能只靠力量”的真理。从写法上看,本文借鉴了过秦论铺陈的手法,在结尾点明观点,深得赋体文之妙。左传名句赏析(16)1名句川

    27、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释义河流大泽中也容纳污水,深山草野中也会藏瘴疠之气,美玉中也会微有瑕疵。赏析这句话比喻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既有好的一面,也有短缺的一面,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能苛责他人,也不能揪住别人的短处不放。但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不能以人都有缺点为由放纵自己的短处。2名句过而不悛,亡之本也。释义有过错而不改正,这是败亡的根源。赏析有了错误而不承认,不改正,势必一错再错,终至一败涂地,不可收拾,葬送了自己的名声和事业。可以引用这句话告诫犯了错误的人。人不免会犯错,但有了错后应该积极改正。但生活中总有人明知自己有错,却不承认,不改正,甚至还有人故意犯错,这就难以让别人原谅了。成语“怙恶不悛”,就是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注意事项

    本文(第16课 过秦论 学案(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工信部备案编号:浙ICP备05049582号-2     公安备案图标。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1339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如您发现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立即给予删除!

    收起
    展开